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生最爱纳兰词》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生最爱纳兰词》读后感100字

2020-09-13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生最爱纳兰词》读后感100字

  《一生纳兰词》是一本由苏缨著作,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16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最爱纳兰词》精选点评

  ●太矫情

  ●一个人豁达却不是所有人喜爱个人以一种姿态站在历史潮流里时,他注定寂寞

  ●老师送的 呵呵

  ●喜欢诗词朋友不妨一读。。

  ●若容之词本就巧夺天工,辅以苏缨鞭辟入里又不失幽默解读精彩

  ●金缕曲的我不能自拔

  ●即使读不懂,也能读出纳兰的哀伤

  ●年初乜姑娘送的生日礼物,暑假开头在长途火车上看完。第一次看这种性质的书,比预想中要好,不矫情不装叉不修饰,有点微微吐槽腔。

  ●这本在解读纳兰词方面有参入一家之见,所以并不是很好深见读物,但犹可当做一本诗词的科普读物。

  ●中学 纸质

  《一生最爱纳兰词》读后感(一):力荐《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方面从纳兰词的修辞,用典,背景,化用来介绍纳兰。每一首词介绍的很精细,很细腻。看纳兰词还是要看苏缨或其他一些稍微专业的人写的,千万不要看安意如拼的《当时只道是寻常》那本,杂乱无章最好别看我就深受迫害

  《一生最爱纳兰词》读后感(二):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

  “春浅,红怨,掩双环”三月春犹寒,幸得此词笺。落座枕一缕曦光,借一盏清茶,着于这一卷词集,倒也是一桩供以解乏之事。

  若提及纳兰性德,脱口而出自然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画扇”“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年心”......说到底,不过一个愁字。

  可纳兰容若当真应当只以一个愁字盖过? 清词大陈维崧曾赞纳兰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著名文学家王国维感叹“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此番话亦是指纳兰性德。

  漫目青史,有载其书法 绘画 音律虽称不上五一不精,但却皆有一定造诣,又称其善骑射,自幼便是过目即可成诵。由此可见得,即便抛开清词不谈,纳兰性德亦是“上上人”。

  言归正传,再论纳兰的词,狂可“德也狂生耳”,愁可“愁似湘江日夜潮”。情到浓时,便直抒胸臆字字皆有情,却又似有另一番格局在其中。词风清婉,无意将其比之闺中女子,行墨到缠绵处,又无端生出了几分俊逸在其中。时有阔书情感之处,却毫不绝粗狂的意味,反倒惹人联想那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确纳兰性德便就是这般温润的君子。挥比间,便自成一番洞天,行墨时,又勾起无数情愁。

  有如此羡煞旁人的文字,却还是忧愁至此,难免惹人想起那句“为赋新词强说愁”。可若你当真读懂了纳兰词,又怎会这般不解风情地煞了这词情。

  纳兰性德缠绵于病榻之间,一朝喜得良缘,却终是未曾过上几日“称意即相宜”的日子。后游江南,觅得良人,可这段缘分终究还是溺毙在了这世俗的沼泽。他曾自嘲“我是人间惆怅客”,想必也是自抑于这处处存萧索的过往,原是沐金而生,可却惆怅至此,想必纳兰自己亦是为此心存感伤罢。所以,当他艳羡着宋代李易安时,便当即一挥笔写下“赌书消得泼茶香”,可他终究还是惆怅啊,即使他厌烦这份恼人的惆怅,可他依旧无计可施,笔锋一转便带出了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悲怨是文人墨客或多或少都会存有的情愫,太白斗酒,抛下忧愁,只为不使金樽空对月,便彻夜醉酒,还朗笑对君子自称是酒中谪仙。纳兰的酒,可否也会这样的一番豁达,我想一定是有的,就着“一钩残照,半帘飞絮”,看着飞去的鸾,饮下一壶浊醪,竟是无端生出“愁似湘江日夜潮”的苦闷,便有了那句“谁与劝孤酌”。 纳兰性德,当真是漫客于尘世间的惆怅仙啊!

