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浅谈慧根增长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浅谈慧根增长

2020-08-19 08:04:07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浅谈慧根增长

  浅谈慧根增长

  慧根是于四谛法观照明了,是由定中观智所起,了知如实的真理;慧力是因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一切烦恼,可达解脱。五根之中,以慧根为首,皆为慧根所摄。知苦谛,知苦集谛,知苦灭谛,知苦灭之道谛。三十七道品次第,全属慧根所摄。

  慧根是说领悟力很高,一听到佛法就很容易接受,并且愿意照着去做。在未开悟之前,慧根是从听闻佛法开始,而佛法的基本道理就是四圣谛。释迦牟尼佛最初度五位比丘弟子,讲的就是四圣谛;以四圣谛证得解脱道的阿罗汉果,这就是慧根的力量也就是说,从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产生了四圣谛的佛法,再用四圣谛的佛法来开发众生中的智慧而使众生得解脱,此为慧根与慧力的关系

  四圣谛“苦、集、灭、道”可分为三个层次:苦、苦集、苦灭、灭苦的道。已知苦的事实,也知道苦是因何而产生,这是集;而苦则是要从修道来断除的。苦已灭、集已断、灭已证,能够亲自实证四谛,实证灭苦,灭苦就得解脱,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应该要做的修行已全部做完,从此以后受苦的事实已经不存在,这就是阿罗汉了。

  普通人是要从第一个层次学习起的,先要认定了解到苦的事实,然后才会希望离苦,离苦就是要修道。前面所讲的四如意足,其修行过程是在加行位的阶段,而十回向、十行、十住等三贤是资粮位,这都只是贤人的地位,尚未到达圣人的地位,修五根之中的慧根时,才是进入圣位的阶段。

  声闻僧是修小乘的佛法,从五停心至三十道品,需要时间的修行,相麻烦。可是善根深厚的人,听到四圣谛法就能从初果、二果、三果,而至四果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度五比丘时,一开始就跟他们讲四圣谛法:“生、老、病、死是苦的事实,苦是有原因的,那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如何来解除这个苦的事实,那就是要修行八正道。”就这样,他们先后都证得阿罗汉果。

  中国禅宗被称为顿悟法门,佛在度五比丘时,当第一遍讲完,即刻有人证到阿罗汉果,就是彻悟了,这是因为他们的慧根深厚。而今天所说的内容,诸位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虽然尚未开悟,但都是有慧根的人了。慧根的深与浅是很难评断、衡量的,不要认为听不太懂,就以为自己没有慧根,说不定一下子茅塞顿开突然间就开悟了。

  苦谛,苦是由集而来的,前面已说过苦有苦苦、坏苦、行苦,是有次第的。苦苦,是最容易发现理解的;坏苦,是可以经过回忆思考,从逻辑推理上得到的;行苦,只有在进入深的禅定之后,才可知道。一般人不承认自己是苦的,所以不想学佛,因为根本没想到有苦可离。就像苍蝇、蚂蚁、蚊子,它们过得很快乐,不知道离苦。因此,只有从佛的智慧才能使我们看到、相信到、体验到苦的事实,愿意用佛法来离苦。

  知苦集谛,苦集实际上就是造业,是苦的原因,造什么样的业就得到什么样的果。一般人只知道不喜欢痛苦的苦,但是在造业时往往觉得是快乐、随性、自在的。譬如像阿富汗凯达组织的领袖宾拉登,他策画炸毁了纽约世贸大楼,由于这样一个造恶业的行为,美国以及阿富汗都死了好几千人,而他自己也一直在逃亡。所谓造业的业,就是身体、语言、心理的三种行为,决定了造的是恶业或善业,形成业的性质。

  一般人很难发觉心理上的造业,但是从生理的肢体造业以及语言上的造业得知,其原动力是来自头脑里的,因此“意业”是最根本的。即使只是在想,没有讲也没有做,同样也造了业。

  意业又分为两类:“思业”,是思惟上的一种意业;“思已业”,是思惟之后所产生的语言等行为。例如:如果仅仅头脑在思考着:“我没有钱,想去抢银行。”但是接着又有了第二个念头:“乱来!怎么可以去抢银行,这是不得了的事。”念头一转就不会去做了,所以思业之后有个思已业来补充,就不一定会成为事实。又例如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女孩,心想她很漂亮,是思业,之后就一路跟到女孩的家,还继续不断地用语言等行动去追求她,这就是思已业了。

  又譬如诸位知道我正在讲“五根、五力”,于是动了去听听看的这个念头,这是思业;接着就想尽办法问路,并且来听了佛法,就是思已业。

  因此,从所造的业来讲,又可分为善业与恶业,或称为白业与黑业。白业,又可分为两类:“无漏业”,是指修行佛法以离苦得乐,也就是依照三十七道品,次第修习,而能断除烦恼,得究竟解脱。“有漏业”,因为做好事而结了人缘,能得好的果报,在人间、天上享受快乐,但不一定修持得解脱的法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浅谈慧根增长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