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亚力山娜》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亚力山娜》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2-04-25 03:33: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亚力山娜》经典观后感有感

  《亚力山娜》是一部由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执导,Vasiliy Shevtsov / Raisa Gichaeva / 加琳娜·维什涅夫斯卡娅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力山娜》精选点评:

  ●那个出现过三次一直没能和老奶奶说上话的士兵让人印象深刻

  ●看的英文版。节奏极慢,但是很深情。末尾英语有些看不懂。。

  ●最后两位老人各自茫然失落的眼神,好感人。尤其是那位车臣老人,那怔怔地神情在说,明明,我是去不了你那里的……

  ●很个性 有点无聊、没有明显高潮的电影 战争电影却一个战争场景都没有 但是却有一种随时随地的不安全感 总以为老太太要出什么事 俄语翻译过来也是神神叨叨的

  ●上星期看的

  ●好闷...

  ●夜晚的场景印象深刻,军营中的低语和徘徊配合音乐抒发情绪,亚历山娜总归无法理解这里的军人,原住民,和最后在火车站送她的她同龄的老妇人

  ●grandma figure更像导演自身的态度 既不anti-war也不pro-war 只是一个满眼尽是故事的老妇人平静的审视车臣空旷贫潦的土地

  ●延续了索科洛夫的一些特点,通过剪辑造成的怪异的空间感,时而穿插的窥视镜头,细碎的对白,神奇的配乐

  ●影片第29分钟,Alexandra走过一辆辆坦克车,画面突然扭曲失去比例,《父与子》中的儿子角色随之出现。两人简短对话,陌生而微妙的感情联系让本片和前作短暂交融。它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要深刻 影片第29分钟,Alexandra走过一辆辆坦克车,画面突然扭曲失去比例,《父与子》中的儿子角色随之出现。两人简短对话,陌生而微妙的感情联系让本片和前作短暂交融。它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要深刻

  《亚力山娜》观后感(一):現實的戰爭

  講戰爭,講俄羅斯和車臣,講國家民族士兵人民,講反戰。

  禍延三代的戰爭,沒完沒了的無休止。導演把觀眾帶到現實,看看前線的軍人,看看活在戰區的居民。

  長久的戰爭,其實,大家眼梩也很累。很累。

  淡淡然的電影,不用過多的闡述。因為,現實已是最震撼的材料。

  《亚力山娜》观后感(二):因为人类只有在时间中留下东西的

  记得流浪作家贾晋蜀说过:

  看一个人第一眼的时候

  就知道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大师与玛格丽特

  对于孤独的灵魂更是这样

  甚至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 的伟大共产主义理想

  一个人同样的

  你用一天的时间去记录

  去观察

  那么

  你也会知道他的

  因为人类只有在时间中留下东西的

  所以说此片是一个过程

  其实只是导演留下的时间

  关于那些梦

  只是短暂的时间

  (导演只用一个短镜头带过)

  回忆之短画面

  同时也是短时间

  让人的记忆超越了短时间

  这就是超越的快感

  被成为难忘 感动等感情

  令你一生难忘

  人类的爱无处不在

  在结尾

  占领区的女人们送她到火车

  同时也出现青年思考的眼神

  mn gouqeihuozhe@hotmail.com

  《亚力山娜》观后感(三):要和平发展更要大国梦想

  以唯美而暧昧的调子以及倾斜满溢的笔触完成了《母与子》和《父与子》,并满怀深情地歌颂了俄罗斯中部乡间和故乡彼得堡后,索科诺夫这次以难得的现实主义倾向,抛弃不少艺术抒情惯性的技法,以婆与孙的故事关系,企图安抚格罗兹尼这座面目全非的车臣之都。

  作为艺术电影在当代硕果仅存的大师,索科诺夫自然很难接受全面的现实主义处理。即便剧情节奏加快、镜头缩短(非他常规的“场镜头”)、对白频频,但角色天然的国宝级艺术家属性,注定了它还是一部充斥大国情怀的艺术电影。

