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离开的女人》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离开的女人》经典影评有感

2020-07-15 22: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离开的女人》经典影评有感

  《离开女人》是一部由拉夫·迪亚兹执导,切洛·桑托斯-孔奇奥 / 约翰·洛伊·克鲁兹 / Michael De Mes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离开的女人》影评(一):离开的女人 电影并不讨好观众

  lt;<离开的女人>>电影算不上好,也不讨好观众,但是奈人思考。电影以讲故事开始,讲故事结束,可是故事并未讲完。固定长镜头自然光线单线叙事,没有配乐,黑白映像,四个小时浮想联翩画面风格强硬、故事结构着魔现实主义。最后一个镜头女主人站在一片寻人告示传单中围着自己不知道的什么转着圈久久不能离去

  《离开的女人》影评(二):难道没有人觉得里面的Hollanda长得很像罗志祥吗?

  全片都是黑都是固定头,这也就罢了。镜头都很长,站在那里可以拍3分钟,聊个天5分钟,尬舞能拍10分钟。你说你120分钟能拍完的为什么要拍240分钟?可怕的是,全场没人提前退场,都在比谁这个逼能装得更久。一般呢,电影节这种片子放完之后都会有持续的掌声。这次放完之后,全场都是沉默的。我想大还是有点良知的,用沉默表达抗议结果坐我隔壁的那个装逼佬,看到没人鼓掌自己带头鼓掌。第一次没人理他,第二次也没人理他,第三次终于有人跟着一起鼓掌了。装逼我只服你了兄弟

  《离开的女人》影评(三):固定镜头显示真诚,黑白图像免于肤浅——2016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得主拉夫·迪亚兹专访

  拉夫·迪亚兹(Lav Diaz)获得金狮奖

  《离开的女人》影评(四):The Woman Who Left

  这是一部接近伟大的电影,虽然结尾有些拖沓。另外电影可以剪辑到3个小时,但这部电影无论如何不能剪到3个小时以下。

  女主人公富人陷害,在监狱里关了20年,被宣布无罪释放之后,她回家把地卖了,卖地的钱用来施行复仇,这本身就说明她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算太低。在反复踩点观察下手时机过程中,她接触到菲律宾社会最底层的小百姓生活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地狱。女主人公因此放弃复仇计划,回城市去找她失散的儿子

  电影中Hollanda 为了报答女主人公善良,趁女主人公喝醉之际,偷了她的枪去杀她的仇人。电影里Hollanda 刺杀成功。但我觉得应该拍成刺杀不成功,反而被富人的保镖打死。这样的结局更自然,也更显悲剧

  导演Lav Diaz 对菲律宾社会的底层小人物充满了同情,他早年做新闻记者经历对他拍摄电影有很大的帮助。

  《离开的女人》影评(五):计划好退场却全神贯注看完四小时

  (原载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的腾讯娱乐报道

  坐了30年冤狱后,Horacia回到了三宝颜(后来听说不是那儿),棉兰老那座喧嚣混乱肮脏的大城市。隐姓埋名的她,成了一位不需要睡眠的女人。白天,她披戴着头巾、踩着高跟鞋,来往于公寓、教堂和流浪女Mameng的安乐窝,俨然一位不求回报的圣母;晚上,她裹上运动装棒球帽、套上球鞋,出现在零食小商贩身边和异装癖Hollanda的时间中,像一只炯炯有神的猫头鹰,等待着对猎物突袭的机会。

  30年前,小学教师Horacia因下嫁他人并生儿育女,导致有权有势的前男友Rodrigo记恨,从而让一起莫须有的杀人罪冠到她名下,含冤入狱,直至以前最好的朋友招供,才换来迟到太久的清白。因为有着一些金钱储备,加上劳教所里主动锻炼出的矫健身手和聪明头脑,Horacia迅速适应了外面的世界,再说,30年间菲律宾再怎么经济迅猛增长,社会还是那样的慌并危机四伏,底层生活还是一样卑微苦闷,又有什么需要费劲去适应的呢?丈夫的离世,在大哭一场后也能释怀。唯一不能接受的是儿子远走,妹妹多年来通过各种媒介刊载寻人启事,也得不到一丝回音。

