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读后感1000字
《中国梦》是一本由刘明福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装睡出新境界嘞
●确实是在做梦
●中国
●烦死中国梦了 从没有人讲出一点新东西
●中国梦应该有,但不是刘大校的白日梦
从“全民尊孔,举国信儒”到后来辛亥革命迷信西方,到后来信仰马克思社会主义与毛邓,现在趋势是将这种“信仰”上升至效仿美国95%以上的信仰体制,实在是不可为,因为根本也打造不出来有“软实力”的东方大国。信仰本身就是一件自发事件,概率50%,当然有些时候身处有宗教背景的传统家庭,每日耳濡目染,这是加大事件的发生率,发生本身也还是55分成。 另外演讲时的刘福明,也是让我感到十足的鹰派,因为鸽派最核心的意识就是不争。
《中国梦》读后感(二):冠亚军之争
作者提出,冠军国家和潜在冠军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崛起与遏制是冠军国家与潜在冠军国家之间竞争的基本形态。用这一观点来重新解释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就不再是列宁所说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而冷战也不再是意识形态的矛盾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而都是冠亚军之争了。作者进一步将冠亚军之争的形式分为决斗,拳击和田径,并认为中美之争的形式是田径。这多少只是观点,缺乏论证,有点一厢情愿了。
不过作者提出,历史上的冠军都不是抄袭其他国家的模式,倒是有点道理。
从历史文化和国际政治等角度分析中国发展(崛起)的现状、潜力和期望,很有道理,也比较可以期待。我们内部有不和谐因素,很正常,问题要解决,但是不能因为有不足就不能提发展,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大发展,其中更多参加世界性活动是很重要的当面。我们有个大问题,不自信,只要提到自己的好,第一反应是“自吹自擂”“痴人说梦”,多么自卑啊!我们有实力的,虽然从指数看与美国差距不小,但是发展势头和前景确实可观,不能说自己好就去反对,严重不理性。实际上也反映一个问题,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不够自信,宁可相信网络公知的误导,也不相信真正的全面的信息,也是不理性,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观念水平。所以,这本书很有价值,只可惜赞扬的少,为反对而反对的多。
《中国梦》读后感(四):第一篇书评(其实我不喜欢这本书)
提纲
1 美国梦-中国梦
2 中国梦的内涵,历代领导人的光辉业绩和强国思想
3全球媒体对中国崛起的预计
4 中国的光辉历史-中国近代的屈辱和救亡图存运动,梦想没有实现的前提
5 梦想的实现是依靠国家的强大的,中国梦实现前的几个阶段
6 在实现的紧要关头要谨慎
7 需要做到劳动务实
论中国梦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一批清教徒为逃避迫害漂洋过海,最终摆脱宗主国的殖民统治,在随后的两百年里成功建立起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抓住机会,依靠地缘政治优势本土从未在战争中受到过袭击。根据世界力量格局制定的相应战略,从孤立主义到门罗主义,再到全球主义。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标榜的普世价值和精神崇尚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观点。而美国梦就是这种观点的载体和体现。作为一个国家国民精神的核心价值,美国梦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民奋斗。而今,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总书记上任以后制定了新的指导思想,中国梦的概念也由此被提出。
对于中国梦会有各种各样的诠释,但我认为相比美国梦,中国梦更包含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经历屈辱的近代之后,试图实现整个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构想。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来说,中国梦是超越时代而为历代革命先驱所共享的。在“中国在地球上为一最贫弱之国”的时代,孙中山先生号召四万万人立志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建立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同样在追赶美英强国的道路上做出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为后来人发展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到了邓小平时期,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实现了百年未有的巨大跨越式发展,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未有过的接近。中国梦也从未如此的接近实现。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腾飞,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在了中华大地。对于如何与一个腾飞中的中国相处的问题引起了全球各国人士的讨论。被称为“日本战略之父”的学者大前研一认为日本要准确衡量邻国中国的“规模感”,他认为2050年以前中国经济规模将是日本的10倍,长期习惯于对美追随外交的日本要重新适应日本国力只有中国十分之一的情况并且重新把亚洲作为未来经济贸易的重心。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人认为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肯尼迪总统曾在1987年预言过世界政治的格局,认为中国在战略上的崛起和问鼎全球将无可避免,并且近来美国媒体日益高捧中国崛起超越美国的口号,并认为随着权利政治的东移,“北京方案”将取代“华盛顿共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2008年会成为全球经济、政治脱美入中的第一年,也就是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元年。
中国主导世界秩序——仅仅一百年不到的时间,一个被列强宰割积贫积弱的国家的痛苦记忆还未消退,眨眼之间就手握权柄端坐世界中心的宝座之上。能为这一转变提供可能的唯一原因,就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加。回望百年之前,鸦片战争掀开了备受欺凌的近代史,神秘的东方失去了她的荣光,在坚船利炮中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保卫家国英勇献身,可是腐朽的统治阶级仍沉浸在歌舞升平中不可自拔。千百年来聪明智慧的中华民族被扣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连被平等对待的资格都没有,终日惶恐于国将不国的境地,梦的实现又何从谈起?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安全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最后才是追求自我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国家也是一样的道理。近代中国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中华民族如何自立于民族之林。在波谲云诡的复杂国际环境和形势里,努力维护自己的生存和独立,毛泽东思想是指导这一阶段的主要理论。文革之后,中国的需求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折,就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从生存阶段到发展阶段的一次提升,实现了从自立于世界向融入世界的一次转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理论形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中国的主要目标变为迅速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直追世界最发达国家,朝着领先世界的目标冲刺的阶段了,相比融入世界,这一阶段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理论形态。
