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13 16: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的读后感大全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是一本由王树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页数:7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精选点评

  ●最好多一些标注战争态势的图就好了……终于完了这本= =

  ●终于看完了,王树增太牛逼

  ●终于读完了,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总感觉我对解放战争有很多盲点,这次总算有了个总体印象。有生力量这个概念很有启发,以保存自己有生力量,消灭自己有生力量为宗旨,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方可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哪是什么军事题材纪实文学分明控诉书和战役细节罗列啊,编排上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宏大”,又没有丝毫文学性框架文采比起《血红》都差远了。

  ●已毁于萌萌文笔一般,材料丰富

  ●kindle

  ●怎么延安都让人胡宗南“端”了,三五八旅三五九旅还挂着当年国民革命军的番号。。。

  ●书买了一直没看,后来在喜马拉雅发现了有声读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有声报告文学,205集,著名播音员,制作精良大气磅礴。听完了,值得一听。

  ●一本凑集史料杂烩,史料不全、毫无分析、混换无章,总体评价一般尚可,读完此书很难对战争有深入了解

  ●自己买了一套,第三次读,还是认为人民战争的观点比较弱,但不失为一本很不错的了解性读物。有点想重温一把大决战三部曲了。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读后感(一):战争细节的赤裸描述

  这本书适合要拍战争片导演阅读,一般人还是不要花精力去读了。但我本着有始有终原则读了下去,结果是,读到结尾,仿佛还没读完的样子——我显然还沉浸在那一段历史中。

  可是我又觉得,如果要读那段历史,这显然也不是一本合适的书,大量的战争细节描写,只会给你灵的震撼,而不是历史的穿越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读后感(二):这绝对不是一本有趣或者易读的书

  大都说这本书好,但看了几天,有几句话不说不快

  这绝对不是一本有趣或者易读的书,不适合于不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去读。

  1。大事件和历史细节混杂在一起。读者要有相的历史知识背景才能知道那些事要精读那些情节可以忽略。

  2。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去写的,而是按照作者自己意向。恕我愚笨,我看不出作者的思路,觉得很

  3。文笔很孤燥,平铺直叙,读起来没有快感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读后感(三):王树增的文风一向很和谐

  王树增先生作品文笔较流畅可读性不错,作为入门书是很好的选择。我一直认为战争是很残酷的事,而王先生往往在描述时轻描淡写或以伤亡数字代过。像刘邓转战大别山,其惨烈在其它作品和一些将帅回忆录中都有描述,可在王先生的作品中都被和谐了。其实王先生一贯如此,实在令人遗憾。他在《朝鲜战争》中大幅参考了美国人约瑟夫格登的《朝鲜战争》,很多地方都在叙述中弱化了美军对中国人的敌意,在最后一章王先生写到:“几个中国士兵溜达到美军的阵地上,拿出几粒糖果和一块手绢要送给美军士兵作礼物,美国士兵说他们不要糖果和手绢。”而原文是“后来一些中国人游荡到海军陆战队的阵地前,送了糖果和手帕作为礼物。海军陆战队员们扭过头去。他们一言不发。他们也未回礼。和平已足矣。”王先生还略去了美军向中国军队“扔石头以自娱”和听到中国军队唱歌后还唱《海军陆战队颂》等情节。再如《长征》,国共双方的将领回忆录大家也许没时间翻,只要翻翻金一南的《狂飙曲》(新版《苦难辉煌》)和杨炳章的《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就知道王的功夫差在哪了。

  兵者,国之大事也。胜利之花是由无数鲜血灌溉的,我们不能见美而忘丑。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读后感(四):一将功成万骨枯

  历史本来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华民国自北伐一定江山后,蒋公以坚韧不屈之意志,内整合割据军阀,外御倭寇,团结全国万众,以空间换时间,成为战后五常,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逆势而扬,领袖声望盛隆,举国期待的和平似乎即将而至,甚至中共领袖都觉得下一步总部搬至宿迁,与国民党共组联合政府!但历史告诉我们,一山岂能容二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加之两位党魁执拗而专权的性格,注定了内战的不可避免! 一将功成万骨枯,内战本就没有胜利者,无论兴与亡,做炮灰的永远普通百姓!无论《大江大海》里被强迫充当炮灰的百万农民和战俘,还是党史里万千苦众的膳食壶浆,自发支持王师。总之,人海战术获得胜利,与其说是共军的胜利,不妨说是国军的自溃,败因多多,大致如下: 派系林立,相互掣肘;通过中原大战,蒋公名义上统一了全国,抗战之时,无分中央地方,举国团结,一致抗敌,有了川军穿草鞋千里赶赴淞沪战场的可泣壮举。但抗战胜利,各派系又各自打起了小算盘,有如阎锡山只求自保山西,而老对手桂系掣肘中央,时刻都准备取而代之,甚至在徐蚌会战后还想与中共隔江而治,坐拥江南,可李宗仁真的当上了代总统后,才发现自己已无法收拾烂摊而借病逃亡美国。 将帅战术不统一,且指挥如儿戏般的变换无常,十万级装备精良的集团军通常被数倍的共军包围消耗,而近在咫尺的国军要么只求自保或狼狈窜逃,要么被阻击而骑虎难下,反而被围剿!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读后感(五):不错,反正比学校里上的中革史有趣

  这是本分上下两册,共七百多页的大书,不过看起来很轻松,基本上就是些打仗的故事。关于此书也没什么太多好说的。写得还不错,覆盖的很详尽,大大小小各次战役及各种政治上的较量都涉及。文风也平实,基本上就是老老实实讲故事,这一点比《苦难辉煌》一书好,没有作者跳出来做什么评论和抒情。不过,相比于《苦》书不足的一点在于,对人物的命运关注得不够。当然这也是因为有太多的历史事实要讲述,需有所侧重。但其中有很多个人的故事,实在应该很精彩,错过了可惜。比如说陈赓、宋希濂这一对湘乡老乡又是黄埔同学的命运,比如说远征军出来的那一帮子从民族英雄沦为败兵之将和阶下囚的将领(其中也大多是湖南人)。相比之下,《人间正道》的处理方式──用一家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起伏为中心──更吸引人些。

  这几个作品中都有个共同的缺陷,就是讲的还是大人物的故事。大人物的故事当然要讲,但大家对此相对都熟悉。而小人物的故事不仅可以同样有趣,可能对于解释历史还更有助益。比如说,打仗是个要人玩命的事情,为什么有人愿意冒这个险呢?其中有生计所迫,但也有很多人还真是为了个目标。我党在内战中的胜利,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有很多的人愿意为了她的目标而为她打仗、为她玩命,而国民党却没有,从政治领袖到将领到最下层的士兵。所以,要理解这个差异、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还就是要从小人物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他们愿意为了分到的那点土地而玩命,而他们在这个巨大的历史事件中所经历的命运又是如何。比如说,有个角度就可以写个很有意思的小说:就讲两三个东北的青年农民,参加了东北野战军,然后一路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其中有的死、有的伤,这里头可以无数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