  拉夫•达兹这部新片《离开的女人》,通过一开头田间地头劳作时的新闻广播,将故事背景置于绑架和撕票案件高发的1997年。在播报完香港回归中国的第一要闻后,播音员开始详述和分析最新的绑架事件,并专门提醒,因为拥有财富较多,菲律宾100万人口的华人成为绑匪最主要的目标。事实上,截止电影故事里的20世纪末,这个国家也有了30年的绑架犯罪史,从马科斯独裁统治时期开始,到1997年拉莫斯执政末期达到一个高潮,且作案主体就是腐败军警。翻篇新世纪后,直至现今,形势也没得到任何好转,劫匪主体从军警变成了阿布沙耶夫武装,目的也都是一个——求财,方式也一直简单粗暴——不给就撕票。

  然而,电影与绑架浪潮并无剧情上的关联,只是通过不断的媒体(广播、电视和报纸)声音和底层群众议论,而将其中人物置于一个人人自危的不安处境——即便穷人实在没什么可敲诈勒索的。

  《离开的女人》故事灵感来源于托尔斯泰一部不出名的短篇小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God Sees the Truth but Waits)。书中的主人公坐了26年冤狱,等真凶自首时,却已经病故。而在当代的菲律宾故事里,冤狱只是开头,随后时间里,健健康康出来的Horacia,面对着自身复仇的欲望和周围可怜人的处境。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让拉夫•达兹感到生命的不可知,而这种命运的随机性,才是关于人类存在的根本真相。

  为体现这种触不到的真相,导演又用其标志性的漫长时间去酝酿剧情和发酵情绪,让接受这种“时间压迫感”的观众去耐心等待冲突。当然,226分钟的片长,在拉夫•达兹的作品史上,也实在算不得“超长”。他的每一场戏,都像是让人期待发生点什么的监控镜头,却最终归为什么都没发生的沉默力量。他明暗转场的剪辑经常很突兀且刺眼,却又能神奇的让观者原谅这种“独特美学”,而耐心等候着一个已知但又期待被表演出来的结果。

  这位让观众期许会去报仇的Horacia,由菲律宾最大广播电视集团ABSCBN的前总裁沙罗.桑托斯扮演。这位女强人自1976年以来,其实已出演过不下30部的票房电影,熄影多年后,才又回到镜头前,为拉夫•达兹这部显然不会有什么票房的艺术电影奉献。在由女强人扮演的女侠客世界里,让人从压抑到发泄的复仇时刻最终没有来临,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极其温暖的段落。在街头被打成重伤的异装癖Hollanda,在夫人住处疗伤时,在房间里自顾自唱起《屋顶上的提琴手》主题曲《Sunrise, Sunset》,Horacia跟了进来高声应和。外面依然是昏暗的街道、肮脏的沟渠和频发的绑架,而这一刻房间里的两人,却犹如一对在百老汇舞台聚光灯下深情对唱的好姐妹。

  这样给人予希望的一幕,还出现在片尾的首都马尼拉街头。归来的Horacia在复仇之外,另一桩想要了却的心愿,是寻找到失踪多年的孩子,为此她印刷了不知多少张传单。天色微亮,这座2100万人口的巨无霸都市正在醒来,教堂前、市场上、河道边,寻人启事被微风吹成一条条宛如通道的白色通道,或许,孩子真能沿着这条路回来吧。

  《离开的女人》影评(六):FIFF6丨DAY8《离开的女人》未来在回忆铺成的坎坷里风雨兼程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离开的女人》,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众生相皆是蝼蚁的情感评价了!H:

  比我预想中的要好,但我还是觉得这个剧情配这个时长没必要,无意义的长镜头一直都不是我所喜欢的。

  incent:

  基本放弃了镜头的运动,摄影机在中远景的距离中沉默注视着这夜间游荡的亡魂,以及群体所处的边缘社会环境,被负的边缘人一起念诗,配角也算生动,有时夜戏越黑越接近人物。如果没有这个时长,其实关于时间的表达、观众感受角色心理上的疲惫疼痛感、以及缓慢稳定的松散质感都会受影响。没有预期的沉闷,因为复仇情节还是直白且戏剧化的,也没有那么强的文学性。

  薛Tony:

  离开的女人,在误解生活里不断融化。泰然自若的外表下暗潮涌动,不断溶解的情感成为他人同情的理由,过去压倒现在,回头满目疮痍。情感无法感同身受,怜悯都是自以为是。故作冷静地寻求真相,创造嘈杂的宁静,回忆冤屈的生命经历。残留的那一份真心,给予往后的岁月希望。未来在回忆铺成的坎坷泥路里风雨兼程,只有离去的人才知道,那是过往的循环。

  日烦夜烦:

  通俗而老套的主题,搭配已经稍显做作的电影语言,威尼斯电影节有史以来最无聊的金狮之一。

  fire_storm:

  拉夫达兹此次将视角从整个民族转移到了一个女人的身上,从她翻天覆地的生活转变中我们看到的依旧是菲律宾数十年的挣扎。黑白摄影美不胜收,片长也算是他最短的了。

  淡水河边:

  拉弗迪亚兹的片我是受不了的,本子很有野心是真的,电影和女主的复仇之路一样漫长,故事完全可以压缩一个小时,人物内容的确可以算丰富,有很多出彩一一反映社会面貌的角色,看的出想要塑造一个社会史诗。

  游啊游小鱼:

  考究而富有深义的镜头设计,它让人思考,却不能吸引人投入足够的情感。

  Her Majesty:

  在电影里消耗掉了自己的一生的,不只是那个离开的女人 ,还有窥视别人的观众,还有拍了十几部电影的导演自己。忍受这部电影的长,就像忍受生命的荒芜。

  2016年威尼斯金狮奖得主。从这一部以及后两年的金狮归属(水形物语和罗马)就足以看出这个奖目前是没有自己内在固定的价值观的。相比奖励先锋、实验、政治元素和年轻导演的柏林和表彰大师或者潜在的大师(颇似诺贝尔奖)的戛纳,从威尼斯的历届获奖作品中很难找出一条规律。一年一个口味对于学院类奖是好事情,但对于电影节奖显然不是。

  法罗岛岛主:

  含冤入狱三十载,练就一身蛮力,却生了一颗菩萨心肠,一朝沉冤得雪,已是物是人非,家破人亡。高金购枪欲寻仇,怎料常见江湖弱小心不忍,遂行侠仗义,游于夜间。终了,寻子之路无尽头,悲乎哀哉。

  心中没有仇恨和希望,又如何能熬过这漫漫余生。

  用一个女人三个半小时的史诗窥见菲律宾三十年的历史,电影中不时出现的时事广播新闻如同历史车轮的轰鸣声,提醒观众把故事投射到时代的坐标轴之中,不能以一瞬的时间是横坐标,菲律宾底层生态是纵坐标,画出来曲线的是带有菲律宾色彩的喜怒哀乐。

  众生皆是蝼蚁,蝼蚁亦有感情。

  让人看完三个半小时的无配乐、黑白、长镜头电影而不感到厌烦,反而有点意犹未尽,这是拉夫·迪亚兹的本事。

  血腥爱情故事:

  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增加了视觉的美感,但同时也让影片的故事性弱了很多,不少繁琐的镜头真应该删去。剧本上长达3个多小时的电影戏剧张力如果更强点会更好。但总体而言无论是导演的风格还是影片的本身都是颇有趣味,值得一看。

  斯诺-纳什维尔:

  将近四小时的黑白电影,导演讲述一位女人Horacia的复仇,同时也在隐喻着菲律宾社会的弊病。Charon Santos和John Lloyd Cruz的表演太棒了,两人在荧幕里的表演足以引导观众走进这部电影的世界。

  我略知她一二:

