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的桥的读后感大全
《克莱的桥》是一本由[澳] 马库斯·苏萨克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家人之名》是最近大火的热播剧,剧中讲述了两个单亲爸爸带着三个孩子生活的故事,剧中有矛盾,有冲突,有温馨也有柔情,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再一次进入公众的视线。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未来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但也有人可以摆脱束缚,寻找自己精彩的一生。
《克莱的桥》是马库斯 苏萨克的全新力作,他曾写出另死神百思不得其解的偷书贼,他的写作风格一向比较另类,故事的开头总是透着一股无厘头,但是无数看似不相关的线索总是会在故事的最后汇集。
《克莱德桥》讲述的是一个名为克莱的小男孩,母亲去世后,父亲便抛弃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五个孩子,克莱一直称他为“谋杀犯”,父亲出走后,孩子们一下子变成了孤儿,其他孩子对父亲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怨念颇深,而克莱则愿意在找到父亲后,和父亲一起去修建一座大桥。
这座桥是一座能够连接两岸的真实建筑,同时也是克莱与父亲之间能够跨越鸿沟的桥梁。作者开篇特意解释了书名,克莱的英文名字“clay”又有黏土的意思,象征着具有和黏土一样坚韧品质和极强的可塑性。克莱的桥既是克莱造的桥,同时也是用黏土制作的桥,一语双关,书名可谓是心思巧妙。
关于这个故事,相传是源于作者一日在桥边看见了一个神情严肃庄重的少年所得的灵感,他在少年的眼中看得到他对建桥这件事的神圣仪式感,以此他花费多年才终于编成此书。马库斯 苏萨克讲故事的方式与众不同,克莱与父亲的故事在最初是平行的故事,父亲母亲的童年成长、父母结婚后的生活、以及有了这群兄弟姐妹以后的温馨生活都是和建桥同步进行的。
克莱修建的不是普通的桥,而是父母与自己之间的牵绊。至于为何克莱一定要将自己的父亲称为谋杀犯,那是因为在孩子们刚刚失去母亲的时候,父亲的抛弃瞬间让孩子们的世界坍塌了,这种情感上的伤害无异于谋杀。
记得心理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说过,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大部分都能够在他的童年经历上找到原因,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父母和睦则孩子多半活泼开朗,若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大声争吵,则孩子便会胆小懦弱。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就像克莱的母亲在最初的那几年对他们格外的严厉,甚至会让孩子们感觉到害怕,但是患病后,母亲说话的方式就柔和了很多,可惜这个温柔的母亲没能陪伴克莱太久。
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成长,初为人父人母难免有些慌张,在家庭中逐渐成长的也不仅仅是孩子,同样也有父母,从最初的独断,替孩子做决定,后来逐渐学会了尊重孩子,学会了爱的正确方式。
克莱不够幸运,他没能等到父母的成长,但是他也没有因此放弃堕落,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变得更好,他有着自己的信仰,坚定的做着一件事,他摆脱了原生家庭所带给他的不幸,他不仅不需要父亲的治愈,反而成为了家人重新和睦的桥梁。
诚然,我们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父母,但是即便我们处于不幸之中,依旧要足够坚定的信仰,逆风生长,度过精彩的一生。
《克莱的桥》读后感(二):邓巴家的男孩,最终都会回家
这是一个关于孩子与造桥的故事,孩子们来自邓巴家族,这个故事由“我”来慢慢的讲给你听,“我”是家中孩子的老大马修,剩下的四个弟弟依年纪顺序是老二罗里、老三亨利、老四克莱、小弟托马斯,兄弟五人年纪差距不大,但是性格迥异,在作者的笔下各个鲜活,如在听邻居讲述他家的故事,兄弟中名叫克莱的弟弟,正是我们故事的主角,一个孩子维系支撑起了这个“残破不堪”的家。
