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脱贫攻坚发展优势
江北水乡, 运河古城, 台儿庄古城的发展离不开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台儿庄古城是二战纪念城市, 经历过二战毁坏而后重建新生, 重建后的古城成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也是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古城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 连接中国南北, 因此古城文化也呈现出南北交融的特色, 建筑形态各异, 风格不一, 水街水巷交错纵横。各种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琳琅满目, 促进了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江北地区唯一东西走向的运河,台儿庄段大运河在中国4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维护明清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自1604年台儿庄段运河开通后,随着运河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南方的徽派文化、吴越文化、八闽文化、荆楚文化、潇湘文化和北方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等在此交汇融合,催生了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和文学艺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柳琴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台儿庄古城地处鲁苏交界地带, 南为徐州市, 北连曲阜, 东靠沂蒙山, 西临微山湖,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近年来, 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 铁路、高速公路交通极为便利, 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提供便利。
作为漕运枢纽, 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个商贸重镇, 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正是因为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 使台儿庄呈多元化发展。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区之一, 台儿庄的运河段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成为一个东西方向的最大弯道, 被誉为“京杭运河第一湾”。这不仅是台儿庄的宝贵遗产,也成为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珍存。
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古城重建的过程中, 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枣庄市政府也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大力支持古城的规划、设计、管理、运营、招商等工作, 将古城建设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项目, 为古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8年, 枣庄市政府抓住时机, 采取“整体保护”和“修旧如旧”的政策, 开始进行台儿庄古城建设。本着“存古, 复古, 创古”的“三原则”, 进行古城的规划与重建。
台儿庄古城一方面通过专题博物馆等展示运河文化, 另一方面, 不断丰富商业业态。不仅如此, 政府正在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为创意人才搭建工作、生活、技术、融资等平台,并筹建运河文化学院, 引进品牌文化企业, 培育文化产业集群。
除了努力提高自身水平, 台儿庄政府还力推市场营销, 将古城全面推出。政府出资重点打造“枣庄二日游”运作模式, 将台儿庄古城,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打包销售。宣传方面, 每年以“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等为主题词, 打造品牌, 在各大电视台黄金时段进行广告投放, 同业广告全面覆盖, 这极大地提升了台儿庄古城的旅游热度和知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