  她就像暗夜的幽灵,在看不到天日的街道上游荡,看着三十年来走过的岁月,积少成多的无助和思念在苟且着彷徨徘徊,就像是夜行的动物,在黑暗中闪烁着光亮而清澈的眼神,她悲悯的双眼注视着这个羞愧而反抗的社会。

  沉冤而不得昭雪,水落却没能石出,被万千尘土无限掩盖的真相在那一瞬间仿佛是那么的卑微而渺小。母女抱头痛哭的那一刹那,似乎只有背井离乡才是最好的归宿。 她在寻找的过程中不断隐藏,在隐藏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强大。强大的背后我们依然能看到她善良而坚强的最初信仰,她的余生都在等着那一刻的到来,就像电影里一样,希望总会眷顾努力而真挚的人。

  了却烟硝:

  近四个小时的片长,不管影片质量怎样,看完的那一刻,我总是有一种解脱的感觉。拉夫·迪亚兹这部荣获威尼斯金狮奖的超长影片,给我的解脱感更加强烈。

  超长的时长主要是来源于每个镜头过于冗长的时间,再加上许多无关内容与无关人物的加入,使得影片没有重点,令人昏昏欲睡。其中宗教与文学元素的加入更是让人觉得莫名。

  不过,迪亚兹的导演能力可见一斑,虽然固定镜头有点单调无味,但其中的影像魅力非常独特。整个剧本的主线也是十分清晰的,整个菲律宾社会的惨痛被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影片结尾的处理:铺天盖地的寻人启事,也遮盖不住这位离开的女人永世的愁绪……

  #FIFF6#DAY8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离开的女人》影评(七):离开的女人,复仇的天使

  奥拉西奥要出狱了。她的案子的真正犯人自首了。奥拉西奥已经在监狱里待了三十年。

  影片开场所呈现了监狱生活,是颇平和的,并没有表现出压抑和痛苦。三十年了,奥拉西奥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她是个坚强的女人,是个好人,除了日常的劳作,她还帮小孩上课,为狱友讲故事。

  但这终究是监狱,与社会与真正的生活隔绝,处之泰然也是因为无可奈何的绝望。奥拉西奥所经历的,旁人如何去想象,连同情都是痛。诬陷她的真犯人,当初受人指使与她并无瓜葛,但在认识她之后也无法忍受良心的折磨,不仅自首最后还自杀了。监狱的看守向她说对不起,虽然看守本身并没有做错什么。女儿也向她说对不起,虽然她本身也是个受害者。

  三十年时间,奥拉西奥失去的太多了。

  三十年前,她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如今家已经没有了。丈夫死了,儿子失踪了,女儿从7岁变成了37岁。

  三十年后,她终于离开了监狱,但她依然没有“自由”。过去压在她身上,她要复仇。

  造成这一切的是一个嫉妒的前男友特立尼达,因奥拉西奥嫁给别人而报复她。他出身富裕权势之家,如今住在一栋戒备森严的别墅里。

  别墅的周围是一片贫民窟。这样的一景,也正是菲律宾社会的一个写照。菲律宾面临经济危机,贫富差距严重,而问题也似乎不止如此。一墙之隔,两个世界。资源丰富者贪婪麻木,为富不仁;为生计者铤而走险也不顾一切,针对富有阶层的绑架勒索案成倍增长,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人群的分裂极化以及两极之间的对立冲突愈演愈烈。

  奥拉西奥混在贫民窟,伺机而动。即便她是带着强烈的甚至是唯一的目的而来,面对贫民窟里的人事也无法无动于衷。她遇到了一个卖鸭蛋养家的驼子,一个疯癫的流浪女,一个被欺负的把自己当作女人的异装男子,一个有一群小孩要养的拾荒妇人,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辛苦人、边缘人。有的还在挣扎,但活得异常脆弱;有的已经绝望,飘飘荡荡。奥拉西奥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她就像一个天使。

  奥拉西奥就是一个“复仇天使”,苦难与悲痛以及由此而来的仇恨并没有磨灭掉她的天使心。面对弱者、面对不幸者,她的善良与爱展露出来,同时她的付出也收到了有益的反馈,毕竟爱是恨的良药。在影片中,她已不仅仅是一个有爱的个体,而成为一个社会良心的象征。

