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生之后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永生之后读后感100字

2020-08-03 23: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生之后读后感100字

  《永生之后》是一本由梁建章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1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永生之后》读后感(一):梁建章:我为什么要写人口寓言小说《永生之后》

7月29日 《永生之后》新书首发

十年前,我在完成了人口经济学博士研究之后,就非常强烈感受到,“人口问题”会成为中华民族未来面临的头等危机。所以,我希望尽自己所能地去推动人口政策改革为此采取了各种方式,包括在顶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出版了两本书,写了无数文章,发表了多场讲演,还拍了一部纪录片,最近又跟一些学者针对人口问题进行网络大辩论。 但是,我总觉得问题还是没有引起足够关注,就想用文学艺术形式论述下人口问题。于是近几年里,我开始酝酿撰写一部以人口问题为主题的寓言小说。 后来,我逐步意识到,人口危机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一方面,现在抚养小孩成本越来越高,教育房价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年轻人庭的依赖越来越小,各种服务和娱乐可以网上获得女性也变得越来越独立。所以在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中,整体趋势年轻普遍不愿意生小孩,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难题。这样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我撰写科幻寓言小说的动力。 我去年出国时间比较多,在飞机上就完成了对于故事整体框架构思。曾想过找一些写手来合作完成小说,但发现效果不甚理想。我觉得,自己编写事情节的创造力还是很强的,所以最后还是使用我那不太老练文字完成了小说。有几位作家朋友过《永生之后》后觉得,尽管文字上的确比较简洁稚嫩,然而故事本身却很开脑洞,可以说是一个理工出身经济学家写出来的另类小说。 小说所描述的故事,主要是人类实现长生不老以后所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不生小孩了,于是整个社会就趋于老化和停滞。希望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一个警示,那就是在人口老化以后,创新就会停滞,繁衍代际更替才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中国目前正面临世界上最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危机,迫切需要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来保持未来社会和经济活力

然,故事的警示不仅针对中国人同时也给全人类提出了新问题。人类社会在发展到衣食无忧的阶段以后,有两个可能发展的方向,一是追求时间的延伸,二是追求空间的延伸。时间的延伸,是指通过长生不老或者人脑上传等技术,最终人类不会死亡,也不需要繁衍,但文明的发展也就停滞了。另一种方向就是空间的延伸,继续保持繁衍、旅行和探索的热情。这部小说的主要矛盾,也是这两种发展模式之间的斗争。 悲观地说,现在人类发展趋势很可能被锁死在时间延伸的道路上,因为时间延伸的科技要比空间延伸的科技更容易实现。人类越来越沉浸于虚拟世界,比如年轻人沉迷于电子游戏。人类对人脑和智能的理解包括脑机对话等技术发展神速,当大脑和意识可以上传时,人类就会实现时间上的永生。另一方面,生物技术也发展迅速,虽然现在还没有发现长生不老的药,但是人类寿命不断延长会成为大概率事件。 这两方面的技术进步,将进一步降低人们组织家庭和养育后代的欲望。相对于时间上的延伸,空间上的延伸却发展得相当缓慢,甚至还出现了倒退。我们上一次登月是在六十年前,超音速飞机是在四十年前。相比起无数家依靠营造虚拟空间实现盈利的游戏公司,只有马斯克的SpaceX等少量公司在探索太空旅行。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人类很可能在突破太空旅行之前,就会异化成一个因永生而内向的文明

如果未来出现这种局面,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著名的“费米悖论”。如果智能生命不是偶然,而且科技发展具有爆炸性,外星球的智能生命一定有能力进行太空旅行,那我们为什么还没有发现外星人呢?小说的猜测是外星人可能在很多星球上存在,但最后都变成了内向的文明,也就是宅在了狭小的行星上,他们实现了永生,而代价却是沦为空间上的囚徒,所以始终没有被我们遇到。 那么,人类的命运究竟又将如何呢?是不是也会变成一个内向和停滞的文明呢?希望这部小说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希望。

  《永生之后》读后感(二):永生的社会何去何从

  

有关永生的话题自古有之。嫦娥奔月、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延年益寿的大蟠桃,无不体现着人们对于长寿永生,永享太平美满生活的愿望。

