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个折不断的女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的读后感大全

2020-06-09 23:3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的读后感大全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是一本由(法) 玛丽•恩迪亚耶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精选点评

  ●第一个故事很好,后面泄了。

  ●往往 做一个坚强的女人 比一个女强人更难 所谓的坚强 就是在知道真相之后虽然没勇气承担 却也勇敢面对 殊不知 大肚子上都坐着一个魔鬼呢 有的是在5岁 有的是在15岁 有的却是在55岁

  ●作者写的真好,中间那篇让我不断的想起聚斯金德的低音提琴;唉,就是写的太好,三个故事都是这样的可怕。比香水还要可怕,因为真实

  ●第二个故事写得挺好好。整体觉得很一般,中规中矩作品

  ●抽象而又刻意构造女性主义,第一段翻译得还不错

  ●1——3.8幾乎甚至已然中斷了,還好又讀下去了,還不錯,後半部分驚喜連連,靠,法國這些作者十分會講故事,就那麼一點點地拋出,跟Bon似的。另外幸好沒讀簡介,不然樂趣會減半。3——3.00前半部分很是糟糕,特別是烏鴉的比喻,沒完沒了,根本沒有高度提升,卻一味持續,後半部分還可以,至少有點快刀亂麻的感覺。2——暫時不准備讀,讀了十幾頁,很無聊。

  ●或者可以叫做“三个残酷的故事”。尤其是第三个。混沌无知中的痛苦直面

  ●我没读过,我读了第一句话,我不会读此中文版

  ●我只能说我太喜欢女性。。。中间那个narrator是男人的故事完全读不进啊!

  ●第三个最好看总体来说阅读快感不强,但是情感细处非常到位。令我觉得惊讶的我并不觉得这三个女人像宣传的那样伟大坚强,而是,是不公命运到来时,大多数女人都会相似举动特例实则共性,值得玩味。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读后感(一):压抑悲剧

  很压抑、悲剧的故事,他们的生活都在字里行间透出著辛苦,第二个故事以丈夫角度描写,丈夫一直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一度我曾以为他精神问题,而事实上三个主角,第二个故事的男主人翁的共同特征都是把自己放空,一直生活在混沌之中,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更正确的来说,是大篇幅的对他们的活动的描写,把他们内心不安迷茫但又对生活的繁琐习惯。第一个故事女主人翁在面对或者想起父亲时候自觉的失禁,令人不禁好奇究竟是因为父亲的威严还是自身身体原因。而事实上,那位年迈的父亲,也令人呕心。曾经是那么的注重于仪表,到晚年却不修篇幅,邋遢随便。我以怀疑其实是他杀了第二个妻子。而他的儿子,女主人公弟弟,亦在那位父亲无形压力苟延残喘,最终被控告为啥还了他的继母,也是他的地下恋人。译者的文笔很好,但是无奈原文亦是为悲剧压抑类,以至于不是太喜爱。不过,书中有很多很有寓意的事物出现,而后两个故事,基本上都是用鸟。感觉这个鸟真的是有暗喻,被主人翁寄托着什么。阅读此书,真的感觉作者是对现实的控诉。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读后感(二):属于家的怨念与哀愁

  玛丽笔下的三个故事都是人在家庭的沼泽中关于自己的追寻与自省。 干涸的金盏花、阴郁的大鸟、乌鸦和沙漠绝望地勾勒着未满的美丽和垂死的挣扎,一如这三个女人。

  与其说,她们是折不断的,不如说,她们是拒绝被折断的。

  关于父亲、母亲、丈夫的怨恨和爱深深地粘连着关乎自己的一切决定,如今,我愿意相信这是世上最深刻的疼痛,你不能逃离,因为逃离,便是扼杀了自己。书里,所有自救,都发生在对家的回忆与叙述里,对家人试图客观却又极其浓厚的观察里,极度平凡,极度艰难,却又极度真实。大喜大悲的突发事件能够改变一个家庭,但只有细致入微的疼痛感知才能扭转一段淤血结痂的共同记忆吧。

  从没读过这样的语言,如此精准、热切却又丝毫不让人觉得急切的口吻和词汇,译者说文中的很多几段长的句子让她煞费苦心,对于读者来说,那些穿插在众多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行为中,人物心中的回忆、涌动的逻辑和自我安慰与救赎真实地让人犹如看见了裸体的自己,悬垂在美术厅的中央,窗外阳光大片地洒进来,无所适从。

  酣畅淋漓地读过这本书,在即将离开家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从未像此刻这样,这样明白一本书里,作者想呈现的悲与喜。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读后感(三):获奖的黑珍珠

  文学奖永远会背着歧视女性的罪名,因为顶级文学奖的女性获得者总是少数。更别说前段时间奈保尔还公开说:“从古至今没有哪个女作家能和我相提并论。”当然,作为女性会愤愤不平,觉得他只是个自大狂;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文学的顶端始终是男人们的游戏,“文学大师”明显就是为男作家量身定制的词语。在男人们看来,女作家写的那些小情小爱完全上不了台面,而他们不管是写乱伦、偷情、恋童癖都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这或许就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学歧视。