  《一生最爱纳兰词》读后感(三):愿见灯落 静看雁飞 ——浅谈《酒泉子》

  (几个月前放在电脑里的舍不得删就留在这里吧)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成长中不免有愁绪,又渐渐如落花般被我们埋在了过去,藏在记忆深处最无人只晓得的一隅……

  年少的愁思是美好的,是隐秘的。那是未开的花朵,未飘落的枫叶,未融化的冰泉……人们常觉得“少年不识愁滋味”,在如此美好的年纪谈何“愁思”?但是啊,无论是轻狂还是愁苦那都是少年。仿佛一切都未开始,但好像一切又都突然结束,浅尝辄止的青春,每每忆起,那是多少年后,是多少个无人只晓得夜晚,有多少人为之落泪。

  前段时间,男童因与母亲争执跳河的事情引发了大众的讨论。男孩的举动显然过激,但他如此幼小却选择离开,选择解脱,不禁引起人们的思考。我们曾经是不是也有过那样的脆弱?那种不被理解的那种无辜?但随着我们慢慢成长,我们都是在一次次嘲弄中,学会藏起了真实,变成了曾经最看不起的那类世俗之人,我们逐渐长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人,消失在人海中,渺小如铁轨边的蔓草那样过完后半生。后来,我们也成了大人,对于孩子的责骂,也变得理所当然了,但当初,我们不过也是在隐忍中,一步步长成了现在麻木的样子。

  其实人从骨子里来讲,都是怀旧的,即使是那些木讷的成年人,忆起那些青春往事,也不免勾起他们暗藏的浪漫思绪,正如木心说的,“好事坏事,过后谈起来都很罗曼蒂克”。是生活的一次次打击逼着他们成了现在坚硬的样子,但青春的愁绪啊,为现在那颗粗糙的心提供了安乐窝,就像爷爷总喜欢给孙子孙女讲自己以前的故事,作家喜欢写自己的经历,其实他们也不是真的想把这个故事分享给谁,而是想自己回忆,回忆自己的青春,“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不管那段梦中的曾经是欢欣还是悲苦,只是翻阅往事,已成习惯。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含蓄美更被人接受, “忍”似乎十分广泛,像“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样的话听的人多了,便真的觉得“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实际上,曾经我们一些美好的幻想,对世界热情的追逐,都在一次次的接受“不”中,永远消逝。

  岁月带来了沧桑,但那颗柔软的心始终不会变,外表坚强的人往往内心细腻,这种反差在外人看来似乎打破了平衡,但这又恰恰构成了一种平衡。人们呐,往往爱说一些口不对心的话,已经成习惯了。“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一生之中,有些苦乐喜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都是一个人上路的,每个人旅行都有目的,你当人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弄懂这段旅途的本质,我们难免孤独,但每个人都是这样,慢慢的,会发现,孤独也是一种繁华,我们曾经忽略的一些东西,回头看看那些不曾注意到的意外之美,那种简单真令人高兴。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我们也都是这样被抛在了流光里的人。

  儿时的率真美好成了现在的圆滑世故,人们恐惧与众不同,人们相信“枪打出头鸟”于,是选择了讨好这世界,就像席慕蓉写的“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的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发现,我只剩下了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有多少人也是像这样,一天天活在同一张微笑的面具下呢?纵使内心已然兵荒马乱了,外表仍要装出那副可笑的讨好,走一条无法回头的路,这情况是可悲,但那份天真总有一天要逝去,生而为人,唯有再见方为人生。所以,大家都是在失去中长大的,每个人也都没什么特别的,那条回不了头的路途,早已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如同花开花落,缘生缘灭,人生的许多烦恼都在变化。一切如花,凌晨四点,海棠未眠,也许那些烦恼也在不经意间消逝,蓦然回首,一切不过如是而已,又有什么可嗟叹的呢?

