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属哪座城》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你属哪座城》读后感1000字

2020-09-13 20: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属哪座城》读后感1000字

  《你属哪座城》是一本由理查德·弗罗里达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5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你属哪座城》精选点评

  ●有意思~~现在略迟了,但仍然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做什么,和谁一起,在哪里与幸福感强烈相关啊。

  ●世界不是平的。。

  ●世界又平又曲,很有启发的书。

  ●虽然里面的例子是以美国作为背景感觉很贴近我的生活 可能自己家族经历有关系吧

  ●即便是不同国家,还是给了我不少启发,选择在哪里居住生活确实是和靠什么谋生以及谁会成为我的人生伴侣同等重要问题,值得深思和仔细考虑清楚感谢有心人推荐!——你要明白直觉会告诉你什么最重要。

  ●城市性格的确会影响到人。能选择的时候,找一个喜欢地方住吧。

  ●地球是平的?看完就有新的理解

  ●本来以为是探讨城市空间地理学著作或者城市气质散文,没想到是一本对人们选择城市偏好社会调研著作,以至于附录是几份复杂的量表,让你自测你重视城市的哪些方面核心论点简单,世界不是平的,城市和乡村分化,不同城市都各有所长,不同性格,不同年纪,不同阶层的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看重方面的城市。

  ●我觉得被骗了。。。学术

  ●···唉···浪费时间·············啥都没说··和世界是平的一样水平

  《你属哪座城》读后感(一):一年前就打算读,却到了今天才强迫自己读完。 一度为自己今后择业和选择工作地点而感到困惑,试图从这本书中得到答案

  一年前就打算读,却到了今天才强迫自己读完。

  其实我们考虑要住在哪里时,需要同时考虑两个相关因素一方面是在前面已经阐述过的,我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往往拥有大量的工作机会繁荣劳动力市场,同时也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性格。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联系自己的人生阶段来考虑居住地,就像有些地方能专门提供某些工作机会及生活设施,这有时会刚巧适合某个人生阶段。

  作者将人生阶段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确实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第一类是大学毕业生比较年轻‐‐20 岁到 29 岁;

  第二类是年轻职业人士,年纪稍长‐‐30 到 44 岁,拥有自己的事业,有更多的资源用于购置房屋,而且渴求稳定;

  第三类人是拥有孩子庭;

  第四类是空巢人士,年纪大概在 45 岁到 64 岁;

  第五类是退休人士,年龄大都超过了 65 岁。

  相比于国内年轻人的对于车子房子、稳定生活急功近利追求,对于我们20-29岁的年轻人的定义,是不是更加合理些呢?处于这个阶段的我们,是否应该有更多的其他追求?

  《你属哪座城》读后感(二):观点新颖可以翻一下,但不推荐买

  当然,这本书里的数据图表基本上都是美国本土,问题也是基于普通美国人的角度,因此,中国读者很难有亲历感的共鸣,更难找到解决我们自己问题的指导。

  更糟糕的时候,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陈述理论,分析数据,却并没有真正回答封面上的问题:“你属于哪座城”,或许是老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告诉读者他的思考方式,他的分析,让读者自己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但我依然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至少,值得你在坐公车或者是闲暇时随便翻两页

  “世界从此不再是平的”

  看完前四章,我们就会明,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宁可再北上广的贫民窟里苦苦挣扎,也不愿意回到家乡去。而不少当年喊出“逃离北上广”的人,为什么最后还是打点行李回到了北上广的蜗居里。

  聚集的效应决定了城与城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这种差异最终将超越过地区差异,甚至是国家差异。“全球化的进程最终将撕裂国家之内的阶层”。我推测,排除语言的因素,一个上海人和纽约人之间的共同语言,恐怕远比他在河南新政的同胞要来得多。

  我也相信,作者提出的“人的一生至少要搬三次家”,即使对于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也是有参考意义的。地区的严重分化,传统家庭的解体,现代人婚恋观的多样化,我们的社会和书中的美国社会已经越来越接近。

  《你属哪座城》读后感(三):选大学就是选城市

  

