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疯狂时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疯狂时刻》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05 16: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疯狂时刻》的读后感大全

  《疯狂时刻》是一本由[美]凯西·塞普著作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时刻》读后感(一):真相幻影

  本书最为核心关键问题或许莫过于哈珀·李为什么到最后没能写完《牧师》这本书。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或许每个人对此都会自己理解也许是个人能力野心的不匹配,也许有社会各种压力因素。而在我来其他各种因素都是表面,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哈珀·李对真相的偏执文学存在真实吗?存在,但存在着的真实绝非真相。甚至在现实中,绝对真相也是只可复述,不可复原。而哈珀·李的问题即是试图并痴迷于用文字复原牧师一案的真相。 这不由得令人想起加缪小说鼠疫》中的一个情节,小职员格朗穷究一生写作永无止境修改作品的开头,他的作品于是也只有一个开头。这然不是说哈珀·李的最后一部作品困在在语法与与修辞窠臼。我的意思是,同格朗纠结于文法相似,哈珀·李也陷于了对真相的偏执及其所带来的自我怀疑之中。 实际上,从《牧师》的诞生之初,便承载了哈珀·李的厚望——超越发小卡波特的《冷血》。 对卡波特在《冷血》中“虚构事实”的不满至少是《牧师》的创作动机之一,当年哈珀·李可是亲自参与了堪萨斯案的采访素材收集,尽管最后在卡波特那本举世闻名的作品中并没有太多她的痕迹。 这甚至有点像一种我们十分熟悉来自童年同好嫉妒理。 那两个玩在一起的男孩女孩曾经共同犯下“罪恶”,同样“受到罪恶的吸引”,最后同样成为了著名作家。然而裂痕还是产生了,就在那个发生凶案的小镇上,他和她,一个与被害庭产生共情,另一个,在冷酷凶手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命运决定性格,性格引领着我们走向各自的命运。 甚至在这本《疯狂时刻》的文字中,我们也能感受得到,作者对同为女作家的哈珀·李的共情。 我们终究无法挣脱成长于命运的枷锁,我们眼中的真相只是我们能看到的一切。于是哈珀·李对真相的偏执也沦为一片虚无。 “《牧师》将展现事实”哈珀·李坚持着,那么事实为何呢?“麦克斯韦就是凶手,至少杀了死者中的五个人”哈珀·李坚着,一如那个朝威利·麦克斯韦牧师的头部连开三枪的男人,一如亚历山大小城的居民们,因为,她从来都是他们中的一员,而那个叫杜鲁门·卡波特的男孩不是。 那注定是她无法完成的真实,因为她不是他。而这必定是远离了的真实,因为她也是她。

  《疯狂时刻》读后感(二):未续写的故事已结束的人生

  故事从一场案件开庭开始。 这是个诡异的案情,一个涉嫌利用保险来诈骗的牧师无罪释放后却讽刺地在养女的葬礼上被一名年轻人枪杀。死者堪称传奇,他利用少许的美分赚取了1.5万元的赔偿,据传还会一种神秘巫术。哈珀 · 李。一位成名太久的著名作家正坐在台上,观察着这场动态,她正预谋着写一部写书,距离她的上本书出版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读者期待着作家再一次展示神撰之笔,但李似乎一直没能动笔。这是作家的危机——没办法写作了,原因无人知道,事情却早就发生,“在所有可能使作家不再写作的原因中一毒瘾、 焦虑、抑郁、刻薄的批评、爱情的干扰、孩子的到来、灵感的匮乏、大众的质疑一最不可能的或许是税收。然而,《杀死一只知更鸟》还没在书店上架前,哈珀.李就声称国税局搅得她无法工作。” 李开始走访,她发现“真相”已经在他人的讲述中变得不可信。她的好友,写下闻名遐迩的纪实文学《冷血》的杜鲁门·卡波特曾宣称“新闻是最受低估、最缺乏探索的文学形式。”事实上也是如此,不是每一个读者都在意犯罪,在意绝对真实。李不仅仅面临着自身的困境,也面临着一种“纪实文学”的困境,一名“名作家的困境”。 “纪实文学”的困境。纪实和文学本身之间似乎是矛盾的,纪实文学即是非虚构的故事,而文学本质上大部分都是虚构的。不会有哪一国哪一种理论要求文学和现实是一模一样的,即使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文艺要求反映现实。李曾试图描写一种真实的文本,但如何处理和文学本质(即虚构)的矛盾,或者说文学的在场和李看到的真实之间的张力如何调剂呢?在这个繁花般的世界,我们并不缺少题材,缺少的是一种写作态度。 作为一名名作家和其前辈晚来者都共有着同一种困境。随着作者名气越大,社会、读者对你的关注便会越来越大,你的书会畅销,越来越好卖,对应的,作者对你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中国最近新出书的莫言,自从诺奖得主的头冠获得以后,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出过作品,新出的小说集子,豆瓣还是一些读者群,评价都不怎么高。陈思和说1985年以后中国作家发展最好的两位就是莫言和贾平凹,莫言的文学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但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低评价趋势呢?对于李这种出道即是巅峰的作者而言,新作是否能超越《杀死一只知更鸟》呢? 文坛是论笔的战场,而文坛以外,更宽广的一个空间,作家面临的除了客观评介以外,还充斥着流言蜚语,甚至还有社会、政治、道德的压力。作家最终将以何种模样面对自己,面对世界,则是更深层的一部作品。 毫无疑问,这部作品是纪实的,绝对纪实的。在作品的最后,作家迟迟老去,用鲁迅的意思来说,人的未来就是坟墓,就是被踏平。