到了近现代,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平均寿命得到极大延长。与此同时,科幻界也对永生的话题有了诸多展望。在以往的科幻作品中,有许多以永生为题材的篇章。

第一种是真正意义的永生,也就是肉体的永生。这类话题,往往是通过药物、基因工程等实现肉体的不休,个人猜测是端粒永不磨损,比如王晋康的《癌人》,又比如《AI迷航》中那十二个永生者。

第二种是通过改造身体得到永生。这种一般是通过身体的机械改造,用机器代体肉体来实现。比如江波的《机器之门》《机器之魂》,将人体机械化,甚至还能控制纳米机模拟大脑回路,以及再生身体部位等。

第三种是精神上的永生。在传统文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即指人永远活在后人中。但是在科幻作品中的精神永生,并非这种虚拟的永生,而是实打实的永生。比如刘宇昆《奇点三部曲》《末世三部曲》中,将意识扫描到虚拟世界中,借助网络永生。

本书属于第一种情形,通过药物获得永生。而且本书做了以下特殊的设定:1、此永生并非真正永生不灭,而是只能大幅度延缓人体衰老时间;2、药效并非永久性,需要定期服药,但制药公司免费提供。

也许看了这个设定你会觉得,这本书一定在讲阴谋论,某个集团通过永生药控制了社会。但实际上,它描绘的是人类永生之后的社会结构变化。关于这方面,在以往的科幻作品上尚属空白,所以这本书虽然区区4万字敢定价68,但题材的突破还是值得肯定。

这里还要多说几句,写科幻无论软硬,对专业知识都有一定的需求,所以科幻作品的题材往往和作者的经历与背景相关。作者梁建章研究的是人口和经济,所以本书是关于未来社会结构、经济变化的,也在意料之中。

在书中,永生之后的社会,首先是放纵,人口只增不减,除了横死的病死的没有死的,这个后果就是人口指数变化,短时间就突破了十一位数。随之而来的,当然是控制人口,但和我们的计划生育不一样,对永生人悠长的岁月来说人类繁衍能力显然太强,所以直接强制大家绝育,否则停止药品供应,一命换一命。这种政策下,当然有人选择生育权,于是世界分为两大阵营,选择生育权的少数人建立了生死区,选择长生的多数人建立了长生区。长生的人害怕出现意外提前死亡,整个社会呈现惰性,而生死区则因为短暂的生命只争朝夕,科技经济飞速发展,拥有了全世界绝大多数财富。在此情形下,两大阵营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交锋。

正所谓饱暖思淫欲,在长生区的人享有极大物质财富以后,他们又想要长生,于是,长生区制定政策吸引生死区的人到来,生死区的财富被富人带走,大家所创造的财富竟然成了富人的嫁衣,区域岌岌可危。

对于长生区社会惰性,发展停滞不前的状况,我觉得在当今社会已经出现。曾几何时,杨利伟升空又归来震撼了整个神州,可现在,天问飞向火星的消息,在我的头条首页里只是一闪而逝,当我往回翻时,却再也找不到。不知何时,人类竟然失去了对未知进行探索的好奇心,转而迷失在八卦绯闻里。在此情形下,人类只能将已有科学理论中的水挤了又挤,榨干为止,当有一天地球人满为患,多出的人又如何安置呢?当有一天地球遭受天灾,人类凭什么去寻找新的家园?

生死区与长生区,正印证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道理啊!幸好,在书中给了人新的希望,来自生死区的黛玛精心编制了一个“外星人窥视人类”的谎言,让人类重新迸发活力,在与自己的丈夫,来自长生区的杰德的密谋下,发展科技,准备向火星进发,当生死区与长生区政治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提前执行了计划,带着长子及长女登上飞船,飞向火星,带去人类新的希望,而丈夫杰德,留在地球与之相望。

按照以往的传统,本书应该属于软科幻,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是科学的一部分,所以光用软硬来区分是不恰当的。

科普作家汪洁认为,不同于基于自然科学的科幻需要硬核的理论,社科类科幻最重要的任务是逻辑自洽。而且,汪洁举了《北京折叠》在技术和成本上无法实现的不自洽的例子来支持观点。

至于本书,主要的不自洽处我认为有:1、上百亿人口非同小可,供应这些人的衣食就是个浩大的工程,社会节奏真能慢下来吗?2、未来智能化真能发展到人都不怎么出门还能让社会不崩溃的地步么?到那个时候,人已经没存在的必要了。3、如果真像书里所说,长生区几乎放弃了发展,人们沉溺在虚拟世界中养娃娃,那么他们哪来的收入负担这些呢?

