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让梦想开花
王竞律师在商事合规领域深耕20余年,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全生命链的风险防控法律服务,可谓是资深的职业律师;又因其在检察官、律师与法官之间的身份转换,使他能切身体会到现代社会法律的精义和内涵;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随着法制健全、普法的深入,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律师在社会层面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而传统社会所依赖的权利意识会相对减弱,从客观上讲,这有利于中国现代治理体制进程中的法制建设。
以法律规则取代过去的权力观念,从寄希望于个别的清官、明君,到顺应现代社会规则、制度,以法治精神重塑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此为中国现代社会治理理念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职业的素养,让王竞律师在现代法律体系之间游刃有余;专业的意识,使其显得干练从容;言谈举止方面,时时处处透露出一个法律工作者的睿智与敏锐。
王竞律师深耕于律政之间,深感社会责任重于一切,肩负起法律赋予律政人的使命责无旁贷。让企业在社会经营活动中散发出无穷的活力,造福社会;让民众在知法守法的环境中,安享生活,这亦是法律工作者应该担负的道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王竞律师一直遵循的信条,他不遗余力在社会上宣传法律法规,就像众多的蜡炬一样烛照我们前行的道路,护卫着作为个体公民的各项权利,正如空气、阳光和水那样,不可缺少。
人生谁能不少年?人人都有梦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金庸小说的引入,侠之大者,匡扶正义,为国为民,深刻影响了一代人,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情怀”吧。
王竞律师也不例外,年少的他也会时不时对未来勾画出一幅绚丽的蓝图和极为美好的未来。律师给人的印象像极了古代的清官、明君,他们执法严明、深明大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为国为民,谁不想做受人敬仰的包拯、海瑞?当然这些都是少年王竞律师一些模糊的观念,甚至是幼稚的想法,难道我们会因为此,来诘难少不更事的王竞律师?也许正是因为此,偶然必然因素叠加在一起,使王竞走上了律师的道路,而且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这种法官、检察官、律师三位一体的职业想法,并不是少年王竞一开始就具备的,也是不可能的。这种思想的形成是他大学、研究生求学期间系统钻研学习的结果,更是他长期深入社会生活在判案、断案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传奇人生。法官、检察官、律师这些捍卫法律尊严的人物形象,常常萦绕在他的脑海,挥之不去。但这偏偏却是少年王竞最大的梦想。他决心都要闯一闯,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完美而无缺憾。
王竞律师出身军人家庭,从小在军人家属院长大,耳濡目染的都是军人的刚正和勇气。再加上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港台剧的影响,王竞对于剧中律师和检察官的形象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最让他倾慕的还是那位一锤定音的法官先生。
学生时代,王竞是个努力向上的好学生,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书籍,丰富自己的课余时间,增进自己的才干。然而,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在一次借阅中,他看到了一篇介绍华东政法学院的文章,从文中得知,这所学校是以培养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实务型人才为目标的,这无疑跟他的愿望契合,萌生了报考华东政法学院的想法,并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荫护普通百姓。
1996年8月,王竞以优异的成绩被华东政法学院录取,进了这所学校就代表着有了通往法律职业的通行证。在大学的四年里,强大的教学团队使他输入到了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习的环节里,他不仅在司法机关挂职锻炼,还在律师事务所实习,勤勤恳恳地工作。所有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法律职业打下来坚实的基础。在1999年的挂职锻炼中,作为闸北区人民法院刑事庭庭长助理,王竞工作了半年,真正参与了刑事案件的审判活动,这正证明了王竞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决定行,以行检验知。知不单单是知识,更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行也不仅仅是行动起来,而是践履道德意识的实际行动。知识与良知糅合在一起,来践行正义之风,这就是王竞律师的初心与道义。
2000年大学毕业面临着职业选择,王竞在对比考虑之后,选择了检察官职业,并且最终走上了出庭检察官之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最好的训诫与诠释,王竟既学又思,在选择的职业当中步步提升自己,匡扶正义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三位一体的美梦在其不懈努力下,最终梦想成真。
2、践行“三位一体”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梦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持之以恒才不至于使志向荒废,王竞律师在谈话当中无不显露出他刚毅果敢的性格。他精神阳光饱满,思维睿智敏捷,逻辑清晰集中,话语流畅简洁,全方位体现了律政人员的才智。
王竞在做检察官的四年里,在出庭审理案件当中,与辩护律师面对面针锋相对,他没有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他认为辩护律师和自己只是分工不同的法律使者。他善于学习和思考,他把辩护律师的言行和技巧都熟记在心,并倾以敬佩之情。案件审的越多,他越觉得自身的知识面太窄,专业度和律师差的太远。他并不是觉得选择做检察官感到后悔了,而是想要把自己扔进更广阔的天地去历练。于是,经历法官、检察官、律师三种不同职业的人生初衷就时时萦绕着他。
2004年的时候,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情况下,王竞依然向检察机关提交了辞职申请,这无疑像一颗小型炸弹震动了单位和亲属,不管领导和家人怎么解劝都无济于事,他义无反顾战胜了一切阻力,从此走上了职业律师的道路。
