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三游》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十三游》经典影评1000字

2020-05-20 22:4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三游》经典影评1000字

  《十三游》是一部由许知远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游》影评(一):交流喜悦同类共鸣~姜尚中

  十三游这档节目出来时感觉有点惊讶不声不响的,开始以为是许知远在日本因为疫情被困住了,干脆他们团队就给他赶制了一档在日本的新节目,动作好快,其中有一期小编误以为是十三邀,后来才知道自己混淆了。

  这期的嘉宾是姜尚中,东大男神教授镜头里儒雅沉静内敛时尚镇定眼神稳稳的,透着让人想多两眼的神态

  小编不了解姜教授,查了查资料,是一枚知名宏观眼光著称的日本知识份子,不谈自己的感受,会把话题抽象化。

  头里许知远很随意,教授至始至终内敛克制,很少微笑,说话时身体放松神情温润客气,让人想起某部电影里夜色樱花树沉默剑客冷艳默然站在你面前,而你对他充满好奇,却一无所知

  这期里不知道许知远怎么想,小编的观感擦肩而过遗憾可能是话题太宏大,而日本的街头,东大的池塘,以及屋顶的素静,还有透明的伞让小编分神了,谈话内容没记住什么,眼睛记住的是教授和许知远之间的走不近,一问一答中的疏离,真的很像看樱花花团锦簇中种种留不住。

  回看视频时,对其中几句话有了些感触也许是疫情的缘故,也许是镜头里的日本让人无法热情:

  1.对历史变革中的英雄不感兴趣,对历史中无名者表达敬意更难。

  2.能更好理解历史中的无名者,也许会改变对于历史变革的看法。英雄的成就来自于那些无名之辈,英雄的成就取决于人民素养。 3.这个时代越来越走向闭塞,如何去应对闭塞,社会对外部,对他人充满了忧虑。 ★如何防止我们进入一个闭塞时代?

  互联网时代的人类早就欢欢喜自动放逐了自己,玩够了又发现连接他人成为一个新问题

  周而复始中的我们中,大概也有姜尚中教授吧。

  《十三游》影评(二):精英主义影像博客

  原创首发于《上海电视

  《十三邀》播出的几年里,我早已成为节目的元老粉丝,可知道《十三游》的契机,却颇为偶然

  某日,我点开腾讯视频app,搜索对话框自动跳出“十三游”,一开始还以为是键盘输入法的海量笔误和我开的大数据玩笑。《十三游》由腾讯新闻和单向空间联合出品,主持人依旧是许知远,并声称“知远导航保证迷路”,不知道该算是《十三邀》的姐妹篇还是番外篇。 比起《十三邀》的精筹划,《十三游》有些“不着调”,方式是Vlog,路径漫游。用这种偶然的方式邂逅这档节目,足以说明《十三游》的“漫游”特质

  和《十三邀》的“带着偏见看世界”一样,《十三游》也有一句振聋发聩的口号“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若说“带着偏见看世界”透露的是审视宏观世界的野心,那么“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则是记录微观世界的实验,连书写影像博客的手机摄像头,都比《十三邀》具有强烈审视意味的摄影机要更加活泼跳跃。 都说2019年是Vlog元年,但《十三游》借着Vlog势头成就一档独立的节目,或许还得算是疫情之下的时势造英雄。因为加剧疫情的扩散,“钻石公主号”停靠的横滨港成为不测之渊,许知远却逆流而上,决心去探访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横滨。

  如他所说,日本之行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挖掘日本如何从一个封闭岛国华丽转身成为世界强国的奥秘,但是那一段段Vlog的随手记录,却成为美丽的意外收获。“我们决定拥抱局部,以更短更自由的方式来呈现它。”这句话成为《十三游》的诞生源头。 无论是在媒体报道还是在文艺作品中,日本常常以极端的面目出现,或至刚至烈,或至纯至美,两极分化所造成的高压社会让没有竞争优势的人处于边缘位置,被边缘化的群体逃离社会,甚至造成自杀率高、养老困难等社会问题。让边缘化群体回归主流,是近年来日本的当务之急,而《十三游》则试图去接近这些从边缘挣扎回归主流的渺小个人。出现在Vlog中的访谈嘉宾,不再是艺术和学者,而是开保育园的中年夫妻,是蛰居多年的年轻女孩,他们谈论日本的战争与和平,谈论日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节目中,有句话异常打动我——“我们每个人都要靠理解他人来理解自己”。人类的个体命运有差异性,更有共同点,渺小的个体命运互相作用,进而改变整个社会的格局,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十三游》用影像博客的方式记录微观日本的点滴,不曾改变的是精英主义高屋建瓴的大格局。

  《十三游》影评(三):不尴尬的许知远,我还真第一次见

  在《十三游》里,许知远好像没那么尴尬了。

  偶然看到许知远和姜尚中那期, 他们聊夏目漱石、聊日本社会,聊年轻人的迷惘。两个在思想上连上线的知识分子,你来我往。况且姜尚中的谈吐特别迷人,表达既清晰又深刻,我忍不住抱着小手机看完了两期节目。

  然后才注意到,这是许知远的新节目《十三游》,那怎么有一股浓烈的《十三邀》的味儿?

