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接着侵略哪儿》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接着侵略哪儿》经典影评有感

2020-08-09 19: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接着侵略哪儿》经典影评有感

  《接着侵略哪儿》是一部由迈克尔·摩尔 Michael Moore执导,Krista Kiuru / 迈克尔·摩尔 / Tim Walke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接着侵略哪儿》影评(一):拉仇恨片子

  记录片,帮美国人拉仇恨的片子:意大利,超长带薪假;法国,小学的国宴级午餐;芬兰,没有作业;斯洛芬尼亚,大学免费;德国,下班不允许联系员工,对大屠杀深刻反省(对应美国不检讨奴隶制度);葡萄牙,毒品合法化(同时配套免费医疗有效毒品戒断),无死刑;挪威,杀人犯监狱是house,犯人有投票权;突尼斯,女权冰岛世界首个民选女总统银行家投入监狱。最后补充:上面很多好的理念来源于美国。

  《接着侵略哪儿》影评(二):所以接着侵略哪儿?

  接着侵略哪儿

  这绝对是一部邪教电影。这里所说的‘邪教’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的思想类似于洗脑,同时加上点诙谐语气

  导演跋山涉水去欧洲等各个城市,去观赏那里的福利制度人们对于幸福理解,真的让人汗颜,如果前面了觉得活了这么多年,看到最后,冰女人说,如果你回到家知道有人还在饿着,还在病着没有保障,你可以安心地去享受家庭的幸福么?真心觉得自己无限接近禽兽。。。

  学生素质孩子意志社会的福利,犯罪者救赎那些不禁让人思索我们去惩治,去制度体制化,去出人头地是一种在多大程度上扭曲的思想。所谓的59分与60分,99分与100分,性别论,财富观,地位观。究其一生,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舒服,凑合还是开。社会的棱角磨掉个人在社会上格格不入东西,那些东西里面,有多大比例珍惜材料

  影片最后说那些都是来源于美国,我们早就拥有了那些能力。所以呢?

  总之,细思极恐,发表小文表达下影视感受,毕竟,明天还要早起上班不能太熬夜。有的东西虽然想,但我做不到,我写这篇东西目的十分猥琐,仅仅是希望你可以有这方面观念。如果你扛起大旗我会跟随的。

  《接着侵略哪儿》影评(三):观后感

  《接着侵略哪儿》这个片子一开始给我的感觉的确还挺有意思的,非常新颖的叙事方式,迈克尔摩尔以“侵略“的名义也的确从一些欧洲国家得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成功政策。但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这种方式过于幼稚,国家政策这种东西怎么可以如此简单就拿走,政策首先是要符合国情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纵观影片中提到的国家,意大利、芬兰、挪威等都是欧洲国土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并且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这种国家在世界上完全不具有普遍性,符合他们国情而成功的政策当然也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 对于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感触最深的就是教育。影片中芬兰关于儿童教育的方面认为,生命里不能只有上学,还应该有其他的事,比如,爬树??那如果孩子们整天爬树能行么?那就让他们爬,他们可以从爬树中学习爬树,当他们发现了一种不同的昆虫,也许就不爬了。 不得不说这种顺应天性的教育方式着实让我嫉妒,作为一个学生来说,我希望能在影片中的教育理念下度过童年,而不是在本该快乐的年纪承受竞争的压力。不好好学习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你这辈子就完蛋了,类似的话是每个中国儿童的噩梦,我们是名副其实被吓大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清楚,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发展和贫富差距同样巨大的国家,有些地方的孩子能有学上就不错了,而影片中的教育方式只会在部分发达地区实行,不可能用于全国教育,最后只希望国家能更好的关注贫苦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吧。