  导演的彼得堡老乡、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妻子、80多岁的俄罗斯女高音的瑰宝加林娜.维什涅夫斯卡娅既然担任了片中老妇人一角,就将沉淀于历史和歌剧艺术的气息完全带入了影片。索科诺夫甚至坦诚“这是为加林娜一个人造就的电影。”他因觉得自己在历史上没能成为那种勇于发声的人,而愧疚于罗斯特罗波维奇甚至索尔仁尼琴。请相信严肃的索科诺夫,他毫无也不需要娱乐精神,他说不出调侃的玩笑话,那对他反倒是违心和假正经。他是那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军旅派导演,他能从《俄罗斯方舟》这沉湎于历史的遗骸中浮起,开始一段圣愚般的《坚韧的航程》。严明干净的军队是他对这个大国热爱的基础,在《亚历山德拉》这,我们依然跟着他有力整齐的进行曲步调前进。

  大国情怀或许也影响他对车臣问题的观点,至少从西方视野上看来如此。譬如竟有塞尔维亚记者问他是否通过敏感的车臣题材去迎合西方乐趣,索科诺夫显然像收到了侮辱般地言辞回应:“我绝不迎合任何西方趣味,你的观察角度很有问题。”而他曾表示欢迎任何批评讨论的。

  《亚历山德拉》里难得的一段曾为导演标签式的油画镜头,一片金色的麦浪中,车臣男孩送亚历山德拉回营地。亚历山德拉问男孩在想什么,男孩义正严词地回答:“请给我们些自由,虽然你们占了绝地优势,但请少管我们。”亚历山德拉听到后的反应是:“什么是你们!”这既是索科诺夫不容国土分割的答案,也同样是维什涅夫斯卡娅的统一态度。

  揭示着格罗兹尼之痛的艺术家,既通过平常百姓表达厌战情绪,却同样坚持大国情怀下的主权意识。似乎强调着:“好好和我做一家人,好好一起过日子,别去打其他注意,这才能和平。”索科诺夫寻找的是和平,到塞尔维亚记者那却成为眼中的献媚,在西方视野下又成了独裁控制。意识形态不同能带来南辕北辙的感受,于是,共同生存和发展,注定不是亚历山德拉和她两日交情的车臣大妈能解决的,也不是艺术电影和双边谈判能解决的。

  《亚力山娜》观后感(四):《亚历山德拉》:一曲车臣战争的挽歌

  【For 南方都市报】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主演:维希涅夫斯卡娅

  镜头捕捉到阳光在地上投下的影子,过度曝光的色彩和弥漫扬起的灰尘都显得过于讲究,它们甚至使人忘记当地环境的残酷。索科洛夫没有刻意提起车臣这个地点,但在叙述亚历山德拉的见闻中,他阐明了这个事实。

  ———J.Hoberman(《村声》)

  《亚历山德拉》的观影过程很愉快,但它更是一部无法归类的作品,值得反复观看从中发掘出更多蕴意。———Wesley Morris(《波士顿环球报》)

  相较索科洛夫以往的作品,《亚历山德拉》依然讲究画面,却少了晦涩难懂,将主题放在建立沟通与重构信任上。

  时至今日,1999年爆发的第二次车臣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一部分俄罗斯军队留在车臣境内持续着漫长的反恐战斗,这是《亚历山德拉》(Aleksandra)的故事背景。影片延续了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ksandr Sokurov)在《精神之歌》、《士兵之梦》、《忏悔》里对战争的关注和对士兵的刻画,同时又与《母与子》、《父与子》构成了一个家庭系列的三部曲。

  年迈的祖母跟孙子有七年没见过面,她独自一人来到军队营区开始了探望之旅。对于祖母的到来孙子显得非常开心,不过老人隐约感觉当上军官的他好像有些变了。相较索科洛夫以往作品的神秘主义和极致长镜,《亚历山德拉》依然讲究画面构图,却少了晦涩难懂,整体更注重于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片中老人遇见许多不知名的士兵,他们年轻的脸上或有疲惫,也有欢乐。问及战争,他们会说起飘渺的帝国情结和个人梦想。老人四处闲逛,所到之处尽是荒凉与破败的景象,她还结交了当地的陌生朋友,这些琐碎隐藏着导演的真实意图,个体的生存状态被放大,进而服务全局。