  在影片中,广播报道不时传递着重要的信息。除了政经局势、绑架新闻外,还有一条特别的讣告:印度的特蕾莎修女去世了。特蕾莎修女的事迹传遍全世界,未曾谋面者也为之感动。现在,“偶像”倒下了,世界将作何反应?还是说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爱的使者的作用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奥拉西奥跟特蕾莎修女有点像。但她无辜受害被关了三十年。奥拉西奥的不幸遭遇其实正是社会矛盾的体现,是由有钱的为所欲为者和没钱的无所不为者联手造成的。所以面对根本问题她也无能为力。她势单力薄,她可以为弱者带来一点温暖和安慰,但其实也无力引导他们真正走出自己的困境。而面对恶者,除了自己动手也成为凶手之外,奥拉西奥也别无他法。

  受伤的荷兰达的出现,意外地阻止了奥拉西奥的复仇行动。奥拉西奥避免了成为一个真正的罪犯,但另一面仇怨不了她也无法再前进了,被困在那里,依然痛苦。荷兰达替她杀了人,完成了复仇。荷兰达是要报恩,也是为了自己。被这世界所抛弃也几乎被自己所放弃,荷兰达因为奥拉西奥的爱才找回一点自我。审讯的时候,荷兰达卸下伪装但又擦上口红,真实的自我,也是最后的尊严。

  影片这一段情节的设置,不仅安置了人物,也是对更深一层主题(难以消除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并不是单纯的完成故事的戏剧性表述。

  影片中,富人与穷人唯一的连接点就是宗教。富人自知其罪恶,穷人忍受着苦难,他们都投向宗教寻求庇护。特立尼达问神父为什么他不能当个好人,为什么他被仇恨所占据并以伤害他人为乐。神父无法给他答案,因为并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穷人心中有上帝,但仅仅是一点安慰而已,“守己”似乎也并不能改变什么。

  特立尼达被杀了,别墅周围的贫民窟也被拆除了。历史的推土机滚滚向前。但是,根本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暂时被掩埋而已。

  影片用黑白影像来呈现奥拉西奥的离开与归来,如同一幅历史画卷般缓缓展开。全片没有一个运动镜头,全是静止镜头,或长或短,一个接一个,连接成一个整体。

  在表现监狱集体生活的时候,为在较短的时间内交代日常的各个方面,每个镜头都不算太长。镜头就在身旁,人物充盈于画面,而且声音不绝。广播,对话,读书,讲课,祈祷……拥挤、规范的生活。

  奥拉西奥出狱后,用了一些远景和单纯的物景(没有人物)来表现。行人,马路,空旷的码头,孤竖的房子,坟墓,窗前。回归社会的奥拉西奥感到陌生又孤独,甚至有时“举步维艰”。

  之后的贫民窟是影片重点表现的对象。摄影机摆在低位,静静观察着这被遗忘的角落里被抛弃之人的自生自灭。一街,一景,一灯之下,一个人的孤曲。这些人,在夜晚,才出没于各自的舞台,为生存与失落挣扎,是不同于白天、不同于正常社会的另一个世界。奥拉西奥的出现,带来了表现他们故事的切口。她既是个参与者,也是个观察者。这时候,镜头开始变长,尽管依然是静止的,但追随着他们的交谈和行为,记录着一个个点滴片段,不仅表现内容,需要的时候也通过形式上的构图与光影等呈现更强烈的戏剧性张力。

  观察也好,记录也好,静止镜头虽“静”,但也“饱含”情绪,并在叙事上运动着。

  奥拉西奥最后讲完了《黑塔》的故事,而她自己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她出发去寻找儿子。影片结尾时的旁白(自述)和在监狱时母亲和儿子有关天堂的对话,是奥拉西奥为自己写的故事。苦难,孤独,复仇,都无法摧毁心中的希望,但希望却也可能只存于梦中。她和儿子也许只能天堂相见了。

  (首发于影评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