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经典观后感集
《永远在路上》是一部由王晓清执导,姚宇军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一):历史律如何破
信念要一生坚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对自己的要求,李春城说影响了许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的价值观,他算是真明白了,但是也只有悔恨了。都说以史为鉴,历史各个朝代都有贪官污吏,后来人难道不知道吗?历史律真没办法破?内心的侥幸,给自己开脱是罪恶的温床,人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里。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二):不忘初心,坚持信仰
片中的贪官们忘记了自己是谁,曾经来自哪里,忘记了权力从哪里来和应该用来做什么,最根本的是忘记了初心和丧失了信仰,忘记了党的教导和培养,忘记了父母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在他们的忏悔中,没有人认识到初心和信仰的丧失是一切的开始,诱惑是在忘记初心、丧失信仰的情况下才起作用的,他们更多的不是对党和人民的愧疚,而是对家人和前途的悔恨,这些人死不足惜,他们是历史的罪人,最终被人民永远唾弃。依法治国,依规管党,党必然能够自我革新,与时俱进,不断走向胜利!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三):治官还需启民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四):人生如戏(致敬业的官员与剧组)
我们知道他们在演戏,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演戏,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演戏,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演戏,可他们还在继续演戏。
我们知道他们在拍戏,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拍戏,他们也知道他们在拍戏,他们不确定我们是不是知道他们在拍戏,但他们仍然一无返顾地拍戏。
他们真的很辛苦,在外面要演戏,在里面也不能休息。
他们真的很敬业,虽然自己都不信,却也要让我们相信。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五):长知识了!
反腐必须常态化,同时要善于抓住“关键少数”。“关键少数”是各项政策执行的“指挥官”和“引导者”,“关键少数”的一言一行切实的影响着广大的干部群众,所以,反腐对象应该向离百姓比较遥远的“老虎”延伸,以示警戒。对于一般干部和群众来讲,“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落马”更具警示意义和震撼力;同时,反腐还应该加强对干部的教育,让领导干部们自觉认为“严管就是厚爱”,自觉拉紧抵制腐败的“高压线”,通过自上至下、层层递进的方式确保反腐落到实处、落到基层,使反腐工作真正的做到“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六):反腐倡廉正在进行时
永远在路上!正在进行时,反腐倡廉永无休止符!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存在阴暗的一面,反腐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很难攻克,但可以多措并举打造制度的牢笼。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小官大贪却很少大官小贪,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反腐,不得不亮剑的时候,好在我们党是一个有反省能力自省能力的党。如果是人生是一场戏全都靠演技,那么一流演员在官场,二流演员在商场,三流演员在戏场。好的演员需要逢场作戏,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有口才有笔头会来事脑袋活,白道黑道都能掌控,总之要求严标准高,官场的演员不是一般人,一般人也混不到官场。
这部纪录片亮出了十八大以来我们打虎拍蝇的成绩单,反映了中央坚定不移反腐倡廉的立场,采取纪检人员讲案例,违纪违法人员现身说法的方式,有大贪有小贪,有高官有小吏,有政府机关有地方企业,有国内追查有国外通缉,共八集,每集一个主题,很多案例虽未深度曝光却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触目惊心。个人觉得让全体党员干部警醒,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干净要干事!希望这样的警示片能够更多些!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七):一点感想,一点疑惑
想起多年以前看过的很震撼的小说 沧浪之水。。。
为官者大抵要经历两层磨练,一是无职无权的苦,二是有名有利的难。
卖官鬻爵者,第一层就没能忍受。而第二层就更难了。即使官员能管住自己,却不一定能管住自己的妻儿。即使在前半生如履薄冰,退之前很容易想捞一笔。
除非百姓不再有事就想花钱走后门,除非国人不再以相互攀比为乐,除非中国不再是一个人情社会。。。
否则,反腐之事,也只能做到不至过于糜烂。而现在反腐的结果,虽然有积极正面笼络民心巩固政权的一面,但也造成了很多工程被搁置,经济受到影响。
高层官员是不是应当适当提高薪资呢?虽然高薪养廉不一定可行,或许也是一种方法。
贪官们不管所贪数目多少,都是关个几年就出来了,或许还可以趁机活动,是否造成犯罪成本过低?
大多数官员都谈到最初是因为一些看似正常的人情往来慢慢堕落,那么法律法规有没有制定出明确的界限?
