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烦的猴子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心烦的猴子读后感摘抄

2020-06-18 23: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烦的猴子读后感摘抄

  《烦的猴子》是一本由[美] 苏珊娜·朗 /著 / [美] 马克思·朗 /绘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 元,页数: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心烦的猴子》读后感(一):学会接纳,面对问题

  最近的日子阴雨连绵心情也不知不觉低落,加之各种事情的积压,教师考试,教师考核,每天的作业批改,推文还没有写好马上待交,每天的备课、上课、下课,各种繁琐的事情,弄得我压力好大,莫名烦躁,我只能扑在床上绘本缓解一下。翻开一本红艳艳的书,本以为会带来点热情,可一看书名,居然叫《心烦的猴子》,人顿时也蔫蔫的了。望着窗外湿漉漉的长街,一切静默,似是这心情无声告白。今天推文没写,辅导员手册没填,明天还有新教师汇报课,现在暂且忙里偷闲,看一下这本关于心情的书。

  这本《心烦的猴子》是美国知名童书作家苏珊创作,由动画导演分镜艺术家角色设计师和插画家马克思·朗绘图。他们夫妇俩为儿童电视节目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特别是马克思·朗,他赢得了多项荣誉,包括一项国际艾美奖、一项英国电影学院奖和两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这篇文章认为:公众人物并不一定要性格开朗;开朗也并不一定比内向好。从心理的层面来看,各种性格的造就都有其原因,也都有其存在合理性尊重子成长的规律,给孩子成长自由空间,不要用一个既定的框架随意评判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对是做,可能造就一个心理更为健康成年人

  《心烦的猴子》中心情莫名有点儿烦躁的猴子,看什么都不顺眼朋友们感觉到情绪,纷纷给它出谋划策,告诉它应该怎么做才显得快乐朋友们或许是从关心它的角度出发,可是,这种关心的方式,却让猴子内心更加烦躁,即便它按朋友们的提示调整表情、摆正姿态,嘴里说着“我没有心烦”,依然掩盖不了它“心烦嘴不烦,脸笑心不笑”的事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困难、被误解、生病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些心烦意乱,越是想要忽略这种情绪,却越可能受它影响。尤其,身边人的带着善意来给我们意见的时候,并不一定对我们面临的困境感同身受,给出的意见并不一定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反而会给我们带来另一种情绪负担。猴子转变情绪的转机发生在它的猩猩朋友受伤以后。当猩猩告诉它,当被伤害的时候,会感觉疼痛,并且会持续痛苦一段时间。猴子听了,开始沉思。它换了个角度看问题,试着感受真实的情绪,认可自己的心烦,接纳自己的情绪。于是,它从心烦中得到了解脱。 没想到啊没想到,一本看起来薄薄的绘本,一个看起来简单的故事,却帮我参悟到成人世界的道理。是否在意别人的眼光,是否能跟自己的内心和解,有时候不过在一有时候不过在一念之间。《心烦的猴子》给我的启示: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可以跟自己和解。学会接纳朋友的情绪,可以给朋友关怀。当你心烦却嘴上说着心不烦的时候,也许就是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学着接纳的时候。当我们学会了接纳,也许面对的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心烦的猴子》读后感(二):《心烦的猴子》:面对心情波动,怎么调适自己的情绪?作者教你。

  《心烦的猴子》带来一只憨傻的猴子,这个卡通形象挺叫人心疼的。因为看着画面,看着吉姆 ,会想起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这样隐藏着自己的烦恼,一天又一天的假装心很大,而其实一切的表象都在脸上,内心的波澜在身体的外在上,都显露无遗啊。

  心情跟环境及周围其它朋友们的对比,是隐藏不住的啊。

  明明是“ 一个晴朗明媚的早晨 ”,明明是一群快乐的小伙伴,明明有很多好玩的游戏……但是他“ 他毫无理由地感到心烦 ”。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渲染这句话:我没有感觉到心烦。吉姆不承认自己心烦。

  可是他的身体语言出卖了他,他表情僵硬,没有笑容。他耷拉着脑袋,皱着眉头,缩紧了他的身体,把自己搞得很丧的样子。

  重点是,吉姆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情绪。面对别的询问和关注, 他们鼓励自己舒展身体,微笑了,还做一些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这种只调适外在的动作,是没办法深入内心的。很显然吉姆还是没有真正的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所以,吉姆虽然有了一点点变化,但那些建议对他完全不管用。 吉姆强打精神,调整自己。但是他还是没有办法改善他的情绪。