在故事的起初,我一直以为就是孩子们母亲去世、父亲逃走的孤儿故事,他们相依为命,不学无术,顽劣成性,赌博打架骂人破坏。没有人管教的他们,甚至以“我主耶——稣啊!”这种亵渎当成乐趣,养了一些奇怪名字的宠物。整个故事开始于有一个“谋杀犯”进入了他们生活的地方。说实话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一直到第62页我都是一头雾水,还是没有看清楚故事的究竟,当克莱对着“谋杀犯”喊了一句“嗨,爸爸。”我才看明白一个大致,也有点幡然醒悟的意思。
小桥当我读完合上这本书时,在我脑海中构筑起的是一个内容精彩主线简单的故事,但是阅读时的经历却不那么简单,或可以说是精彩。作者苏萨克的精妙手法,让这个故事更适合在深夜睡前阅读,因为你需要静下心来听这个少年讲述,不然,你会被作者采用的叙事手法,那些巧妙却又杂乱的倒叙、插叙等搞得一头雾水。这个故事很适合沉浸其中去体验,去构筑人物关系与感悟情感,这将会是一种非常棒的阅读体验,给大家举个例子,当我看到汤米给他的动物伙伴起的名字时,金鱼叫阿伽门农,猫咪叫赫克托耳,鸽子叫忒勒马克斯,骡子叫阿喀琉斯,刚开始只是觉得这些名字奇怪有趣,但当你阅读了下一小节就会知道,这些名字来自于对“犯错者”,也就是孩子们的母亲彭妮十分重要,对这个家庭十分重要,对这个故事十分重要的两本书籍,荷马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前后两个故事的隔空关联,相互呼应,情感间的交叠,我深深的感受到这其中暗含着孩子们对母亲的爱与深沉的想念。整个故事的构成其实全是片段的交叠,时空的交错,情感的交融,孩子们的故事、母亲父亲的故事等等,我们需要像修筑桥梁一样,将书中故事的凌乱片段逐一收集、拼凑,似乎构筑起了故事的全貌,似乎建起了读者心中克莱的桥。当你将此书读到最后也一定会对作者的精心安排如我一样赞叹不已。
从《偷书贼》到《克莱的桥》马库斯·苏萨克的文字里有一股让人无法小觑的力量,本书中其实“克莱”既是“桥”,他承受了太对他本不该承受的,他经历了太多与他年级不相称的事,他心中含藏秘密却不能有家人倾诉。他知道母亲的经历并理解她最后的选择,他知道“谋杀犯”的成长过往以及离去的原因所在,他是连接着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桥,他更要去做好连接父亲与其他兄弟之间的桥,当“谋杀犯”来寻求五兄弟的帮助参与造桥的时候,克莱选择放弃现在的生活去参与,这时他成为了“谋杀犯”与兄弟们之间的桥,因为只有克莱清楚“谋杀犯”是其他兄弟们对父亲的误解,让母亲不在接受病魔的折磨的人实际上是克莱,这个秘密只有克莱和“谋杀犯”知道,也许是这个原因,才导致“谋杀犯”无法面对这些而选择离家出走,这也正是克莱选择前去筑桥的原因,因为克莱知道,当这座桥修好的时候,一切将改变,整个家必将得到重修,也正如作者在书中开头的声明写道的,克莱是名字,克莱是用于建筑的黏土。
图书封面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这细腻的情感正是作者苏萨克一直以来成功的所在。例如书中的“我”,也就是马修,真的这么恨“谋杀犯”吗?我想未必,在一个细节中可发现,“我”只是表现的厌恶他、讨厌他,克莱在箱子中找不到的地址纸条实际上是“我”偷偷的粘在了克莱的床头,并且也似乎知道克莱在寻找他的目的。
我想我和很多人一样,是通过《偷书贼》这本书或电影认识了作者苏萨克,他的作品带给我的阅读感受是,用文字造就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你可以暂时抛开生活中的杂乱,走入他的故事中去汲取养分,或者得到心灵上的救赎,我想他的这一切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纽约书评》对本书的评价我特别喜欢:“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有着不完美的人,而苏萨克决心赞颂他们的奇异与独特”。
《克莱的桥》读后感(三):让我建造一座桥,通往你心灵的一座桥
如果有一天你深陷绝境,身边或许有一些家人的陪伴,可是那些家人的内心也是千疮百孔,你会如何生活?是就此沉积下去,与黑暗、伤痛为伍;还是尽自己的全力去挣脱命运,给周遭的人带来光明?