  《接着侵略哪儿》影评(四):米国面国

  当年看过一部《上帝保佑美国》,感觉挺惊奇。因为难免会对照中国,所以觉得这种类型的片子在中国是不可能有人有本事拍出来的。直到看过这部《接着侵略哪》,更是如此认为。

  柴静拍个雾霾都会被封禁,别说这种片子了。所以米国之所以是米国,就是因为有许多麦克这种人,翻来覆去睡不着,一直想着抽政府和麻木同胞的脸。

  我们其实也可以的。比如这部片子让我想到的中国一个人拍的叫《草泥马》(绝不道歉)的片子哈哈。

  回过头来说这部电影,一开始幽默搞笑让人轻松愉悦,后来并不沉重,但发人深思。我相信很多人看这部片子时都在对照自己的国家,然后不胜唏嘘。员工福利神马的我们不谈,中国社会主义里的资本家们不会跟你们谈,另外我们的工人阶级恨不得一天上25小时班来还房贷。说好听我们骨子里是勤劳朴实,说难听点就是奴性。我想说的是最后说道突尼斯,说道女权运动,说道柏林墙,说到那个记者在看到有人倒在暴政手里时的奋起--我们向来以道德高尚自居,以蛮夷外化鄙夷外邦的中国人,此时真像一群猪。麻木不仁的猪。

  中国其实也有许多像是麦克一样的人,但是这帮人都得去嫖娼抓起来或者以漏税为名抓起来关百八十天。然后他所为之奋斗的那些猪头还会对他吐一口唾沫说:“幺蛾子”!

  这个猪圈不能有特立独行的猪。

  所以我们看着法国小盆友的午餐流口水,然后继续让自己的孩子吃着地沟油,喝着毒牛奶,喘着PM2.5,成为和谐中国的公民,去争夺钓鱼岛的主权。

  米国是米国,面国是面国。

  《接着侵略哪儿》影评(五):who to thank

  我们很多人从小就看过无数“中外对比小故事”之类的地毯文学,从国家体制到教育模式,无一不让我们感觉自卑,羡慕和嫉妒。但当我们长大后,我们发现,原来有人刻意洗脑,其心可诛地编造故事,原来那都是假的。

  我不知道一个美国小青年看完这样一部片子,等到20年后回看,会不会产生类似上述的想法。

  说实话片中许多东西还是让我十分增长见识的,比如多年前我就听说欧洲的豪华监狱里的犯人过得比我们普通人还要舒适,现在我重新相信这并非杜撰。

  但所见也并非真相,至少不是全部的真相。

  如片中所描述的那样,欧洲已经实现了乌托邦。高福利待遇,企业主对雇员权利的重视,免费的医疗和大学,没有死刑,低犯罪率,女性权益提升,一切看起来如此美好。真的是这样吗?

  但摩尔掩藏了黑暗的一面,他只是想让自己的观点看起来更有说服力,仅此而已。作为一部纪录片的原则——中立,呈现和还原(冲突双方)全部而非部分真相,让观众自行判断和思考,被摩尔丢掉了。从这个角度讲,这样一部所谓纪录片连称得上纪录片都很难,至少是不合格的。

  片中冰岛的女CEO义正言辞的否定了冷酷自私的美国人,但事实上正是冷酷自私的美国人捍卫了他们舒适工作享受生活的大前提。

  美国人隔岸观火的时候,法国人将国土拱手相让。美国人开足马力启动战争机器,大炮巨舰登上诺曼底的时候,法国人打开窗户摇旗呐喊。现在他们有资格嘲笑美国人吗?

  美国人的这些猪队友,也该好好想想了。穆斯林没有冲进他们的家门,抢他们的午餐,干他们的马子,到底该感谢谁。

  《接着侵略哪儿》影评(六):监狱和现代艺术

  镜头来到挪威的最高安全戒备的哈尔登监狱里。监狱的目的就是:剥夺人的(社会)自由权利。

  在2010刚开始运营时,监狱为了警告各个罪犯们还精心制作了一个培训视频。令人乍舌的是,这段两分多种的视频竟然是一个音乐mv。监狱场景切换伴随着监狱工作人员们自娱自乐的"we are the world“歌声,激昂慷慨暖意黯然地点出了监狱主张:人道主义!。

  导演随着介绍人员一路进监狱,看见墙壁上的字画作品以为是盲文,工作人员告诉他:“嗯,这是艺术,现代艺术。” 是的,在这个监狱里,有很多“牢犯”都在从事现代艺术的学习和创作:绘画、装置艺术、说唱音乐。哦对,还有学习哲学,有可能以后出狱后会甚至从事政治生活。配备的图书馆非常完善,是监狱中的最受欢迎的地方。工作人员说:“我们不配备枪支,谈话就是我们的武器。”他们相信,这样的学习和‘惩罚’能帮助犯人们发挥他们能量,然后恢复他们的社会能力。

  ...