  带着好奇,我去补了《十三游》的前几期节目。出乎意料,这是一些有趣、直白、没那么别扭但又引人深思的短视频,在同名公众号里看,还不用看广告,强推。

  和姜尚中的对话确实很像《十三邀》,但看完前几期《十三游》,我觉得《游》和《邀》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不仅仅是视频形式的不同。

  《邀》是正儿八经的采访,对象都是各个领域的“大人物”,许知远带着偏见以及更高的期待展开对话,总是试着将对话带到他想要的深度,然后期待对方也能给一些知识分子式的回应,所以当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上时,看起来就满屏尴尬,比如木村拓哉(这期在《十三游》最新一期里和吉冈里帆聊得就好很多);《游》看起来更随性,更轻松,遇到的都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很少有那些宏大的追问,整体观感是非常舒服的。对我个人而言,《游》还有点降维的意思(没有贬义)。我看《邀》是有点吃力的,很难一下子跟上并理解那些抽象晦涩的问答,只能通过反复回味搞懂那些深度的思考;但《游》完全不会,我通过这些短视频了解一些日本历史,了解他人的生活,听听许知远如何解读,很容易就能获得一种满足感。

  而且《十三游》里的许知远没那么愤怒,也没有执着于质问社会的世俗,他把目光移向那些平凡的个体,甚至开始用vlog记录起自己滞留在东京的生活,我竟觉得他非常平易近人,就像住在隔壁的许大叔。他在地下少女偶像面前不自觉地蹦了起来,花550日元看手相然后认识到自己和金钱缘分很浅,不是拿着酒而是边啃着冰淇淋边在看报纸,这样的许知远,我还真第一次见。

  《十三游》影评(四):有些人在混乱中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指引

  《十三游》近几期比较靠近智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疫情让许知远放松了,他用被困在日本这段时间梳理了自己对日本文化的一些认识,在较为充裕的时间轴上,和他的团队一起开启新的视角和对话。

  换个角度换个心情,人会莫名其妙灵活起来,像是被神秘力量身不由己地驱动着,走向自己曾经视而不见的地方。

  镜头里的许知远似乎比《十三邀》里的他客气和谦逊,从一个观众角度,小编以为是对谈的嘉宾缘故,他们团队挑选的日本嘉宾实在是太礼貌客气,一点冲突都没有。

  然而,对谈内容仍然触动人心,怅然有所思。

  这期说的是日本大阪的适塾,是日本唯一遗留下来的一所用荷兰语教授西方科学的学校,由兰学学者绪方洪庵开设。

  兰学是日本了解西方的最初窗口。

  被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福泽谕吉的青少年时代在这里度过,他给予适塾极高的评价“在学习方面。大概没有地方能超过这里。”

  在许知远眼里,这里是一些有抱负的青年人聚在一起学习新知识(兰学),他们孤立无援一切都要自己去理解和思考,有些很大的内心力量来支持自己,在当时的社会不被理解,一两百年后,他们所学习的新知识占据了社会的主流。

  很多外国历史学家,认为兰学是日本最早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因为有了这几代兰学人的努力,日本在近代化这件事上在亚洲有着十分优秀的地位。

  从一个异国人的眼光来看,很励志。毕竟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在世界有一席之地,都是在某一个时代出现某一些人做了某些事,找到了民族和国家繁荣发展之路,福泽后代。

  这些兰学者大多出身一般,在身份时代的日本为了能出人头地努力学习,当时面临国外力量的压力,也让不少学生有危机感,想通过学问来拯救日本。

  当时这些日后为日本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年轻人,认识到知识高于一切,相信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他们的'理想+现实的利益'构成了拼命学习的原动力。

  最最重要的大概是:他们坚定地相信兰学是未来,他们全身心一代代投入,默默坚持,怀抱一种意志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他们拥抱了那个时代,点燃了明治维新。

