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鼬》经典观后感集
《白鼬》是一部由克里斯汀·文森特执导,法布莱斯·鲁奇尼 / 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 / Berenice Sand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鼬》精选点评:
●以法庭戏开始并结束,却是一个实打实的爱情故事,演员们的表演都恰到好处不过不失;反类型反传统的叙事方法荣膺威尼斯最佳剧本,男女主演分获威尼斯影帝和凯撒最佳女配
●审讯的部分拍的很纪实,像Maiwenn那种风格。印象最深的是Racine说庭审不是为了让真相出现,而是再次提醒人们一些基本准则惩恶扬善。感觉这次FabriceLuchini演的比较收敛,没有以前那种风风火火的个人色彩。但我必须要说的是咖啡馆两段告白说的我心都酥了。。。用Brassens的歌来表白真的是。。。
●当初是冲着法布莱斯的影帝去看的。西班牙观众喜欢这片子到人满为患确实吓了我一跳,但庆幸还是拿到了票。其实生词有点多给西语字幕也没办法全看懂,但是很多笑点还是能看懂的。有的段落确实还蛮可爱,只是有一场审讯衍生一场旧情其实有些无语,结尾十分轻松愉快。
●还是法国喜剧,严肃的大法官倾情与医生的故事,竟然还有些许浪漫
●原谅我对法语台词无感知能力,虽设计的精妙且浪漫,但我却只觉得法庭戏太干瘪,爱情戏又太尴尬~
●No.92 欧洲的法庭审判和陪审团制度和美国的原来还有如此大的差异。
●以为是“十二怒汉”那样的法庭电影,结果只是用疑点重重的案件做引,讲述主审法官和一位陪审团成员之间的爱情,法国人浪漫起来真是... 结尾轻松明快,感情也别辟蹊径,Fabrice Luchini居然拿下威尼斯影帝真是大快人心哇哈哈~
●虽然真的是一部甜地发齁的爱情小品,但是完整的法国法庭庭审过程是很大的看点,庭审过程镜头偏纪实,而法庭之外的镜头又尽显柔和与生活化 这么慢悠悠又温情的电影实在很考验主演演技
●看似嚴謹乏味的法庭劇,骨子裡其實多愁善感與浪漫,作品格局雖小,但韻味猶存,第72屆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片最佳劇本與男演員獎
●咖啡廳那段印象深刻......
《白鼬》观后感(一):白鼬
需要认真静下心来看的电影,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与特写是本片的重点所在!没有出众外貌的男女主角撑场,但所有人的戏份通过那些特别的镜头诠释地格外质朴与真切。事实的真相到了最后已经不再重要,再冷漠的人也会因为对方的一个微笑,一件衣服痴迷哽咽!推荐穿插于影片中的一首原声来自多国混血才女Claire Denamur演唱的【Dreamers】...
《白鼬》观后感(二):爱上十八线阿姨
我能耐着性子看完一部英文字幕的法国电影,说明女主深得我心(划掉,说明这部电影很好看)。虽然是法律剧反映西方陪审团制度的,但完全不是《十二怒汉》或者《疯狂陪审团》的严肃,穿插中年爱情线,在我看来还有点轻文艺是怎么回事。昨天还是《西部世界》里气场两米八开外的女高管,这里却是温柔优雅知性的女医生。很喜欢咖啡馆的两场戏(尤其是有女儿在场的那场)和在家里跟女儿的一场。超多小表情小动作,表露少女心无疑;眼神又像一泓秋水,看多了想拉着私奔。
《白鼬》观后感(三):3.5星推荐。如果看的有中文字幕则4星推荐。
L'hermine, 白鼬。今天和同事在里昂车站附近看的法国电影。讲的因为一件案子,法官(检察官?)遇到了作为陪审团的旧情人。这部电影倒是让我稍微了解了一下法国开庭的流程。说实话法语难度不低,穿插了些法学词汇。但是还是能get到不少笑点,毕竟主演演过不少喜剧,所以表情戏很丰富。片名白鼬指的是法官衣服上的白鼬皮,整个电影比较难懂的是问询警察那段。主要思想是警察主观概念认为罪犯有罪,罪犯最后认了罪,可能是受不了审讯,当庭又改口。而警察也先入为主认为有两双军靴。总之罪犯之前的供词产生了疑问。餐厅的两段儿都特别有意思。母女的桥段。龙蛇混杂的陪审团午餐会面自我介绍那段都很有趣。语言有限,毕竟没有全理解电影,3.5星推荐。如果看的有中文字幕则4星推荐。
《白鼬》观后感(四):一股爽心的白色
克里斯汀·文森特的《白鼬》(2015),老戏骨法布莱斯·鲁奇尼出演的法庭庭长拉辛,比我想象的要好。这老头出演的影片巨多,有种标签印迹,想不贴也难,有点儿神经质,有点儿卖萌,还有点儿常常不置可否,典型的法式神经综合症。
《白鼬》中,作为一个二十多年的资深法官拉辛,法庭上,他总是绕着白鼬样的围脖,被人冠称“二位数庭长”,意思是说经他审判的案子,被告人的刑期都没有少于十年,够狠的这老家伙。可这次似乎有点不同以往,在圣奥梅尔法庭上,被告马歇尔·贝克林是一个27岁的小伙,有踢死其7月女婴的嫌疑,更何况他是自首。
但在法庭中,被告却矢口否认,任凭问什么,他反正只有一句“我没有踢梅里莎”,透着骨子里的坚定。他的妻子作证时也说没看到老公有这种行为,有时孩子哭个不停,有点不耐烦总是会有的。但邻居们作证大多都说。这一家经常吵个不休,噼啪作响。邻居们倒跟着起哄似的。
被告马歇尔·贝克林,1986年12月24日生于阿尔勒,3岁时父亲因建筑意外去世。他同母异父小他9岁的弟弟作证时,动情地说他跟我的亲哥哥一样,他爱每一个人,我不相信他会做出这种傻事。反观被告,则一脸的茫然,他把不准自己的结果到底如何。