  再回到诗中的少年,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他浪漫的信仰受到了打击,理想成空,固然令人痛苦,但少年的书生意气,亦能在愁绪中开出一条道,在一滴清水中,照出朗朗乾坤,正是中华传统的“积极用世”的态度。正如“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烧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般意气风发。

  大千世界,我们一个人旅行,难免有时感到无力,但少年时代的愁思有多么美好啊。我们都是一样,过着不算好也不算坏的生活。

  愿少年在愁绪涌起时能够依傍阑干角,看灯落,看雁飞。

  《一生最爱纳兰词》读后感(四):《一生最爱纳兰词》:清才子四段感情,成为倾倒众生的传奇

  被誉为清词三大家之一的纳兰容若,很难说是凄婉的情感经历,成就了他的佳作,还是天赋禀然成就了他,曾被誉为清初第一词手,大量作品记录他的美丽与哀愁。

纳兰容若身世:

  纳兰容若(1655年—1685年),虽然一生只有30年,但出身显赫,情感曲折,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时期的武英殿大学士,母亲觉罗氏家族与皇室沾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十七岁入国子监,22岁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作品现存大约348首,主要作品有《饮水集》、《通志堂经解》、《侧帽集》、《渌水亭杂识》等

纳兰容若情感:

  “一生一世一双人”成为佳话,纳兰容若的生命中,一共经历了四段情缘,四个女人,带给纳兰性德四段不同的感受。

  第一个女子是青梅竹马的表妹,两人情投意合,可惜命运弄人,因倾心容若的缘故,无端遭人妒忌,最终被送入深宫当了妃子,从此这段青涩的初恋画上了句号。

  第二个女子正妻卢氏,在失去表妹的痛苦中还没有过去,20岁的纳兰容若与18岁的卢氏成婚了,这段婚姻对于卢氏来说是不幸的,虽然两人门当户对,但因为纳兰容若感情受挫,心理很难接受她,卢氏给他夹的菜,他虽然不会拒绝,但也不会动筷,最后就剩在碗里,这种被冷落,只有卢氏心理知道有多痛,婚后第三年,她怀孕了,但等待她的是难产的厄运,年仅21岁这位女子香消玉损,也许是出于对妻子的愧疚,纳兰容若内心再次遭受重创。

  康熙二十四年,31岁的纳兰容若因病离世,据传纳兰的亡日与卢氏是同一天。

  第三个女子是续弦的官氏,痛失妻子伤口还没有愈合,就仓促迎来了第二段婚姻,猜测有可能是家里长辈主张,但从以往纳兰容若的有些作品中,可以感觉到与这个女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深。

  第四个女子是小妾沈宛,也就是有江南才女之称的沈宛,沈宛是汉族,在《 众香词 》中,收录有她的词作,可因为当时满汉不通婚的制度,最终已经有身孕的沈宛,只能返回江南的老家,这段感情再一次以悲剧收场。

  家世显赫,一身才华,但四段感情最终成为不能承载之痛,只能用作品记录心中的哀伤与思念。

  要想真正的了解纳兰容若这个人,我们就要从他的传世作品中,去感受他的那种真实情感,《一生最爱纳兰词》这本书中,解读了他的大量作品,并告诉我们关于诗词背后的很多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书中纳兰容若的第一个作品:

  这首《浣溪沙》背后还有一个未解之谜,对于纳兰词中暗指的是哪位美丽女子,很多也是众说纷纭,有文化的人和普通人说话,在格调上有很大区别,比如普通人会说“来一杯咖啡”而小资会说“一杯蓝山”,我们来看第一句:“欲问江梅瘦几分”,这里如果你把江梅换成梅花,那种精致就完全没有了,也严重违背了小资精神,梅花是泛指,而江梅只是一个品类,江梅也叫野梅,这里暗指一位女子,并不是大家闺秀,有可能是一位貌美如花的歌妓。

