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绕村庄的烟火
在我的心海中,李白泛舟白水,正如萦绕着村庄的烟火,绵绵不断……
“此地多英豪”,流露着李白的飘逸;“邈然不可攀”,李白的心境吞吐吸纳,宛如昨日一般,“青山横北郭”,不就是我们玩耍的白河?“白水绕东城”,不就是我们捕鱼摸螃蟹的老地方?“相看两不厌 ”在我眼里,难道不是每个人心中的故土情结,两不厌的西张庄,古老的商埠码头,不就是通往古赊店,然后辗转神州各地?
家乡就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就像月亮照着你。你还像小孩子那样,和她捉迷藏、躲猫猫,却总也绕不开她……家乡就是从小生活的地方,父母的疼爱、呵护,兄弟姐妹的嬉戏玩耍,小伙伴的摸鱼捉虾、玩鸟捕蝉,捣马蜂窝、捉蝎子……
村庄位于最西边,你称西张庄,我称西张庄,最后大家都以“西张庄”呼之,正如儿时的玩伴,我们呼之“狗娃”,现在四五十岁,还以“狗娃”唤他,他真实的名字可能早就丢失于记忆的角落里。
西张庄归属于南黄营村,之前,南黄营村又从属于岗头村,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把南黄营村单独划分出来,西张庄就有了自己的新身份。
村庄的分分合合,倒应了三国演义的开篇,“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管家乡再小、再不出名,在地图上甚至显示不出来,总是让人牵肠挂肚,那是因为在那里藏在你童年和身世。
岗头连着卧龙岗,有人说岗头才是龙头,岗尾才是卧龙岗,你瞧瞧,就连地名都透着一股故事神话一般的传奇,能不引人窥视?
白河在村东边像母亲的臂弯一样,滋养了村民。小时候,经常到白河的沙滩上玩耍、捉鱼、玩沙、走亲串友……必经之地就是白河,当时的白河没有正经八百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要么是坐船摆渡过去,要么就搭建一个浮桥,这构成了乡村独有的风景,也是村民的基本生活方式。
说到坐船摆渡过去,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孩童时代,现在的小孩可就无福享受这种传统的渡河方式。记得当时我的同桌大牛,他们家就是个典型的以“渡船糊口”的世家,他父亲、哥哥、妹妹,个个都是撑船掌舵的“好把式”。有一次,大牛带我坐船玩耍,我站在船上,摇摇晃晃,担惊受怕时,他却显得轻松自如,时不时还做出一些漂亮的“腾空飞跃”之举,撑篙一跃,浪花翻滚,渡船就划出一道漂亮的水花,疾驶而去……让人既担心又惊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的惊险动作偶尔表演一下,也只是小孩的炫耀之举,更多的时候,渡船就是稳稳当当把大家伙平安送过码头,渡人渡己,也是村民最高的智慧。
当码头聚满一船人,这时候小牛的爹老艄公就会让帮手收起定船之锚(否则水流就会把船冲走),然后在老艄公稳稳当当的操作之下,挥下漂亮的船篙,船头在木篙或竹篙的拨动下,旋转掉头,然后再用力一撑,船便顺水飘荡开去,一船人便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闲聊着、问候着……一会功夫就摆渡过去。
再好的风景,总有看厌的时候;再好的工作,总也有厌烦的时候。整天守在河埠头,难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有时候也有错不开的时候,这就让人左右为难:不守在河埠头,村民的生活出行就受到影响;守着河埠头,就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后来,在村里的帮助下,老艄公就修建了简易的石板桥或者竹笆桥,这样老艄公就不用整天守在河埠头,可以自行处理一些家事人情,落得两不耽误。行人走在石板桥或者竹笆桥上,晃晃悠悠,也有不留神偶尔也会掉到河里面的,不过河水不太深,虽不会伤及性命,但是在寒冷的冬季,总会显得格外狼狈。如果是在夏季,总让人疑心故意为之,好让自己清爽一下,洗去夏天的酷暑,索性撒一会欢,难得一次“绝妙的消遣消遣”。
这似村民平淡的生活加入的佐料,平添些生活的乐趣;困顿的日子好像一下子打发走了,凡俗的日子好像又平添了几多传奇,后来读到沈从文的《边城》,从翠翠、天保和傩送身上,我看到了儿时伙伴的影子,我也读到了家乡熟悉的味道,好像梦里重回家乡一般亲切。
沙河和老河沟就在村西边,他们像另外一只臂膀,把我们村揽在怀中,日夜照看着、宠幸着、娇惯着,从三国私奔而来,在我们村东南几里地就是沙堰古镇,那可是三国前期的军事重镇,紧靠镇西边是白河故道,当年诸葛亮“火烧新野”时,关羽曾在此提闸放水配合用计水淹曹军。
自农村长大的人,和城市总有一种陌生感。不管你呆在城中多久,也不管你买了多少房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总纠缠不休,欲言还休的滋味像烙在了心底,抹也抹不掉。
熟悉的小伙伴慢慢老去,新面孔无从叫起,“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不是“乡愁”,亦或者是“疏离”之感?
故乡还是那个故乡,家乡还是那个家乡,久远的记忆,像传说的故事那样在心底里流淌不停,正如白河、沙河一样,千年的时光雕刻成素描的村庄,村庄的烟火,在每个家乡人的心头萦绕……
张勇,男,河南新野,文学硕士,文学评论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签约作家。创办《黄河会》《草庐文学》等刊物。曾参与编纂《南阳历史文化大辞典》、《赢在中国》《大国律师》《向公正致敬》等系列丛书,现任职于某大型企业集团。作品多发表于《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中国地名》《文学报》《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宁夏大学校报》《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半岛都市报》《贵阳晚报》《江苏作家》《青年文学家》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