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船理论:你为什么生气?
编者按:
此典故名叫:方舟济河,
因其中有一段空船理论而闻名,
让我们看看到底讲了些什么?
空船理论,也叫虚舟理论,
出自《庄子·外篇·山木》,
讲的是一个叫市南宜僚的人,因鲁侯满面忧愁,所以奉劝鲁侯放弃国君之位时,所引用的一段比喻。
这段比喻是这样的:
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有一只空船迎面撞了上来,这时候,就算脾气再不好、再急性子的人也不会发怒;
但是,如果撞来的船上有一个人,这边船上的人自然会喊着:“把船撑开!后退!”
再喊一声,仍不见回应,
而现在却生气了,
这是因为:
原本只是一艘空船,
而现在却有了人。
又有谁能够伤害他呢?
原文:
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於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这段比喻还有一个版本,
说有一个人在大雾中乘船渡河,
隐约看到前面有一只船正要撞过来。
这个人喊了好几声却没有人回应,
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
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艘空船,
于是,刚才还怒气冲冲的人,
读而思
这个理论真的很有意思,
让我们一起试着剖析一下:
这个人,到底为什么生气呢?
到底怎样,才算是“虚己”呢?
这个人看到空船时没有生气,
可是见到有人了,却生气了,
这说明:
船并不是导致他生气的真正原因,
那么对面的船上有人时,
如果这人喊了一声后,
对面的人迅速把船撑开了,
想必这个人也不会生气吧,
这说明:
其实船上的人,
也不是导致他生气的真正原因。
但是喊了几声,没有应答,
这个人就瞬间火冒三丈了,
就会是抡起竹竿去打他吧。
那么对方的“态度”,
是导致这个人生气的真正原因吗?
其实也不是。
有很多种看待世界的“立场”,
我们今天只讲其中两种:
当这个人看到对面驶来的船上有人的时候,他就自然而然地采取了“意向立场”,意向立场会让他认为: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控制他和对面船夫之间的关系的。
可当发现是空船的时候,他就会自然采取一种“物理立场”,物理立场就是:放弃意向、放弃控制,并寻找一个合理的,合“物理”的解决方案。
可是在前一种意向立场下,他却只会讲理,这个理,并不是物理,而是伦理、是情理、是人的道理、而且是他认为的、且只符合自己的人的道理。
那么我们可否试想一下,
如果我们是这个人,当看到对面这向我驶来的船上有人时,喊了几遍,但他还是一直向着我们冲过来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把对面当成是一种“物理现象”,对这件事“放弃控制,放弃评判”的时候,这个问题,瞬间就能解决了,或者说,这甚至算不上是一个“问题”。
那么结论也就出来了,
导致我们生气的真正原因,
是我们的“意向立场”,
因为我们总有一种“妄念与错觉”,
就是以为我们能“控制”别人。
那说了这么多,庄子是想要告诉大家,不要把人当人看,而是把人当物看吗?
当然不是。
我想,是要我们放下内心中的这种偏见、妄念、控制欲、和自以为是,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虚己”。
若把这些“杂质”去掉了,
那我们看别人,都是“虚舟”,
自然也就不会生气了,
即便不小心冒犯到了他人,
在他人看来,我们也是“虚舟”,
因此也不会惹得对方生气。
所以,
人如果能像那艘空船一样,
能够“虚己以游世”,
又谁能够伤害他呢?
人生在世,会遭遇两种障碍:
一种是客观存在的物理障碍,另一种是深植于我们内心的心智障碍。
阻碍我们前进的很可能是一座大山,但很多时候,很可能只是我们鞋里的一颗小石子。
这颗石子造成的痛苦和障碍,甚至远大于大山,我们只有把石子拿出来,才能继续向前。
所以俗话说:事障易除,理障难消。
如果我们本身,就是问题的根源,
那么不改变自己,
问题,就只会层出不穷。
人与人相处时,
自己就是一艘船,
空掉那些无明导致的
分别、妄想、与评判,
如此才算得上是:虚己以游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