  这些人事物串起来,点点滴滴很动人,人心的那些真心实意的热情不仅是个人的发动机,也是时代的洪流。

  回到当下,似乎也和那个时代有些些重叠,都是未来不明晰,人们仍然每天就这么活下来了。

  肯定有什么已经变了,身处其中的你我他要重新相信什么,为此做些什么,人生一世,可能还是可以想一想的。

  《十三游》的风格很温柔,如微雨中清风拂面,丝丝凉意中有着岁月静好,也含着许知远特有的质疑,旁观,体谅和相信。

  《十三游》影评(五):和日本大胃王一起做吃播

  这一期《十三游》出现的嘉宾是日本著名Youtuber,著名吃播“大胃王”俄罗斯佐藤,干净而文静的女性,精致的妆容,有着温柔的笑容和亲切的声音,全程都在微笑和认真工作(吃掉十二人份的日本料理),很文雅的吃相,轻手轻脚的,风轻云淡的享受美食。 日本人似乎很知道怎么回答问题,周全的同时会给出很真诚的回答,不太会让人失望,恰到好处的时候比较多。 小编长期一个人吃饭,同时极少看吃播,没什么原因,大概是接触得少,这次看许知远的吃播初体验,因为对许知远的信任,看完后真有几分触动,人人都有偏见,是保护也是禁锢,唯有自动自觉去推开,带着偏见一起去感受,方得世间其他感觉,这一点点不一样,都是好的。 《十三游》里的许知远,带着既来之且安之的心态,也许是礼貌和疏离的日本独特的气质,整个节目呈现出朦朦胧胧的柔软和淡定,有点象无论未来如何,现在的我们还是要努力保卫日常生活的美好。 其中的问答也很有意思,家家常常的。 “你上一顿饭什么时候吃的?” “中午吃了荞麦面。”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有这个天赋,可以吃很多?” “很小的时候就吃很多,妈妈曾带着去看医生,但是没有任何问题。” “吸引那些观众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看着眼前很多的食物不断被吃下去,是一种很爽快的感觉,可以让人们发泄压力,观众中有小孩的妈妈。说她们的孩子看了吃播后变乖了,也学会说:我开动了,我吃好了。也能好好吃饭了。” “为什么这代日本年轻人最想做的职业是这种职业?是不是父母这代很难理解这种变化?” “父母比较担心孩子们会觉得这个职业是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能挣到很多的钱,其实成功的主播都是有非常坚定的信念,想要对外传达自己的想法。” “这个职业最不好的部分是什么?” “最担心的是依托这个平台生存,生活水平会随着平台的变化而变化。” “从来没有厌倦的时候吗?” “没有,因为可以吃到很多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许知远观察事物的角度比较人文,却也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很诚实地表达出来: 他觉得这次吃播是身体体验和思考并行的真切感受,大约是他吃撑了,而吃播人虽然肚子鼓鼓的,却是很舒服和满足的样子。 他吃惊之余,却意识到这是自己不理解别人的生活,人家的所思所想,人家的成就和满足。 这一点感受蛮有意思的,他看见另一种生活。这个生活状态是可以描述的,在这个状态里的人是彼此可以对话的,像是来自一个遥远的朋友的抚慰。 吃播,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东西,表现的是一种冲动,看别人吃东西和我们真实世界的互动关系:这种看似幼稚的形式是可以关照现实世界以及表达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情绪和渴望的。 跟着屏幕分享到这种情感,感觉很亲切。 美食直播是一个个个体跟一群人产生的交流,是一个被观赏和观赏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切实餐桌上更平等的方式,属于另一个层次,衍生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意味着亲密关系的交流方式变了。 虚拟环境里的另一个人似乎给了众多观赏者一点亲密感,当然这是虚幻的,是已经知道的虚幻,然而很多很多人需要它,宁愿稀释掉和真人在一起的亲密感。 这大概也是互联网文化的另一种自由,代价是也许更孤独了,同时这个孤独是可以接受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被集体情绪所裹挟,我们渐渐忘了怎么去跟一个具体的人对话,我们特别希望能团结在一起,同时表现出来往往是割据的状态,个体在其中十分孤独,同时含着着强烈的大众情绪。 看到这里,觉得《十三游》做得真好。

