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只希望你们爱我》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经典影评有感

2020-07-01 22: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经典影评有感

  《我只希望你们我》是一部由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执导,Vitus Zeplichal / Elke Aberle / 亚历山大·阿勒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精选点评

  ●一种法斯宾德的自传电影,但是足够成为一众经济高速发展国家代表男人从小缺爱,而妻子弥补这不足,男人一边低声下气讨父母欢喜,一边累死累活让妻子开,他没有了自己,也没有了快乐,对他来说,自己需要的只是爱,哪怕是施舍之爱。 至于个人开心?他从来没有奢求过。

  ●男主终究不明,爱其实可以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情感,而一个人感知爱的能力才是获得幸福关键家庭教育重要的就是培养一个人具备这种能力,生活窘迫并不代表爱的丧失...

  ●男主长得有点像特吕弗。若干年前就喜欢法斯宾德,若干年没了,若干年后更加喜欢。

  ●小镇青年靠着蚂蚁花呗过上大城市生活

  ●Frustration affective mise à nu par l'âpreté du cadrage et la rigidité du décor, un cœur solitaire enlisé dans une spirale d'échec social

  ●原生态关爱缺失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影响太大了,自童年起,他就生活在渴求父母赞美期待里,永远怀疑自己做得不够好,永远给自己施压,永远不安永远怀疑;他已经丧失了爱的能力,只有能否让他人满意衡量标准可叹可悲;法斯宾德自身经历投射

  ●唉. 其实要的很简单,为什么不懂呢

  ●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一种RWF,清而不浅,摇曳生光,体贴不可思议。求求短评炫耀自己活得更好的网友换个目标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剧本结构倒叙为主穿插部分闪回,就像法斯宾德自己所说给电视台拍电影就要相对通俗一些所以本片也是法斯宾德一部相对简单的电视电影,虽然简单但是却有真情甚至在情感上带有很多他自己年轻时候影子,他更是对片中这个一直被父母冷落无法融入社会的男主角充满了同情

  ●劲儿贼大,猝不及防看得PTSD发作。法斯宾达拍缺爱的人和无能真是一绝。父母辈冷漠无爱使子女继续为爱开展互相及自我剥削沟通永远失败拥抱亦有膈膜。男主角始终瞪着亮晶晶疯狂的眼,像个误入歧途的啮齿类动物。本来想不明白这部和《R先生为什么疯狂地杀人?》有些像为什么后者我看得很愉快但对这部感到恐惧,后来意识到是子女和父母这层关系触发了我强烈心理阴影……恐怖片大师法斯宾达,好狠一人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影评(一):20200629

  算做第一次看的note,很多都很基本,但是很有用

  - 开篇几分钟,仅用一个事件,甚至不是事件,只是细节,讲出“我觉得我母亲并不爱我,或者只爱一点点”这个主题,即使是这种气质的电影,剧作上仍旧需要开门见山

  - 每一次闪回,观众都会滞后地理解到这是闪回,有一种被强迫地主动思考的感觉/强迫观众主动思考;包括虽然镜头运动和人物运动方向一致,答案几乎都有lacking,镜头的主观移动也增强了间离的感觉

  - 把婚前第一次做爱和婴孩出生剪在一起绝了

  - 缝纫机事件 - - 人物可以做错误的决定,只要有可以被“原谅“(其实是共情)的理由

  - 这个短暂切回到片头杀人后的场景,爱了;提醒观众:原来一切都是过去了

  - 如果接在一起的上下场是同一人物,并且是jump cut,则景别需要有巨大的变化,或者moving shot接

  - 地铁站的那个shot,越过铁轨和行驶的地铁拍主人公,这么简单的运动和构图,但是这么好看又有效地传达出了人物心理,我的天

  - 海报是he’s about to do something big的时刻,非常有tension的时刻,回不了头的时刻

  - 好喜欢酒馆里那一对情侣extra,女人亲吻男人的手,下一个shot就是女人咬着男人的手,完美的关系解读啊

  - 片尾的暂停和衔接很好,非常好,哇塞的好诶!怎么想到这样简洁但新颖的方式。

  - 但这个谋杀酒店老板的结尾,让我怀疑我之前的一切感受;应该有更多东西在里面。

  最后:如果一个对爱如此偏执且失望的人,通过抑制他的情感而做出了这样的电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影评(二):乞讨的爱情-----《只要你爱我》