  即使看似开放的法国人也有保守的这一面:他们的龚古尔奖,从1998年到2009年,没有给过任何一个女性。2009年,42岁的法国黑人女作家玛丽·恩迪耶凭借《三个折不断的女人》才终于打破这一魔咒。她也是龚古尔奖106年历史上首位获奖的黑人女作家。(同时,她也是于佩尔主演的《白色物质》的编剧,那是一个关于法国白人女性在非洲经营咖啡种植园的故事。)

  虽然“女性”和“黑人”都是容易引起某种政治不正确的词汇,但这两个词语加在一起却未必是坏事。它意味着女性抛却自己性别的局限,去关注更为宏大的命题,比如“种族”。《三个折不断的女人》讲的正是这两者的混合:三个黑人女性诺拉、芳达和嘉蒂在家庭、爱情和移民方面各自的命运。事实就是如此,在主流文学界,你要是不谈点政治,不谈点哲学,不谈点貌似世界性的严肃话题,奖项是很难找上你的。

  恩迪耶在接受采访时说:“为此我已经等待了25年,我不再是个初出茅庐的作家,我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平静地叙述一切。”等了25年是值得的,想想诺冬女士吧,不管她如何畅销,在07年的龚古尔奖上竟然一票未得。

  (刊于《申江服务导报》)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读后感(四):倾斜的天空下,绽放尊严之美

  摘自《解放牛网》 作者:来颖燕

  读这本译林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三个折不断的女人》,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感觉,意蕴幽深无际,文辞却波澜不惊。

  这部短篇小说集是法国著名女性作家玛丽•恩迪亚耶的重要著作之一。玛丽可以说是一个天才型的作家,她十七岁时就被出版社看重约稿,创作生涯如日中天,2009年获得龚古尔奖。这让人想起张爱玲的那句“成名要趁早”。也许正是因为成名甚早,玛丽很早就行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学风格,并且愈久,这风格就愈焕发出淡定却坚毅的品格。

  这部集子是由三个相对独立又暗含伏笔的故事组成,讲述的是三个女人——诺拉、芳达和嘉蒂在家庭、爱情和移民方面所经历的命运——诺拉是混血儿,黑人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她并回到了非洲,迷失于法国都市生活的诺拉决定去非洲达喀尔寻找自己的父亲,但结果找到的却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暴君”;同样是在达喀尔,第二个女主角芳达却不得不离开非洲,到法国与自己的丈夫鲁迪相会,结果她认识到鲁迪根本就不可能带给她理想的生活;最后是嘉蒂,一个来自达喀尔的寡妇,身无一物的她前往法国投靠远亲,但原本理想而美好的移民梦却被现实生活的种种残酷撕裂得支离破碎,未达法国就已命丧黄泉。

  三个女人的故事,被共时地排列在一起,让人觉得该是有大意存焉的。但正如本书的译者,著名翻译家袁筱一女士所认为的,这三人除了有相同的族裔外,其身份和命运无一类似。若细究起联系,即上文所提到的“暗含的伏笔”,实在甚微——嘉蒂曾在诺拉父亲家做过女仆,芳达又是嘉蒂的远芳亲戚。但仅此而已,作者的笔墨于此完全一略而过,除非细究,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三个故事的并列,并不像许多短篇小说集那样有强烈的设计感,在形式或是情节上有着精巧的勾连。但设计感的隐匿让整部小说读起来真诚而淡定,从而更深刻地显现了这三人间深层的共通处——她们的人生都是悲剧,并且这悲剧,是发生在男人与女人间的悲剧,更是发生在白人与黑人间的悲剧,所以确切地说,作者玛丽是在白人与黑人冲突的背景下讲述着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战争。

  一个女性作家,谈论着种族与女性处境的问题,很明显的,我们会将其与女权主义进行勾连。但同大多数女权主义者的作品不同,玛丽的作品,既不激进,也不激烈。无论是女性和种族这样看似宏大的主题,还是谋杀、顶罪、守寡、偷渡、卖身等骇人的情节,玛丽都将其蛰伏在了行云流水的文字里。即使描绘的是悲剧,玛丽的叙述也泛出女性尊严的光辉。而无心于华丽辞藻或是精巧结构的设计,让这本集子更显现出一种沉着的大气和自信的骄傲。正如作者在小说中写道的——当巴蒂丹顿在诺拉的父亲家做女仆时,被问起名字时“仿佛想要赋予自己的回答某种重要性一般,宣布道:巴蒂•丹顿,她坚定的语气和直视诺拉的眼神中自有一种平静的骄傲。”这种骄傲,以不同的形式显现于三个女人身上,并且贯穿在整本小说中,从未消失过。

  不只如此,这种骄傲也处处体现在了玛丽的创作风格中。“坚强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行为。它是在清醒地意识到一切之后,即使能力有限,仍然能够直面的勇气。”玛丽直面着头顶这片依然为父权社会和殖民社会所蔽的倾斜的天空,却平静、勇敢而真诚地讲述着梦的断裂和开始,讲述着女性爱与黑暗的故事,绽放出尊严之美,让人动容。