  我们知道,故事的最后,墓碑上只写着“内尔.哈珀·本”。

猪版书

  《疯狂时刻》读后感(三):《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后的事

  提到《杀死一只知更鸟》家喻户晓,但是提到哈珀·李大家就不那么熟悉了。然而她就是这本风靡全球的巨作的作者。那么她的其他作品呢?别急,一切都在这本《疯狂时刻》中解答。 这本书真的还挺另辟蹊径的,它一上来不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不说哈珀·李,而是给我们讲了一个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的杀人骗保悬案。如果不看序言或者只是像我一样草草地看了序言的读者恐怕一时会觉得云山雾罩。但是好在这个故事本身能抓人。名叫威利·麦克斯韦的牧师是一位保险狂热分子,他给身边的好多人都买了保险。而在彼时的美国南方,保险业尚处于一片混乱的繁荣之际。然而接下来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就让人毛骨悚然了。从1970年到1977年的时间里,威利的第一任妻子、哥哥、第二任妻子、外甥、养女相继以各种意外的形式离世。更加出人意料或者不出所料的是,除了最后一位死者,其他几个人生前的保险单上受益人一栏里都写着威利的名字。 威利最后被三颗子弹结束了生命,但是并不是以法律判决的方式,而是在养女葬礼上被一位类似替天行道者正法。法庭只认为威利参与了其中的两起案件,而且最后因为证据不足等各种原因未对其进行判决。

牧师威利

  很好的犯罪小说素材是不是?哈珀·李也发现了,就在《杀死一只知更鸟》出版、出名18年之后,她终于开始酝酿第二部作品。她为此付出了很多,采访枪杀威利的凶手的律师、当时的记者以及庭审记录员,付出金钱付出时间。她甚至已经为这部作品取好了名字:《牧师》。然而直到几十年后哈珀·李去世,这部作品依然是谜。她本人曾说已经完成三分之二的手稿被偷了。实际上哈珀·李在创作中迷失了。她不愿意去描述暴力、流血,她不愿意为了畅销而迎合大众口味,她找不到威利这个黑人生前除了犯罪嫌疑的任何信息,她又陷入了对种族歧视的愤怒……

  哈珀·李就是这样的,她就是《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粗俗而又正直的斯库特。她敏感、倔强,抽烟酗酒说脏话。她说自己创作的速度很慢很慢,《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诞生花了她七年的时间。她力求完美,但是又常常陷入纠结。她一生未婚,也没有人提及她的感情生活。但是她爱家庭爱孩子,总是依靠在家庭美满的朋友们身边。她低调,低调到在纽约一间小小的公寓里住了几十年,邻居都没有发现她就是自己手里那本家喻户晓的世界名著的作者。