另外,本书也有写作行文比较随意,看起来有些不走心,矛盾冲突少,人物刻画公式化等毛病,算是本书的缺点吧,而且,区区四万字,叙事非常粗糙,只能算个大纲,根本算不上一本正儿八经的小说。

但总之,题材的突破可喜可贺,看看后续会不会有人接下这一棒,继续发展这种题材,说不定,将来哪一天会给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呢。

在最后,扣掉一颗星,为了给大家排雷,四万字的书卖68,剁手请慎重。

  《永生之后》读后感(三):《永生之后》:匮乏有几层?

  

曾经有人问我:

如果没有生存压力,如果一切都合适,你想要过怎样的人生?

我回答:想象不到。

你没法让一个一直深受生存压力,遭遇不合适的人,去描摹一个理想的人生。那种理想,太悬浮了。一旦你真的朝着这所谓的理想迈步,99.9%的可能是,跌进深渊。

但是也会好奇,那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于是经意不经意地去观察,结果很有趣:每一种你以为的理想人生,都早已有大把人过上。然而,无论他们自己以为这是或者不是理想生活,都一样有困惑、烦恼、匮乏。

改变匮乏,就是改变命运,无论那命运是已经到来的还是即将到来的。

梁教授的《永生之后》,让我开始认真思考:匮乏,有几层?

1、

在2020年,与高考相关的热搜持续了接近一个月时间。其中以“仝卓案”、“陈春秀案”、“苟晶案”最广为人知。

为什么与高考相关的热搜可以引爆全民的持续关注度?这和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分不开。可能全世界都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崇拜教育。

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孔子是最伟大最恒久的圣人。孔子的身份是:师。孔子也被称作“至圣先师”。

据腾讯新闻报道,仅仅是在2020年这个暑假,K12领域的各大在线教育机构投向市场的广告费就已经超过45亿。所谓K12,是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缩写。

7月30日有新闻报道,河北石家庄井陉县第一幼儿园在招生公告中要求家长提供工资明细流水,当地教育局承认确有其事,而有网友评论为此吃惊的人是少见多怪。

把目光往前移,满屏的学区房凉凉也抵不住一月涨三倍的市场。把目光往后移,且不说河南招生办已证实“考题泄露属实”,单单这几年的知识付费已经造就了估值过百亿的企业。

我们崇拜教育并因此疯狂,因为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一向为少数人掌握,对大多数人而言:

知识匮乏,是第一层的匮乏。

2、

知识不匮乏,就能改变命运吗?

十几年前,有个著名的全民话题:读书无用。现在,它换了个面目多次刷屏:寒门再难出贵子。

今年4月份,上海交通大学在公告中称:招聘保安,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同样是今年春季,1.8w研究生竞聘故宫修文物人员,而录取名额仅有88人。更早,2013年就有新闻报道,哈尔滨7名研究生经过竞聘成为保洁员。更晚,2020年5月,拥有硕士学历的刘女士应聘保姆的新闻刷爆中文互联网世界。

无论是几十年前的话题及其变种,还是各新闻中的当事人,都表明了一件事:要想改变命运,知识不匮乏,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知识不匮乏,那么匮乏的是什么?

在招聘市场上,招聘者很喜欢说:有经验者优先。经验意味着什么?经验意味着应聘者曾经从事过这项工作,成功处理过类似的实际问题。经验,是已经被证明的能力。如果说,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实践。

去做保洁员/保安的研究生,完全没有应用自己所学知识。

去做修文物工作的研究生,可能需要应用自己学习的知识。

去应聘保姆工作的硕士,很难说她的各种知识会如何应用。

假设某一天,遭遇失业、裁员等变动,他们是否已经拥有与所获取知识相匹配的能力?很显然,并没有。

能力匮乏,是第二层的匮乏。

3、

2020年,途家裁员40%;哈啰出行裁员比例50%;OYO酒店中国区裁员80%;优信高管降薪40%以上;倒闭关门的企业几乎可以说每一天都有。

显然,这里面有很多人的能力并不匮乏,他们的命运也并不能说已改变。

知识是前提,能力是实践,那么——对于个人,终点是什么?