  丹麦著名评论家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曾言:“权威原则的真正使命是使自己变得多余。”确然,女权主义的真正成功在于使其本身成为多余。能平静且真诚地直面女性在各种情境中的际遇,而不是“此地无银”地在承认父权中心的前提下大声疾呼要尊重女权,才是真正拥有尊严的女人。所以,“折不断”的,指的不仅是书中的三个女主人公,更是作者玛丽•恩迪亚耶。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读后感(五):不洁中的坚强

  摘自《晶报》 作者:未孩孩

  当波伏瓦笔下的弗朗索瓦兹打开煤气、奔赴虚无,恩迪亚耶笔下的嘉蒂•丹巴在垂死状态中依然试图越过铁丝网,抵达新世界,并不断念叨那句让人动容的“是我,嘉蒂•丹巴”。

  我最感庆幸的是这本书没被译成“三个女强人”,因为也许除了第一个故事里的诺拉外,全书通篇拈不出一个世俗成功意义上的女强人,尤其是第三个故事里的嘉蒂,更是厄运附身。玛丽•恩迪亚耶仿如调配命运的女巫师,把厄运与痛苦的法则推演到极致。诺拉、芳达、嘉蒂不是女强人,她们是失败者——折不断的失败者,就像书封上散发热量的金盏花、腐烂的金盏花,象征了袁筱一在译序里所说的坚强态度,而正是此坚强之态度,成就了惊心动魄的痛苦有所着陆的温柔软床。

  玛丽•恩迪亚耶所钟情的故事,简单来说,是一个女人对抗所有人的故事。《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中第一个故事将冲突主要设置于诺拉与父亲之间,第二个故事则是芳达与丈夫鲁迪之间,至于最后一个故事,有人或许认为冲突主要在嘉蒂与拉米纳之间,可拉米纳出现的篇幅还不占半数,我们可以说痛苦叠加的法则在第三个故事里尤为突出,嘉蒂独力对抗的,确乎是全世界,包括地狱般的他人,以及冷漠的神灵。外界一直为它贴上各式女性主义的、弱势叙事的标签,然而这个结论未免过于武断。并非如人们所预设的那样,《三个折不断的女人》里所有男性角色都是坚强女性的对立面,或是造成女性厄运的元凶,如第一个故事里的索尼,甚至比诺拉承受了更阴暗暴烈的悲惨;第二个故事里的鲁迪,他敏感易妒的心思、他对芳达情感的怀疑与追溯、他的神经质与挫败……十足一个翻版的布鲁姆先生(乔伊斯《尤利西斯》的男主人公)。事实上,若为所有男性角色罩上恶魔的盔甲,《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便成了一部三流小说,以虚张声势的性别对立支撑文本的阐释,无从彰显恩迪亚耶的春秋笔法,正是通过对小说人物不分性别、一视同仁地耐心勾画,才还原了世界血肉丰沛的原貌。

  恩迪亚耶延续了普鲁斯特、乔伊斯以来的现代主义传统,把行动性的宏大事件转换为个体内心的时间性追叙。尽管现代主义文学被公认为是精英主义的,它甚至是欧洲中心的、父权制的,但这种精英主义明显借用了女性的资源,它摒弃了对外部行动的关注,而是通过优柔寡断的回忆与想象解释世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通常被视为女人气的。恩迪亚耶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的主动承继本身便是对女性气质的肯定。若我们对《三个折不断的女人》由句到句的分析过渡到对词语、意象的体味,文本的女性色彩更是呼之欲出:全书起始第一段,诺拉的父亲,那个“散发出白色的耀眼光芒的男人”,以一种衰败的气息出现在读者眼前,男性的高大、进步形象呈现萎缩,这种萎缩进一步通过金盏花腐烂的气息加以象征。由于女性天然地与生育、血污相联系,因此金盏花腐烂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女性气质僭位的隐喻。女性独特的生理特征也催生了一种充满肉体失控的文字经验,第一个故事里诺拉数番失禁,第三个故事里嘉蒂肌肉撕裂的小腿肚、阴道炎症的痒痛,以至最后被剥夺一空、瘦骨嶙峋的肉体,皆指涉了一种专属女性的不洁与脆弱。

  袁筱一在译序中认为玛丽•恩迪亚耶要高于西蒙娜•波伏瓦,“因为她可以让这样沉重的主题和不乏动荡的情节蛰伏在行云流水的文字里”,的确,恩迪亚耶自有一种驾驭愤怒、羞辱的从容底气,在2009年荣获龚古尔奖后接受的一次采访中,她说道:“为此我已经等待了25年,我不再是个初出茅庐的作家,我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平静地叙述一切”,但在我看来,恩迪亚耶真正高于波伏瓦之处在于,当波伏瓦笔下的弗朗索瓦兹打开煤气、奔赴虚无,恩迪亚耶笔下的嘉蒂•丹巴在垂死状态中依然试图越过铁丝网,抵达新世界,并不断念叨那句让人动容的“是我,嘉蒂•丹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