被同事屡屡嘲笑的拉辛,自感这个案子很是棘手,这几天又患流感,耐不住,时不时得反常的休庭,上一下洗手间。跟妻子的离婚事基本敲定,二人见了面还跟没事一样,普通朋友一样打招呼。谁知道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可能连他自己都捏不准。
但更挠头的是,这起案子的其中一个陪审员,竟是他六年前患病住院时的主治女医生迪特·洛伦森·科特莱。45岁的她,来自哥本哈根,在法国也生活了二十多年。她离异后,带着两个孩子。女儿也很懂事,总希望妈妈有个好归宿。拉辛住院时便爱上了她,但从没明确表态。这次,他便利用休庭机会,约她出来到咖啡厅聊聊。
似乎迪特对于他的大胆表白并无太多惊喜,犹疑不定,也属正常。女性总会含蓄些。或者说她还需要静观其变,至少要等这个案子终结。毕竟大家关心的是这个马歇尔到底判几年,或者干脆无罪释放。没有找到可靠性的证据。连法医都说,婴儿她头上出血,有可能是他踢的,也有可能是自己碰到了什么,这很难下绝对的结论。拉辛再厉害,也要费一番思量,至少得倾听各方申诉意见,自然就包括迪特的看法。
为此,拉辛特意点名让迪特发言。知性的迪特微笑平静地问被告妻子你生第二胎时,顺利吗?对方回答顺利。那孩子见过他父亲吗?对方摇头。庭上谁也没想到,作为一个陪审员会问这样看似与案子不相关,却异常切入人心的温暖话题。陪审员七嘴八舌,打破了一种沉闷碎碎念的气氛,他们的激辩,对于拉辛法官的审理,至少有参考因素。
比如,有的说被告妻子杰西卡有可能就是本案的凶手,只因为有了身孕,其夫遂代之自首。拉辛也认为并无确切的证据证明就是被告所为,审理也只是凭一份小小的证词,也许永远不知道真相,但可通过审判此案,让世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最终,拉辛在法庭上罕有的宣布被告无罪,当庭释放。这对于这位声名不佳的法官来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一个审理刑事案件从没少于二位数的法官,这次却温柔地释放了被告,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出于爱情的魅力。这的确显现了法式浪漫的融入与调和。
白鼬,又称鼬獾,哺乳动物,像猫而小,尾巴长,毛棕灰色,腹部白色,生活在树林中和岩石间,也叫猸子。以此为片名,不只是形似,其隐喻显然有着多变的寓意。如同拉辛的审案判决,以及他跟迪特辗转多年又重临的爱情。
后来,拉辛向迪特坦诚,那时住院时,你给我打吗啡,感到你那么漂亮,我就已爱上了你,可命运之手,之后又安排我们永不相见,因此,下次再开庭时,我希望你作为陪审员,永远地注视着我,我需要你的注视。潜台词无非就是说这会给我极大的信心。
再次开庭,拉辛依旧绕着白鼬样的围脖。幸好,迪特来了。他庄重宣誓:“将认真审查对拉卢洼卡玛拉和格林斯基等人的指控,排除憎恨恶念,排除恐惧、爱戴,要记住被告人是假定清白的,任何疑问将本着对被告人有利的原则来处理,你们会根据自己的良知和判断,来形成最终的裁决,坚守公正、正直和坚定的原则,与你们自由和诚实的人格相一致,你们的辩论要对外界保密,即使本案审理也不得外露。”
这段台词我之所以全部摘录,一个是觉得这段台词非常有温度有力量,另外,还在于拉辛宣誓时不停地注视着台下并未选上陪审员的迪特。起先,他还以为迪特已随其它人员离开,没想到她走出去又返回来了,这让拉辛喜出望外。迪特同样对他抱以深情凝视,并慢慢脱下蓝色外套,一股爽心的白色自由感顿时透亮起来。
片中的镜头有点儿给人添堵,每每二人同时入画面时,必有一个背影,一个脸部。这是有意为之,还是碍于技术原因,不得而知。小制作并非有统一的拍摄模式,归根结底,还是与导演本身的创作风格相关。片中插曲也不省心,尤其是表现迪特起伏的情感时,穿插的几曲子情意款款,似乎法国影片这样去刻意表现一段情感的传统方式,还真的不多。
另一个有意味的是,陪审员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男女老少皆有,休庭时,他们齐聚一起侃侃而谈,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说个笑话逗个乐,煞是有趣,这显现一个多种族多信仰的融合。但从细微处,我们还是看到了某种对立及不可调和。这本就是一个利弊丛生又难以权衡的新世界。
如同美国枪击案,为何以前极少,这十几年多了,原因就在于从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多了,带着不同成长的印迹、信仰及思想,融入不了美国文化,久郁之下,稍一触发,枪击案就不可避免,这是美国那些反对控枪人士所看不到的新问题,他们习惯带着固化的一成不变的观点看待新问题。这是枪击悲剧一再重复的根本症结之所在。一句话,世界变了,人心变了。
当然,最在意的还是影片的法庭场面,为被告辩护的律师好像总是游离分心的样子。还有习画的法律专业女生在画画,拉辛跟他的法庭成员,包括他的女助手宝琳娜都有点儿格格不入的距离感,不说退避三舍,也是见面愁的那种。可以说,如此不厌其烦地全方位呈现一个真实法庭的情境影片,还真不多见,其细致之处有时真让人有点儿咋舌。看似拖沓,自有另一番用意。
20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