7月13日,联合国发布《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2020年预计有1.32亿人将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中。

早些日子,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演讲中说,全世界的财富有一半被掌握在26个人手中。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伟大的成就是让几亿人远离了饥饿。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是,让全体中国人脱离贫困。

我们的社会中,男性拥有财富有底气结婚,女性拥有财富有底气单身。

我们自己,也常常感慨“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有钱任性”。

我们追逐知识,培养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为了离财富更近。

财富是社会生活的通行证,这通行证是确知一个人是否改变命运最直观的标准。相比于那1.32亿人,我们富足的;相比于那26个人,我们的富足微不足道得像个笑话。

财富匮乏,是第三层的匮乏。

4、

当一切满足后,你想做什么?

沃伦·巴菲特关注了慈善;比尔·盖茨创立了环保基金会;马云化身山村教师,梁建章的目光探照进人口领域。

21岁获得乔治亚理工学院电脑系硕士学位。

30岁创立后来市值过百亿美元的携程网。

42岁成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劳动力市场。

43岁出版研究专著《中国人太多了吗?》,两年后再版。

49岁出版研究专著《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

51岁出版人口领域的寓言体科幻小说《永生之后》。

作为个体而言,梁教授的一生几乎可以称之为圆满。

圆满是因为匮乏得到了解决,梁教授怎么解决自己的匮乏呢?

从知识到能力到财富,梁教授首先解决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匮乏;

从领域到知识到能力到成果,梁教授解决的是个人社会生活被满足后的匮乏。

这个过程极其清晰:脚踏实地、一步又一步地往前走,不踏空、不浮华。

在梁教授身上,我至少看到了四个层次的匮乏,并且几乎每一种匮乏都得到了完满解决。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而言,能够看到这四层匮乏,并且满足它们,就足够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了。梁教授的人生脚步展现了一个古老而朴实地道理:要想改变命运,获得更好地生活,那就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到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5、

梁教授在《永生之后》出版后自述:写这本小说,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人口问题。之所以选择小说这种形式,是因为它在人群中更受欢迎。为了让小说更受欢迎,他甚至考虑过找写手合作,因为效果不理想而作罢。小说写完,又提请作家朋友做评审,被认可后才出版。

这份自述所展现的思维方式,也完美体现在小说中。这就导致了很多看过这本书的读者说,这书可能就是个大纲。——意思是,简洁得过了头。然而我以为,这样的简洁,本就是梁教授追求的。惟有简洁,能让读者对他要表明的内容主题一目了然。也惟有简洁,让读者的注意力不会被小说带偏而忘记了他真正要表达的内容主题。

梁教授要表达的内容主题是:

人口老化以后,创新就会停滞,繁衍和代际更替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目前正面临世界上最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危机,迫切需要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来保持未来社会和经济的活力。

至于梁教授是如何通过小说表现这个主题的,还是请你亲自阅读,以获得更大的乐趣。

这个主题的本质,依然是匮乏。关乎群体未来的匮乏。

走了十年,梁教授依旧在解决这个匮乏的道路上探索,祝好运。

  《永生之后》读后感(四):“永生”的背后,其实是对现实中“人口危机”的一种反思

01

如果有一种药,可以延缓衰老,将人的衰老速度降低到原来的1%,这就意味着你的寿命是原来的一百倍,你会吃这种药吗?

我想99.9%的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吃下这种药。

但如果吃这种药的代价是放弃生育权,意味着父母用子女的命来替换自己的命,你还会选择吃下去吗?