很多人说,人生的复杂就在于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是的,我们或许无法预计明天会发生什么,也或许无法预计未来会遇到什么人。但是,我们唯一能预计的,就是我们应该怎么做。
邓巴家的男孩们也是这样,他们年少就遭遇了母亲病逝,父亲离家不归。苦难,让兄弟们更加坚强和团结,因为他们认为人生也许就是如此。
可是有一天父亲突然回到家,还提出了令人不解的要求:他希望兄弟五人跟他去盖一座桥,五人中只有克莱愿意答应。其他四人不明白为什么要一起修建一座桥,更不明白克莱为什么会妥协、背叛他们的兄弟情义。
但是克莱明白:他就是那座桥,只有他,能够修复这个家庭遭受的一切创伤。
这则故事名叫《克莱的桥》。
提及这部作品的作者澳大利亚小说家——马克斯·苏萨克,就不能不提及他的代表作《偷书贼》。《偷书贼》曾一直盘踞《纽约时报》畅销榜230周,也被翻译成了30多种语言发行。随着《偷书贼》的出版,他被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评论家称之为“文学现象”。而马克斯·苏萨克也成为当代澳大利亚小说界获奖最多、著作最丰、读者群最广的作家。
《克莱的桥》是作者马库斯·苏萨克突破性新作。历经十三年沉淀与淬炼写就的撼动人心的美丽,充满心碎与感动的家族史诗。他说在写《克莱的桥》这本小说时,每个字、每个典故、每个桥段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过的。《克莱的桥》以倒叙进行,描述克莱盖桥来龙去脉的同时,也揭开围绕邓巴家族史的团团迷雾。
自从“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在大众中普及开来后,许多人似乎终于为自己不幸的人生找到了“原罪”。都容易说到“深受原生家庭的伤害”,久而久之,就容易成为逃避努力生活的借口。
然而,就如《奇葩说》中辩手熊浩说的:“我过得不顺遂、不愉快、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够完满不够出色?这个锅,原生家庭可不背。”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却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路和方向。我们总是期望明天会更好,但我们必须认清楚一个事实:明天是不会无缘无故变得更好的。明天的更好是建立在今天的追求之上。重建人生的同时,我们其实也是在建设我们的家庭。
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的那一刻,我们应该把伤痛留在原地,而不是带着它们一起上路,就像我们在走路时不小心跌倒,爬起来的第一刻,每个人都会先把身上的尘土拍打干净,而不是带着一身尘土继续前行。
人生的道路会有很多难以想象的事情。 "我们曾经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本来互不相识,但落地之后,便凝为一体。结成冰,化成水,永远不分开。"这是电影《我的兄弟姐妹》里的一段话。电影中的四个孩子们一夜之间失去了父母成为孤儿,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未来的道路是艰辛困苦的,大哥齐忆苦忍受了痛苦,并决定将弟弟娃娃送给其他人收养。
而在20年后,远在加拿大的思甜得知自己患上了绝症,她瞒着所有的人,决定回国寻找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思甜回国后,历尽艰难曲折。最终,亲情战胜了误会和猜疑,在父亲的音乐中,齐家4兄妹经过寻找、磨合和理解,最终拥抱在了一起。
《克莱的桥》的故事核心,其实是作家朱萨克自二十岁以来就想创作的主题:“我一直想写本关于盖桥的男孩,以及他如何想把这座桥盖得美丽、伟大与完美的故事。”在英语中,“clay”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方面是主角的名字克莱,另一方面是作为原料的黏土的特性。 理解了这个词语,或许有助于我们去更好的理解克莱,和他的故事,以及他的桥的含义。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里总有一座桥,这座桥,就是家人。《克莱的桥》让我们感受到,对待自己的亲人,就应该相互扶持,互相理解,照亮彼此的人生才是最好的选择。
《克莱的桥》读后感(四):《克莱的桥》:邓巴男孩的史诗
邓巴家族历史的洪流需要一个讲述人。
这个天选之人便是邓巴家第四个儿子克莱。
邓巴家有五个男孩,为什么偏偏是克莱?
