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想起芋的味道
雨下得很大,操场几乎汪洋了,孩子们下楼我告诉他们不要排队了。当年初到小学来,最讨厌的工作就是让孩子排队,为此还多次被当时的白主任点名。 而常常我班的孩子在楼下已经稀里哗啦没有了队伍。因为孩子跟孩子之间性格动作差异太大,有几个孩子会磨蹭五分钟之后慢吞吞的下来,而飞快的孩子几乎贴着地面飞出教室,让会飞的跟着爬的速度一起,实在有失公平。多年过去,我也渐渐习惯了排队,但是只要有机会还是让他们散去……此一乐也。
雨里的几个妈妈站在那里,手里拎着新鲜的芹菜,无奈而又焦灼的样子,语言里已经颇为不耐烦:“我们家那个怎么还没有下来?”孩子呀,孩子现在是很多主妇的职业,年轻的母亲要求甚至也是高,写得了征文,辅导了演讲,做得了奥数……
中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感觉太多切中时弊的文字,很多学校一直也以为考入名校或者更好的学校为己任,难道对于那去上些普普通通的学校来说就是没有意义的吗?
而 今的很多教育几乎已经变成了单一的写的练习,跟教育的关系确实没有那么密切了。怎么办呢?语文课本越到高年级越是显示出那种幼稚和无知。
有些课文我即使不去上,孩子也可以把基础训练做好,那么理解上孩子可以写下比我说的更好的文字,我是不是多余呢?
所以今晚的作业是可以直接仿写《我想》 猜想没有我的指导孩子依然也会出彩,那么明天的课堂就是以课文为例子加上赏析更好的仿写作品。
早上他们读小古文我强调节奏,结果有些孩子就夸张地摇头晃脑。成绩我一度也是以为摇头晃脑是极其可笑的,而今想来,那些摇头晃脑也比写来写去强多了,那时在私塾一年的所读就可以认为他是文化人,现在高中毕业也写不出那样的字,更也积累不了那么些内存。
我们欢天喜地以为新生活美好的,却发现其实可能教学最终还不如摇头晃脑的年代。孩子们越来越肤浅了,文也是遥遥无期。语言苍白无力。因为他们所学的其实就是一种极其无聊的句子,怎么可能还可以有什么长进呢。
从子曰诗云到大小多少其实也是一种退化。我们太天真地被洗脑了,自己还以为幸福。
归根结底我们这个年代真正读书的太少,读书人也越来越少,上学的人数倒是全世界第一。
白板,多媒体……不亦乐乎,可惜孩子们真的吸收的却似乎也越来越少,对于人生定性培养的也是太少。
让孩子沉下心来读一些句子,其实他们可以吸收更好。读小古文以来,我无意中发现一些孩子句子已经改善,文起来了感觉好了,描述也是有了韵味。
雨天的芋头一直在书生的记忆中,那个书生多年之后来寻找当年的滋味,可惜他已经没有了当初饥饿的感觉。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几乎就没有体验过饥不饿之感,所以学习也缺乏主动性,因此在我班级因为需要写的作业实在少,所以孩子们有些也是饥饿了,就使劲往前写基础训练,还有些跟着背后暗地比赛,看谁写得多……也是值得骄傲一下的。
我们好像太喜欢灌了,一直灌到孩子没有了胃口,到后来责怪孩子……所以请语文老师一定要多放手让孩子多阅读,为一生的学习奠基,即使要背诵也是要背诵那些经典的句子,否则都是浪费时间。
管健刚老师也是强调,你一定要去抓住那些你没有办法想出来的句子,有些俗语你死记干啥呢?
阳光灿烂,鸟语花香……常常被称为好词好句,这真的很奇怪。写作不谈感情,却学会了堆砌。
我告诉孩子们,没有单纯的好词好句,题目一定是依附于特地的情景而存在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按照那些逻辑,没有好词好句……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