  《十三游》影评(六):短评写不下 禀性难移啊

  我就说许知远在生活中会比较好,不仅不会让人讨厌,还会有很多闪光点。这一季走到外边去,跟陌生人在一起,自己说,自己表达感受,就很好。跟别人,尤其是同龄人在一起,总想改变别人,总想获得认可,这就很拧巴,也无意义。许知远有知识积累,有思考能力,最大的公众价值就是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感受,也才能获得他最初想要实现的东西。 第一期公主号,是调整了顺序。一下子有了新闻感,新闻要独家,记者要胆大,这期视频和许知远都做到了。许知远那种强烈的无惧能力,在哪里都是那样,有弊也有利,很明显。他那vlog,真是粗粝啊。 看了蛰居族一期,感谢关注到这一类型的生活。正义、敏感、痛苦、喜欢写文字,都是典型的特征,很真实,我相信,毕竟,我也经历着。许知远觉得难以想象,未曾触及过,其实不用去日本,中国也有。嗯……

  战斗机与保育员那期很动容。

  到了姜尚中又开始有些不一样。姜所表达的日本社会观点与感受,与《第四消费时代》基本相同,虽然他还是有着一些自己的时代视角,但或许是由于日本的阶段更为丰富、看到的东西更多、视角更广,所以在整体认知上要比许知远好。

  与东京大学学生交谈时,许知远又绕回了那个问题,让我原本舒展的内心又变得郁结,多少年过去了,他在认知上一点进步都没有。姜此前已经说了,当下的人更多的是通过了解自己的内心,去了解别人、了解世界,那才是核心,是一种回归,是本源。学生也说,与其等待某个伟大的人物出现,不如自己努力去做,这种想法比许知远幻想的那种“英雄主义”不知要伟大多少。许知远总觉得改变世界是伟大的,如果他这个认知不改变,那他的思想就永远没办法像他渴望的那样伟大。

  至于姜与许所谈论的话题,有一部分是比较深刻的。过去的人们为了追求自由、自我而努力抗争,如今的人们拥有了自由、自我却并不感到幸福,如今的日韩是典型,中国也开始显现。我此前就已说过,那是因为人原本就是为了欲望而活的,有还没实现的东西,才会感到幸福,没有追求了,无法进步了,自然会陷入一种空落的状态,也就不再涉及“幸福”的概念。

  姜所谈及的对于欧美审美的推崇、在欧美面前的卑微感,有他个人的因素在,毕竟他出生成长的时代一直在追赶欧美,那种印象是深入骨髓的,那一代人的这种心理依然存在,这也是他认为如今日本社会的自卑感没有清除干净的原因。如果全面去了解当下的年轻人,与他的认知会不尽相同,即便依然有喜欢欧美的人,但视角已然不同,不是说我喜欢欧美,而是我喜欢好的东西。全球化视野下,国与国只有在政治的视角中才那般明确。正如许绰云所讲,要认为所有人的路,都是我走过的路,那样的胸襟和气魄,才是真正的开阔和自由。当然,姜的判断有一定道理,就像他所说,即便日本拿了诺贝尔奖,韩国有K-POP,但我们依然没有新的标准,只有我们成为了标准的制定者,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信。

  许知远常渴望一种颠覆式的改变,姜已委婉告知,过去确实比较激烈,如今同样在改变,只是逐渐改变,看起来没有那么夸张,这其实是成熟社会的一种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凸显出许知远的一种国度局限,毕竟中国还处于“未成熟”,许知远又成长于一个“初创期”,一切都晚了一点,所以他在认知上与日本相比,处于落后的阶段,还在想着上一个阶段那种过激的斗争与反叛。

  跟吉冈里帆聊天,看似吉一直在赞扬许知远,吉年纪小于许知远,但其实吉心智的阶段比许要高。她是难得的发问者,每次许知远提问后,她都会反问,一方面是礼貌,对对方的好奇是一种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在通过许知远的表达来明确自己该如何表达,才能够让他觉得更舒适。一个人想改变一个人太难了,改变别人,只是初级阶段,心智更为成熟的人,应该能够明白,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而能令别人感到舒适,又是更高的境界了。就像吉总会提成龙,提中国历史,包括问她想去哪里留学时,因为实在来不及思考,略带愧疚的说想去美国,如果为了令身为中国人的许知远感到舒适,她甚至可能会继续说想去中国吧。她有日本人的典型特征,有十足的谦逊感,把别人放得很高,很照顾别人的情绪,说别人喜欢的话。

  许知远跟吉聊天时,再次表达“你不是我想的那样、你很自在、内心很强大”,他之前跟林志玲也说过,跟别人应该也说过吧,有些季我没看全。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许知远对自己极高的评价和对于他人的末世,他总觉得别人都是不自我的、不追求自由的、没有反叛精神的、不读书的、无知的,而这种想象实在是源于他的习惯性自赏,而并非真切的关注他人的内心、关心真正的社会。文人应该清高,但不应该自傲,这是本质的区别。

