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八佰》:一次廉价的全民装逼
这几天讨论风向从聚焦历史,到上演人人都是历史通。也不知道从哪儿摘来的历史残卷,掐头去尾,利用浓墨重彩的学术语言,裹挟主义式的价值观来科普所谓的历史。
昨晚上我看到某大号上写的一篇文章,用很多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解构「淞沪会战」,行文里面有很多诸如:纳粹战争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四行库房的政治意义等等,讨论国军抗战是没有政治风险的,因为你不管赞扬国军还是吐槽国军都不会被404。
其实朋友圈里很多本来历史不好的人,突然因为《八佰》变成了历史高材生,不定时的打着「真实历史」的旗号来科普《八佰》所谓的真实历史。似乎讨论历史是没有门槛的。
不管是大V还是草根,用这种意见领袖的口吻或者上帝视角的姿态,科普的方式讨论所谓的历史,就是装逼。
电影《八佰》里到底有什么真实历史?
没有。这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电影,没有任何历史研究价值。注意,是没有历史研究价值,不是说它没有历史。
真实的四行库房保卫战历史,本来就是一场政治表演。日本人不会用重炮攻击,除了忌惮英美列强可能干涉之外,还有更大的原因就是不想把这戏演砸了。国军死守库房,就是提供给蒋介石在国际谈判桌上的筹码。
《八佰》里面的商业元素完全多过于历史素材,拿它作为参照来研究历史,就好比拿迪士尼拍的《花木兰》来对应历史一样,你看不到任何历史。纯粹的商业艺术表达和尊重史实的电影创作,完全是不同的。
从立项到宣发,《八佰》就被定义为历史战争题材,管虎还远赴台湾拜访某逃跑将军的后人。尽管是创作型导演,还是非常擅长舆论操作,电影还没上就有大批流量加入了争议性讨论。
从上映之后,全民变身历史狂魔,开始明确站队的讨论历史。我觉得这是管虎给大家挖的一个坑。他太知道影迷也好还是影评人也好,都非常喜欢装逼,特别是讨论电影这件事,似乎还略显高雅。
要说纯粹艺术片门槛高之外,百度都能找到一大堆历史材料,那么讨论《八佰》的历史就能人人参与了。这让所有人都很兴奋,终于有了一次机会好好的装一次逼,而且还不用担心有政治风险。你吐槽,反正那是国军抗战,你赞美他,反正那是爱国主义电影。
要不然你也来装逼的评一下诺兰的《信条》?除了牛逼和看不懂之外,还能说啥呢?
商业片有着独特的宣发策略,考虑到商业市场的需求,在宣传上必须要找到大众共鸣点,爱国主义的策略是对的,但不够激烈和舆论对冲。从营销上说,当初B站的广告片「后浪」虽然引发舆论割裂,但是商业效果奇好。
那如何有话题、有对冲,甚至产生派系割裂和观念之争呢?历史就是最好的引线,把一个纯粹的商业片包装成战争历史题材,把讨论门槛降到最低,让所有人进历史的坑,争吵、讨伐、吐槽,引起舆论漩涡,电影热度被推到极致。
当然,拍《八佰》也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在里面,的确很少人知道这段历史。我在上海工作生活七八年,去过外滩和苏州河无数次,居然没有一次留意到这个千疮百孔的四行库房。
可见官方在这段历史的宣传上几乎微乎其微,而因此改编的电影,在大荧幕上却如火如荼。
想想不奇怪吗?本该被记住的历史,重新被人提起时,变成了一场娱乐消费和装逼大会。如果若干年后,八佰再次被搬上大荧幕,那时候的人们该以怎样的姿态来评判?
- 完 -
周末了,逛逛小店
合作联系
作者:黄小白
图: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板式 / 校对:西二李寻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