  好喜欢《心烦的猴子》 这本书,好喜欢这只猴子啊!作者 鼓励接纳心烦情绪,尊重每一种情绪 。作者用这样一本漫画书,教大粗这样面对情绪波动 。

  我们大都不想这样心烦的猴子。封面上他紧崩的脸和呆滞的眼神,看着都叫人心好疼。

  其实这阶段我也真的很心烦。公司里面状况不太好,很多同事在陆续离职,我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最近又传来北京疫情反弹的局面,顿时所有人都突然心情紧张,不知道在未来的时局里,这样的平凡小人物会被大环境如何折腾和蹂躏哦。

  该来的都会来,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套用一句俗话来骗骗自己吧,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心烦的时候,就尽快放空心情,放松自己,去多想快乐的事,多做快乐的事。

  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变得很强大。

  《心烦的猴子》读后感(三):这样面对情绪波动,你就是那只快乐的猴子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大多有这样一个困惑。 与孩子聊天,本来聊的很嗨,气氛也十分融洽,不过聊着聊着孩子忽然闭紧嘴巴,任你怎样追问,孩子再也不说了。每每碰到这样的情形,家长会感觉自己全身力气撞到了一堵无形的墙上,有力用不上,甚至有些莫名其妙,自己到底哪里说错做错,又让这青春期的娃子反应强烈。 那天好友说起她与自己青春期娃子的事儿。孩子忽然对她说学习压力有点大,她一听有点着急,对孩子说:“你每天上学放学,到家就有饭吃,衣服有人洗,什么都不需要你做,你不需要操心别的事儿,老妈对你的期望也不是很高,怎么还感到压力了?” 好友本来是想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感到生活中的重担有妈妈来扛,他只需一心学习就好。不过孩子一听这话,立刻一句话也不说了,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了房门。 好友一头雾水,自己明明只讲了事实,为啥孩子就烦了,心情就不爽了呢? 好友的故事,立刻让我想到了最近看过的绘本《心烦的猴子》。 这本书的文字作者是美国童书作家苏珊娜.朗,她还著有《Families,Families,Families!》《Hooray for Kids》等。写作之余,她还从事儿童电视节目的创作,制作等工作。 本书的插画作者叫马克思.朗,他是动画导演,分艺术家,角色设计师和插画家。马克思.朗的动画电影为他赢得了多项荣誉,包括一项国际艾美奖、一项英国电影学院奖和两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两位出色创作者的合作,为《心烦的猴子》赋予了别样的光彩。 这本绘本就如它的名字一样,讲了猴子吉姆心烦的一天。 那天一觉醒来,猴子吉姆觉得一切都不对劲儿了,太阳太亮了,天空太蓝了,香蕉也太甜了。他挂在树上,捕捉不到自己的感觉。 大猩猩诺曼说:“你也许有点心烦吧!”吉姆感到不太高兴,他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心烦。 伙伴们都来安慰吉姆,有秃鹤、狐猴、大蛇、小鸟、斑马、孔雀、狮子、大象、河马、鳄鱼……等等动物朋友,他们热心地为吉姆提建议,想办法,希望帮吉姆摆脱心烦。 吉姆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心烦,然后,他气冲冲地跑掉了。 当他独自坐在邻水的大树上时,他终于觉得自己是有点心烦了,同时也为自己刚才大喊大叫的问题感到难过。 这时吉姆看到了愁眉苦脸的大猩猩诺曼,吉姆与他坐在树枝上聊了起来,吉姆忽然感到自己好一点儿了,诺曼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听到好友的故事,我为什么会想到这只“心烦的猴子”呢? 其实他们的故事有一些共同点。 一 不被承认的心烦与压力。 绘本中的吉姆最开始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烦,他只是觉得有些不对头。这种不对头说不清道不明,让他有些莫名其妙。我们很多人也经常碰到这种情况,自己好像感觉不好,又不知道那情绪是什么。 当情绪无法被清晰地标注出来,就很难靠近情绪本身,更无法用心体会。命名情绪就像给我们自己命名一样,只要在人潮中喊出我们的名字,就能准确地知道是在叫自己。当我们能够清晰的命名情绪时,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如何对待。 吉姆不能命名自己的情绪,他的伙伴大猩猩诺曼说那是心烦。吉姆说自己不心烦,秃鹤说这种状态是心烦时,吉姆也不承认,其他小伙伴都觉得吉姆在心烦,吉姆干脆情绪爆炸。从开始到现在,吉姆一直都没有承认这种叫“心烦”的情绪。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成年人不断地无视他,忽略他,不承认他,这个孩子就会积蓄下很多负面能量,或许在某个时机爆发,或许就逐渐消亡。情绪就是这个孩子,吉姆的情绪最终爆发了,而不是通过其他途径消解掉了心烦。 我朋友的儿子也是这样,他想和妈妈谈谈自己的压力,谈谈自己的心事,可是在妈妈“进门有饭吃,衣服有人洗,你只需学习,还有什么压力”的言语中,孩子明了自己的情绪是不被妈妈承认的,妈妈不能像一个容器一样容纳自己的情绪,所以他只能选择闭嘴,关上房门。 吉姆不承认自己的心烦,好友不承认孩子有压力,情绪的出口被完全堵死了,又谈何疏解呢? 二 无效的安慰是疏解情绪的绊脚石 当我们有不舒服的情绪时,特别期待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猴子吉姆也是这样。 他有很多很多伙伴,这些伙伴也都很热心。 他们有的说:“你为什么心烦呢?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小鸟说:“你和我们一起唱歌啊!” 猴子们说:“你应该和我们一起荡秋千。” 斑马说:“你应该和我们一起滚来滚去。” 孔雀说:“你应该和我们一起散步。” …… 还有很多小伙伴用自己的方式为吉姆出谋划策,想要帮助他走出心烦的困扰。但是他们说的这些,吉姆都不想做,而且还激发了他的情绪? 小伙伴们好心帮忙,吉姆却不领情,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以上的言语只能算做安慰,并不是理解。而且小伙伴们提的建议都是自己喜欢的方式,小鸟爱唱歌就让吉姆也唱歌,孔雀喜欢散步就让吉姆和他们一起散步,他们没有一个人考虑到吉姆的感受,只不过在自说自话。 他们不懂得,当自己体会不到吉姆的心情时,所有自认为有效安慰的言语,都是阻碍吉姆疏解情绪的绊脚石,越多人安慰就有更多绊脚石摆在前面,阻碍吉姆反思自己,疏解情绪。 真正的理解不是教人怎么做,不是提意见,只是耐心的倾听,也是“嗯嗯”“哦……”的随因性应答,让诉说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不强求不指导。 三 如何疏解情绪呢? 猴子吉姆最终好了吗?他是怎样做的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他独自一人跑到河边的大树上待着,并终于承认了自己的情绪,他觉得有些难过,也有些心烦。 当他能够面对情绪,并能够清晰的说出他们的名字时,不一样的事发生了。 当伙伴不再像原来那样,建议吉姆干这干那,而是坐下来和他聊聊心烦与难过的时候,吉姆感觉到自己终于好了一点儿。 吉姆最终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苏珊娜将我们人类世界常常发生的场景,放到了森林的动物中,读起来让人觉得津津有味,看似平常的情节又能够引发思考,主动复盘自己的过往,从而能够面对自己的情绪,学习到疏解情绪的方法。 《心烦的猴子》不仅是一本适合少年儿童读的绘本,更是一册妙趣横生引发深思的成年人的情绪书。因为每个人,都能从书中得到启迪与智慧。

