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迷戏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迷戏读后感100字

2022-04-24 00: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迷戏》是一本由姚红 文/图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戏》精选点评:

  ●非常棒!

  ●第一感觉就是「爱国主义教育读本」,但放在那个年代,故事好像确实如此。

  ●非常喜欢,尤其前半部分,把少女对于京剧艺术的好奇、喜爱描写得童趣盎然淋漓尽致。

  ●小時候此類故事看過太多~不過畫的還挺好看的(我真的在講畫的部分沒說文的部分)

  ●我会成全他们以自己的追求来实现作品,等他一等。待他们再成长一段时间,比如成为父母,甚至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若有机缘再创作绘本,或许会带着别样的面貌来丰富绘本的风格。—姚红

  ●感动

  ●與中國那個年代結合起來,讓人回想起小時候看到的戲班子,還加入了抗戰因素。有中國特色也有中心表達,但頗有點太中國特色,內容上可以再考量。

  ●画的真好

  ●看得心里很不舒服

  ●201908,1937年的南京秦淮河。

  《迷戏》读后感(一):秦淮河边,有人吟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瞻园里,堂阔宇深呀。 白鹭洲,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这首来自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秦淮景》,歌词描写的是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听起来也是悠然惬意,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想要神游去这秦淮河畔荡一荡。 提到南京,脑海里闪现的是雨花石、金陵折扇、盐水鸭还是老鸭粉丝汤。但,有一段沉重的牵绊是全中国人民都铭记于心,不会忘记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被占领。如此沉重的历史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孩子讲呢? 作者姚红根据母亲姚月萌女士的散文改编了一本适合亲子阅读的绘本《迷戏》,创作灵感来源于姚红老师的母亲亲身经历的事情。本书从三个关键词“戏、民国、战事”展开。让孩子从绘本的阅读中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京戏、一睹暴风雨前的南京城的平和及繁华,也能了解到南京的那一年。 绘本的封面能看到一个齐耳短发的女孩欣喜且痴迷的看着手中的绝美戏服,上方则看到的便是让作者创作此书的灵感来源经典画面:在作者母亲九岁左右的年纪,一位京戏的名角在南京演出,他在秦淮河边租了一套房子,暂居于此,在他清晨练嗓的时候,河对面就满满当当地站着人,这个壮观的场面在母亲的描述下让作者无法忘怀。作者将这个名场面贯彻封面、环衬、内页及封底。 从绘本的色彩编排来看,作者用淡蓝色描画故事中出现的河道、用灯光区别屋内与屋外、进入戏院发现氛围越来越暖绒亮堂,因为舞台上方的几盏大灯笼铆足了劲营造舞台效果,当你用自己的双手拉开中缝的大拉页时,这个设计就像亲自用手拉开这场京戏演出的帷幕般,色彩让读者瞬间进入整本书的顶峰。演出过后,故事的色彩逐渐在为之后的惨烈埋下伏笔,窒息的灰色令人顿时可以感受到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 在戏院门口的那一页,就是当时南京城的生活写照。既有鱼贯而入的戏院大门口,有志青年在作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是娱乐大众,另一边是气愤的青年。一种冲突感迎面而来。但在当时,居然可以如此和谐统一。 小女孩迷戏,也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又或许是欣赏筱伯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钱救助因失去家园和亲人的老百姓。 对比封面的乐器排列,封尾多了一些武器。是否暗示并总结了故事的主旋律? 散文基调的绘本故事并未围绕小女孩个人命运展开,而是让她成为一个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人给读者讲述九岁的她眼里南京城老百姓为之痴迷的京戏。第一次见到青衣名角筱云仙、第一次进入戏院看戏并为之着迷、第一次和家人即将经历惨烈的战役。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阅读并蕴涵中华文化,与孩子诉说战事的好媒介。书中的小女孩不懂京戏和战事,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让孩子们跟着她在书中感受文化之美的同时,了解和平的对立面。不愧是一本丰子恺图画书奖的好图书。