  我们还求什么呢,《杀死一只知更鸟》,只需这一部就够了。反对种族歧视的决心,幽默生动的儿童视角,清晰刻画的斯库特和哥哥杰姆还有好友迪尔,为正义而战斗的律师爸爸阿迪克斯。这部作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以及哈珀·李。

  《疯狂时刻》读后感(四):“我们被共通的痛苦所联结。”哈珀·李

  

哈珀·李大家应该非常熟悉,《杀死一只知更鸟》让她获得了包括普利策小说奖在内的多个文学奖项,还被授予了总统自由勋章。但她在这本书之后长达近五十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出版任何新书。今天,我们先从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件说起。

在美国的亚拉巴马州,有一名牧师叫麦克斯韦,他的五位亲人先后死于高速公路附近。根据警方调查,麦克斯韦均在亲人逝世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为他们购买过保险,而他也凭借着亲人的离世,一次又一次地从保险公司那拿到了人寿保险赔偿金。警方经过一系列的尸检和调查,试图将牧师麦克斯韦绳之以法,却总是缺乏证据。小镇上的每个人都在偷偷议论他,害怕他,怀疑他使用了某种巫术,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死别人而免于受罚。和麦克斯韦分摊这些赔偿金的还有一人,就是他的律师汤姆·拉德尼。我们可以说汤姆·拉德尼是当时小镇上最优秀的律师,他一次又一次帮麦克斯韦同保险公司打官司并取胜,他也因此得到了非常可观的收益。

但事情并没有这样继续下去。在麦克斯韦第三任妻子的养女的葬礼上,一名身穿绿色西装的男子从口袋里掏出手枪,朝牧师麦克斯韦牧师的头部连开三枪,使他当场毙命。这个经历了三次婚姻,五个家庭成员离奇死亡却从未被定罪的牧师麦克斯韦,在那天,在教堂里,他的生命走向了终点。

令人没想到的是,律师汤姆·拉德尼却在这时站在了枪杀他前客户的凶手面前,反过来帮他进行辩护并赢得了官司。也就是说,在汤姆·拉德尼的帮助下,在众目睽睽之下枪杀麦克斯韦的绿衣男子伯恩斯被判无罪。

这个精彩纷呈的真实故事本来早该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但这本名为《牧师》的书至今也没有人阅读过,甚至不知道它究竟有没有完成,是否还存在着。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哈珀·李。

哈珀·李小时候经常和邻居家的男孩一起玩耍,他们一起放风筝、建造树屋、表演书里的剧情,甚至自己写故事。而这个邻居家的男孩叫杜鲁门·卡波特,也就是《冷血》的作者。但他们俩后来的发展在步调上却很不一致。卡波特很早与一些文学巨匠成为了朋友,比如萨默赛特·毛姆、田纳西·威廉斯等等,而当时的哈珀·李还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大学生。后来为我们所熟知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其实是哈珀·李在朋友的资助和编辑霍霍夫的建议下修改多次而成。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霍霍夫的想法和建议,以及她们俩人对小说内容翻来覆去的讨论和修改,这本作品不会如此伟大。

在小说完成后到出版前的这一段空隙里,哈珀·李随卡波特前往堪萨斯州收集克拉特案的资料,并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工作完成后,哈珀·李交给了卡波特一份150多页的手打笔记,里面分门别类地详细记录了克拉特案她所了解的所有内容,而卡波特也正是基于此写成了《冷血》。

但哈珀·李与卡波特对于“非虚构”小说的界定似乎不太一样,卡波特在《冷血》中的叙述在李看来有太多编造的成分,虽然她从未公开说过些什么。但他们俩人也因为这些分歧,以及卡波特对哈珀·李突如其来的成就的嫉妒而逐渐疏离。(这时的哈珀·李已凭借《杀死一只知更鸟》获奖无数)

成名对于哈珀·李来说来得太猛烈,也太突然。无数的采访、拍摄接踵而来,使得她分身乏术。面对无数的目光和压力,她却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失落和迷惘。“悲痛、心碎、折磨,此时的哈珀李在谈到她的工作时,用的都是饱含这一类情感色彩的词,字里行间流露出极度的失落。”她常常不能安静下来进行创作,或者说她所承受的压力太大,以至于害怕不能创作出超越《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品。她一直想写一本非虚构作品,直至麦克斯韦案映入她的眼帘。

