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明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南明史读后感100字

2020-07-28 23: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明史读后感100字

  《南明史》是一本由[美]司徒著作,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裸脊锁线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5-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南明史》精选点评

  ●与同族内斗,其乐无穷,此乃国人千年积蓄传统价值观

  ●每读明季,总是不胜唏嘘,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一词蔽之曰内讧。只是如此枯燥文风是如何炼成的..

  ●待读完顾诚版后再做评价

  ●刚拿到书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么一部有了年头的(1990年)学术著作居然这么精彩。 1644-1662短短的十八年里,从崇祯、隆武、史可法到永历帝、吴三桂郑成功...几番明君庸主、多少忠臣名将联合上演了一出乱世里的悲壮大戏。 更宝贵的是,在关于南明制度方略讨论上,司徒先生提出富有启示思考认识

  ●南明18年,是一部民族脊梁折断的血泪史。士大夫阶层的堕落和地主阶级杀鸡取卵,造成了民族悲哀,更为严重的是,汉奸好人多了去了!

  ●很多地方浅尝辄止了,前面罗列的观察视角,后面未能穷尽。

  ●翻译的文邹邹,阅读障碍比较论文格式的一本书。

  ●请让我逃避现实

  ●快速浏览了一遍,司徒琳主要是在讲述事情少见评论根源分析,总有种隔靴搔痒感觉

  《南明史》读后感(一):纵然隆武这样的明君也无力回天祸根或许在洪武时期已然埋下

  “弘光政府完全是按照明朝先例建立起来的,各机构一应俱全,包括六部在内,六部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基石。但时这些机构的能力已大受腐蚀,对于名义上在其治下的各地方公务,既不能发挥影响,更不能实行管理。新任官员不能或不愿执行指令。他们最不愿做的是上缴钱粮,而这些正是国家命脉。隆武帝还有决心尽力保持首都与各地方之间最后一丝微弱正常行政关系。但隆武朝廷消灭之后,永历政权局面最好的时候也从未能恢复这种关系。且永历政权所唯一能依赖的具有超地方权力组织,是各式武人横行不法的军队及其大体上漫无系统后勤系统”

  《南明史》读后感(二):1644:古老文明走到道路尽头的一声悲鸣

  满洲人入关后发现,这个昔日的老大帝国如今已是各种矛盾缠身,无需自己动手,汉人自动将一个个战利品送到他们面前。 自此,南明开启了一次次的忠诚复振与背叛目的循环。 读南明史,也让人明白危机面前最重要的就是团结,除了团结别无他法。 而南明历史上有这么几次重要的背叛与反目,彻底将锦绣江山葬送他人之手。 第一次:1644年,李自成率领闯军进入紫禁城,崇祯皇帝煤山投缳自尽,百官背叛了皇帝,统治阶层和底层农民的矛盾也到达了极点, 第二次:1645年,左良玉率军东进,动因是被李自成吓破了胆,而东进后也被黄得功打得丢盔弃甲。自此,文武失和暴露在满洲人面前,以文制武的传统也渐趋崩溃。 第三次:1647年,绍武、隆武政权争正统,以一省为立锥之地,弃南下当面之大敌于不顾,而急于同根相残。此时的地域之争、党争彻底掐灭了南明复振的希望,争正统只是个借口、幌子。无论争谁当皇帝,藩王终究挑不起“大梁”,在明朝的“断头政治”里没有藩王从政的一席之地,他们不可能担负起复兴中华的重担。 第四次:1657年,孙可望引狼入室,将永历政权彻底埋葬。孙可望与李定国之争,标志着明皇室作为统一人的旗帜已发生重大动摇。而孙可望的反叛、狭隘、野心既说明了他的反贼本质,也表明那个时代的礼崩乐坏与道德滑坡,至此、江山、人心已彻底不可收拾。 终南明一朝事,处处充满吊诡与内讧。“大清得国过于机巧”不是空穴来风。1644年,多尔衮横刀立马“一片石”时发现,眼前的中原早已君不是君,臣不是臣,民不是民,一切都已变形、崩坏、解构。明末的中国,是一个旧秩序彻底崩溃的社会,是将传统制度走到尽头无法自寻出路的古老文明,而满洲人重构它的方式,也仅仅是杀戮、倒退、保守罢了。 或许1840年后的危机,1644年已提前上演,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况且满洲人又精悍善治,行将就木的旧传统被不断续命,直到1840年后,天崩地裂,尊严扫地,亡国灭种危机旋踵而至。中国人才开始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开启新的制度、新的社会组织方式、新的文明。