书的质量

先说下书的质量,实在没啥实质性的收获。我基本大致翻翻过了。

大学和城市

作者认为人生中的三个迁移: 1. 学校毕业后未婚阶段 2. 结婚后有孩子 3. 孩子长大成年后离开家

对我来说,所有之前需要加一个:考上大学,去上大学。我目前处于第二阶段:学校毕业未婚阶段,正在努力,想去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城市。

我可以说完全经历了第一个阶段,也有资格说说第一次迁移。

我生在村子里,小学在村子里,初中在镇里,高中在县城里。上大学之前,我啥也不懂。当时只是喜欢下雪,于是我来到某东北省会城市某211高校。很开,特别是下大雪的时候。研究生来到帝都,期间还去某北欧国家首都求学一年。

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渐意识到大学所在城市的重要性。这所城市的性格在深深影响着城市内大学的性格。想想当时本科时学校里那些低效的管理:大二之前学生不允许带电脑,晚上查宿舍不让呆宿舍,学校学院各种形式主义,导员用各种奖学金成绩控制学生。。。 哈哈哈。

当然,真正优秀的人可以不受此控制。然而,如果身在一个好的环境,出人头地的概率比较大。我们都只过一次人生,做概率比较大的事情才比较稳妥。

  《你属哪座城》读后感(四):你要去哪里

  看完了有理查德佛罗里达写的《你属于哪座城市》。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取舍的书。

  作者认为选择生活地点和从事什么事业以及选择伴侣对人生幸福影响一样重要。

  作者认为人生会有三次大迁移,分别是,第一阶段从学校毕业后未婚阶段,这段时间需要寻求经济独立和个人事业的发展;第二阶段是结婚后有了孩子,这时你必须考虑到家庭,而不仅仅是自己;第三个阶段是孩子长大成年离开家,你和你的爱人重新获得一定的自由。

  第一阶段,个人从学校毕业开始进入社会,寻找工作赚钱维持生活。罗素老师认为人要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因为人大部分时间除了睡觉,就是工作,倘若你无法从你的工作中得到快乐,那么你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快乐的。所以找到一份你喜欢的并且能一生从事的事业至关重要。人生最佳状态就是吃着火锅还唱着歌就把钱给赚了。工业的发展,人从简单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越来越依靠脑力劳动。也就是说,头脑聪明有智慧的人赚的钱耶越多。所以我们要进入大学学习,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是,并不是接受高等的教育,你就能很容易赚到大钱的。作者就提出了,地点对高收入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即使你哈佛之类牛X大学毕业的,把你丢到撒哈拉沙漠,你依旧是个穷鬼。虽然这个比喻有点夸张,但是工作地点的选择对一个人的职业影响非常大。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变的越来越有效率化,而技术创新依靠的是人才的交流,这就使得人才产生积聚效应,人才的积聚又带动的经济的增长,如此良性循环,也就是马太效应,有钱的地方越有钱,穷的地方越贫穷,而不同的人也由此从地理上分割开。所以你有抱负有理想就应该去适合你所从事事业的城市,那里有更多的机会,成功的概率更大。

  第二阶段是你结婚生子后,这个时候你除了为自己的事业打拼,更重要的是要为下一代的教育考虑。良好的社会治安,优质的教育服务,这些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所以就得有所取舍。

  而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空巢期,你会怎么选择?是在生活节奏更快的都市还是选择一个偏远安静的郊区?

  作者列出种种因素与生活相关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好坏评判标准就是你过得幸不幸福,什么对你最重要。

  如果你想个人有更好的发展,就要去大城市,那里机会多,接触的人多,资源也多,生活也丰富,而这你就必须承受远离好友的损失,远离故土的寂寞。

  如果你有了孩子,你就得为孩子的教育着想,放弃更多赚钱发展的机会。

  人生就是个取舍的过程。

  你要去哪里?

  《你属哪座城》读后感(五):书中几个有意思的数据制成图表

  数据已经滞后了,建议思考数据背后的价值.

  封面的一句话:对不起,世界不是平的,在哪里定居是你人生中中重要的决定.这本书跟我最近的疑惑相关.选择城市并不是看哪座城市最舒服,而是要看哪座城市最有利于你的发展.人的勤劳是线性的,但大环境的能量是加速的.

  详细书摘可以看看我的博客: https://nemolaw.com/2018/01/14/whichcitydoyounee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