  拿江梅作为拟人,有它的独特之处,江梅的特点是清瘦、孤傲,“只看愁损翠罗裙,”两句联系起来就很好理解了,一位清瘦、孤傲的美丽女子。

  紧接着下面这句“麝篝衾冷惜余熏”暗指房间里一个人住的孤独女子,有些清冷有些愁伤,这里作者想表达的是这位女子的爱慕和暗恋。

  而纳兰容若的这首作品中会是谁?最合理的解释自然是沈宛,但是也有人认为是那位入宫青梅竹马的表妹,所以可以看出,只是一部作品,但它背后想表达的内容其实非常多。

清词与宋词的区别:

  任何不同朝代的文化都会有所区别,会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体系民和族民风等,都会体现出很大的区别,比如说在文物的鉴定上,同样是两款外形差不多的瓷器,但在细节处理上风格却截然不同,区别会很大,在专家眼里很容易就能够区分。

  同样不同朝代的诗词也会有天壤之别,清词与宋词在创作和欣赏都各有千秋,宋词可以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代表人物有,欧阳修、女词人李清照、范仲淹、苏轼等。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内容主要表达的是一种直观的意境,借用外在事物隐喻一个人的孤独和离愁的复杂心境。

  宋词的代表作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里摘录了两句大家比较熟悉的语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按理来说,清朝离我们更近,但我们为什么却记住了很多宋词里面的好的句子,而清词里很少看到单独的好的句子流传?

  在宋词中体现出当时的人们惬意,更多的是闲情致、游山观水之作,作品中体现出大气与旷达,社会风气开朗。而清代文人所受的环境截然不同,受到的限制比较多有一种压抑感,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最终被处死。

  总体来说两种朝代的风格各有千秋,王国维先生说“北宋风流,过江全失,”我们更多人对宋词比较熟悉的原因,主要是里面的佳句,可以随便单独提出来摘抄背诵,而清词的特点是哀婉凄怨,清词更注意整体性的表达,背后涉及典故太多,会觉得句句都绝妙,只选出一两句,感觉破坏了整体美。

结束语:

  清词,适合一个人静下心来慢慢品读,一个下午、一张小桌、一本书、一杯茶,人生情感皆在此,沉醉其中,其它又何求?

  《一生最爱纳兰词》读后感(五):《一生最爱纳兰词》:清才子四段感情,成为倾倒众生的传奇

  被誉为清词三大家之一的纳兰容若,很难说是凄婉的情感经历,成就了他的佳作,还是天赋禀然成就了他,曾被誉为清初第一词手,大量作品记录他的美丽与哀愁。

纳兰容若身世:

  纳兰容若(1655年—1685年),虽然一生只有30年,但出身显赫,情感曲折,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时期的武英殿大学士,母亲觉罗氏家族与皇室沾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十七岁入国子监,22岁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作品现存大约348首,主要作品有《饮水集》、《通志堂经解》、《侧帽集》、《渌水亭杂识》等

纳兰容若情感:

  “一生一世一双人”成为佳话,纳兰容若的生命中,一共经历了四段情缘,四个女人,带给纳兰性德四段不同的感受。

  第一个女子是青梅竹马的表妹,两人情投意合,可惜命运弄人,因倾心容若的缘故,无端遭人妒忌,最终被送入深宫当了妃子,从此这段青涩的初恋画上了句号。

  第二个女子正妻卢氏,在失去表妹的痛苦中还没有过去,20岁的纳兰容若与18岁的卢氏成婚了,这段婚姻对于卢氏来说是不幸的,虽然两人门当户对,但因为纳兰容若感情受挫,心理很难接受她,卢氏给他夹的菜,他虽然不会拒绝,但也不会动筷,最后就剩在碗里,这种被冷落,只有卢氏心理知道有多痛,婚后第三年,她怀孕了,但等待她的是难产的厄运,年仅21岁这位女子香消玉损,也许是出于对妻子的愧疚,纳兰容若内心再次遭受重创。