  当然,不知道监狱里关了多少人,总共采访的比例是怎么样,还有其他的犯人都是怎么样。但是所谓的自由权利,应该是怎么样的权利呢,回想我从小所处的学校环境,我们所谓的自由状况对比于这监狱所呈现的光景,似乎也不分伯仲。不过我想,福科看了如此的监狱制度设计应该会拍手叫好。我们自己所创造的文明成就了癫狂。现代艺术,其实也就是脱离了社会规则后,这癫狂大河里的琐碎日常。

  ...

  可供参考文章:http://www.nytimes.com/2015/03/29/magazine/the-radical-humaneness-of-norways-halden-prison.html?_r=0

  关于监狱设计,我们曾参加过一个竞赛。题目背景在美国,主要针对怎么样的监狱设计可以增加监狱的“教育”功能,并减少美国罪犯的出狱再犯率。我们试图用一种放养犯人的方式,开辟一大大土地分成多个小岛,让罪犯们在土地上进行生存游戏而进行劳动改造。当时看来比较大胆的想法,没想到挪威早就在人道主义地实施了。不过似乎背景还是有点不一样,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一个支持机构和资金来源的问题。

  图:生存游戏

  《接着侵略哪儿》影评(七):榔头、凿子、然后开砸吧

  这是一部纪录片,导演是大名鼎鼎的迈克尔·摩尔,他拍过华氏911、医疗内幕、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科伦拜恩的保龄等等,都反映了深刻的国家和社会问题。这次《接着侵略哪儿》这个纪录片也是从欧洲和美国的对比,来反映美国的一些弊病和软肋。

  在意大利,每个人都有接近两个月的带薪休假,然而在美国,连带薪产假都没有。

  在法国,学生们的午餐都是精心设计,而不是可乐汉堡薯条之类的垃圾食品;学生们从小就接受了完整的性启蒙教育。

  在芬兰和斯洛文尼亚,高等教育是免费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生不需要背负着贷款去完成学业。

  德国不只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强势的工会,他们还有直面过去沉重历史的担当,他们明白要成为一个德国人就意味着要背上什么样的历史责任。

  在荷兰,毒品是合法化的,这反而降低了因毒品而产生的犯罪率,而在美国每年因为毒品犯罪逮捕了大量的黑人,同时剥夺了有犯罪前科的黑人的投票权,在有的州,甚至三分之一黑人因此而没有投票权,而监狱又是完美的血汗工厂,“奴隶制”在监狱继续完美延续。

  在挪威,模范监狱的罪犯们被关押的地点是美景如画的河边,115个犯人只有5个看守,罪犯们几乎可以在相当大的区域内自由行动,而且有自己的卧室,挪威有着世界上最低的在犯罪率20%,而美国,这一比例达到了50%。在挪威的高度设防监狱中,警察也没有配枪,囚犯都有自己的卧室,甚至可以拿到刀具。挪威可以判的最高刑期是21年。挪威也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

  在突尼斯和冰岛,迈克尔摩尔讲视角更多的转向了男女平等的政治观察,2011年突尼斯爆发了molihua革命,推翻了独裁者;冰岛是世界上第一个产生民主推选的女性国家元首的国家,1980年就诞生了第一位女性元首,妇女的权利和地位在冰岛是得到保障的,公司董事会中女性的比例不能低于40%。同时,冰岛金融危机之后,有超过70名银行家、基金经理被判有罪,而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只有一位穆斯林银行家被关进了监狱。

  迈克尔摩尔选取了各个国家的好的一面来反思美国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而回过头来,其实这些好的思想很多都来源于美国。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国家的思想和做法比国内进行比较,只是从差异上来看,我们更加任重道远。对于未来,我们应该怀抱希望,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曾经被认为会永远矗立的柏林墙倒塌了,你所需要的只是一把榔头和一把凿子,然后不停地砸呀砸。

  《接着侵略哪儿》影评(八):接下来批判什么?