  主角peter是一个乡镇青年,虽然爸爸有钱,但是德国人是鄙视啃老的,所以他爸爸没有义务把钱都给他花。他爸爸和妈妈感情不和,在外面也有情妇,家庭表面和谐,实际是空架子摆设。

  eter的害羞、木讷,使得他很脆弱、敏感、幼稚。他好像一个孩子似的乞求别人对他的爱和关心。这一点和法斯宾德的幼年是一致的。所以说这部电影有很多法斯宾德自传的成分。特别是主角,从形象到气质上,都很像法斯宾德,他对女性有一种母性的依恋。

  eter不断的用物质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满足他太太的需要,做着蓝领的工作,却高攀白领的日子。他不断的买鲜花给他妈、他太太、他丈母娘去讨好,显得极其虚伪可笑,她太太明知道丈夫负担不起,却听之任之,怂恿peter向他阿爸借钱还债,表现的也相当粗鄙市侩。法斯宾德用现实主义的冷眼旁观视角,赤裸的解刨了一对农村夫妻来了大城市以后的心理活动轨迹,让人信服。

  eter薪水微薄,期初他想通过加班弥补经济漏洞,但很快他发现根本不可能赚足够钱还债。索性连班也不上了。他欺骗妻子自己照常去上班,其实是迷惘的在街头游荡。终于他鬼使神差的买了一把枪,他的命运结局是什么呢?不用猜,当然是被钢筋水泥丛林吞没了。

  法斯宾德的这部电视电影很平淡的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但艺术表现很有力。比如用桌子腿分割人物的画面,比如peter在地铁站的长镜头等等,都是精心调度的结果。值得欣赏。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影评(三):用力燃烧自己也只能得到灰烬

  “写作者未必能塑造真实的他人,只能塑造真实的自己。”

  这部带有法斯宾德自传色彩的电影,没有想象中的艰难晦涩,故事整体也不是那么复杂难辨,破碎凌乱的时间线描述的其实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

  其实可以把整个影片理解为男主角皮特在杀死小酒馆老板之后,面对单独审问,对自己简短一生重要事件的回顾。导演则把皮特脑海中的事件回顾展现在我们面前。

  影片片名《我只希望你们爱我》,短短八个字写尽贯穿主人公一生的悲剧心态。

  皮特小时候送给母亲的第一束花,虽然是从邻居家偷过来的,最终是以父亲的冷漠回避和母亲的毒打为句点。正如他在面对连木制衣架都被打断的责罚也一声不吭,在缺爱的畸形童年环境下成长的皮特默默逐渐走上一条窄路。

  搬进城市之后,为了让妻子开心,皮特逐渐变得偏执。即使是在妻子多次明确而坚定地拒绝之下,皮特依然透支性地消费,透支性地工作,利用贷款进行奢侈消费,最终留下一屁股烂账。故事情节就这样逐渐走向失控。皮特在一次又一次内心里隐秘的情感塌陷后,终于崩溃。在酒馆里砸死骂儿子啃老的酒馆老板。

  在观影过程中,我几度控制不住自己试图冲进画面扇醒男主的冲动。因为他渴求他人之爱的姿态卑微得近乎乞求,却又可以轻易理解。皮特并不是啃老族,甚至是他一个人建好了父母的房子。但在建房子时,偶尔来到父母酒馆的皮特,听到的却是父亲炫耀式的对宾客说:“请他做房子的好处就是不用花钱。”母亲对他的回家也没有丝毫高兴的反应,只是冷淡地指责:“你指甲里的灰弄脏了房子。”皮特生长在缺爱冷淡的环境里,有因此格外需要他人的爱,比爱自己更深。但是,想要被爱还是应该先爱自己。

  鲜花作为跑皮特表达爱意的方式在影片当中出现过许多遍。不管是与妈妈、妻子、或者是妻子的奶奶见面,他都会送上一束新鲜的花朵。从这一很小的行为中可以看出,皮特对取悦别人以获得他人的爱这件事有多么执着。但在影片后半部分,皮特已经疲于上班整日流浪时,他献给妻子的不再是花朵而是一束绿植,则直接用视觉展现了皮特内心的转变。影片里还有一个对比:皮特在探望妻子奶奶时,曾两次到楼下买东西,第一次是带着希望与信心刚搬到慕尼黑时,买的是蛋糕;第二次是影片后期的疲惫与沉重,皮特要买的就变成了啤酒。

  在画面方面,本片许多画面不是距离极近就是隔得很远。记得皮特一个人坐在地铁的长椅上,画面明明是彩色但近乎到抑郁的黑白,惨白的阳光照射灰尘一点一点浮起,最后还是在下坠。

  “你快乐吗?”

  我以自我强迫的形式拼命给予爱,

  还是得不到回应,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影评(四):你生活快乐吗?

  最后问你一个问题:你生活快乐吗?