  康熙二十四年,31岁的纳兰容若因病离世,据传纳兰的亡日与卢氏是同一天。

  第三个女子是续弦的官氏,痛失妻子伤口还没有愈合,就仓促迎来了第二段婚姻,猜测有可能是家里长辈主张,但从以往纳兰容若的有些作品中,可以感觉到与这个女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深。

  第四个女子是小妾沈宛,也就是有江南才女之称的沈宛,沈宛是汉族,在《 众香词 》中,收录有她的词作,可因为当时满汉不通婚的制度,最终已经有身孕的沈宛,只能返回江南的老家,这段感情再一次以悲剧收场。

  家世显赫,一身才华,但四段感情最终成为不能承载之痛,只能用作品记录心中的哀伤与思念。

  要想真正的了解纳兰容若这个人,我们就要从他的传世作品中,去感受他的那种真实情感,《一生最爱纳兰词》这本书中,解读了他的大量作品,并告诉我们关于诗词背后的很多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书中纳兰容若的第一个作品:

  这首《浣溪沙》背后还有一个未解之谜,对于纳兰词中暗指的是哪位美丽女子,很多也是众说纷纭,有文化的人和普通人说话,在格调上有很大区别,比如普通人会说“来一杯咖啡”而小资会说“一杯蓝山”,我们来看第一句:“欲问江梅瘦几分”,这里如果你把江梅换成梅花,那种精致就完全没有了,也严重违背了小资精神,梅花是泛指,而江梅只是一个品类,江梅也叫野梅,这里暗指一位女子,并不是大家闺秀,有可能是一位貌美如花的歌妓。

  拿江梅作为拟人,有它的独特之处,江梅的特点是清瘦、孤傲,“只看愁损翠罗裙,”两句联系起来就很好理解了,一位清瘦、孤傲的美丽女子。

  紧接着下面这句“麝篝衾冷惜余熏”暗指房间里一个人住的孤独女子,有些清冷有些愁伤,这里作者想表达的是这位女子的爱慕和暗恋。

  而纳兰容若的这首作品中会是谁?最合理的解释自然是沈宛,但是也有人认为是那位入宫青梅竹马的表妹,所以可以看出,只是一部作品,但它背后想表达的内容其实非常多。

清词与宋词的区别:

  任何不同朝代的文化都会有所区别,会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体系民和族民风等,都会体现出很大的区别,比如说在文物的鉴定上,同样是两款外形差不多的瓷器,但在细节处理上风格却截然不同,区别会很大,在专家眼里很容易就能够区分。

  同样不同朝代的诗词也会有天壤之别,清词与宋词在创作和欣赏都各有千秋,宋词可以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代表人物有,欧阳修、女词人李清照、范仲淹、苏轼等。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内容主要表达的是一种直观的意境,借用外在事物隐喻一个人的孤独和离愁的复杂心境。

  宋词的代表作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里摘录了两句大家比较熟悉的语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按理来说,清朝离我们更近,但我们为什么却记住了很多宋词里面的好的句子,而清词里很少看到单独的好的句子流传?

  在宋词中体现出当时的人们惬意,更多的是闲情逸致、游山观水之作,作品中体现出大气与旷达,社会风气开朗。而清代文人所受的环境截然不同,受到的限制比较多有一种压抑感,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最终被处死。

  总体来说两种朝代的风格各有千秋,王国维先生说“北宋风流,过江全失,”我们更多人对宋词比较熟悉的原因,主要是里面的佳句,可以随便单独提出来摘抄背诵,而清词的特点是哀婉凄怨,清词更注意整体性的表达,背后涉及典故太多,会觉得句句都绝妙,只选出一两句,感觉破坏了整体美。

结束语:

  清词,适合一个人静下心来慢慢品读,一个下午、一张小桌、一本书、一杯茶,人生情感皆在此,沉醉其中,其它又何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