  希拉·柯伦·伯纳德(Sheila Curran Bernard)曾经说过:“纪录片不应该只是帮人们消磨时间,而应该做更多的事情。它应该呼吁观众积极参与,激发观众去思考他们知道些什么,他们是怎么知道的,以及他们可能更多地想知道什么。”作为一位美国左翼民粹主义的战士,这似乎正是麦克·摩尔 (Miachael Moore)希望赋予自己电影的意义。

  单从电影的名字来看,《接着侵略哪儿》似乎又直指麦克·摩尔最热衷的反恐战争,但当我们看到这个年事已高,步履蹒跚的胖子仍然对于带薪假期、学校午餐、教育体制、毒品合法化、再犯罪率以及男女平等的政治权利这些问题穷追猛打的时候,又一次,看来他将矛头指向了问题重重的美国社会。

  只是这一次,他不仅仅只是像在以往的作品中那样简单的将他要批判的现象拿来与加拿大和古巴等邻国作对比,在《接着侵略哪儿》里他几乎造访了大半个地球。从生活水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芬兰,到经常被人们混淆名字的斯洛文尼亚,从欧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冰岛,到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的突尼斯。又一次,麦克·摩尔用他最擅长的方法——独特的幽默感、极具想像力剪辑以及充满讽刺意味的配乐——将美国和“世界上除了美国以外的地方”形成了鲜明的,极具反差的对比。

  在消费主义和网络爆发的时代里,在所谓“后现代主义观念”的影响下,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甚至MV和电视新闻之间传统意义上的壁垒早已经被打破。而流行音乐、广告、监控录像,视频资料等一切媒介和元素都能够被随意地拼贴和运用。从未接受过正式电影训练的麦克·摩尔正是深谙此道,他最善于并且乐于以娱乐的姿态和轻松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观点,即使这种观点有时(甚至大部分时候)是相当主观的。他对美国社会种种问题的批判并不是建立在民粹主义甚至马克思主义等抽象的理念和架构上,更多的是来自出生于工人阶级家庭的生活体验。

  但这并不妨碍麦克·摩尔的电影在口碑和市场上取得双赢,正如他自己所言:“对我们这些出身自工人阶级的人来说,你永远无法听到我们的声音,看见我们的艺术,因为我们通常不会拍电影,我们也不拥有媒体。所以我感到很荣幸可以在这样一个不是为我们打造的娱乐工业中获得重视。”。

  而无论是麦克·摩尔本人还是他的电影,从来就不缺乏反对者。《接着侵略哪儿》中,他虽然继续轻松、机制却又不是娱乐惊声地继续揭露着苦涩和尖锐的社会现实,但相比之前的作品,这一次他似乎贪婪地瞄准了太多目标,却没有能够以他擅长的方式再次制造出事件和高潮,我们随着他周游世界一般插下一面又一面星条旗,却没有得到一直所期待的终极论点。

  不过我们似乎能够用他自己的话解释这一点:“每个人都必须是政治活跃份子。如果我们不积极参与政治,民主体制就会死亡。“对于这位依然让我们喜欢的胖子来说,以充满争议和娱乐的方式引发人们的思考,甚至积极采取行动早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出于一种追求民主的自省和本能。

  《接着侵略哪儿》影评(九):众筹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迈克尔摩尔前来东方中国旅拍。

  格里尔逊开启了全新的纪录片美学形态,可是所造成的影响远远不如他对纪录片功能的拓展来得深刻,格里尔逊首次从创作理念上提出了纪录片的政治宣导功能,但迈克尔摩尔沿袭了政论式纪录片的风格,发挥了自己的敏锐创造力,从而形成了独有的迈克尔摩尔式纪录片类型。如同并非所有的动画都可以称之为动画电影,并非所有的真实记录都可以称之为纪录片一样,一部成熟类型的纪录片是有其准入标准的,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是不应该具有强烈主观的倾向,即便是政论式主题也应该以素材的内容来作为论据,以真实的多方视角进行组织还原事情真相进而产生价值输出。