这看似是一种很荒谬的相信,但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未来的某一天,人类极有可能面临这样两难抉择。

梁建章的科幻小说《永生之后》,便是发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的故事。

公元2102年,一家叫“永新”的医药公司成功发明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永生的“延生药”。因为这家医药公司极其神秘,不愿意公布药方也不愿意透露公司CEO的信息,被很多人怀疑这是一次阴谋。但“长生不老”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在观察到没有副作用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投入“永生”的大军。

随着时间的流逝,永生的弊端也慢慢显现出来,那就是:人口暴增。政府不得不出台新的政策“生替法”,即生育权和永生权,二选一。这种情况下,也诞生了“生死区”和“长生区”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导致的走向。

02

永生之后,会是怎样呢?书中借男主角杰德的话展开了一系列设想。

“在政府和企业里面,基本会按照资历进行排名。60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在底层。而且各种职位不设退休年龄,都是任期无限。所以哪怕再有才能的人,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提拔。对于只有30岁的你来说,如果10年之后能够做到副主任这个级别,已经算是奇迹中的奇迹了。到时候跟你同一等级的,估计都是120岁以上的‘老年人。”“你应该知道,由于生育率长期走低,所以地球上的人口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倒金字塔形,也就是年纪越往上就人口越多。像你这种30多岁的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当然,你们可能更喜欢所谓的择优录取,年轻人会因此获得更多的机会。但是,绝大多数选票都掌握在‘老年人’的手中,他们可不想把高位拱手让给你们。所以在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体系中,我们的政策必须向老年人群体有所倾斜,而论资排辈就是他们最能接受的一种方案。懂了吗?”

社会的发展规则变成了“论资排辈”,年轻一辈体现出来的就是墨守成规,厌恶风险以及欲望低迷。

是的,欲望低迷,尤其体现在生育方面。

03

如果你去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梁建章,你就会发现书中其实是现状映射现代社会的“人口危机”,造成它的原因和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育观念有很大关联。

梁建章,携程网创始人,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人口学家,著有《中国人太多了吗?》、《人口创新力》。

2018年4月,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十年二十人》的财经节目中,采访了梁建章。当谈到未来的经济走势时,一向乐观的梁建章,突然表情凝重地说:“我认为中国经济最大的隐患,就是未来的人口政策。”

他认为人类社会在发展到衣食无忧的阶段以后,有两个可能发展的方向,一是追求时间的延伸,二是追求空间的延伸。时间的延伸,是指通过长生不老或者人脑上传等技术,最终人类不会死亡,也不需要繁衍,但文明的发展也就停滞了。另一种方向就是空间的延伸,继续保持繁衍、旅行和探索的热情。

而这部小说的主要矛盾,也是这两种发展模式之间的斗争。

04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仅为1723万人,远低于卫计委此前预测的2100万(,原本以为全面放开二孩的头几年,被计划生育压制多年的需求将会释放,中国的新生人口会出现一波大爆发,然而2017年的新生人口甚至比2016年还少了63万人。

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正在显著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你去翻一下中国历年的出生人口数据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未来十年,育龄高峰期女性数量将减少约40%。

人口危机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中,整体趋势是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生小孩,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难题。

05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愿意生小孩了?

①养一个小孩成本太高

曾经有人对养一个小孩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

产检、生产、补品、坐月子——约8万;

奶粉、尿布、看病、衣物等——约10万;

幼儿园阶段各项费用——约15万;

小学阶段各项费用——约23万;

中学阶段各项费用——约36万;

大学阶段各项费用——约18万。

加起来就是110万左右。

而随着房价的高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可谓是越来越大,出现了一大波房奴、车奴、卡奴......90后哭着说:自己都养不活,哪里有钱养活孩子。

②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没时间也没精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了忙碌一族。每天早起挤公交地铁上班,加班到深夜才回家,已经成了常态。好不容易熬到周末,老板一个短信又接着加班去了,哪有时间和精力来生小孩。

③女性日渐觉醒的自强意识

在以前,结婚生子可以说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现在,随着女性自强意识的日渐崛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对结婚生子不那么感冒了,反而更加重视自己的事业,女强人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了。生一个小孩对于她们来说,不仅仅是身材走样人老珠黄,还有来自事业上的落差和打击。

④社会福利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之前看到一个句话:从“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到“养老不能靠政府”。政策变化多端,现在的老人还能有退休金,到了四五十年后,现在的年轻人老了了,会有什么呢?

