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美》读后感锦集
《设计之美》是一本由(英) 克雷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比较专业,应用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可能科技占了更大一部分
●不论是谁,都应该读这本书。如果是做设计(规划、建筑、景观、平面、产品),这本书都会对你有所帮助。哪怕不是设计师,提高一下品味也是好的。
●翻译的不够流畅,简单地介绍了设计之中关于美的进化过程和几个重要构成的要素,普通读者不是很容易能马上领会自己要干什么,如果是历史书又显得不够生动。
●涉及的面很广,所以内容很泛泛。设计入门科普书。讲建筑和产品设计多一些。
●给你一个全新的设计体验
●用了几个上班日读完了,其实前面关于品味这章还是易读且有可读性的,到后面几章我觉得大概也是翻译的问题,较为晦涩难懂些,原文应该会好点,到色彩之后还算可以。书中较为有所触动的关于品味的说法当然这并非作者说的,还有后面关于各种设计细节所进行的历史归纳有些特别有意思,比如方块和柱子之间的链接这段居然还有这些讲究。我觉得就是把各种设计方面的包括品味,材料,形式,色彩等各方面作了系统归纳和理论历史上的梳理,还是挺有帮助和启发的。
●没那么简单
●【5分】呃,与其说看书,不如说是翻书。
《设计之美》读后感(一):越过设计暗沟,感受设计之美。
比较失望的一本专业书,太过于抽象的表述,在看了十页左右不得不放下。最后还是在摇晃的公交上翻完了这本书。
也许自己还没修行到这个高度,中间有着一条鸿沟。希望早日充实自己,越过设计暗沟,感受设计之美。
《设计之美》读后感(二):从历史的角度看设计
这本书的图片很“弱”,几乎全都是你我看过的,还有很多是黑白的。王受之说过现在的设计学生和从业人员有个缺点就是只看图不看字,如果您是这样的,这本书恐怕就会被你错过了。
它最精华之处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设计的演化。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了很多如今我们觉得理所应当的那些设计上的小TRICK,那些不成文的“原则”都是怎么来的。这就如同一个政体、一种思潮一样,它的来源总是能追溯到很多你曾经认为不相关的东西,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是用“问题——历史——分析——结论——实例——理论依据”这一顺序来写的,帮我们把我们以前从没放在一起想过的一些东西串起来,因此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所有他在说的东东,你都不陌生,但是理顺了之后会有更有价值的收获~~~
《设计之美》读后感(三):有效的介绍索引
算作入门或科普之作,囊括众多内容在一本小书里又要有深度也不易,感觉作者挑选的内容还是够典型的。
觉的重头戏都在前边,尤其品味部分颇有启发,特别记的“品味即是礼貌”,虽本人认为品味属个人选择自由,品味的表现才属礼仪。
后边可能色彩绘画之类的相对广为人知,所以发现选的内容很普通,虽然色彩一节对紫色的介绍比我翻过的其它色彩书都有深度。但涉及到基础甚至是基本概念的描述看着很迷糊,有些地方不太对味的样子,比如色彩部分,作者介绍的是红黄蓝颜色系统而CMYK只是带过。
读最后一章的绘图过程中也很少有像二三章时的眼前一亮。
有些观点的论证或解释较为牵强,也不同意一些观点,但本书算作对本设计领域做了些快速有效的介绍索引。
《设计之美》读后感(四):记录
11 “意图是理解品味的关键”。
15 奢华的耀眼容易遭到广大平民的嫉恨,这就变成了不礼貌的表现,极容易失控,引发革命。既要装饰又要把握装饰度。这也是为什么说要低调得奢华。 还没看出明确的观点,一切都在推理中。 .................................................................................................................................................................. .................................................................................................................................................................. ..................................................................................................................................................................
《设计之美》读后感(五):不错的入门读物
我觉着翻译整体还是挺流畅的,我是一口气看下来的。封面很好,可惜被我弄脏了一点。对于休谟翻译成了休姆我当时也看出来了,好多外国名字不都是有多种译法么,我觉着这倒不是很大的问题。虽然没看过原版的,但这本书是对于设计的很简单的介绍,是一本不错的入门读物。
而且我对于理论的偏好更强于作者提到的其它方面,无可厚非。
美的一种定义性呈述:无论一种文化,一个社会所信仰的是怎样的价值观体系——采取何种形式,是神灵、来生、基督教、佛教、还是科学、技术及艺术风格——这些社会中的最佳作品对于任何其他文化中的任何其他旁观者来说,通常都是印象深刻的
我们必须判断导致一种客观事物或姿势的思维,而不仅仅关注这种客观事物或姿势的本身,这就是设计的关键。——史蒂文·贝利
————————————————————————————————————
我记得梁文道评论王小波的思想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深思的姿态。
或许追求自由,和追求设计之美的道理是一个样的。
————————————————————————————————————
文化相对论:
美的评判及审美趣味完全取决于具体的文化背景,即人们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美的评判标准,这些标准很快形成了当地社会的流行审美观——我们逐渐地学会了欣赏那些需要我们欣赏的事物
————————————————————————————————————
我觉着这儿的文化相对论这个词类比于前文提到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过于牵强。换成文化演进论还有点像。
————————————————————————————————————
马克思的观点:艺术不可以存在于本国以外的社会(艺术至上主义),恰恰相反,艺术揭示了本国社会的基础经济实力,并且仅仅是在具有“先进性”的时候才能被称为“伟大的艺术”——它能安慰受压迫的阶级或弘扬社会上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
美并不是事物的属性,美仅仅存在于观察者的心中。因此人类的感觉或体验产生于对某一个对象的反应
黑格尔把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象征型艺术 非洲面具造型、扭曲的人物形象和埃及人眼中的神
2、古典型艺术 古典希腊雕刻
3、浪漫型艺术 艺术家或主题内部情感的表达 蒙克《尖叫》
人类的天性就是对于一个你已经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过于保护(或过于珍惜),因此在设计阶段的早期所有你需要的知识一种令人兴奋的方式(甚至是美妙的方式)来充分表达你的思想的快速技法。
罗伯特•克雷(Robert Clay)(英国米德尔斯堡蒂赛德大学艺术传播设计学院工业和产品设计专业首席讲师)的这本书,涉猎的范围很广泛,不仅对于设计本身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而且研究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理论和设计思想的关联,演进心理学等等方面,还对于东方的日本的简约设计推崇备至,并提到了中国的古代的建筑其实映衬出现代主义的单调(朴素,我看一点都不)。
至于批评的部分留给那些做设计批评文学批评文字批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