王竞律师说,从社会的“管理者”变成了“建设者”,从“劳心者”变成了“劳力者”,他从法律的公职变成了法律的自由职业,开始是有些不适应,还总害怕别人说他曾经干过检察官,尤其是在《律师法》和《检察官法》的条例中有规定,两年之内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这让他有与世隔绝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生活总得进行,生活也总是不尽如人意,当选择了一条路,就必须不忘初心,义字当先。在那两年的空置时间里,王竞没有消极悲观,而是找同事合作办案,积极寻找一些非诉讼业务以求生存,同时向同行学习经验,积累人脉,还参加一些培训班和资格考试,最大程度完善自己的能力,厚积薄发。
在后来执业办案的过程中,同行和客户对他曾经的检察官的履历大加赞赏,都认为这样的人更值得信赖。正因为从事过检察官职业,在做辩护律师的时候能很大程度把握对方的出发点和最后审判的结果,正如那句话所说的那样:曾经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王竞在后来的律师生涯中,经过自己不断的进取与磨练,事业发展的如鱼得水,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3、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的探索梦
为事业打拼,总会付出更多的艰辛。在问及未来孩子们的职业选择时,王竞律师这样说,“干一行厌一行”这是常理,但是也有例外。一般家长是不赞成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如果孩子对法律职业有兴趣的话,那么,他会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指导意见,用自己的经验拓展孩子的思路,让孩子对于法律职业有个清醒的认识。总之,他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不会强加自己的意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理念,一代又一代的职业选择,尊重时代尊重孩子,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驰骋,让他们的梦想都能开花,他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就是一个真实人格的王竞律师。
作为法律工作者,王竞对这个群体有着很深刻的洞察,他告诫同事同行,虽然工作生活上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是,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是一切的前题。其次,培养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抗压能力,还要有广泛的社会知识和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方能在案件当中游刃有余。王竞律师说他不管有多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个小时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还有就律师工作的危险性,王竞律师不无感慨地说,法律宣传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是比较模糊,很多律师都遭到过当事人的攻击,这是很危险的,所以要多开展法律宣传服务,让民众了解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责和存在的社会意义。
虽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一个很宏伟的志向,但从自身做起,把法律的道义,合规的意义送进千家万户,不正是王竞律师在做的工作吗?
对于律师流动性大的问题,王竞律师也给出了他的回答,他说,一个律师事务所要想留住人才,必须把事务所本身的文化素质提升上去,让大家觉得在这个氛围里工作起来很舒心,并且有发展的空间,要有老中青相互帮带形成一股劲的凝聚力。
王竞律师在社会上做了许多公益活动,他主打的领域是商事合规,所以他经常到地方去给企业讲法律法规,让他们在经营中不去触犯法律法规,为企业保驾护航,并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王竞律师说,挣钱固然重要,但宣传法律法规更是责无旁贷,让国民都懂法,用法,用法律的道德观念规避风险,使社会更安定更团结,这才是法律及法律人最大的愿望。
回首从1992年就确立的职业愿望,这一路走来并不轻松。1996年考入华东政法学院学习法律,2000年进入检察院担任书记员,2002年通过首届司法考试并晋升出庭检察官,2004年再次充电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5月加入联合律师事务所,次年转为职业律师,2010年晋升初级合伙人,2017年晋升高级合伙人,并进入律师事务所管理委员会。业务从无头苍蝇式的什么业务都做,什么案子都接,到如今结合自身曾经的职业特色,开拓企业刑事风险防控业务,和很多检察官转行成为律师的同行一样,王竞律师在律政这条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最后王竞律师还是不忘“三位一体”的初心,坦率地说道,如果有机会可以律师转行法官,他会毫不犹豫地转行,让律政生涯在他的人生中实现完美统一。
张勇,男,河南新野,文学硕士,文学评论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签约作家。创办《黄河会》《草庐文学》等刊物。曾参与编纂《南阳历史文化大辞典》、《赢在中国》《大国律师》《向公正致敬》等系列丛书,现任职于某大型企业集团。作品多发表于《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中国地名》《文学报》《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宁夏大学校报》《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半岛都市报》《贵阳晚报》《江苏作家》《青年文学家》等刊物。
[1]张勇.仰望与躬耕的境界[J]. 教育.2016,(13):48.
[2]张勇.躬耕不辍,行路不止[J]. 艺术教育.2007,(5):12-13.
[3]张勇.采棉[J]. 回族文学.2019,(4).
[4]张勇.探寻祖克慰散文艺术世界的建构[J]. 躬耕.2019,(7):62-64.
[5]张勇.从信任里闪现出的光芒 ——杨永汉短小说印象[J]. 躬耕.2019,(3):63-64.
[6]张勇.从信任里闪现出的光芒[J]. 躬耕.2019,(3).
[7]张勇.村魂之呐喊与寻绎 ——党栋长篇小说《村魂》赏析[J]. 躬耕.2019,(10):63-64.
[8]张勇.村魂之呐喊与寻绎[J]. 躬耕.2019,(10).
[9]张勇.“感兴诗学”视域下的《对话别廷芳》[J]. 躬耕.2017,(1):63-64.
[10]张勇.城市和家园的双重变奏[J]. 躬耕.2017,(10).
[11]张勇.城市和家园的双重变奏——李永普诗歌赏析[J]. 躬耕.2017,(10):63-64.
[12]张勇.长恨歌密码[J]. 躬耕(传媒天下).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