  这是影片最后一幕,随后是片名再次映入: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这是一个悲剧,也是导演法斯宾德的半自传。父母之间毫无情感,对孩子皮特也冷漠之极,我想皮特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肯定会被惊讶哭。泥瓦匠皮特为了讨父母开心,为父母建了一座房子,可父母并无一丝温暖回馈,皮特只得出家门,与女友移居慕尼黑,女友升级为妻子后,皮特为了讨好妻子也是百般顺从,百般依恋,一次又一次贷款买各种物品讨得妻子欢心,整日无所事事在外闲逛,欺骗妻子说自己在外工作,负债累累的他们只得又求救父母,为了让父母看得起自己,本来负债的他们还特意从另一个城市打车回家。而父母的态度依旧如初,甚至在桌席上为了丈夫情人的事情闹翻,皮特在父母面前简直丧失任何抵抗力,借钱又落空,还是父亲给了点零花钱,正好被母亲看到,套用一句初中作文常用句,此刻的皮特,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回到家后,贫穷依旧如初,最后终于鼓足勇气想去抢劫一把,结果沦为阶下囚。这个故事戛然而止。

  导演法斯宾德是个天才,据说他在片场是个神经病,很多时候,他说开拍就开拍,演员一定要按照他的走位与表演形式,一点不能偏离,所以我们观看时,镜头里会出现一些怪诞人物,而这些又都是出现在非常平淡的叙述中,法斯宾德的童年并不美好,长大后,他的内心极度敏感,对于身边人的依恋非常强烈,包括他的私生活。所以这部作品中的皮特是个敏感且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全身心地去讨父母,恋人的欢心,丧失了自己所有。

  所以,片尾的那个问题,无需回答。

  这种祈求来的爱,丧失自我的爱怜,真是如同他妻子在海边说的,你好像我养的那条狗,我最爱他了。这种比喻真是让人无法接受,可是影片中,接下来就是皮特的求婚。也许,他觉得只要有人爱他,哪怕是像一条狗一样爱他,他也会全身心地投入一切,以满足这持续的温暖。乞讨而来的爱,那不是爱,是交易。

  换作现在,亦复如是,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其实与皮特相同,快乐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纯粹的物质上,而不是源于内心,渴望别人的爱,渴望他人的认同,而自己却无法正视自己的所需,自己的能力所在,自己情感的维系。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朋友圈更为精美的日常图片,为的只是那几个赞与漂亮的留言。隐藏真实的自己,换取所谓羡慕的眼光,果真是含泪活着,却微笑面对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片尾,皮特原本只是想抢劫,而最后却杀了那个父亲,因为这个酒吧的老板对儿子也是完全不满,在老板斥责儿子后,他终于爆发了,向这个世界扔出最后一点绝望。

  最近一直在看法斯宾德的影片,有时候会生出很多莫名其妙的想法,很多场景,很多故事,已经超出了影片,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他是这样一个极度敏感的人啊,早已经看透了世间种种,他曾说,自己拍的这些,随时都可以扔掉,都是垃圾。也许对于他而言,电影创作,只是一种发泄的手段,一种表现的形式,他把自己想说的,藏在灵魂中的那些刺,一根根拔出,让你看,就是这些,让他的灵魂不安啊。

  我还是会继续看法斯宾德,还是会继续爱这个世界,当然,不会乞求。

  也许,在这些影片中,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不安,顺便就安了自己的心吧。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影评(五):给你买钻戒房子的好男人,背后承受的竟是这些?!

  前段时间日本NHK拍摄的一个纪录片,将中国底层的年轻男性群体彻底暴露在镜头面前,很多人看到这个纪录片都思绪万千,青年男性的生存问题再一次被集体围观,但是这个问题却又不是这个时代的特产,在四十多年前的德国社会中,青年男性的生存同样举步维艰。

  1976年上映的《我只希望你们爱我》,是德国著名导演法斯宾德第25部长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德国小伙子叫做彼得,他学泥瓦工出身,但是父母并不贫困,当他习得一身手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亲手给父母造一座房子。

  街坊邻里都在夸赞这个孝顺的小伙子,连他的女朋友艾瑞卡都是因为他的孝顺才和他有了进一步的交往,他被称为:

  虽然别的父母有更好的房子,但是他们没有像你这样孝顺的儿子。

  但是彼得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儿子的孝顺就对他万般慈爱,而是表现的稀松平常,甚至有时感到厌恶。

  而在房子完工仅仅两个星期之后,彼得的父母貌似就忘记了这个房子是他们的儿子建造的。

  这也让电影从一开始就宣告了“索爱失败”,彼得希望用自己的能力让父母舒适开心,无非是为了能得到他们的慈爱关怀。

  法斯宾德运用了一种大闪回的叙述策略,如同《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在调解会上不断叙述脸书的历程一般,《我只希望你们爱我》其实也是彼得在采访者面前一直回忆自己的琐碎往事。

