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碎品》读后感精选
《易碎品》是一本由[英] 尼尔·盖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碎品》读后感(一):细思极恐 嗯嗯
刚刚看到《椅中的十月》,以及充分体会到了所谓的细思极恐。刚读完时只觉得小男孩的经历很有意思,再仔细一想才觉得作者在结尾留下了一个巨坑,而这段看似温馨的旅程会不会是坟场鬼魂的阴谋呢?第二天早晨起来又想到了这个故事,才发现整个故事最悲凉的其实是开头,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同样遭遇的小朋友呢?他们的人生甚至不如坟场里的鬼魂。
《易碎品》读后感(二):《带你认识一个崭新的尼尔·盖曼》
初识盖曼,是十几年前朋友送的一本签名版《美国众神》,说实话,那之前完全不认识这个作家。但是在看完《美国众神》后,立刻被盖曼老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折服,成为了他的脑残粉。
那之后,盖曼每出版一本小说,都会第一时间找来看。其中有《好兆头》《乌有乡》《北欧众神》这种大部头,也有《鬼妈妈》《蜘蛛男孩》《星辰》《坟场之书》这种小长篇,甚至还有漫画《睡魔》。
当时忍不住会想,盖曼老师真是一个全才,不管是科幻悬疑推理童书甚至漫画都可以信手拈来。然而,直到我看到眼前这本《易碎品》,我才直到我对盖曼老师的了解还是太有限了。
虽然之前也看了近十本盖曼的书,算是一个骨灰级粉丝,但毕竟这些都是他非常有名的代表作,差不多每个粉丝都看过。而这本《易碎品》,可以说是盖曼老师一部另类的作品。
本书虽然题为短篇集,但其实并不只有短篇,还有诗歌和很多灵光一闪的脑洞。
因为之前看的都是盖曼的长篇小说,所以还不知道他还写过这么多短篇。短篇虽然在人物塑造上不如长篇丰满,剧情也不像长篇那么曲折,但是每个故事却都包含着和长篇一样甚至不输给长篇的构思和脑洞,所以用阅读一本书的时间来窥探几十个盖曼老师鲜为人知的构思,真的是太超值了。
《易碎品》这本合集,每个故事差不多也就三五页,甚至还有一两页的,所以非常适合碎片式阅读,无论你是睡前或者上班坐地铁的路上,甚至在马桶上,都可以毫无压力的看上几篇,比起阅读他的其他长篇小说可以说轻松了许多。
通过这些有趣的短篇和诗歌,可以让你认识到一个崭新的尼尔·盖曼,真的是十分超值。
《易碎品》读后感(三):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
大约是译者文风的原因,从导言里那一篇《图师》开始,我便隐约觉得自己仿佛在看一本有些许文化差异的《聊斋志异》,之后在搜索书中几篇较为晦涩的故事的解析时,偶然又看见尼尔·盖曼曾经的短篇《捕梦》,突然就觉察了他对东方文化的喜爱。
我一直坚信多闻者多思,多思者多梦,而梦中世界繁华喧闹、晦暗诡谲已非理智可左右。
尼尔·盖曼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尽管人们在讨论尼尔·盖曼时,更多地提及《美国众神》《蜘蛛男孩》《睡魔》之流,但我却是直到读完这本《易碎品》才真正对这位幻想文学大师有了喜爱。这个在他口中是用来度假的“恐怖王国”始终被一股难以言喻的黑暗浪漫所包裹,像是林中一处小湖被雾气掩去了波纹,初见时只觉是是一片荒芜之地中的几许生机之源,靠近后才发现湖面下暗潮涌动,面目怪异嚣张的妖兽正张牙舞爪地等你落水。
我无法客观地去描摹最适合这本书的读者是何样貌,但昨日在地铁上望着车窗外黑夜般的寂静时,我突然幻想彼时的列车将会一路驶进黑白颠倒的异次元空间,那一瞬间我便知道《易碎品》会是我近几年来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一屋之隔的夜半鬼声,化作人形的月份诉说着男孩与鬼魂的相遇,仿如电影片段那样被时间留下的鬼迹,循环不止持续千年的炼狱惩罚,叫人分不清现实与虚妄的哥特式阴森古宅……
被人们称作是奇幻之作的故事里,又何尝不是处处透露着尘世隐秘的黑暗面呢?