现在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接近伟大复兴的时期,俗话说行百里,半九十。在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放松警惕,看着美丽的风景忘记了脚下的独木桥。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迅速崛起,不仅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和最大的债权国,而且在众多高技术产业中挑战美国企业的领先优势,一时间,日本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议论层出不穷。就这这种情况下,1985年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两年内升值一倍,日本经济泡馍爆发,导致日本在此后10年的经济衰退。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更是无力应对信息技术革命的全新竞争模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经济腾飞的神话和破灭当引起我国的重视,虽然中国也可以说不,精神文化需要的物质文明成果突飞猛进,但是更应该清醒地认识中国梦正在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恰当的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所肩负的责任。
《中国梦》读后感(五):现实与梦想的距离
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中国不高兴》,从《大国崛起》到《大国策》,“大国”这一话题成为了民众之热议、学界之关注,也成为图书出版、电视政论之重要关键词。
《中国梦》阐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代伟人关于中华民族争做“世界第一”的梦想,倡言要实现“冲刺世界第一,竞争冠军国家,创造中国时代,建设无霸世界”的目标,并提出以“强而不霸,战略兴国,军事崛起,不忘忧患”作为根本保障。全书以21世纪的中美战略竞争为核心,广征博引,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通向未来的宏伟路径。作者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尽显当代军人之雄心,战略谋划则显得冷静而理性,读者如果不拘泥于个别用词或一些历史的类比,与作者一同感受伟大时代赋予一代国人之使命,无疑将共享一次战略的大宴。
•中美博弈道阻且长
人说21世纪是中美的世纪。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处于一个美国实力相对下滑的弱单级世界,2010年秋,中国GDP超过日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俨然已成世界老二,“G8俱乐部是否将被G2代替”等话题不绝于耳。书店的书架上《当美国倒下》、《中美国》、《当中国统治世界》等赫然在目。当然也有逆耳之言,有英国学者曾说,中国可以等于350个阿尔巴尼亚,但绝不等于一个美国。此言道出一个现实:作为大国,要具备完整的战略能力,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缺一不可。日本经济实力雄厚么?毋庸置疑,但其绝对不是一个政治大国、军事强国。中国要做健全的世界大国,而不是“瘸腿的世界大国”,一路上与美国的博弈道阻且长。读完本书,对此当有新的感悟。
•做怎样的中国
历史学家汤因比数十年前曾预言:“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并且正因为中国有担任这样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所以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才有如此令人惊叹的期望。”
中西文化不同,治国平天下之策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人讲起大国国际责任,直言不讳“领导世界”,乃至公开倡导建立“新帝国”秩序。美国人的“软实力”、“巧实力”不过是在领导世界时软、硬两手中的一手。中国自从区分“王道”、“霸道”,以及“王霸道杂之”以后,“称霸”完全成为贬义词。然而,任何有作为的君王、谋士,只要想治国平天下,哪个会放弃霸道?本书的最宝贵之处就在于融会贯通中国几千年的战略文化积淀和近代西方崛起之奥秘,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鹰派人物“强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弱者接受必须接受的事情”这一简单的权力逻辑。作者提出中国的权力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中国的能力需建立在“胸怀”与“责任”之上。“大国权力”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管制和压迫,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规范和约束,中国选后者,中国不做美国,不强制输出意识形态,不动辄使用武力。将道义作为强者的自律,才是泱泱大国的风度,才会得道多助,才能不怒自威。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作者在书中曾作出负责任的呼唤:中国需要“崩溃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要警惕,不要被别有用心的舆论引导,不要自我满足、自我标榜和自我堕落。
这是作者站在战略的高度和全球的视野,提出的铮铮谏言。然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成长与魅力,是由内而外的,重外务则首重社会。有学者说,中国是由“富人中国”、“中产中国”和“底层中国”组成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的中国,也有学者说,中国是一个“总值大国”与“人均小国”、“制造大国”与“创新小国”、“外贸大国”与“外交小国”、“国土大国”与“资源小国”等等交织的复合体。这些忧虑道出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中国梦”不仅仅是“国际之梦”,也是“家庭之梦”、“个人之梦”、“社会之梦”。
祸发萧墙,则延四海。全面评估中国实力,不可忽视,政治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切不可重复前苏联的悲剧。要想拿到作者描述的世界“田径型”竞争的金牌,着眼于“内”的调整,则同样是当务之急。
虽然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政治日益演变为世界政治,行为体日渐增多,各区域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等,都在国际社会参与了更多的事务,世界问题的经度和纬度都在扩大和延伸,传统的权力与能力、法制与伦理也被注入更多的内容。因此,“一对一地对决”已不完全符合新时代竞争的要义。我们要避免陷入“大国政治世界”“权力——安全”的竞争和思维模式,避免陷入米尔斯海默所预言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1978年,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作为年度封面人物,标题为“新中国的梦想家”,当时的西方普遍持怀疑态度。而今不同的是,中国的实力与国际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同样的是,我们依然高举旗帜,朝着梦想,全速奔跑。
前年南京凤凰书城约写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