因为他生来爱听故事?因为他温顺认真地接受彭妮的钢琴辅导?或者因为他不言不语但内心坚韧?
因为他有秘密。
也是因为这个秘密,克莱成为了邓巴家的一座桥。
作为桥的克莱
作为“邓巴史诗”的记录人,克莱铭记母亲彭妮的人生路,记载父亲的成长史,见证父亲与母亲的爱情。他是连接父母人生的的过去与未来的桥。
有了这座桥,他理解母亲的选择和父亲的离去。所以,当迈克尔来寻求筑桥帮助的时候,克莱主动站出来。
决定帮助迈克尔修桥的克莱,又成为为邓巴家的男孩们和他们的父亲架起的桥梁。
谋杀者是邓巴男孩们给迈克尔起的名字,因为在母亲去世之后,迈克尔残忍地离开了他们,也残忍地“谋杀”了他们。
但是在克莱心中,谋杀者更像是给自己的名字。因为他最后帮助彭妮完成了心愿,不再接受死神的折磨。
这个秘密只有克莱和迈克尔知道,也许是这个原因,才导致迈克尔无法面对而离家出走,也让克莱背叛兄弟前去筑桥。因为他知道,当这座桥修好的时候,一切都不一样了。
作为桥的克莱,成为了邓巴家的精神支柱。
作为邓巴男孩之一的克莱
邓巴家的男孩们曾经喧闹而欢乐,他们有着相爱的父母,有爱着他们的父母,在他们特有的相处方式下有活力地成长着。
直到母亲去世父亲离家,曾经的平静生活一去不返,他们该如何生活下去?
作为邓巴男孩之一的克莱惜字如金,内心的不安与痛苦只能通过不断地奔跑才能暂时得以忘记。
这样一种奇特的对父亲的追寻方式,是痛苦与快乐的完美结合。
而这一项活动调动了所有男孩们的活力。马修陪伴他获得全国冠军,罗里和亨利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提高成绩,而汤姆则要守护着他赢得的骡子阿喀琉斯。
邓巴男孩们在争吵和打闹中来弥合着亲情,恢复家族的平衡。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活下去。五个男孩虽然没有全部完成学业,但是却无一人走上歧途。
我想这应该归功于母亲彭妮为他们读过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强迫他们学会弹钢琴。
因为好的故事会改变孩子的思维、情感、心灵和看待事物的眼光,更何况这些故事来自熠熠生辉的古希腊。幸运地是,他们还有一对爱读故事的父母。
陪伴他们成长的荷马史诗,寄托者邓巴男孩对母亲的思念与追忆。
作为修桥者的克莱
从来没有过建筑知识的克莱凭着坚韧的性格,最终筑起了一座结实的拱桥。
这座拱桥作为克莱与父亲、与兄弟们、与自己的和解,他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坦承一切,走出希尔维。
曾经让兄弟们弄不明白的克莱,为什么只是微笑而从不大笑?为什么打架不为了获胜?为什么喜欢待在屋顶上?为什么跑步不是为了或得满足感而是为了获得不适感并且总是能够忍受?