  《南明史》读后感(三):南明史

  1明太祖朱元璋是靠武力赢得的天下,但是他当上皇帝以后,就不希望老百姓再崇尚武力了。于是他定了一个制度,就是军人的身份要世袭,从普通士兵到军事贵族,都是一代代传下去的,由这些人负责打仗的事儿就行,别人别参与进来。 2朱元璋猜疑心非常强,以各种罪名把丞相们都除掉了,同时废掉了宰相制度。从那以后,在六部尚书之上,就只有皇帝一个人处理各种庞杂的事务。好在朱元璋是个政治超人,能挑起这个重担,但是明代后来的皇帝,大多数不像朱元璋这样,于是,谁来辅佐皇帝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后来逐渐冒出来一个角色来帮皇帝分担工作,这就是大学士。不过大学士组成的内阁毕竟是一个衍生出来的东西,它干着宰相的活儿,却终究不是宰相,身份和职权都模糊不清。于是大学士成了官员们的眼中钉,没事就被言官弹劾,总说他们要篡权。这不但导致党争成了恶性循环,还使国的发展被严重阻碍了。 3其实在南明时期,历史也不是没给过他们机会,去解决刚才所说的两大难题。在南明时期,郑成功无意中做到了这一点,但他没有利用好这个契机。他麾下的组织机构,是彻底的军事性质的,一切以他一手带出来的部队为基础,军人的地位是别人比不了的。郑成功离皇帝太远,他主要考虑的就是怎么保住地盘,不会考虑“辅佐”皇帝这件事。党争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了。

  没有了这两个问题牵扯精力,郑成功可以专心对付清兵。

  困扰了明代两百多年的两大难题,在郑成功的军事体制中无意间消失了。那么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没有被历史难题困扰的郑成功,为什么也失败了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郑成功只建立了军事制度,而没有配备完善的政治体系,他的政治眼光并不像他的军事眼光那样出色,只有武没有文,这和只有文没有武一样,都成功不了。

  郑成功和张煌言的分歧,是他统治期间难得一见的文武矛盾,而且也是南明最后一次主要的文武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成功北伐失利,此后节节败退,终于退向了台湾。

  当然,明朝的败亡还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比如明朝宦官数度为害朝政,从早期的王振、刘瑾到后期的魏忠贤,对国家的破坏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又比如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祸害,在历史上也属奇特;再比如晚明时期罕见的连年灾荒对农民生活和朝廷财政的冲击非常严重,导致雪上加霜。 而南明的失败也有其他因素,如输入到江南的粮食通道因战被破坏造成供给不足,江南、福建等南明政权所在地的税收征集困难,无法支撑军费开支,此外还有皇帝的挥霍无度、买官卖官盛行等现象,导致了民心尽失等等。

  《南明史》读后感(四):热闹非凡的《南明史》| 梳理南明史上几个短暂的政权

  明王朝究竟终结于何时?1644年崇祯皇帝自尽,北京成了多尔衮的天下,多尔衮迎立小皇帝顺治进京,清朝算是初步入主中原,但当时还有实力强大的李自成、明将吴三桂以及张献忠流寇等。

  顺治住进了北京,在南方,开始了一段由四个或者五个抗清组织的政权,每个政权的生存时间,短的不过一两年,长的也就十几年,整个南明共计不到二十年,可以称作是历史的瞬间。相继组建的政权,或傀儡或徒有虚名,他们之间不断争斗、消耗,最终都走向灭亡。