  《亚历山德拉》参加了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竞赛,米哈尔科夫在新版《12怒汉》中同样有关于车臣孤儿的戏份。索科洛夫坚持要在车臣境内实地拍摄影片,这个地区的生灵涂炭满载着普通民众过去十来年的哀痛,饱经战祸的土地浸染着车臣人与俄罗斯人的鲜血。影片没有流露出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主题放在了建立沟通与重构信任上。毕竟由于人类的隔阂、矛盾与纷争,世上不只有一个“车臣”。

  出演祖母的加利娜·维希涅夫斯卡娅(Galina Vishnevskaya)将长者的语气、神态还有气度揣摩得非常到位,眼见战争带来的改变,却只能将触动深藏,更是表现得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她曾经是优秀的歌剧演员,2006年出演过《旅程挽歌》。1974年,因在家里窝藏索尔仁尼琴(刚刚在8月4日去世的著名作家)事发,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出境,她和丈夫及两个女儿被苏联政府剥夺公民权,开始流亡异国。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380466/

  《亚力山娜》观后感(五):FIFF13丨DAY8《亚力山娜》:车臣的天空是永久的灰黄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亚力山娜》,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远行之人们穿越战区的评价了!Outisss:

  虽然平白朴实情感却格外浓厚。

  法罗岛帝国皇后:

  俄罗斯靓仔真多,可惜毛熊反同nbcs。

  果树:

  不是,俄国年轻士兵怎么都这么可以啊。

  盆满钵满赵+:

  突然想到独自一人生活的奶奶,你也很想有人陪吧,一个人可真没意思。

  松野空松:

  相比于《孤独人类之声》更平白朴实,没有大起大落,情感却是更浓厚了。

  蝠蝠:

  足够深邃,但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索科洛夫会被人说成是这个时代的塔可夫斯基。

  曲有误:

  不必强行追求什么深层次,只是一个老人的爱就足够了,另外孙子也太性感了吧。

  George:

  诗意,庄严,不怒自威,非常感动,非常高级,非常享受,导演的立场也耐人寻味。

  RIVER:

  庄重之下满贮深情,历经沧桑的手尽力抚慰着这片贫瘠土地上的生灵,那种深深的无力感,让人叹息。

  欧.尹:

  如果一部作品影像与文本都毫无魅力,再深邃的主题表达又有何价值呢?所以,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看这片?

  杰夫江:

  用老太太探访军营的经历来表现对战争的反思,这个点子还不错,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了,这类影像也实在有点过时。

  我们敏熙:

  一场探亲记,带来疲惫的男人们的群像戏。本以为这么多鲜活的年轻男人能给缺失活力的镜头带来几分生气,没想到还是那么昏沉。

  子夜无人:

  不像《孤独人类之声》那样塔里塔气了,既然都在说深邃,那你们说是就是吧,其实表层的简与静就已经很享受了。一个老妇人的慈悲和疼爱,要安抚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安抚那么多对未来一片迷茫的年轻大兵,其实无疑是杯水车薪。看她紧贴在自己孙子肌肉浑圆、年轻饱满的胸膛上忘情地倚靠着,吞食着生命里逝去的诱人气味,虽然心生一丝艳羡(?),但挡不住浮上来的还是觉得可怜。她想做一尊献祭的肉身菩萨,可是太徒劳了,也什么都做不了了。

  wheat19920313:

  尽管整体效果还是有些笨拙和无趣,却依然比同时入围主竞赛的另一部俄罗斯电影好了不知道多少。影片尽管在写战争,却没有一处正面的战场镜头,而是用一个来探望军营中外孙的老太太的视角,逐渐展开残酷而无情的真相。影片在构架上就没有走一中对于观众友好的方向,所以某些具体情节的阐述会显得有些令人昏沉,但在其中逐渐压榨出的情感却令人震撼。战争给这些人带来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不管是那军营里形形色色的年轻士兵们,还是饱受战争之苦的当地居民,亦或是主人公老太太自己……每一个个体都想在这场风暴之中保全自己,却只能任凭它将自己身上的外壳一层层无情剥去。驶远的列车隔开的不仅仅是两个地方,更是一切的希望和梦想,被蒙上了纱的时光,究竟能由谁来重新擦亮?

  #FIFF13#DAY8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