她知道这是一个值得书写的故事,她信心满满地来到亚拉巴马州进行调查却发现要找到事实非常艰难。和她交谈的人刚开始都希望和李“交易”这个故事,直到李说她绝不会为交谈付一分钱。而且她发现,“和她交谈的人中有很多根本不知道案件的细节,还有一部分人早就忘了,而另一部分人则坚称自己有理由撒谎。”而李又是一个对自己作品有着极严格要求的人,她说:“如果你追求准确性,那就去核实他所说的一切。”不仅如此,在她收集了大部分资料后,她发现自己难以找出理想的主人公。能在故事中完整出现,并将其串联起来的似乎只有律师汤姆·拉德尼。他不断地与李分享他的记忆,追踪信息,并为李牵线搭桥,他渴望看到自己出现在大名鼎鼎的作家哈珀·李的笔下,但哈珀·李发现他所叙述的麦克斯韦或他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可靠,他更多地想代表他自己。

哈珀·李总是试图追求事情的准确性,她日复一日地坐在桌前,却总是难以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她说:“写第一部小说的时候没人在乎;现在,仿佛有人站在身后盯着我写作,呼吸喷在我的脖子上。但是除非我的作品达到卓越的程度,否则我是不会让其他人看到的。”“我的经纪人想要纯粹的血腥暴力和尸检噱头,我的出版商想要另一本畅销书,而我想要问心无愧,不欺骗读者。”从她得知麦克斯韦案到她决定放手,已经过去了10年的时间。

随着2016年2月19日凌晨89岁的哈珀·李的离开,《牧师》一书便成了永远的谜团。但这本《疯狂时刻:谋杀,欺骗及哈珀·李最后的审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哈珀李《牧师》一书的灵感来源和故事内容,并带领我们走过她偏执、疯狂、痛苦而又孤独的一生。而且这本书中基本没有那些虚无缥缈的,或者根本不实的八卦和绯闻,这本书的作者凯西·塞普很好地延续了李身上那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或者说是被李的这种精神所感染,她的书写也是非常精细的。

哈珀·李总是精益求精,注重事实真相,对采访的任何细节都不放过。而她身上的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现在这个快时代越来越缺少的。

《疯狂时刻:谋杀,欺骗及哈珀·李最后的审判》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一本关于作家的书。如果你对书背后的故事或作家背后的故事感兴趣,你应该会喜欢这本书。哈珀·李曾说:“我们被这共通的痛苦所联结。”相信你阅读完这本书之后,也能更好地去理解她的放弃与选择。

  《疯狂时刻》读后感(五):为什么《杀死一只知更鸟》后,她再也没有出过书?

  

《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哪怕没有读过的人,也一定听过它的大名。

1960年一出版,这本书立刻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并摘下普利策奖,随后改编的电影在奥斯卡上8提3中,到发行一周年时已经卖出了50万册。

与荣耀相伴的收入也十分可观,以至于接下来的50多年中,作者哈珀 · 李再无新作问世,也仍旧一生富足。

是的,名声大噪的传奇女作家哈珀 · 李,处女作《杀死一只知更鸟》后,一生再也没有写出过第二部新作。

人们嘲笑她江郎才尽,被名利冲昏头脑,甚至怀疑《杀死一只知更鸟》也是有人代笔。

然而,她并非没有继续写作,那她的遗作是什么?为什么写了却没出版?

今天的故事要先从一桩谋杀案讲起。

一个离奇的牧师

亚拉巴马州的亚历山大城,一位长相英俊、谈吐优雅的牧师在自己养女的葬礼上,被一个年轻人枪杀了。

在场的300人目睹了这场谋杀,他们心里想的却是:为什么这个“正义英雄”没早点来?