  《迷戏》读后感(二):秦淮河边,有人吟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瞻园里,堂阔宇深呀。 白鹭洲,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这首来自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秦淮景》,歌词描写的是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听起来也是悠然惬意,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想要神游去这秦淮河畔荡一荡。 提到南京,脑海里闪现的是雨花石、金陵折扇、盐水鸭还是老鸭粉丝汤。但,有一段沉重的牵绊是全中国人民都铭记于心,不会忘记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被占领。如此沉重的历史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孩子讲呢? 作者姚红根据母亲姚月萌女士的散文改编了一本适合亲子阅读的绘本《迷戏》,创作灵感来源于姚红老师的母亲亲身经历的事情。本书从三个关键词“戏、民国、战事”展开。让孩子从绘本的阅读中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京戏、一睹暴风雨前的南京城的平和及繁华,也能了解到南京的那一年。 绘本的封面能看到一个齐耳短发的女孩欣喜且痴迷的看着手中的绝美戏服,上方则看到的便是让作者创作此书的灵感来源经典画面:在作者母亲九岁左右的年纪,一位京戏的名角在南京演出,他在秦淮河边租了一套房子,暂居于此,在他清晨练嗓的时候,河对面就满满当当地站着人,这个壮观的场面在母亲的描述下让作者无法忘怀。作者将这个名场面贯彻封面、环衬、内页及封底。 从绘本的色彩编排来看,作者用淡蓝色描画故事中出现的河道、用灯光区别屋内与屋外、进入戏院发现氛围越来越暖绒亮堂,因为舞台上方的几盏大灯笼铆足了劲营造舞台效果,当你用自己的双手拉开中缝的大拉页时,这个设计就像亲自用手拉开这场京戏演出的帷幕般,色彩让读者瞬间进入整本书的顶峰。演出过后,故事的色彩逐渐在为之后的惨烈埋下伏笔,窒息的灰色令人顿时可以感受到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 在戏院门口的那一页,就是当时南京城的生活写照。既有鱼贯而入的戏院大门口,有志青年在作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是娱乐大众,另一边是气愤的青年。一种冲突感迎面而来。但在当时,居然可以如此和谐统一。 “也许是嗓音太美了,它顺水顺风地飘去,天才刚刚亮,就引来了河对岸满满的人……”在秦淮河畔的女孩手里攥着帕子模仿着身边的名角,河对岸的人们静静地听着,礼貌且不打扰;再看“第二天早晨,河对岸仍然早早站满了人。可是……”筱伯伯已不在,对岸人们的表情也发生变化,两页河道的倒影也是有所变化的。从这儿故事剧情便将要带读者们进入中国历史上令人心痛的灰暗时期。小女孩迷戏,也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又或许是欣赏筱伯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钱救助因失去家园和亲人的老百姓。 对比封面的乐器排列,封尾多了一些武器。是否暗示并总结了故事的主旋律? 散文基调的绘本故事并未围绕小女孩个人命运展开,而是让她成为一个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人给读者讲述九岁的她眼里南京城老百姓为之痴迷的京戏。第一次见到青衣名角筱云仙、第一次进入戏院看戏并为之着迷、第一次和家人即将经历惨烈的战役。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阅读并蕴涵中华文化,与孩子诉说战事的好媒介。书中的小女孩不懂京戏和战事,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让孩子们跟着她在书中感受文化之美的同时,了解和平的对立面。不愧是一本丰子恺图画书奖的好图书。

  《迷戏》读后感(三):秦淮河边,有人吟唱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瞻园里,堂阔宇深呀。 白鹭洲,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这首来自战事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秦淮景》,歌词描写的是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听起来也是悠然惬意,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想要神游去这秦淮河畔荡一荡。

  提到南京,脑海里闪现的是雨花石、金陵折扇、盐水鸭还是老鸭粉丝汤。但,有一段沉重的牵绊是全中国人民都铭记于心,不会忘记的--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如此沉重的历史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孩子讲呢?

  作者姚红根据母亲姚月萌女士的散文改编了一本适合亲子阅读的绘本《迷戏》,创作灵感来源于姚红老师的母亲亲身经历的事情。本书从三个关键词“戏、民国、战事”展开。让孩子从绘本的阅读中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京戏、一睹暴风雨前的南京城的平和及繁华,也能了解到南京的那一年。

  绘本的封面能看到一个齐耳短发的女孩欣喜且痴迷的看着手中的绝美戏服,上方则看到的便是让作者创作此书的灵感来源经典画面:在作者母亲九岁左右的年纪,一位京戏的名角在南京演出,他在秦淮河边租了一套房子,暂居于此,在他清晨练嗓的时候,河对面就满满当当地站着人,这个壮观的场面在母亲的描述下让作者无法忘怀。作者将这个名场面贯彻封面、环衬、内页及封底。