  《心烦的猴子》读后感(四):嘴里说着我不烦,心却止不住地烦?你可能需要换个角度看自己

  最近,我看到朋友转发了一篇文章,很有感触。

  这篇文章,结合了吴镇宇带费曼去参加《爸爸去哪儿》节目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张子枫参加《向往的生活》节目被网友diss不会说话、郑爽参加《拜托了冰箱》被一再追问被迫尬答的案例,表达了:世人用自己的眼光和标准衡量他人,要求内向的孩子在人前表现开朗的不合理性

  这篇文章认为:公众人物并不一定要性格开朗;开朗也并不一定比内向好。

  从心理的层面来看,各种性格的造就都有其原因,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给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不要用一个既定的框架去随意评判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对是做,可能造就一个心理更为健康的成年人。

  看完这篇文章,我深以为然。

1.呵护心灵的健康,可以从互相尊重开始。

  从文章中看到的案例来看,费曼、张子枫和郑爽的性格都有些内向的性格特质,要求他们开朗就是用“开朗比内向好”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对内向者本人来说其实是强人所难。

  网友在网络上对公众人物的热议,往往可以提供给公众人物生存在舞台上必要的热度,这对公众人物来说是好事。但是,如果网友用自己的标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衡量和评价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因为,这样的行为,可能失去对对方应有的尊重。

  大众生活中,“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朋友圈里晒幸福被diss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

  你晒的幸福他没有,于是你就被评头论足,你所有的生活都在看客的标准下: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

  原本希望朋友感受喜悦的心,渐渐地就冷了。这也是源于不被尊重的感受。

  尊重,在一个人养成性格和人生观的过程中,是一种必要的土壤。

  孩子小的时候在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他的心理多半比在不受尊重的环境中成长的人健康。

  所以,呵护心灵的健康,可以从学习互相尊重开始。学会了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语言行为,世界可以变得更美好!