被杀的牧师叫威利 · 麦克斯韦,他有些“不一般”。

在过去7年里,他身边的6个人:第一任妻子、第二任妻子的前夫、第二任妻子、哥哥、外甥、养女……都意外死亡在了公路边。

而牧师为他们每一个人买好了保险,并且他最后都得到了赔偿金。

牧师并非没有被怀疑过。1970年,牧师的第一任妻子玛丽,在车里被人殴打致死,尸体在了公路边被发现,他被起诉蓄意谋杀。

然而在一名律师的帮助下,他最终被无罪释放,兑换了用25美分买的保险单,得到了1.5万美元赔偿。

接下来的7年中,尽管与牧师亲近的人不断发生意外,但他再未被指控,甚至律师还帮助他说服下一个保险公司,继续卖保险给他……

有人说他是杀人犯,有人说他会巫毒之术,人们恐惧他、仇恨他,但法律永远无法触及他。

终其一生,牧师都坚持说自己是无辜的,他没有犯下任何罪,也没有使用巫毒,直到一个年轻人当众枪杀了他。

而这个年轻人,又在同一个律师的辩护下,被判无罪。真相究竟如何?

一个最知名的作家:哈珀 · 李

△ 哈珀 · 李本人

年轻人枪杀牧师的案件开庭时,旁听席里坐着一个特别的人,她就是《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哈珀 · 李。这时距离她的成名作出版,已经过去了18年,人们一直翘首以盼她的第二部作品,但她却迟迟写不出。 而此刻,哈珀 · 李比甚至比陪审团、法官、警员,都更加仔细地梳理着这个案件。

这么多年之后,她终于要写另一本书了。她一直喜欢悬疑故事,而这个故事,虽然黑暗,却可以帮她对抗自己长期以来内心的黑暗。

△ 《杀死一只知更鸟》电影剧照

然而她的调查和写作却阻碍重重。

哈珀 · 李太出名了,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故事高价卖给她。当她去走访与牧师相识的人,对细节毫不知情的人们,也能对着她编造出一个天花乱坠的故事。

随着调查深入,哈珀 · 李认为,牧师极有可能有一个共犯,就是牧师的第三任妻子。李曾和朋友开玩笑地说,这个共犯不仅还活着,而且就住在方圆150英里内,她担心自己和在亚历山大城的亲人会受到威胁。

除了来自外界的压力,或许哈珀 · 李还有某种心理上的压力。当她准备写这本新书时,她的好友杜鲁门 · 卡波特,另一位极富争议的作家,已经出版了知名作《冷血》。《冷血》同样源自一个真实案件,当初正是读过法学院的哈珀 · 李帮助卡波特进行了一些系列采访调查。

△ 李与卡波特

《冷血》出版后,人们质疑书中许多“真相”是捏造的。尽管哈珀 · 李一直闭口不言,但她确实十分介意。而后,这对老友的多年友谊,也逐渐破裂。

这一切给哈珀 · 李带来了一个挑战:她能否写出自己所欣赏的那种老派、严苛的报道,以及她的作品能否像同时代作者的那些歪曲事实的报道一样成功。

最终哈珀 · 李带着无数的资料,开始了自己的写作。

窥见这本遗作的一角

然而,如我们今天所见,直到哈珀 · 李去世,这也只是一本未完成的遗作。

哈珀 · 李完成调查后,埋头写作长达十年之久,却因对真相与完美的渴望和偏执,在接近完结关头最终选择了放弃。

多年后,另一位年轻的女作家、记者凯西 · 塞普,被允许查看了哈珀 · 李收集的资料和遗作手稿。

凯西 · 塞普写下了一本《疯狂时刻》,梳理出了这个“凶手变英雄,死者被唾弃”的案件,也重新讲述了传奇女作家哈珀 · 李的一生及她成名后的心路历程。

《纽约时报》评价这本书是“讲述了哈珀 · 李没能说完的故事”。

书中分为“牧师”“律师”“作家”三大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占据1/2篇幅,这是一部集合了悬疑、罪案、法庭情景剧以及微型哈珀 · 李传记的综合式作品,它远比小说精彩,阅读过程中沉浸感十分强烈。

对于这个案件,人们产生了犯罪与良知的争议:为什么牧师能一次次购买保险?为什么同一律师,可以既为牧师辩护,又为杀死牧师的凶手辩护?

对于这个成名又“没落”女作家,人们有着无尽的好奇、揣测:哈珀 · 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杀死一只知更鸟》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在爆红之后,她经历了些什么?

这本《疯狂时刻》,将带你深入了解连环谋杀案背后的美国20世纪社会历史图景,更会带你走近一个更真实立体的哈珀 · 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