  许知远总觉得年轻人没有反抗精神,其实反而是年轻人有,而不能吧。。。另外他这个结论到底从哪来的呢?天天说着反抗,到底要反抗什么呢?讨厌你,是不是一种反抗?还是只有喜欢你,才是跟你一样有着“反抗精神”?所以说他这人拧巴。

  许知远最令人讨厌的点,就在于赚着年轻人的钱,还要说年轻人不行。除此之外,别的都可以原谅。

  自杀一期。

  关于日本的心理阈值与欧美的心理阈值,也体现了看事物的而不同角度。

  就像日本人更容易在意生活中的某些小事,更容易自杀,或许在某些人看起来是脆弱,但也可以理解为不在乎自杀这件事,连死亡都不畏惧,也确实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自杀。欧美看似活得洒脱自在,但也确实是把死亡放置到更高的位置上,认为还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事物,还不至于去自杀。

  许知远说没想过死这件事,瞬间明白了他常会闪现出的那种浅薄感究竟来自于哪。其实眼前的这个社会再大,能大过地球、大过宇宙、大过人在最深层次最深层次对于生命本身的思考吗?许知远在现实社会中的探索是较为丰富的,但从生命层次来讲,不是他所谓的“幼稚”,是浅薄。

  既然许知远在日本很久,不如真正把“自我”放下,去体会一下日本人的生活哲学,从身边小事,从生活细节去思考,或许能感觉到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十三游》影评(七):不贩卖焦虑的知识vlog,看完竟然很治愈;不靠美颜获胜的vlogger,我还发现了许知远的萌点……

  一开始看《十三游》,是当一个伴饭的节目来看的。因为这很像许知远自己拍的vlog。从随意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来,比如第二集,“我的房东陆先生拍的”。比如,很多镜头是许知远亲自执镜的,然后一边拍一边“采访”镜头里的人,也很像家庭DV。整部片子的风格也很个人化,完全是许知远的视角。

  听起来有点“劝退”吧,但我还是“真香”地一集不落地看完了,而且发现了高密度的知识点和笑点……当然,没用过淘宝的许知远开始拍vlog,本身就是一件吸引人的事情,穿着人字拖的老派知识分子与最新潮流的碰撞,有趣的。

  也曾去过日本玩,不过看了七集之后,我发现自己和许知远游览的仿佛不是同一个日本……就像,看到壮丽景色时,许老师赋诗一首,我只能喊一句“卧槽好美”。

  许知远确实是个好导游,没有去打卡网红景点,反而去夏目漱石的三四郎池边被蚊子咬,在新民街上回顾中国近代史,在富士山下看自杀圣地……看过他的vlog之后,我准备重游日本。

  这几期节目中,我最喜欢的是第5集,许知远对话姜尚中,探讨日本近代至今,与现代性有关的议题。文字稿在这:“他肯定认为这个世界在重蹈覆辙”,对话姜尚中|不是十三邀

  姜尚中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知识分子,他在视频里大部分时间是没有表情的、冷静的,经常用一些专业术语,比如社会失范、比如私小说的概念;喜欢谈主义,比如“MEISM”;也喜欢谈问题。这一集信息量非常大的,一方面补充了很多新的词汇。对于我这个非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私小说”的概念给我提供了一个重读村上春树和夏目漱石的框架。

  同时,我们会发现,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也面临着许多类似的困境。日本社会在现代性的发展上是略超前于中国社会的,日本社会曾经面临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社会未来的问题,比如老龄化。所以探讨日本社会的问题,其实也是对我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反思和警示。

  姜尚中谈到了这些点:日本年轻人崇尚“小确幸”,能与村上春树小说的“政治冷感”产生共鸣,人们不愿意也无力去探索社会和政治,转而探索自己的内心。现代性与幸福 的关系——我们都以为只要足够富裕,人们就可以获得幸福,但事实发现并非如此,“发展”不一定与幸福是同步的。比如,日本始终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危机,面对西方国家的自卑。而在中国,民众一边反对着线性的历史观,高呼反对“西方话语霸权”,一方面又将modernity内化为自己看待世界的标准。比如,日本年轻人在逃避着“被二战赋予的自由”,因为自由意味着对自身的负责,人们不愿意承担这种重负。这种对自由的解读,可以说是很好解释了“从众者”的思维路径。

  当然,和《十三邀》不同的一点是,许知远除了要灵魂拷问嘉宾“你怎么理解这个时代”之外,也有了一些松弛的时刻,而这些松弛的时刻,让他整个人看起来可爱了不少。

  比如,许知远和姜尚中和东大女生访谈结束,姜尚中突然问了一句:您结婚了?许知远:没有。这时候对话才刚刚开始。

  比如,许知远的房东陆先生也是个可爱的男孩子。许知远问他,如果疫情一直不结束,民宿生意一直不好怎么办?想过最可怕的场景吗?陆先生:沦陷为单向空间的 vlogger……许知远:沦陷?不是进化吗?重说一遍!