2.获得内心的平静,从换个角度看问题开始。

  今天翻开女儿的绘本《心烦的猴子》,恰好也看到类似的故事。

  心情莫名有点儿烦躁的猴子,看什么都不顺眼。朋友们感觉到了它的情绪,纷纷给它出谋划策,告诉它应该怎么做才显得快乐。

  朋友们或许是从关心它的角度出发,可是,这种关心的方式,却让猴子内心更加烦躁,即便它按朋友们的提示调整表情、摆正姿态,嘴里说着“我没有心烦”,依然掩盖不了它“心烦嘴不烦,脸笑心不笑”的事实。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困难、被误解、生病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些心烦意,越是想要忽略这种情绪,却越可能受它影响。尤其,身边人的带着善意来给我们意见的时候,并不一定对我们面临的困境感同身受,给出的意见并不一定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反而会给我们带来另一种情绪负担。

  猴子转变情绪的转机,发生在它的猩猩朋友受伤以后。

  当猩猩告诉它,当被伤害的时候,会感觉到疼痛,并且会持续痛苦一段时间。猴子听了,开始沉思。

  它换了个角度看问题,试着感受真实的情绪,认可自己的心烦,接纳自己的情绪。于是,它从心烦中得到了解脱。

  没想到啊没想到,一本看起来薄薄的绘本,一个看起来简单的故事,却帮我参悟到成人世界的道理。是否在意别人的眼光,是否能跟自己的内心和解,有时候不过在一念之间。

《心烦的猴子》给我们启示:

  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可以跟自己和解。

  学会接纳朋友的情绪,可以给朋友关怀。

  当你心烦却嘴上说着心不烦的时候,也许就是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学着接纳的时候。

  当我们学会了接纳,也许面对的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心烦的猴子》读后感(五):《心烦的猴子》:接纳情绪比感到开心更重要

  1、一个心情的故事 最近的日子,阴雨连绵,心情也不知不觉低落,我只能百无聊赖地扑在床上和孩子看绘本。翻开一本红艳艳的书,本以为会带来点热情,可一看书名,居然叫《心烦的猴子》,人顿时也蔫蔫的了。 望着窗外湿漉漉的长街,一切静默,似是这心情无声的告白。今天快递要拿,还有一场酒宴去赴,现在暂且忙里偷闲,看一下这本关于心情的书。 这本《心烦的猴子》是美国知名童书作家苏珊娜创作,由动画导演、分镜艺术家、角色设计师和插画家马克思·朗绘图。他们夫妇俩为儿童电视节目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特别是马克思·朗,他赢得了多项荣誉,包括一项国际艾美奖、一项英国电影学院奖和两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现在这本书自5月出版,已经热销,有些书店已经开始卖到没货。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晴朗明媚的早晨,猴子吉姆一觉醒来,发现一切都不对劲了。他毫无理由地感到心烦。他的朋友们没法理解,这么美好的一天,他怎么会心烦呢?他们鼓励他舒展身体,微笑,做一些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可是,吉姆虽然有了一点点变化,但那些建议对他完全不管用。 童书作家苏珊娜·朗以轻松幽默的文字讲述情绪主题,两度荣获奥斯卡金奖动画短片提名的动画导演马克思·朗配上色彩明亮的卡通风格插画,艺术家夫妇默契合作,为孩子们带来生动愉快的阅读体验。 2、鼓励孩子接纳心烦情绪,我们要懂得尊重每一种情绪 吉姆早晨起来的时候,感觉太阳太亮了,天空太蓝了,香蕉太甜了,显然吉姆的心情有点低落,他受不了这太过刺眼的早晨,他可能需要一点安静和独处。 但小伙伴们认为这么美好的一天,他有什么理由心烦呢?吉姆也不想变得与众不同,他强打精神,努力欢颜,其实他并不感到高兴。 吉姆只是有些情绪低落,并不心烦,但小伙伴们认定了他心烦,想了各种办法来使他高兴。小鸟们说,你应该和我们一起唱歌;猴子们说,你应该和我们一起荡秋千;斑马说,你应该和我们一起滚来滚去;孔雀说,你应该和我们一起散步;狮子说,你应该在草地上躺着;大象说,你应该跺跺脚……每种动物都在想以自己的方式使吉姆高兴起来,但大家都忘了尊重吉姆,忘了问吉姆“愿不愿意”、“开不开心”。 虽然吉姆不想变得与众不同,但他也没有办法成为小伙伴们希望的那样子,他强作欢颜,拒绝被定义,结果还是被小伙伴们定义:你心烦。 结果违心配合他们的吉姆愤怒了,大声吼道:我没有心烦!!!