  将自己为父母造房子,但最终并未收到爱的反馈作为第一件事,无疑奠定了悲剧的开始。

  因为小伙子彼得并不是第一次经历冷漠,在他小时候,为了让母亲开心,他摘了邻居家花园里的花送给母亲,尽管这个行为有点违反公德,然而彼得母亲却不顾儿子善意的目的,在酒吧里异常严厉地体罚他。

  而这些零星的事件也奠定了《我只希望你们爱我》的主题,彼得始终在追寻他人之爱的路上,但是却满身伤痕地狼狈收场。

  为了逃离父母的冷漠,他独自来到了大城市慕尼黑,在一处建筑工地上班。为了让妻子过上好日子,他开始疯狂地打工赚钱,并用手边的存款购买了整套的家居用品。

  在享受大城市现代生活的同时,他们也成为奴隶。

  作为影片的主体部分,彼得和妻子的相处模式其实和父母并无二致,在他的眼里,妻子和父母一样都是他至亲之人,所以他同样不计回报地付出。

  某种程度上来说,彼得夹杂着两种无可救药的病态,一个是因为自小养成的模式:

  付出而没回报;一个是社会压迫他的重担:只能无休止地工作,成为现代社会的傀儡。

  他在慕尼黑的整个生活便是如甜蜜的炼狱,一边观望彼岸的美好,一边做身负巨石的西西弗斯。

  为了让艾瑞卡“幸福快乐”,他每次回家都要给妻子带着大束鲜花;为她购买昂贵的风衣;甚至在没钱还款的情况下,还要给妻子买项链、缝纫机。

  与其说他不计成本地让老婆快乐,还不如说他透支了所有爱的资本和额度。

  艾瑞卡可以像《蜗居》中的海萍,但彼得永远也不会成为苏淳。

  而当妻子鼓动他向有钱的父母借钱还贷时,他却犹犹豫豫,始终不敢开口,他只知道独自承担这一切,即使受苦受累,也要打碎牙齿吞下去,他像是一个没有脸面寻求父母爱意的孩子。

  比如,他有次通过电话向父亲借了笔小钱,但父亲的回应却生硬而冷漠,没有任何问候,仿佛是一种侮辱,可能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彼得自此再也不愿向父母开口。

  然而大城市的生活,每分钟都需要金钱来维持。而彼得却又因为在工地迟迟上不了工、拿不到休假费,最后萌发了抢劫酒吧老板的念头。

  当他最终决定抢劫时,却意外看到老板对他的儿子不胜其烦,一边赶着儿子,一边骂他啃老,而当老板关上门的那一刻,彼得终于发狂似的用电话猛砸他的后脖,导致老板意外死去。

  但是这个可信的画面在影片前半段却有另一个呈现:彼得用电话砸死了父亲,随后向他的母亲倒地哭泣。

  这样一个心理镜头其实已经将彼得的内心抚摸的异常透明,彼得之所以砸死老板,是因为老板辱骂儿子的言辞让彼得感觉就是他的父亲在辱骂自己,所以他才会抑制不了冲动,砸死的虽然是酒吧老板,但是在彼得的意识中就是父亲。

  为什么看到别的父亲骂儿子啃老,彼得会如此激动呢?

  要知道他不仅不是一个啃老族,甚至还为父母造了一座房子。但是这个可怜的男人已经走向了极端,他认为自己不该向亲人索取丝毫的物质回报。

  然而实际上,他却无法不在心中动起那个心思,极端扭曲的心理只会让他走向极端,而当我们目睹这个悲剧场景时,却不会对彼得产生丝毫恨意。

  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如同当下的中国,而那时候为了满足大量的工作岗位,很多外国工人都来到德国工作,低廉的工资和高强度的劳动,让外籍工人相比德国本土的青年男性更有优势。

  无数的“彼得”们便处于这种时代的焦虑之中。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法斯宾德的一种顾自哀怜,因为法斯宾德本人的童年便是如此,直到长大之后,他也没能从母亲那里得到母爱的施舍。

  但是从另一层面来看,它也是一部有着尖锐冲突的社会问题片,悲剧的男主角只会付出和给予,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双方共同的快乐,而正因如此,男性只能被现代社会一层层剥皮,一点点吞噬,最后彻底湮灭在房贷、车贷、各种物质贷款中,永远不能翻身。

  《蜗居》时代的中国年轻人还对未来抱着苦涩的希望;《我只希望你们爱我》中的德国男人对未来抱着无法弥补的缺憾:亲人即地狱;而当下的年轻人对未来的态度是什么呢?

  我想不到有关未来的任何事,只能看到拥堵不堪的“现在”:无休止的知识付费、喧闹的娱乐节目、从不回落的房价、整日对于年纪和婚恋的自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