  还有他回应吉冈里帆的赞美的方式:你真是一个很善良的女人,太好了。

  这是什么古早的赞美方式,看到这一句的时候简直笑喷。就像他赞美木村拓哉:你好帅啊;赞美俞飞鸿:你好美啊! 许老师,你的赞美词汇库需要更新了。

  和姜尚中这一期截然相反的是吉冈里帆这一期:信息量非常低,但是两个人微妙的互动却是最有趣的内容。

  一开始我充满疑惑,为什么吉冈里帆整理耳机都要被剪进片子里啊?……

  (但因为吉冈里帆真的很美丽,我也津津有味地看了半天。)

  直到看到这一句:这样的突发情况也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突然意识到这一个小插曲保留得太有必要了,这些场外因素往往拼凑出了画面中人物更饱满、生动的一面——这也是纪实片很宝贵的一点。吉冈里帆在对话中一直是非常礼貌、照顾对方感受的。她经常反问许知远:您来过几次日本了?您的名字“许”在中文里是什么意思?

  她也很懂得掌握在谈话中的主动权,让尬聊得以进行下去……会及时赞美对方,为对方解围。比如赞美许知远的和果子这一段。

  我从未见过如此高级的彩虹屁……让我想起上学时候,台上同学磕磕巴巴做完pre,大家努力没话找话,鼓励ta的场景。

  吉冈里帆非常礼貌、客气,但同时也非常地小心翼翼、甚至因为过于小心而让回答显得空泛、呆板。但这种“小心”,反而与姜尚中的访谈形成了互文。

  姜尚中谈到:

虽然日本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言论自由的保障,但我们却被一些无形的规矩所制约,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人们会根据气氛来改变自己的话,也可能去迎合他人的意见。同时,日本的年轻人很多也变得越来越“保守”。

  吉冈里帆也谈到:做明星最烦恼的就是,自己的一句话就可能引起很大的后果。

  所以在被问到,最想去哪个国家的时候,她深思了很久,才会回答,想去美国看看百老汇。回答完之后还会小心翼翼地问:节目里可以提到美国吧?

  问到最喜欢的明星的时候,吉冈里帆笑着说:Jackie Chan(成龙) 许知远很惊讶。吉冈里帆连忙补充:开玩笑的,因为是腾讯采访的我,所以我说的成龙。

  如果没有看过姜尚中这一期对于日本社会的宏观思考,不一定能理解吉冈里帆的小心翼翼,会以为这种“小心“只是吉冈里帆的性格所致。如果这样的话,其实就丧失了社会学的想象力,幸好姜尚中帮助我们补充了这一点,而吉冈里帆的对谈也成了上一期的脚注。

  我反复看过好几遍的是第7集,有关日本高自杀率的讨论。这一期的话题并不讨巧,也很难引发广泛的讨论——毕竟“自杀”是个被忌讳的词,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但我觉得这一期是《十三游》这几期节目中最成熟、节奏最好、视角最丰富的一期。

  如何看待日本社会的自杀问题?经济发展与自杀率的关系、涂尔干的《自杀论》、日本“切腹文化”对自杀的美化、日本“心理阈值低”、无宗教对于自杀的影响……这一集提供了非常多的视角来理解自杀这件事情,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心理学视角的探讨。但这一集并没有因为过于理论而显得枯燥。里面穿插了非常多许知远探访日本自杀圣地的片段,让人身临其境、心情也变得很沉重。

  但这一期又是非常治愈的,因为里面有我非常喜欢的小川住持。他话很少,也不是一个特别喜欢炫耀才识的人,最喜欢说的话是:“原谅自己吧”、“安心烦恼”、“我不会否定你想要自杀的场景”……仿佛所有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的话,在他那里都能找到一个安放的位置。

  答应我,一定要看这一期,尤其是正在加班的你。

  《十三游》影评(八):这档悄悄播出的国产新片,熬夜刷完,治好了我的焦虑症…

  搬运自:乌鸦电影(ID: crowmovie)

  原文链接:

  这档悄悄播出的国产新片,熬夜刷完,治好了我的焦虑症…

  01

  2019年10月,日本东京,某咖啡馆内。

  许知远摆好摄像机,开始对一对母女进行采访。

  女儿说:我没有办法喜欢自己,从小就经常给父母添麻烦,初中就不上学,还离家出走…

  话没说完,坐在旁边的母亲就开始掉眼泪。女儿看到妈妈哭,也绷不住了…

  许知远有点懵:我还没问呢,怎么都哭上了?