也许谋杀者这个词对克莱是种折磨,所以当他深爱的女孩凯丽离开之后,他才会如此懊悔,想要去向凯丽的父母、教练坦承自己的过错。
也许正是这一时刻,克莱理解了自己的父亲,体会到永失所爱之人的痛苦,也明白了父亲提出修桥邀请的涵义,而且这座桥一定要由自己来修。
因为他们已经一无所有,这座桥就是说他们的全部。
《克莱的桥》作为马库斯·苏萨克最新的长篇小说,从邓巴男孩马修的视角,细腻地展示了一个澳洲家庭史诗般的亲情故事。
全书不断采用插叙和倒叙的方式,仿佛一场魔术表演,严谨深沉,让人眼花缭乱。读者需要非常沉着冷静的头脑才不会受作者的叙事方式所扰,才能沉浸在这个充满了梦想、希望、亲情、成长的故事中,感受其中明媚的生机。
《克莱的桥》读后感(五):编辑说明 | 看《克莱的桥》之前,请先食用这些“开胃菜”
亲爱的读者:
在你看这本书之前,我迫不及待想要与你分享一些阅读前的注意事项,方便你阅读之前“食用”。如果你想更好地进入这个故事,就请接着往下看吧:
1
当你拿到这本书时,请不要直接翻页,请再看看中文书名和英文书名,有什么发现吗?
克莱的桥,Bridge of Clay.
先稍微剧透一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双关。
本书的主人公克莱是一个十分有担当的少年,他坚韧、勇敢的品质像极了黏土,哪里需要他,他就可以去往哪里,如同黏土,可以塑成任何形状,但必须要经过烈火的试炼,才能最终成型。
可能你也发现了,克莱的英文名Clay便有黏土的意思,所以也可以将英文书名翻译成——一座黏土桥。
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克莱便是那座桥,它是由克莱建成的,但它也代表了克莱本身,它矗立在那里,本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小编在编这本书时,曾纠结过是否要将书名改得“更好理解”一点,毕竟英文中的双关很难第一时间被读者get到,于是想出了《阿尔切街的幸存者》《桥上的家园》《彼岸》等书名,但这样一来,可能大家就再没机会体会到作者精心构思的双关了。
纠结再三,便还是选择了直译,就算需要进行说明,也希望马库斯的苦心孤诣,能被中国读者看到。
希望你们能喜欢这一个可爱的巧思。
2
在你翻到目录页的时候,请仔细对比一下各个章节的章节名。
你会发现,每一个章节,都多了一个关键词。比如第一章的标题为“城市”,第二章的标题便变成了“城市+水”,第三章的标题又多了一个关键词,是“城市+水+罪犯”……
你可能意识到了,作者的写作并不是按照单一的时间线进行的,每一个关键词带来的是一快完整切割的富含感情和时间等诸多要素的碎片。
一个个关键词构成了整个故事,这类似于一整个世界观的逐渐建成,作者想要凸显的不是逻辑性的时间故事,而是一个个史诗般的时刻。
想象一下,整个故事如同一张地图,每一个关键词都代表着一块大陆,是不是就立刻明白了这种写法带来的意蕴呢?当整块地图逐渐拼凑完成,你才会明白这种技法的意义。《华尔街日报》将这种技法评价为“潮汐式的写作”,希望大家也带着这样的思维去阅读。
所以,一开始看不太懂请不要放弃,到了故事的结尾,当作者构筑的世界逐渐显现,你便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3
当然,如果你是《偷书贼》的书迷,想必就已经对马库斯的写作很熟悉了。
你可能对这本书的创作故事更感兴趣,正好我知道一些,就偷偷告诉你吧。
自16岁下定决心成为一名作家起,马库斯便一直在寻找适合写作的主题。他常常在城市的各个街道穿行,观察着每一对沉溺在爱河中的情侣、每一个杵着拐杖的老人、每一个长满青春痘的滑板少年。他热爱每一个有趣的灵魂,渴望把他们写入自己的小说中。
19岁时,他终于遇到了自己写作的“缪斯”——一个修桥少年。
那少年沉默地修着桥,尚未长大的稚嫩面庞上,有着难在大人脸上见到的坚毅神情。他的眼睛仿佛在说:我要做一件伟大的事。
就是那么一个瞬间,一个仿佛可以立即延伸开来的故事在马库斯的心头出现。他当下就决定,要为这个少年创作一部史诗般的小说。
从此他开始在脑中构建“克莱的桥”的故事,但写出来的东西和想要的完全不一样,于是就将这个故事放下。然而,写作生涯伊始时偶得的灵感,二十余年来念念不忘。
《偷书贼》上市后,他觉得是时候来挑战克莱、他的桥,以及他对这个伟大成就所做的尝试了,他说:“我想将所有美好、所有悲剧与所有勇气全放进这个故事中。”