这些落马的官员最后还要进行表演,还不能说两句真话,不知是否真心忏悔。整部纪录片也是大唱赞歌,对腐败的深层原因浅尝则止。而网上的评论不乏对贪官欣赏或者对官员不贪不足以上位心领神会,或者默许能干的贪官才是做大事者之类,这难道不更值得我们深思吗?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八):贴地气新气象,走群众路线
我看永远在路上,有进步,但远没有激奋人心引以为傲的地步,还是央视官腔的高大上,除了出场主角,是以前所涉及不到的常委高层,和其他反腐纪录片无甚大别,好比以往请来二三线明星出演,现在请的一顶一的大腕,而且这些大腕从不轻易出境,演这个类型片也是第一次,所以民众就沸腾了,大呼叫好。 看完全部八集,有两个有趣的点:一是当官服装标配白衬衫黑夹克,当政时受访落马时上庭全都如此,他们肯定有他们的思量,然而官也是人,奥巴马西装私服一大把,米歇尔的晚礼服更是海了去,拿此做标杆完全是存天理灭人欲,刻意而为就是伪善啊。
二是当官当久了,真的不会说人话了,忏悔仿佛也在作报告,一字一顿,没有真气,反倒是习大大探访贫农,打开锅盖看见黄面饽饽掰开就吃,看见被老头抱着的小女娃,就像慈祥长者捏捏她冻的通红的脸蛋,反而觉得亲切真实。 我的生活经历中,有三年就处在党政机关内,见识过声色犬马,也见识过廉政清洁,见过需要托着捧着的领导,也见过大儒般忠正之士,看见电视里无论十八大,还是各种会议全部照稿宣读,听起来真是如同嚼蜡,我认识的领导则全部脱稿,一讲三两个小时不重样,时政新闻到名人轶事,张口就来趣味恒生。 不能说这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比中层领导水平低,可能有稿子也显示郑重,当然更不能出错,但是魅力值啊,遥想万隆会议周恩来舌战群儒,多次力挽狂澜,破冰访美邓小平那句越南小朋友不听话,应该打屁股,同样是外交辞令,一个儒雅坚韧掷地有声,一个谈笑风生生动活泼,令后辈望尘莫及。 永远在路上,在路上就是要走下去,走着做着,就有希望。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九):贴地气说人话,活的像个真人,真的很难
被安利的一部纪录片,我也想好好看看,习朝如何定论薄熙来,然而并没有,只有一个镜头转瞬而过。500万只是500万财产不明,被二婚妻子所谓杀人案累殆,追截叛逃王中军,这些真的不足以平民论。
我看永远在路上,有进步,但远没有激奋人心引以为傲的地步,还是央视官腔的高大上,除了出场主角,是以前所涉及不到的常委高层,和其他反腐纪录片无甚大别,好比以往请来二三线明星出演,现在请的一顶一的大腕,而且这些大腕从不轻易出境,演这个类型片也是第一次,所以民众就沸腾了,大呼叫好。
看完全部八集,有两个有趣的点:一是当官服装标配白衬衫黑夹克,当政时受访落马时上庭全都如此,他们肯定有他们的思量,然而官也是人,奥巴马西装私服一大把,米歇尔的晚礼服更是海了去,拿此做标杆完全是存天理灭人欲,刻意而为就是伪善啊。
二是当官当久了,真的不会说人话了,忏悔仿佛也在作报告,一字一顿,没有真气,反倒是习大大探访贫农,打开锅盖看见黄面饽饽掰开就吃,看见被老头抱着的小女娃,就像慈祥长者捏捏她冻的通红的脸蛋,反而觉得亲切真实。
我的生活经历中,有三年就处在党政机关内,见识过声色犬马,也见识过廉政清洁,见过需要托着捧着的领导,也见过大儒般忠正之士,看见电视里无论十八大,还是各种会议全部照稿宣读,听起来真是如同嚼蜡,我认识的领导则全部脱稿,一讲三两个小时不重样,时政新闻到名人轶事,张口就来趣味恒生。
不能说这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比中层领导水平低,可能有稿子也显示郑重,当然更不能出错,但是魅力值啊,遥想万隆会议周恩来舌战群儒,多次力挽狂澜,破冰访美邓小平那句越南小朋友不听话,应该打屁股,同样是外交辞令,一个儒雅坚韧掷地有声,一个谈笑风生生动活泼,令后辈望尘莫及。
永远在路上,在路上就是要走下去,走着做着,就有希望。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十):《永远在路上》之《利剑出鞘》观片有感
一直对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充满好奇,周末闲来无事,随便点开了一集开始观看。坦白讲,我认为本片最吸引人的亮点是非官媒无法掌握的资源——锒铛入狱的贪官访谈片段、在任的省部级主要官员的采访视频、中央主要领导的会议资料......但是从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乃至其教育意义上而言都乏善可陈。
在第四集《利剑出鞘》中,主要记叙了两位落马官员——曾任山西省吕梁市市委书记的聂春玉和曾任江西省省委书记的苏荣。纪录片从山西煤矿工人下井片段开始讲起,从山西省煤炭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逐渐过渡至吕梁市市委书记的贪腐事实,在回顾古代吏治历史之后,开始对苏荣的犯罪事实进行了进一步的陈述。在叙述两位贪官的贪腐情况时,普遍采用新闻作引、主人公自陈、相关责任人发表意见、专家学者抒发感想等方式。叙述方式较为刻板生硬重复乏味,比起纪录片,更像是在播放新闻,很容易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
思考本片拍摄的主要目的,无非两个,一是要向观众展示政府近年来在反腐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二是想通过此片为为官之人敲响警钟。但是本片在拍摄过程中,视角过于宏观,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对于贪官逐步走向贪腐之路的心路历程的回顾,只是简单地通过落马官员反省背稿式的自述进行展现,而对于腐败事实也只简单地通过宏观数据等进行呈现。这种表现手法,一方面不足以对官员们产生深刻地教育意义、使其充分反省自身的贪腐苗头;另一方面也不能使观众们获得“一解心头之恨”的快感从而肯定我国政府反腐工作的力度。以我的视角观之,我认为在客观陈述事实的同时,如果能多一些情感的元素以引发共鸣,或许能够达成更好的教育目的。
总的来说,这毕竟是一部涉及话题较为敏感、政治色彩较为浓厚的记录片,因此可能在拍摄过程中受到一些限制,存在不完美之处也有情可原。能够给观众一个了解中国反腐工作、接触落马官员内心的机会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