  司徒林的《南明史》用西方人的视角和方法解读明清之际,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严谨的历史叙述,独特的史学见解,让我们更加直观了解那段混乱的历史。

  明朝实行宗藩制度,贵族享有终身爵禄,除了储君,其他皇帝子孙举行成年礼后,便被派驻到幾外,期初是为了在国土的每一个地方安插皇帝的血亲,巩固王朝的统治。但后来一系列亲王叛反之后,朝廷严格规定,除皇帝许可,亲王郡王不可擅离封地。

  由此,地方上众多的亲王郡王也给南明时期作为合适恢复事业的象征,提供了便利条件。以下仅从几个重要的南明政权做一下梳理。

南明主要世系表

  弘光政权

  1644年北京朝廷的灭亡消息传到临时组建的南都,南京的高官们意识到必须组建新朝廷,着手应付动荡局面。党争、军事集团利益权衡后,明福王朱由崧由马士英、史可法奉为监国,后继位,以弘光为年号。

  弘光帝欲向满洲人提出:妥善安葬崇祯帝及其他宗藩;以山海关为界,关外土地给予清朝,每年十万岁币;奖赏吴三桂;满洲有逐出李自成之功,谢以金帛。意图令南明和清朝共存,通好议和。不过遣使左懋第到北京就被囚,后允许南归,使事失败。

  明朝以来,长江中下游经济发达,迅速商业化,土地用来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使得南方的粮食严重依赖北方。明朝在北方的朝廷灭亡后,南北方权力格局行成。南北之间的贸易往来被中断,维持江南经济健康的两大运输通道被切断,长江与大运河都成了防御区域,所有的商船不是停运就是被征用。

  战争来回拉锯,江南持续大旱,弘光政权的经济与财政面临严峻的问题,且日趋恶化。

  军中缺乏粮饷,皇帝挥霍无度,朝廷还听任各镇总兵自便,榨取各自辖区的民脂民膏,使得弘光政权迅速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本可以利用为崇祯帝报仇,反对剃发蓄辫来光复明朝。但是政权内部党争严重、各利益集团相互掣肘,加上清朝优待前朝官员的政策,清军一路南下渡江,占领镇江,进逼南京。6月3日,皇帝带一千名骑兵出逃,后马士英带家丁与皇后出逃。

  弘光皇帝先是逃到芜湖,后被俘。1645年与潞王、福王、假太子一同解往北京,三人无一人幸免。

  隆武政权

  另有一位明朝藩王,新近指定他住在广西某地,此时他正途经浙江,这位就是唐王(朱聿键)。当首次有官员请他即监国位时,他推尊其从父辈的潞王。但潞王政权已瓦解,抵达钱塘江中游的唐王,就接受了前弘光朝礼部尚书黄道周的正式“三劝”,于7月10日在衢州宣布,愿为下任监国。7月26日,唐王抵达省府福州州城,当即(甚至在他正式即监国位前即已)任命一批大学士、尚书、侍郎及其他各类官员,并说明新朝廷各项原则。8月18日,即皇帝位,建元隆武,定福州为临时国都,以其弟嗣唐王位。

  唐王体魄强健、精力旺盛、果敢有为,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当一个好皇帝。隆武帝第一个目的就是原来返回,沿钱塘江而下,收付杭州,进逼南京,希望尽快扩大统治范围。

  1646年7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随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谈降,经仙霞关和分水关,进入福建,这两个关口在郑芝龙命令下,事先已为明军所放弃,清军长驱直入。9月隆武帝在汀州为一支清军部队俘获,随即在10月被杀,隆武政权灭亡。

  隆武帝本人可以说是南明诸帝中最为有能力的皇帝之一,只可惜在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错误的势力,才使得他无所建树,最终隆武朝廷的复国计划称为了泡影。

