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先入丛林 再见树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先入丛林 再见树木

2020-08-16 07:51:55 作者:晓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先入丛林 再见树木

  一、识字能力儿童学习能力的基础

  《语文课标准》指出:低年级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句话阐述小学年级语文“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做什么?显然培养低年级识字能力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怎么做?这是是方法论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就是通过文本的“有神有色”去吸引学生自主采撷字词这个“种子”。但语文课不同数学和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目标呈现在那里,所以要像荔枝一样,让孩子自己慢慢拨开,细细品味才能知识的“种子”。课文这粒“荔枝”,色香味果皮果肉,而“种子”就是字词。所以,在教师范读全文,分段赏析中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陌生的字词并在不脱离文章的“汁味”上去分析字词的含义,这才能让生动丰富起来,也有利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贴切运用。而本节课,把识字、解字、描红放在最后有些“甘尽苦来”的感觉

  二、言语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冰心老人的童诗是美的,所以才称之为教学范文。此文之美主要在于两处,一是内容之美,描写孩子们童真童趣传递给孩子们无穷的遐想快乐。二是修辞之美,为了表达这种快乐情感而派生的珠玑之美。内容之美是很容易发觉的,因为它是显性的存在,而修辞之美却隐匿在文字背后,需要学生去感同身受,细细琢磨。通俗一点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懂得课文说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有深切的情感体验才能让文字“种”在孩子里。这首童诗生动之处在于使用了多个“童趣”与“快乐”意味词汇,给老师如何富有生机引导和传授带来“教机”。例如第一段雨后广场情景采用了两个形象比喻:“像”海洋一样;“像神仙一样”,要让学生渗入词汇的“灵魂”,然后通过具体形象的、语言假设肢体表情呈现去体会词之美妙单纯直接通过语气是很难把握的,需要教师再在识字的路子上架设一个个小小的“感受”引桥。

  三、专业素养助长课堂效益

  优秀教师是多个“好”的元素集合,范读便是其一。曾经同事说过,“于永正的范读是“摄人心魄”的”,尽管表述崇拜和夸的意味,但一个语文老师的“范读好”是不可或缺的“拿手好戏”,这个戏能诱人“入戏”,能让听者如痴如醉心潮涌动,在意境中流连忘返而不知疲倦,这样才有了效仿、学习和掌握可能。这位年轻老师具备了这一素质,朗读声情并茂,学生的心情与表情也会随之起伏波动,唯一的不足,配乐不很和谐,《童诗》最好呈现在大屏幕上,或者做成微视频渲染诗境。

  “内行人门道,外行人看热闹”。从课堂教师表现层面看,尽管只有四十分钟,但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学具摆放,坐姿写姿等,表情和语言符合低年级教学特点,极具亲和力,相信也祝福她能在赛课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先入丛林 再见树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