我想,整本集子里最令人细思极恐的,并不是尼尔·盖曼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中奇妙的构思,而是现实与梦幻之间脆弱的边界。人较之于鬼魅,较之于幻想之物,可惧之面却从不逊色。就好像《椅中的十月》,细读起来,我一时半会真的无法辩证清楚,究竟是男孩的家人更可怕,还是他在鬼魂引导下即将面对的未知更令人望而却步。又比如《打烊时分》里让人不敢细想的三个男孩幽灵曾经的遭遇,来自于童年的阴影比毒液更加迅速地腐化了他们往后的人生道路。
也许这才是这一类幻想类文学的妙处,看似在描绘超越人间的存在,却又因其源于人的幻想而始终无法与现实割裂。
“恶魔扯去一切掩饰,只留赤裸真相。
真相伤人最深。”
《易碎品》读后感(四):《易碎品》是尼尔·盖曼创作才华一次最完美的绽放
如果你已经走进尼尔·盖曼的世界,那么《易碎品》会让你对于尼尔·盖曼的创作才华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果你刚刚接触尼尔·盖曼,那么《易碎品》将让你迅速爱上尼尔·盖曼。
《易碎品》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与《美国众神》《蜘蛛男孩》《乌有乡》《坟场之书》等长篇作品相比,《易碎品》有着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在《易碎品》中,尼尔·盖曼以高度密集的方式向读者呈现自己点点滴滴的创意,尼尔·盖曼非凡的创意、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以及讲故事的能力在《易碎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可以说,《易碎品》是尼尔·盖曼创作才华的一次最完美的绽放,喜欢尼尔·盖曼的读者一定会对于这种写作形式非常欢迎。
尼尔·盖曼在书末的访谈中说,写长篇小说像是跑马拉松,而短篇之乐在于只要能想到个足够有趣的点子,让你产生下笔的冲动。这应当是他本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切身体验。对于长篇小说来说,有了一个好的创意仅仅是起点而已,你需要进一步润色故事的始末与细节,让故事一直沿着时间轴线延伸下去,尽量完善每一个细节——这也是尼尔·盖曼擅长的长篇创作思路——在看似有些离奇神秘的故事中,追随主角的成长轨迹,同时也蕴藏着成长的奥秘与生命的哲理。
《易碎品》作为一部短篇小说集,讲故事的方式则截然不同。即使对于已经读过尼尔·盖曼多部长篇小说,见识过尼尔·盖曼虚构世界能力的我来说,读到《易碎品》,仍然难免对于尼尔·盖曼的创意与想象力赞叹不已。 《易碎品》展现给了一个如同万花筒般的世界,33篇故事,读完一遍仍然让人感觉不够过瘾,还想读第二遍、第三遍,去挖掘那些意味深长的细节。
《易碎品》是一部充满着天才般灵感的作品。从这个角度讲, 《易碎品》仿佛是一部宝藏,让人无法压抑继续挖掘的欲望——读第一遍的时候,你总是会被情节所吸引,忍不住去加快速度阅读,尽快知道故事的进展和结局,谜团的真相,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细节;所以当你读完了第一遍,你便总怀疑自己是不是咀嚼得太快,似乎错过了某些美丽的风景,忍不住重新阅读第二遍。
真正经典、引人入胜的作品总是能有这种魅力。读第一遍时,你总是想尽快了解故事的进展,知道最终的结局,了解作者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期待知晓人物的命运,当你了解了这些,你会感到松了一口气,却又觉得缺了点什么,错过了太多东西;读第二遍时,当你不再那么关心故事的结局时,你的注意力会集中到故事的更多方面,比如某些精彩的描写,比如人物情感的起伏,比如故事节奏的变化,以及某些经典的、耐人寻味的语言。此后,当你每隔一段时间再翻出这本书,你会有更新鲜的阅读体验,一边回味着初次阅读的好奇与新鲜感,一边重新发现一些被忽略的细节,以及作者一些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