  永历政权

  由于长兄一辈的迅速凋谢零落,永明王朱由榔是成了万历帝唯一嫡孙,依照世系,此时的明朝皇帝应该由他来做。在养尊处优中长大的永明王年轻、没有经验,性格柔弱,本不足以在混乱时期担当大任。

  危机存亡之秋,1646年12月14日在肇庆,永明王监国成了永历皇帝。永历帝得知绍武帝(隆武帝之弟)已登极,便匆忙建立防御,准备阻挡来自广州绍武的攻击。永历朝廷曾试图与对方谈判,但是使臣被苏观生处死,此一尝试不幸终止,于是双方的武装冲突不可避免了。绍武军队主要由山寇、河盗所组成,这些人虽被劝诱在官军旗号下作战,仍是不可信赖的。尽管如此,绍武军力还是较永历方面强。因此,1647年1月初双方在广州三角洲地区交战两次,结果是永历舰队几乎全军覆灭。

  双方朝廷将注意力集中于自相残杀,耗竭了宝贵的军事力量,对共同敌人满军却置之不顾。这一形势,固然更为短视,更多怨毒,但与以前鲁监国与隆武政权的互相消耗并无明显的不同。

  1651-1661年,是南明的最后十年。在这十年中,正规明朝文官体制的最后痕迹几乎全部消失。所谓“明朝”,在很大程度上有其体制上的意义,所代表的只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抵抗外来势力侵略与控制的精神。

  1662年5月底,被吴三桂穷追不舍,四处逃窜,穷途末路的永历帝,被交于清军后,在云南与其子一同被害。

  此后郑成功政权继续奉永历为正朔。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监国的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标志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覆灭。

  1644-1662年的历史错综复杂,热闹非凡,在这段十几年的历史中,各种朱氏后族半推半就的,或前后、或并列的称帝,且相互之间不认可、排挤、争斗、割据。对于强攻出现的清政权,无任何同仇敌忾的抵抗与合作。妥协、软弱、逃避成为常态,难怪那么多史学家对于南明历史痛心疾首。

  《南明史》读后感(五):【转】南明为何不能像南宋那样,和女真形成对峙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5335845/answer/986661048

明末地图和南明主要的宗室势力

  清朝在入关之前,已经和明朝战斗了26年,这26年之中,它把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全部资源都吸纳到了自己这边。这就导致了三个结果:第一,明朝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消耗,成为强弩之末。第二,清朝拥有了一支东亚最强的野战军团。第三,清朝有了丰富的统治汉人的经验。

崇祯朝大学士,明末少数【知兵】的干练大臣洪承畴在松锦大战后投降皇太极,不仅标志着满清号召力的增强,也进一步增强了这一东北亚地方势力图谋东亚大陆的野心

  而这三个条件金朝都不具备,这就导致金朝一波进攻打崩了北宋之后,还需要伪楚、伪齐来替自己维持占领区,而南宋在江淮川楚一带还能集结起大量的可战之兵,这才能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南明的情况就很尴尬了,从东到西,其实是三个政权、四个势力在守卫着中国的南北分界线。

1644-1645年【江北四镇】势力范围分布图,其中高杰原为李自成部下,但战斗力最强,刘泽清和刘良佐待价而沽,黄得功虽然忠诚度最高,但也早已沾染明末军阀习气,不听号令

  江淮一带的江北四镇、鄂东赣北一带的左良玉、分散在湖广江西各地的顺军、四川的西军,而这四个势力之间还互相为敌。与此同时,这四支军队同时还面临内部问题。江北四镇本来就是来源不同的军阀拼凑起来的,相互之间夺饷银、争地盘。左良玉病重,无力掌控军队。李自成战死导致顺军内部没有统一的领导,各营将领的意见分成降清、归明和继续打大顺旗号三种,而继续打大顺旗号的话,谁是李自成的继承人也是大问题。张献忠则在四川搞起了大肃反,内部出现路线分歧,连四个儿子都不和他一条心了。大内讧之中套着小内讧,四部兵马中最能打的是顺军,但是没有地盘和饷银,有地盘和饷银的左良玉、刘泽清等人,在清军入关之后吃瓜吃了一年。