中国的社会福利给不了年轻人安全感,所以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也降低,而生孩子无疑是一项巨大的风险。

说到底,想要实现人口的正常增长,与其不断对鼓吹“人口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不如去从根本上提高生育的意愿。去改变缺少激励,缺失政策,缺失保障,部分用人单位对育龄妇女的歧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等等问题,或许才是真正对“人口危机”的反思。

  《永生之后》读后感(五):费米悖论与人类的永生

  

我们的银河系已经存在了120亿年,它的直径超过10万光年,包括约2000亿颗恒星,行星更是不计其数。许多类地行星的年龄要远远大于地球,低等生命进化成智慧生物,也要远远早于地球上的人类。根据最新观测结果和“德雷克方程”等数学公式推算,银河系中至少存在数万个可以与人类通讯的外星文明。

德雷克方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这么多高等文明,为什么我们一个外星人都没找到?

人类历史上,首先提出这个疑问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1950年的一天,费米在与人讨论外星人问题时,突然冒出一句:“他们都在哪儿呢?”这句问话引出的科学论题,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

费米悖论无论是对于天文学界,还是对于科幻界来说,都是一个开放式问题。携程网创始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在他的科幻小说《永生之后》中,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答案。

目前,费米悖论较为主流的解答,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类,不存在外星文明。地球是独一无二的,是一系列极为稀有的天文巧合,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高等生命。

第二类,外星文明是存在的或曾经存在,但迄今为止它们还无法和我们接触。人类是宇宙中第一批智慧生物,所有智慧生物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尚未具备跨越光年进行星际探索的能力。或者,宇宙中存在文明“大过滤器”,绝大多数文明发展到某一阶段就灭亡了,例如:核战争、人工智能、生物武器、自然灾害等等。

第三类,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像是一座弱肉强食的黑森林,所有文明既是猎人也是猎物,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一旦暴露就会遭到更高级文明的毁灭性打击。所以,霍金曾多次警告人类不要主动去寻找外星人,否则可能会带来一场灾难。

第四类,外星文明已经来到地球,只是我们不知道。如果宇宙由十一维构成,外星人存在于更高的纬度,那么人类在他们眼里就像细菌一样无足轻重,这也导致我们无法感知他们的存在。或者,整个宇宙已经被外星人瓜分殆尽,它们可能达成了某种协议,仅作为观察者来到地球,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化,而我们就像动物园里的猴子。还有一种更为大胆的想法,人类是战败的星际文明,被囚禁在地球上。

第五类,地球是外星人创造的虚拟世界。我们都是人工智能,并且演化出高等文明。为阻止飞速进步的“人类”发现真相,外星人在不断完善物理法则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这个虚拟世界的可观测边界。或者,我们就是外星人,正在体验一种浸入式的虚拟现实游戏,一旦游戏结束或在游戏中死亡,我们就回到了真实世界。

作为关于费米悖论的小说,《永生之后》属于第四种类型,外星文明已经来到地球,只是我们不知道。外星人对待地球人有一种居高临下饲养宠物的心态,就像人类会用各种装置来限制宠物的行为,它们也不希望人类文明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生怕有朝一日反过来威胁到外星文明。

在小说的开头,公元2102年一家名为“永新”的医药公司突然宣布,发明了一种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延生药”。由于这家公司此前默默无闻,并且拒绝公开药物机理,甚至连CEO的真实姓名都不愿透露。民间一直流传着各种版本的阴谋论。其中最令人担忧的一个版本,这是外星人锁死地球文明的一个阴谋。

那么问题来了,锁死地球文明的方法有很多种,获得永生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为什么外星人偏偏选择了“延生药”?

从我们懂事开始,每个人都生活在自身的末日阴影下,所以人类一直在寻找获得永生途径,来缓解对于死亡的焦虑与恐惧。梁建章教授笔下的外星文明正是利用了人性的这一弱点,通过“延生药”使人类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都下降到极低的水平,科研领域再也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知道,在众多关于永生的著作中,获得永生的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第一种,灵魂不灭。我们的灵魂可以离开已经死亡的躯体,并且永远存在。这几乎是所有宗教的理论核心,例如佛教的轮回说、印度教的来生转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天堂与地狱。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将大脑中储存的所有意识和记忆,也就是类似灵魂的东西,全部打包上传到电脑中,以一种意识流的形式存在于另一个可以与活着的人产生交互的虚拟世界中。

在美剧《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由人类创造的赛昂人通过进化,不但拥有了类似于人类的灵魂,而且赛昂人死亡后,灵魂可以自动上传复活飞船的数据库,并利用休眠舱储存的备用身体复活。这些灵魂不灭的赛昂人背叛人类后,成为人类军队的噩梦。设想一下,假如我们也掌握了这项技术,将会给探索太空带来多大的便利。