于是,我们便见到了一个如此温馨的作品,一个完全不同于《偷书贼》,但很“马库斯”的作品。
以上这些,便是小编第一时间想要传达给你的,希望能让你的阅读感受更加舒适,也希望你在看书之前就对书中的内容充满期待。这篇小文并不深入,因为有很多“玄机”静待着你来解谜。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书大快朵颐吧。
《克莱的桥》读后感(六):反套路细腻共情,构建立体阅读的平行时空
我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过,如此敦厚扎实的外国畅销小说——一般400页以内的故事,我仅仅需要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本。
单看简介,会觉得故事似曾相识,很难想象600多页的超大容量,如何叙述一个并不稀缺的家庭故事,还能引人入胜:
十三岁的夏天,妈妈在克莱的怀中死去,爸爸一言不发地逃走了,变成了不配有姓名的谋杀犯。
留下克莱和兄弟们,野蛮生长。
四年后,爸爸终于回来了,他没做任何解释,只是让孩子们跟他去修一座桥。
当年的真相,唯一知情人的克莱秘而不宣的理由,关于“最熟悉的陌生人”,自我和亲密关系,如何接纳和化解,独立和依赖,一切的关键起点,就从克莱答应修桥开始——
《克莱的桥》
(一)独特叙事线——构建立体阅读的平行时空
我一鼓作气读完这本厚厚的《克莱的桥》的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多条平行故事线交叉叙述带来的新颖感。
影视剧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两条或者多条故事线平行交叉,在各自的时空中,进行叙事,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交叉,或者巧借某些非同时的延续存在的共享人事物,牵起看似毫无关联的不同时空的故事线。
不停地交叉,又各自独立的叙事结构,多线并行,章节和故事来回切换,让原本显得平淡的故事情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深刻神秘,互相呼应,互为补充或反衬,甚至还可以互相启发,点到为止,无需多言重复又拖沓的部分。
就像热播的口碑好美剧《我们这一天》《致命女人》,都是上述的结构,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线,交相呼应,数度交汇,去凸显联系,共性,进步,突然切换制造的节奏感,也更容易避免观众陷入审美疲劳,激发更多思考,吸引更多注意力。
我大概读到第一部分第四短篇的时候,就发现,这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在独立的大章节之内,奇数偶数章节跳着阅读,既能避免混淆人名,快速理解,又有一种奇妙刺激的成就感。
其实这种方式并不罕见,其中难度绝对封顶碾压的莫过于《忒休斯之船》——几组同样的人物关系,不同时空重叠在一起,制造出N种空间的并存杂糅,导致要想完全领会,至少要通读7遍的奇妙构成。
但《克莱的桥》并不想靠悬念,制造谜团来特立独行。
每个完整的大章节,只选取两位主要人物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更加清晰,有趣的同时,也不会失去平易近人的良好阅读感。
阅读过程中,我也逐渐能明白作者为何取名“克莱的桥”,不仅仅是因为主人公克莱建了一座桥,更重要的是隐含的双关语义,其实就是在凸显这种人与人之间看似孤立,但其实有着重要隐喻和作用的共性点——
桥,就是平行世界的潜在的连接。
人事物之间,都该有有形甚至无形的联系。
(二)多人主视角的来回切换,主观和客观的感受交织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这位澳大利亚作家,马库斯·苏萨克(Markus Zusak)的作品。
书籍故事的主线,并不是只有上述第一层在单纯结构上的讨巧设计。
作者也是在借着来回切换的叙述,主客观视角的切换,代入程度的深深浅浅,带给读者感受的差异性,也增添了这个故事的吸引力。
每一条独立线里,一定有一个主要角色。