  没有心烦的吉姆终于被小伙伴们弄心烦了,爱心泛滥不如尊重,小伙伴们难道不应该把“你应该……”改成“你愿意……吗?”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这样自以为是,别人的情绪我们没有办法感同身受,却总是喜欢以一个救世主的身份去干扰一个受伤的灵魂、扰乱他们生活的节奏,这难道不是一种绑架和抢劫吗?我们先用语言绑架他们,使他们无从辩解之时,再把他们的悲伤抢劫一空,塞给他们一些看似温情却毫无意义的东西。 人生最重要的是接纳,最难得的是尊重,我们允许他人悲伤,也要允许自己悲伤。七情都是情绪,每一种情绪对我们来说都至关重要,它们是我们人生的调节器,总会用它们的方式帮把我们的“爱之杯”蓄满。 情绪低落时,便是蓄杯的过程,情绪高涨时,便是消耗的过程。当“爱之杯”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蓄杯;当杯子蓄满之后,我们就会情绪高涨,急着去消耗。这是一个能量转换的机制,谁也逃不过,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节奏,我们要允许我们悲伤的时候别人高兴,别人高兴的时候我们悲伤,切不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在他人之上,要求他人与我们同步。 在书中,吉姆的好朋友诺曼在丛林里与小伙伴们消耗了激情,弄得满身是伤,它来到好朋友吉姆的身边,情绪也很低落,他开始理解吉姆了。

  这时,他们坐在一起,谈着心事,吉姆说: 我想我需要心烦! 诺曼说: 今天真是个心烦的好日子。 正如俄国诗人普希金说的那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现在虽然是忧郁,但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永远的怀恋。 世界有潮涨潮落,时间有四季轮回,我们的情绪也有悲喜起伏,这都是自然的规律,。不管是喜是忧,我们接受它就好,你接受了它,它就慢慢会过去,不会卡壳。 3、卡通风格的插画媲美动画,色彩明亮,表现力十足,吸引孩子的目光 在本绘本在详尽地表达了它的情绪主题之外,其插画也非常吸引人,它的色彩明暗变化,堪称动画,表现力十足,下面我们就好好欣赏一下。

  吉姆刚出来时,丛林里是一片绿色,不过太过浓烈,有些地方显得有些阴郁。而当他试着让自己快乐起来时,心情似乎没什么改变,这时画面呈现的是如一片空白的白色。

  而在他遭到小伙伴们好意的围攻感到愤怒时,画面变成了愤怒的红色。当他发完脾气气冲冲地走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画面变成了灰色。

  当吉姆与诺曼交谈后,心情渐渐变好后,画面显示的则是被治愈后橙色,代表他的心情慢慢明亮了起来。

  除了用这些色彩元素表示心情的变化之外,丛林里小动物们的描绘也非常传神,每一种动物就像是自带灵魂的人物。

  比如孔雀散步时,是这样高傲的姿态:

  狮子躺在草地上示范,是那样地散作一堆:

  蛇拥抱时,可以这样亲切:

  獾笑起来,是这样的可爱:

  小青蛙跳起来的时候,动感十足:

  这本绘本不仅内页精美,封面采用硬壳设计,装帧讲究,而且采用大书封全书包裹,很好的保护了书的簇新,拿在手里非常高大上。

  绘图生动,装帧讲究的《心烦的猴子》,就像一个潘多拉宝盒,当我和孩子看完书,把它合上的时候,阴郁的心情一扫而光,好像一副重担全都卸在了那些明艳变化的色彩中,被欢快的丛林小动物们全带走了一样。 有时候心情是一个人的事,留下些空间给自己独处或做一些表面上无意义的事,都有可能帮你很快地度过这些时光。人生的悲喜并不相通,但在寂寞的时候,有些这样的小伙伴守侯在自己身畔也不错。人生的忧乐只有自己来扛,有朋友相伴,当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自我接纳和彼此接纳。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山一程水一程,我们都得这样以平常心度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