  虽然采访过很多人,这情况,他还是头一次碰上。

  女儿名叫班比,是一个地下女子乐团的成员。舞台上,她热情奔放,活力四射,你很难相信,她的自我描述,竟然如此悲观…

  班比小时候很开朗,但初中时,突然不肯上学、不肯出门了,这样的状态维持了4年之久。

  她这种情况,叫作:蛰居族。

  这是过去20年,日本社会非常重要的现象。据说这个人群数量有百万之多,被称为,日本失踪的一百万人口。

  那几年,班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柜子堵着门,不让人进来。一日三餐由家人从外面递进来,只有上厕所,才会偷偷出去…

  她描绘当时的感受:找不到出门的意义,也没有想要的东西,甚至想过,就这么死了算了。

  一个人在房里,玩游戏、上网、画画、写东西,还有很多时候,就这么一个人躺着…

  多年后,她回想起来,才反应过来,那应该就是抑郁的状态。

  辍学、自闭、整天无所事事,有这样的孩子,可以想象,班比的妈妈有多么焦虑,她曾试过严厉的训斥女儿…

  直到有一天,女儿对她吐露心声:她在学校里遭遇了霸凌。

  从那以后,妈妈再也没有逼她去上学,没有再劝她积极振作,没有给她打鸡血,只是静静等待她自己走出来…

  妈妈时常心怀愧疚:觉得她经历了很多痛苦,被人欺负,被朋友背叛,但这些事,她从来没有告诉过我…

  许知远问:那段时间妈妈的内心肯定很痛苦,是怎么说服自己的?不会丧失耐心吗?

  妈妈说:其实她自己才是最痛苦的那个人啊,不存在忍耐,这是我必须要和她一起面对的。

  她转头对班比说:你要知道,不管你发生什么,失败了也好,妈妈都会一直陪着你。

02

  2020年,日本东京。

  贯穿东京的JR中央线,是日本最繁忙的铁路,也是日本自杀发生率最高的一条铁路。

  近10年来,平均每公里就有4.8人自杀。

  而由于新冠疫情造成的不安情绪加剧,铁道人身事故一周超过30起,仅3月18日一天,就发生了7起人身事故。

  跳轨,常常是在交通高峰期,一跳下去,造成大面积拥堵,交通瘫痪两三个小时…

  日本防自杀协会会长张贤德,对此分析:

  跳轨自杀是最糟糕的,没人想这样,给别人添麻烦,自己的身体也会四分五裂。

  地铁公司会向死者家属索赔,光是处理尸体就要花费两百到三百万日元,造成电车晚点,家属要支付一两千万日元的赔偿。

  也就是说,跳轨不是一个处心积虑的行为,很多跳轨者并不是一心想死。

  而是,抑郁的情绪在一天当中有波动,站在站台上的那一刻,情绪突然来了,用肉身去撞电车,是最直截了当的方式…

  日本东京,莲宝寺。

  住持小川,经历过朋友自杀,他想帮助更多遭遇困境的人排解苦难。

  人们来莲宝寺,就是跟小川聊天,说一些平时不能说的话:压力太大了,人生没有希望了,我不想工作了,活着太难了…

  说出来,就松了口气。

  一个宗教场所,充当了社区心理诊所。小川,成了200个禅家的心灵导师。

  有一天,小川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对方一上来就崩溃的说:不行了,我要去死…

  小川说:如果你真的要去死,我会在寺庙里为你祈祷,愿你早登极乐。

  对方一听这话,反而笑了。

  还没有谁对想自杀的人说这话,但就是这话,肯定了对方的情绪,变成了温柔的理解。

  小川说:即便是自杀的人,他们都尽力的活了他们的一生。

  小川发现,很多人年轻时拼命努力,为了让父母开心,付出了许多,当了一个好孩子,到了三四十岁,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幸福。

  因为他们总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确定自己的价值,一心追求过上别人认为的美好的生活。

  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肯定…

  小川劝他们:

  人啊,本来就有很多做不到、不能实现的事情。

  人不需要为此苦恼,而要学会原谅自己。

  人应该要适可而止地活着。

  由原班人马打造,《十三邀》的姊妹篇,这档名为《十三游》的节目,于播出今年3月播出。目前已经更新了9期,豆瓣评分8.3。

  依然由许知远主持,只不过看起来更像是他随意拍摄的Vlog。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影响,许知远被困在了东京。趁这个契机,他开始拍疫情期间东京街头的人和事,也着手剪辑近一两年来,在日本游历采访拍摄到的故事。

  虽然时间跨度不过一年,现在与过去混剪在一起,还是颇有魔幻感。

  他拍博物馆、咖啡店,拍自己去买报纸,远眺钻石公主号游轮,漫步富士山脚下的自杀森林…

  他采访各种各样的日本人,明星、公知、专家,以及很多很多普通人…

  他跟人聊日本文学,聊日本的未来,聊社会风气这些宏大又高深的议题,也跟人聊电影、聊和果子,聊书法这些普通人的喜好…

  他试过看地下少女乐团的演唱会,不自觉的跟着摇摆;

  花550日元看手相;

  自己做饭,切厚得不像话的土豆丝(块);

  和房东边喝酒,边看东京奥运会的纪录片;

  大半夜,在空旷的马路上,跟陌生人打招呼…

  可以说,这是我们难得一见的,接地气的许知远。

  有趣的是,还有很多花絮甚至“事故”,也剪了进去:

  跟知名女星吉冈里帆的对谈,却把采访前的准备、中途整理耳机的画面也放了进去…

  和日本著名学者姜尚中聊着聊着,突然耳机不响了,听不到同声翻译,两个人面面相觑…

  两人聊了很多严肃话题,到最后,姜尚中突然说:我能问一些私人问题吗,你结婚了吗?

  许知远答:没有结婚。哈哈,我认为现在谈话才真正开始…

  画风一秒从深刻严肃,到放松八卦…

  就在这像是随手一拍的vlog中,你又会被突然冒出的金句击中。

  比如,滞留在日本的许知远百无聊赖,决定去看看“钻石公主号”游轮。

  他说:好像越是去逼近灾难,你反而有一种行动感,而行动感会使你减少恐慌,甚至无力。

  比如,疫情下,民宿生意快做不下去的陆先生说:

  人生啊,就是活那几个决定性时刻。

  你是勇敢还是怯懦,宽容还是偏狭,是富有爱还是充满怀疑,僵化还是富有灵活性,多样的声音还是单调的声音,都会在这种决定性的时刻表现出来。

  比如,一直在挽救自杀者的小川住持,并不觉得自己功德无量。

  他说:我不是什么大人物,通过对自己弱点的认识,我们才能变得更加温柔,获得能够帮助他人的力量。

  这档节目里,有很多很多不够正能量的内容,但你却能在平淡的对谈中被治愈。

  它赞赏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主义,它传递宽容、理解和爱,它也教你在纷乱焦虑之中,找到内心的秩序。

  日本是我们最重要的邻国,中日文化有很多的不同,却也有很多的相似。看他们的生活,有时候也像是在照镜子。

  就说日本人的压力大,我们中国人很能感同身受。

  节目中,致力于社会研究的日本学者提出:日本自杀率高,抑郁的人那么多,是因为人们对失败不宽容。

  这是个集体主义主导下的社会,不认可人的多样性,价值的多样性。

  尽管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但孩子从小就被用同一个标准衡量,留级的孩子,被认为没有未来。

  这是个强调竞争的社会,人们对他人不那么体谅、包容和接纳。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礼貌温和的民族,但实际上,他们总是排除异己,跟不上集体脚步的人,就很难在社会生存下来…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大学生,觉得进不了大公司,人生就完了,有那么多上班族,害怕被辞退,而拼命加班。

  你会发现,这些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放到中国,也毫不违和。

  我们看到相似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报各种补习班,很多人从小没有童年,牺牲兴趣,就为了活成父母希望的样子…

  直到成人,却忽然发现,不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教育的问题,从来都是社会的问题。是因为社会在不断强调,只有成为强者,才能被尊敬…

  日本,只不过比我们先行一步,尝到了恶果。

  小川住持参与的僧侣组织有一个口号:以创造一个能够安心烦恼的社会作为目标。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依然有这样一群人在告诉你,真正的文明社会,并不以丛林法则为标准,而是让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们能够生而为人,本身已经是一个奇迹。

  承认并接受自己做不到完美,不紧张,不焦虑,然后才有底气,问问内心。

  毕竟,人生的输赢,从来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