  从绘本的色彩编排来看,作者用淡蓝色描画故事中出现的河道、用灯光区别屋内与屋外、进入戏院发现氛围越来越暖绒亮堂,因为舞台上方的几盏大灯笼铆足了劲营造舞台效果,当你用自己的双手拉开中缝的大拉页时,这个设计就像亲自用手拉开这场京戏演出的帷幕般,色彩让读者瞬间进入整本书的顶峰。演出过后,故事的色彩逐渐在为之后的惨烈埋下伏笔,窒息的灰色令人顿时可以感受到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到来。

  在戏院门口的那一页,就是当时南京城的生活写照。既有鱼贯而入的戏院大门口,也有抗日有志青年在作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是娱乐大众,另一边是气愤的青年。一种冲突感迎面而来。但在当时,居然可以如此和谐统一。

  “也许是嗓音太美了,它顺水顺风地飘去,天才刚刚亮,就引来了河对岸满满的人……”在秦淮河畔的女孩手里攥着帕子模仿着身边的名角,河对岸的人们静静地听着,礼貌且不打扰;再看“第二天早晨,河对岸仍然早早站满了人。可是……”筱伯伯已不在,对岸人们的表情也发生变化,两页河道的倒影也是有所变化的。从这儿故事剧情便将要带读者们进入中国历史上令人心痛的灰暗时期。小女孩迷戏,也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又或许是欣赏筱伯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钱救助因失去家园和亲人的老百姓。

  对比封面的乐器排列,封尾多了一些武器。是否暗示并总结了故事的主旋律?

  散文基调的绘本故事并未围绕小女孩个人命运展开,而是让她成为一个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人给读者讲述九岁的她眼里南京城老百姓为之痴迷的京戏。第一次见到青衣名角筱云仙、第一次进入戏院看戏并为之着迷、第一次和家人即将经历惨烈的战役。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阅读并蕴涵中华文化,与孩子诉说战事的好媒介。书中的小女孩不懂京戏和战事,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让孩子们跟着她在书中感受文化之美的同时,了解和平的对立面。不愧是一本丰子恺图画书奖的好图书。

  《迷戏》读后感(四):岁月静好下,总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 如果说传唱歌曲《赤伶》是让我们铭记历史,感受历史的方式,那阅读绘本《迷戏》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不忘历史,感受历史的最好方式。历史总是厚重的,也许只有有厚重感的书籍才能让我们体会到它的厚重。

  绘本《迷戏》是由著名画家姚红根据母亲姚月荫同名散文改编创作的。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我”9岁那年,暂住在秦淮河边上的外婆家,和临时居住的京剧名角筱云仙和睦相处,目睹发生在这里的一切的故事。绘本以人们对京剧的喜爱为主线,以“我”为视角将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也让我们了解了历史。 整个绘本以淡青色和暖黄色为基调,两种色彩交叉出现,展现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平静,也为接下来的变故埋下伏笔。翻开绘本,淡青色的环衬出现在眼前,整个环衬没有多余的语言,单薄的一行小字,细窄的河流让整个页面变得空旷,给人以凄冷的感觉。接着随着夹衬的出现,故事也开始了。

  故事从邻居叔叔请舅舅商议事情开始,画面的色彩也突然转变成了暖黄色。偏暗的暖黄色好像将我们拉回了那个年代,以旁观者的角色观察着那个时代的变化。随着京剧名角筱云仙的出现,我们得以看见当时人们的生活娱乐,可以看到人们对于京剧的喜爱。当然,随着绘本色调渐渐变暗,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即将到来的灾难。 图画是古今中外,不分男女老少均能相通的“视觉语言”。在绘本中,文字是图画的补充,好的绘本即使是无字也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也能让我们的孩子得到启发。在绘本《迷戏》中,图画细节上的设计和创作堪称完美。 比如说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幕,是戏院门前的一幕。整个图画上半部分是戏院前人们蜂拥而至,下半部分却是有志青年在号召保家卫国,周边驶过的汽车也贴着保家卫国的标语。上面是平静祥和,下面却是剑拔弩张。让我不禁想起杜牧的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啊,岁月静好下面,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有得必有失,和平的背后必有牺牲。如今我们的美好生活都是我们的祖先奉献而来,作为子孙,我们有必要铭记,也有必要珍惜。只有居安思危,不忘历史,我们的美好的生活才能延续。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的生活会怎样,就像你不知道戏幕拉开会出现怎样的角色,但我们却可以坚定自己的心,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像绘本中最后罢演的筱云仙。 在绘本中筱云仙最惊艳的出场就是戏幕拉开时,书中将这一幕设计成左右开合的拉页,就像戏曲开始时的幕布拉开,然后一片鲜艳的颜色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整本书中最亮的颜色,从此色调渐暗,也象征着动乱的临近。