  影响迈克尔摩尔思潮形成的背景原因:

  1.消费主义的时代压力是迈克尔摩尔的成长环境,这也导致他的思考,但同时消费主义的浪潮也影响在其对作品的创作中,加入的拼贴或者戏谑的蒙太奇剪辑甚至本身行为艺术式的发难都是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对观众的戏剧性效果增进的圆滑。

  2.后现代主义中任何解释都不可以高于某一种解释之上的核心思想,“后现代主义”具有以下的特征:“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层次分明的差异消除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的繁杂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活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这激发了导演对权威和经典纪录片风格的挑战精神,继承了纪录片新浪潮所谓新纪录电影并自成一派。

  迈克尔政论手段的运用:

  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除了选择争议性和对社会大众有着切身的利益关系的题材,还进行了类似新闻报道的严谨、周详的策划,同时还兼具了灵活多变、机智的挖掘能力,甚至还带有其特有的娱乐精神所带来的幽默感;而并不仅仅局限于纪录片美学范畴的“怎么记录”,很明显的一点是他在制造中使用的剪辑手法并不先进,他只是运用了简单的蒙太奇,拍摄的画面也并不追求美感,但是就是在这些最基础方法的组合之下,摩尔的作品居然呈现除了独特的政论风格。

  1.拼贴式的多样化影像资料

  例如他的视听素材,其中包含了电影镜头、电视画面、舞台剧片段、报刊、书籍、广告片段、历史照片、电脑动画、手绘图画、DV 影像、网络游戏、现场监控录像、电话通话录音、现场模拟等。

  2.诱导式的采访拍摄

  迈克尔摩尔总是以咄咄逼人、令人尴尬的采访方式之外,他还总是预先做好准备进行突然袭击,任何被采访者不明来意的情况下首先会选择的都是保护性避让,这直接就造成了一种被采访者心虚的拍摄效果,从而达成目的。迈克尔·摩尔采访的语气表面温和友好甚至谦卑,实际上句句藏有讥讽和交锋,给人以被挑衅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些下意识的保护自己,一定会冒出抗拒性的、不友好的举动和言论,却不巧正中下怀。

  3.幽默化的语言风格

  举例《华氏 911》的迈克尔摩尔配音:

  在“当第一架飞机撞上世贸大楼后,他还没意识到这是恐怖袭击,他决定利用这次罕见的机会为自己赚一把。当第二架飞机撞上世贸大楼时,他的秘书走进教室告诉他美国遭受袭击。不知道该如何做,没人告诉他该如何做,也没有任何安全顾问可以让他咨询,布什先生只是坐在那里准备和孩子们朗读《我的宠物山羊》。近 7 分钟过去了,没有人行动。布什静静地坐在教室,考虑他也许应该主持一场会议,让反恐领袖和恐怖分子会谈,或者布什在想,他当初为何不听中情局的意见,也许他想起了以前的会谈……也许他在考虑如何对付民众,他得为此事想借口……时间一分分过去了,乔治·布什继续坐在教室里,他也许在想……” 可见一斑。

  在迈克尔摩尔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眼中美国俨然正面临世界末日,希望迈克尔摩尔来中国看看。

  完

  《接着侵略哪儿》影评(十):为什么这个胖子上蹿下跳,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地深沉

  摩尔这次终于用上了数字高清摄影机,直接改善了天朝的观众通过网络下载观看的清晰度。曾经有个老段子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美国人去苏联考查访问,他看到很多秘密警察,人民都很害怕,面无笑容。所以他问朋友:「怎么回事?这算什么?你们什么都不敢说。在美国,我们随时都可以批评政府和总统,不管什么时候、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自由批评他们。」那位俄国朋友说:「是啊,在我们这里,随时也都可以自由批评美国总统跟政府。」