比如,围绕孩子克莱的时候,第三人称的叙述,却总有第一人称的代入感,从小非同寻常的经历,背负的秘密,当我们代入克莱的时候,强烈的主观情感,营造出一重世界。其他角色的补充,就是另一重。
比如,讲述早已逝去的克莱妈妈在成为一位母亲之前,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的成长经历。
不同于克莱的故事线,又有着第三人称的客观和平静,仿佛倒带的记忆在回放,过去的种种如同记录型的电影,娓娓道来的叙述感,孩子对“熟悉的陌生人”一般的父母的主观臆断,后期慢慢解密,颠覆想当然的误会偏见,两种极端的感受和反差,既鲜明,又更加巧妙地中和在一起。
如何让老套路有新惊喜——
比起一味地煽情的直白套路,顿悟的瞬间,感动的冲击,更加绵延不绝。
(三)细腻的细节刻画,不失文采的乐趣
《克莱的桥》是不同于我以往阅读的很多畅销作家外国小说的风格。
外语畅销冠军的小说翻译为中文,我个人总觉得,更胜在情节和创新立意。
比如法国畅销书作家马克·李维的代表作《偷影子的人》《如果一切重来》《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带着明显的温暖治愈风格。
作为讲故事的人,他不主打技巧出众的悬疑套路,虽然偶有时间旅行等绝不罕见的元素杂糅,但他更多是借助虚构类故事的形式,用另一种方式诉说一段真实的历史,让更多的读者,毫无负担地思索历史,思考人性,比单独去读残酷的历史,更具亲和力和推广度。
比如“最具天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继承者之一”,英国文坛极具创作性和鲜明个人风格的女作家阿莉•史密斯代表作《纵横交错的世界》,擅长采用各种新奇的实验性手法,将电影元素融入小说,她利用记忆的切换,对影像、幻象和人生的阐释,突破小说的常规创作方式,质感新奇。
以上广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代表作,单从文采上看,都略显单调和朴实无华。
不见得是作者文笔一般,毕竟隔着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语言特色,甚至是翻译水平的高低和语言转换中不可避免的信息损失和差异性,很难像欣赏母语中文写作一样,同时享受故事和文字的双重意境。
就像福楼拜的座右铭:想写得好就得感觉到位,思考到位,叙述到位。作者不只是用心在角色刻画,就连标题都格外用心。
每一个大章节,关键线索词逐渐递增。
比如第一章的标题为“城市”,第二章的标题便变成了“城市+水”,第三章的标题又多了一个关键词,是“城市+水+罪犯”,有规律性又不套路,言简意赅,层层推进。
在我对照着目录跳跃章节,如饥似渴地推进故事的时候,不禁感叹,作者真是为我们这种取巧的“小机灵鬼”读者们,还保留了一丝悬念和快乐,总是再不断思考,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和用心。
作者说:“我想将所有美好、所有悲剧与所有勇气全放进这个故事中。”
所以这么长的篇幅里,线索细碎又井然有序,自有安排;
每个角色一连串琐碎的事情中,每一件又都是新鲜的,没有一件重复,所以我不会感到厌倦,同时又的确是烟火日常里的平淡真实发生的故事。
能引发读者的真情实感,胜过讨巧的技巧无数。
《克莱的桥》的细腻生动描写之丰富,贯穿了整个故事。
所以,并不像我刻板印象中外国小说那样,人物形象较为单薄,更多是推动情节和引出主题的“工具人”,每个角色的心理,动作,性格都被刻画地富有层次,结局重要,高潮情节重要,可是每个人的人生也很动人。
毛姆曾经说过,小说的创作过程,要感兴趣的是人物,关注他们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的举动,还有他们的遭遇;对于他们的苦恼,他深表同情,对于他们的快乐,他欢欣不已;他把自己置于他们的位置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过他们的生活。
优秀的小说,给于读者的并不应该是指引,或者不只是指引,先应该成为一种消遣和享受。
我希望这本非典型,不套路的外国畅销小说,可以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