第二种,复活。你可以通过一些神奇的方法使死去的躯体获得重生。古埃及人相信将死者制成木乃伊,就可以在神的帮助下复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用人体冷冻技术保存死者的身体,期待在未来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将其复活。从本质上讲,这两种手段没什么不同,古人把希望托付给神,现代人把希望托付给未来科技。

在刘慈欣的《三体》中,云天明身患绝症,他的大脑作为与三体人联络的信使,搭乘探测器飞往三体舰队。三体人通过被冷冻的大脑成功复活了云天明。云天明在取得三体人的信任后,将三体的科技情报传回地球。这些情报使地球文明的科技突飞猛进,成功解锁了掩体计划、黑域计划和光速飞船计划。

第三种,长生不老药。人类可以通过服用某种药物获得身体上的永生。从古至今无论哪种文明,都会存在关于长生不老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历史上苦苦寻觅和服用“长生不老药”的帝王比比皆是。进入现代,我们又把希望寄托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突破上,例如目前大热的干细胞、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

在《永生之后》中,人类获得了一种不知道具体成分的长生不老药,摆脱了死亡的威胁,实现了古代帝王梦寐以求的永生。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获得永生的人类因为科技停滞不前,以及担心在探索天空的过程中遇到生命危险,始终无法迈出星际殖民的第一步。

没有了死亡,地球上的新出生人口不断推高人口总数,自然资源面临枯竭,人类被迫在生育权和“延生药”之间二选一,大多数人选择了永生,少数坚持生育权的人被处以“老死刑”,也就是停止发放“延生药”,相当于父母必须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子女的诞生。

外星人选择“延生药”的高明之处在于,这种远超地球文明科技水平的药物,在使人类丧失创新能力的同时,还严重破坏了人类社会的组织架构,使传统文化和伦理观与现实之间产生了断裂。反观前两种获得永生的方法,非但不能锁死地球文明,反而有可能促进人类的科技进步。

第四种,名垂青史。有人说,这辈子人会死三次,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是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礼上祭奠死者,是社会关系上的死亡;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认识你的人死后,你就真的与这个世界毫无关系了。

如果得不到前三种形式的永生,最后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是“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在《永生之后》中,尚实国是地球上最后一个未使用“延生药”的国家,政府推崇一生只爱一个人,鼓励民众在组成家庭后多生子女,争取在有限的生命内尽享天伦之乐。每个家族都有祠堂,并且同时拥有父系和母系两套族谱,可以一代代传承祖辈们留下的使命。

尚实国的民众为生育后代放弃了永生,只能维持100岁左右的寿命,出于对这个世界的眷恋,他们特别珍惜时间,遇事更积极主动,对学习、对工作、对生活更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尚实国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长生区”使用“延生药”的国家。

在星际殖民的问题上,“长生区”的领导人与尚实国存在着巨大分歧,他们更在乎自己的生命安全,认为星际旅行对于人类个体来说风险太过巨大。他们甚至企图用全民公投的手段,迫使尚实国改变生育政策加入“长生区”的行列……

每个人都有选择长生不老的权利,也有为了后代去冒险去牺牲的权利。在《永生之后》的结尾,机缘巧合之下,一千名富有开拓精神的人终于踏上了向外星球迁徙的旅程,留在地球上的人则继续享受着长生不老的幸福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梁建章教授并没有引导读者去判断这两种人孰是孰非,而是留下了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开放式结局。

在宇宙中,智慧生物发明“长生不老药”是个大概率事件。很有可能在进入星际殖民阶段之前,外星文明都掌握了这种永生的方法,然后科技一直处于停滞阶段。

于是,费米悖论有了另一种解释。其实是人类自己发明了“延生药”,人类的智者担心地球文明停滞不前,想保留能够持续发展的火种,所以就有了外星人锁死地球文明的阴谋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阴谋论,使得地球文明逃过了“延生药”这个文明的“大过滤器”,成为宇宙中的唯一。

梁建章《永生之后》

纵观全书,梁建章教授以现实主义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个为追求长生不老,失去感情、失去梦想、失去创造力的人类社会。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一种可能,也是作者对未来的设想与推演。这部小说的意义就在于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