1644年底东亚大陆形式,南明弘光朝廷仰仗的【江北四镇】同武昌【左良玉】分别暗中支持马士英贺东林党,双方的内战一触即发,丝毫不顾及清军已经在北方主见占据优势,且摆明了吞并天下的野心。

  结果就是,1645年清军南下的时候,这个比金朝强大得多的政权面对的是一个比南宋弱小得多的敌人。南宋完整地继承了北宋的一半基业,而崇祯实际上并没有留下啥基业,1643年的时候,明朝的统治秩序就已经崩溃了。李自成以几个月的时间横扫北方,张献忠在湖广、四川转战也是阻力极小,大批官员、将领投降。就在大明朝的旧秩序崩溃,大顺朝的新秩序还没形成的时候,清军来了。所以,南京、西安、成都的三个政权全都是半成品。

李自成的【大顺】到1644年时是一个远不如蛀虫八1368年北伐时的半成品,而其面对的满洲军事集团,却远比当时内乱不已的元帝国更专心致志,充满扩张的欲望。

  江南明军本来是应该作为多米诺骨牌中的环节连着倒掉的,但是清朝入关打断了这个进程,清军和顺军磕了一年,给了马士英、史可法等人时间,拼凑出了一个弘光政权,但是这个政权对于自己军队的控制力与崇祯时期相比天差地远。

傀儡皇帝朱由嵩(弘光皇帝)即位后深陷各方势力内斗,没有多少野心和能力的他很快就只能用醉生梦死麻痹自己,而这进一步加深了江南百姓对朱明王朝的失望。

  江北四镇认为“皇帝乃吾辈所立”,皇权对他们有多大的影响也就只能看他们给不给面子了。南宋朝廷是个真正能指挥军队的正经朝廷,弘光朝廷则是纸糊的,就等着谁来踹一脚。左良玉先踹了第一脚,可他自己也是个半身不遂,一脚没踹动,然后清军就来了,小指头轻轻一戳,弘光朝廷就倒了。

  弘光之后的潞监国政权,就更是彻彻底底的笑话了,南京丢了守杭州这个计划本身就不靠谱,再加上还有朱常淓这个千古一绝的怂包,监国六天就向清军投降,在清军在杭州城下和明军大战的时候,他居然派人从城墙上送酒食下去犒劳清军。虽然说赵构有很多黑点,但是1645年的时候如果南明有赵构这样一个皇帝,相信史可法、沈廷扬、黄得功等人得乐疯了。

流寇出身的李定国,在1650年代成为了维持明朝抵抗残余势力的擎天一柱海贼集团的做题家二代郑森,在明清鼎革之际发生了人生命运的剧烈扭转,并在1650年代设立了自己事实上的海上幕府,给满清造成沉重打击,然而其所作所为,同明帝国本身的关系,更多仅仅是精神上的了。

  再往后数,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基本上就多努力也没希望了,黄河流域丢没了,长江流域也丢没了,换成任何朝代,任何君主,在这种情况下都不可能再有反杀的希望。李定国、郑成功的绝地反击,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们虽然比不了岳武穆,但也是一时人杰,要说武将,南明是不缺的,刘文秀、文选、冯双礼、李过、高一功、李来亨、马宝等人能力都不弱。可南宋中兴四将的背后是宋朝的半壁江山,而南明诸将的背后是云南、贵州,是夔东的几个县和东南沿海的几个岛子。

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于1662年被清军勒死,同年李定国、郑成功和浙东最后明朝宗室的象征人物鲁王朱以海也先后去世,明帝国的存在在这一年走向了完结

  南明能有十八年的国运,就该知足了,按照1644年的那个情况,大明往多了说也就三年国运,大明、大顺、大西三国的国运加在一起才凑了十八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南明史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