直到有一天,你会捧起这本已经让自己翻得有些发黄的书,仔细端详,不得不由衷赞叹作者是有多么厉害,能写出这么引人入胜的故事——这就是阅读最大的魅力,每一次与经典作品的对话,都是一场关于智慧的冒险,一个难得的进入另一个世界漫游的体验,让你对生活充满希望,让你对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更加憧憬。
首篇作品《绿字的研究》,一下子让读者想到了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系列中的著名作品《血字的研究》。作为《易碎品》的开篇之作,《绿字的研究》的构思是让人赞叹的——将福尔摩斯系列的侦探故事与洛夫克拉夫特的神秘故事相融合,写出了一篇结构紧凑、结构精巧的作品。看来,尼尔·盖曼的确是在创作上颇有想法的作者,他在创作的道路上一直在努力尝试探索,不断突破自己。
《易碎品》中另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怪姑娘》。时而沉着安静,时而欢乐奔放,时而孤独无助......“三十五年舞女生涯过去,高跟鞋脱了又穿,穿了又脱,她双脚作痛。她可以头戴四十磅重假发,叫他细高跟走下楼梯;她可以伴着雄狮一头,脚踏细高跟纵横舞台”。一种生涯落幕,人生进入拐点的宿命感迎面而来——人生,不也一样是易碎品,需要无比悉心地呵护,却又难免受到磕磕碰碰的伤害。
《饲者与食者》来源于尼尔·盖曼十二岁时做的一个梦,尼尔·盖曼将梦记录起来,变成了一个关于蘑菇的故事。你是不是一样做过一样离奇的梦,不知道来自于大脑的哪一个部分产生的记忆,让你甚至为自己的想象力而赞叹?尼尔·盖曼做了这一切,只能说,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作家,灵感真的是无处不在。
《飞碟造访之日》的故事虽然简单,然而却有着不一般的信息量。如果有一天飞碟正是造访地球,将是什么模样?成百上千,金光灿灿;墓地开启,死者复生;诸神迎来黄昏,异界之门洞开;飓风暴雪,植物死光,电脑早饭,万众齐鸣......尼尔·盖曼描绘了一个颇为壮观的场面,让人想到了他在《美国众神》中的笔触。然而,此刻,在万物速生速灭的时刻,你却在等着那通不知道会不会来的电话。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逃亡?还是地球原始力量的爆发?还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易碎品》就是这样一部包括各种各样趣味横生,构思精巧的灵感的作品。它非常适合你随身携带,当你在晚餐后坐在书桌边沉思时,当你连续伏案工作几个小时后,当你在睡前躺在舒适柔软的床上,捧起《易碎品》,其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能让在故事的情节中流连忘返,进而看到生活的另一面——在你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其实有太多被你忽略的有意思的瞬间,想想过去,想象未来,只有拥有了无限可能,生活才可能变得更加美好。
人生的乐趣也在于此——它时而充满扑朔迷离的疑云,时而充满尽情驰骋的欢腾,时而又避免不了惆怅、迷茫、徘徊等等复杂的感情,它多姿多彩,它通往未来,它有无限可能,它充满不可预测性,没有了这些,我们的生活恐怕会真的变得黯淡无光。
其实,对于尼尔·盖曼本人来说,《易碎品》的创作应该也是一次令人振奋的创作经历。尼尔·盖曼的创作才华在《易碎品》中得到了一次颇为尽兴的释放,当你能将自己稍纵即逝的想法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并与读者一起分享时,这种体验同样是令人难忘的。读过《易碎品》,你一定能发现一个更加丰富有趣的尼尔·盖曼,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特殊的写作者之一。