  随着颜色变得暗淡,动乱随之而来,整个绘本用有力度的铅笔加上柔和的水彩,让人物更加立体,虽无过多的文字,却将历史展现在我们及孩子的眼前。也许这就是图画的力量。 不说教并不意味着没有教育目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对孩子最好的说教。绘本《迷戏》以图画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世界的和平才是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应该为此努力的方向。

  山河虽已无恙,我辈更当自强。

  《迷戏》读后感(五):秦淮河边,有人吟唱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瞻园里,堂阔宇深呀。 白鹭洲,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这首来自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秦淮景》,歌词描写的是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听起来也是悠然惬意,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想要神游去这秦淮河畔荡一荡。

  提到南京,脑海里闪现的是雨花石、金陵折扇、盐水鸭还是老鸭粉丝汤。但,有一段沉重的牵绊是全中国人民都铭记于心,不会忘记的--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如此沉重的历史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孩子讲呢?

  作者姚红根据母亲姚月萌女士的散文改编了一本适合亲子阅读的绘本《迷戏》,创作灵感来源于姚红老师的母亲亲身经历的事情。本书从三个关键词“戏、民国、战事”展开。让孩子从绘本的阅读中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京戏、一睹暴风雨前的南京城的平和及繁华,也能了解到南京的那一年。

  绘本的封面能看到一个齐耳短发的女孩欣喜且痴迷的看着手中的绝美戏服,上方则看到的便是让作者创作此书的灵感来源经典画面:在作者母亲九岁左右的年纪,一位京戏的名角在南京演出,他在秦淮河边租了一套房子,暂居于此,在他清晨练嗓的时候,河对面就满满当当地站着人,这个壮观的场面在母亲的描述下让作者无法忘怀。作者将这个名场面贯彻封面、环衬、内页及封底。

  从绘本的色彩编排来看,作者用淡蓝色描画故事中出现的河道、用灯光区别屋内与屋外、进入戏院发现氛围越来越暖绒亮堂,因为舞台上方的几盏大灯笼铆足了劲营造舞台效果,当你用自己的双手拉开中缝的大拉页时,这个设计就像亲自用手拉开这场京戏演出的帷幕般,色彩让读者瞬间进入整本书的顶峰。演出过后,故事的色彩逐渐在为之后的惨烈埋下伏笔,窒息的灰色令人顿时可以感受到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到来。

  在戏院门口的那一页,就是当时南京城的生活写照。既有鱼贯而入的戏院大门口,也有抗日有志青年在作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是娱乐大众,另一边是气愤的青年。一种冲突感迎面而来。但在当时,居然可以如此和谐统一。

  “也许是嗓音太美了,它顺水顺风地飘去,天才刚刚亮,就引来了河对岸满满的人……”在秦淮河畔的女孩手里攥着帕子模仿着身边的名角,河对岸的人们静静地听着,礼貌且不打扰;再看“第二天早晨,河对岸仍然早早站满了人。可是……”筱伯伯已不在,对岸人们的表情也发生变化,两页河道的倒影也是有所变化的。从这儿故事剧情便将要带读者们进入中国历史上令人心痛的灰暗时期。小女孩迷戏,也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又或许是欣赏筱伯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钱救助因失去家园和亲人的老百姓。

  对比封面的乐器排列,封尾多了一些武器。是否暗示并总结了故事的主旋律?

  散文基调的绘本故事并未围绕小女孩个人命运展开,而是让她成为一个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人给读者讲述九岁的她眼里南京城老百姓为之痴迷的京戏。第一次见到青衣名角筱云仙、第一次进入戏院看戏并为之着迷、第一次和家人即将经历惨烈的战役。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阅读并蕴涵中华文化,与孩子诉说战事的好媒介。书中的小女孩不懂京戏和战事,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让孩子们跟着她在书中感受文化之美的同时,了解和平的对立面。不愧是一本丰子恺图画书奖的好图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迷戏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