  迈克尔摩尔待在自己的国家从各种角度批评当局,从医疗、工业、枪支管理、社会福利几乎哪壶不开提哪壶,其火力之猛、戏剧化程度之高、造成影响之大,几乎前无古人。这家伙是学新闻的,感叹同样是搞新闻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猛烈的观点总会带来强烈的反响,一旦开口说话就免不了别人评论。只是在国内我们太容易看到轻率的价值判断,见识疯癫的道德绑架,体验过遍地的民粹言论。真正想说话的人声音很小,敢说话的人不见踪影,持续发声的更是少之又少。总之摩尔这样的人在中国估计是见不到的,当然也不存在这样的环境,这并不是说什么事都要往国内扯。只是见到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一个在一些国家高低上下都不存在的人,感到有趣。

  摩尔被诟病的地方无非是这些,消费政治、幼稚的左派、作秀炒作、煽动美国底层、综合各派势力姿势乖张。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挺傻逼的,并不是这些观点傻逼,而是这些观点的思维方式傻逼。长期权力集中的社会带来的遗产就是思维中有一个隐约的高大全,一件事出来必须做一个道德判断,非常二元。在一种对摩尔电影评论的特定人群里,根本没有意识到舆论的伟大。当然,在这里和这些无关痛痒的低端批评缠斗本身就没什么意义,只是我身边有太多这样评论摩尔电影的观点,有很多不乏国内知名大学研究生。我只是想说,舆论的伟大程度比肩西方社会的基石民主。所谓观点的自由市场,我们看到摩尔在这些言论就像这个市场里的一位老妈子,非常朴实,带有一些美国中老年的幽默感,特别像他们海龟党嘴里中部那些淳朴的老百姓。

  在这部新作里,摩尔变地温和了些。他拿美国和各国比,和法国比校餐,和芬兰比教育,和荷兰比人权,和突尼斯比女权,和葡萄牙比毒品合法化。总之就是拿自己国家的方方面面和世界单项最强的国家比,拿出各种人物的言论苦口婆心,看到中段甚至有些感动。到了影片快结束突然觉得美国可能会继续领跑世界一个世纪,因为他们不仅吸纳了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还允许各种言论自由发声,更重要的是有这样一群有才华有想法的人愿意发声。

  上次看新闻听说央视大楼烧了,光sony一个牌子的器材就烧了十多亿,也经常看到央视和各个省台进行器材采购,各种巨额合同不计其数。觉得很虚无,这个国家当然没有舆论这回事,这是众所周知的。只是问题并不是这些,问题是你看到的只有这么一群人,巨额的资金衬托这么多人,整整一代人理想主义的消失,或者说地极端点一个民族的惨状。可能像一些人说的几千年稳固的社会,和早熟过头的民智并不适合普世模式,但就说其他类型,bbc nhk ngc 们在做的事,祖国伟大的电视台们可能一辈子做不了,一辈子不明白,但你不能做出来一辈子都不存在受众。比如说某央视策划单飞出来搞了个xx思维,专门给自己不看书的人喂书,成就此国最火热媒体形态。知道份子们的自媒体创业。

  当然,摩尔的片也不是什么畅销物。IMDB上的票房:Opening Weekend: $564,575 (USA) (19 February 2016),Gross: $3,820,195 (USA) (22 April 2016)。可以说是阳春白雪。但是每一个真正的观点都会被认真对待,这是多么难得。实际上不管是摩尔还是纽约客上的某个文字作者,只要是真正值得认真对待的观点,都会被认真对待,都会造成影响。一个国家,大国,总是会有各种问题吧。清醒着甚至希望清醒的愿望,总比醉生梦死好一些。

  批评,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最难堪的事。不同的观点面对的是几千年的和文化,抱团求生存的吸引力强烈,批评只能成异端。网络的到来并未加速摩尔这样的傻子数量的增多,相反比八九十年代的前辈,咱们这一代更加乖巧,更加自足,更加留念温存又带些刺激的安稳日子。甚至觉得真正的爱国者已经彻底消亡,不,应该是爱民族者。最让人感到沮丧更是对宏大事物的强烈排斥,对爱民族者总怀着居心叵测的斜视,怀疑你别有用心,怀疑你追名逐利。深刻感受到在这个国家,除了精致的利己主义外,人作为社会产物的各种观点已经完全没有公共市场,舆论和心灵空间可能已经是寸草不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