《易碎品》读后感(五):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
大约是译者文风的原因,从导言里那一篇《图师》开始,我便隐约觉得自己仿佛在看一本有些许文化差异的《聊斋志异》,之后在搜索书中几篇较为晦涩的故事的解析时,偶然又看见尼尔·盖曼曾经的短篇《捕梦》,突然就觉察了他对东方文化的喜爱。
我一直坚信多闻者多思,多思者多梦,而梦中世界繁华喧闹、晦暗诡谲已非理智可左右。
尼尔·盖曼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尽管人们在讨论尼尔·盖曼时,更多地提及《美国众神》《北欧众神》《星尘》之流,但我却是直到读完这本《易碎品》才真正对这位幻想文学大师有了喜爱。这个在他口中是用来度假的“恐怖王国”始终被一股难以言喻的黑暗浪漫所包裹,像是林中一处小湖被雾气掩去了波纹,初见时只觉是是一片荒芜之地中的几许生机之源,靠近后才发现湖面下暗潮涌动,面目怪异嚣张的妖兽正张牙舞爪地等你落水。
我无法客观地去描摹最适合这本书的读者是何样貌,但昨日在地铁上望着车窗外黑夜般的寂静时,我突然幻想彼时的列车将会一路驶进黑白颠倒的异次元空间,那一瞬间我便知道《易碎品》会是我近几年来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一屋之隔的夜半鬼声,化作人形的月份诉说着男孩与鬼魂的相遇,仿如电影片段那样被时间留下的鬼迹,循环不止持续千年的炼狱惩罚,叫人分不清现实与虚妄的哥特式阴森古宅……
被人们称作是奇幻之作的故事里,又何尝不是处处透露着尘世隐秘的黑暗面呢?
我想,整本集子里最令人细思极恐的,并不是尼尔·盖曼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中奇妙的构思,而是现实与梦幻之间脆弱的边界。人较之于鬼魅,较之于幻想之物,可惧之面却从不逊色。就好像《椅中的十月》,细读起来,我一时半会真的无法辩证清楚,究竟是男孩的家人更可怕,还是他在鬼魂引导下即将面对的未知更令人望而却步。又比如《打烊时分》里让人不敢细想的三个男孩幽灵曾经的遭遇,来自于童年的阴影比毒液更加迅速地腐化了他们往后的人生道路。
也许这才是这一类幻想类文学的妙处,看似在描绘超越人间的存在,却又因其源于人的幻想而始终无法与现实割裂。
“恶魔扯去一切掩饰,只留赤裸真相。
真相伤人最深。”
个人取向推荐五星短篇:
² 《绿字的研究》:绝对惊艳的福尔摩斯同人,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更是与克苏鲁适配性满分。在看这篇之前,我从没有想过福尔摩斯与克苏鲁之间还能产生关联,看完之后却几度觉得他们本就诞生于同一个世界观。
² 《凶夜厄榭无面家仆禁脔烈欲记》:双线并行的哥特式惊悚短篇,满满爱伦坡的味道,私心里甚至觉得整本书里最喜欢这一篇。“她头也不回,跑得飞快,一直冲到门廊里,仿佛地狱群魔倾巢出动,在身后紧追不舍。月光苍白清冷,映得门廊柱仿佛森森白骨,恍然一副巨兽遗骸。”
² 《他人》:篇幅极短的脑洞,塑造了一个充满因果轮回、善恶报应世界观的莫比乌斯环式地狱。尽管导言中已对这个故事的创意进行了阐释,读到结尾时仍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² 《歌利亚》:看到一半才惊觉这个故事里融入了《黑客帝国》中的矩阵设定,然而这次主人公需要对抗的敌人却变成了外星人。比起科幻味道十足的背景,我对于主人公在几次时间往复中的心理变化更感兴趣。结尾对全局有了一定的升华。
² 《太阳鸟》:这一篇的伏笔精彩程度不亚于《绿字的研究》,以至于读到结尾时我忍不住重头看了一遍,在每一处对应的细节里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