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少年》读后感精选
《波斯少年》是一本由[英] 玛丽·瑞瑙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得以初见作者笔下亚历山大宛如太阳与大海般的形象(然而竟然透过巴勾鄂斯的情敌滤镜喜欢上赫菲斯提昂...)。“从爱你开始,我学会了爱你的民族”这句,亨五也要甘拜下风辣
●谁告诉我这是历史小说我跟谁急。明明是爱情小说,而且是腐女必爱!
●我居然觉得浪漫!
●跟晋江的翻译不自觉对比,还是觉得那个爱好者版本的许多用词生动地多
●号称古风耽美的bl作者们,好好学一下人家怎么写爱情故事的背景orz
●如果附上行军地图就更好了。中东少年——阅读体验里少了些时空辽远的疏离感,添了一丝追想怀念。
●以爱人的狭隘视角却写出了与亚历山大的人生相匹配的丰富内涵。动人的爱情,从不拒绝爱的亚历山大/被给予了平等的巴勾鄂斯/住在亚历山大心里的赫菲斯提昂;远大的抱负,对理想的渴望/欲望的火光;随着巴勾鄂斯的描述,我亦被他所折服。故事断在了亚历山大之死,他走了,巴勾鄂斯亦无活着的念想。两次因看这书而坐过了站,但它又绝非是本精彩纷呈的爱情小说。PS:译者也颇让人满意。比料想中收获颇多。
令人最心动的不是巴勾勒斯的爱,或者真实的亚历山大,而是这爱如何串出了一个王朝,一个人类一统的大梦的兴起和覆灭。作者讲了爱,讲了历史之余,充满斑斓光彩的作品质感本身就是一趟对波斯帝国的文化朝圣之旅。
如题。男人与少年,以及少年成长成的男人与另一个不会变成男人的少年。琐碎而直白的情感,读起来却很舒适。郑先生的翻译干净而且收敛。读过之后几天,在ROM的三楼展厅看见一只碎陶片镶嵌的老虎,旁边是金子锻打的锥形皇冠。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从亚历山大联想到成吉思汗。他们都横跨欧亚大陆,战无不胜,可以说他们都是嗜好战争。然而他们的差别在于亚历山大带给被征服民族的是希腊的民主和人文思想,而铁木真带来的却更多的是民族的毁灭与苦难。这样看起来,亚历山大确实是从古至今独一无二的战神。
《波斯少年》读后感(四):波斯少年的爱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那么反感这个“把狗饿死”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挥之不去的奴性和无休止的对占有亚历山大的意淫吗?
我想还是因为我用现代价值观去评判他了。我想他是奴性,是自私,是目光短浅,是没有自我。但他的爱是毋庸置疑的真挚。
《波斯少年》读后感(五):真希望有个地名人名对照表
汉语的文学翻译和历史翻译差距太大,真搞不清楚,小说中的亚力山大的妻子是从哪里娶来的。
粟特?
至少有个英汉对照,读者可以自己查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