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活》读后感摘抄
《受活》是一本由阎连科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受活》精选点评:
●太狠
●阎连科叛离了他称之为“墓地”的现实主义,而打造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寓言世界。其中1.这个寓言世界中只存在着一个作为大家长的县长(一个更高的守持着实用主义的官僚系统在情节需要之时才偶然出现)和一群愚昧、身体或智识上残缺的民众(只要许诺一个乌托邦式的幻象他们便会像风吹过草地般集体俯身膜拜);2.在天堂般的理想生活与地狱般的人性现实的交锋之后实现了对革命(也有市场)的讽刺与告别。3.这种讽刺与告别或源于保存自我生存的需要(受活庄人)或源于世事幻灭所致的虚无(柳县长),境界太低。
●老俞虽是为历史之目的推荐,及近一年来读地辛苦,但故事无法形容,文字也无法形容,给五星。
●荒谬也有万钧之力。
●前几天刚去了耙耧“山区”,才发现那里原来并不像想象中的山区。嵩县和田湖镇基本都在平地上,还有一个风景极佳的水库。 阎连科老师构思了一个非常荒诞的故事。说是荒诞,其实未必不“现实主义”,老百姓们被县长秘书散布的传言洗脑后发生的群体跪拜行为看得我心惊肉跳——作者就是这样用反抗单一化的“现实主义”诠释法来呈现更本质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也打着了正统“现实主义”的七寸。作为故事主角,县长在挂画像这个问题上的表现同样很值得玩味,建功立业步步高升的幻想,无疑构成了他将理念推进到底的动力,只不过这个寓言处理得有一点毛躁。老太太这辈子就为着退社而活,也是时代加诸民众的精神创伤的缩影了。 这本书的章节和注释全是单数,数字强迫症患者对此深表感激。
●也就结束了呢。
●充满了深深的讽刺和绝望。中国人活着太难,因为全国就是一个精神病院,要做个正常人太难。而逼迫你当精神病的权力又掌握在最大的疯子手上。现在这个疯子不疯了,但他还要其他人继续疯,因此就不必再讲规则,也不可能有自由和自治。那可怎么办?但就小说价值本身来说,还是让人不喜欢。摆脱政治和权力束缚本身的努力,也受到了政治和权力的污染,这让小说并不好看。
●拿出你强大的真实的内心去读这本书
●既然阎大王在后记里把中国丑恶的、谄媚的现实主义文学大骂为妓女,读者也就不必费心在人兮神兮魔兮的人物里、在风云诡谲的时代背景里找寻什么历史真实了。“了”字的并用连用,初读十分别扭,顺了,那种崎岖的、愚昧的、宿命的观感,有一种撕扯的痛楚和苦涩的荒诞。无语五星推荐。
●看一半看不下去了。
《受活》读后感(一):留住历史
老人会给我们讲历史吗?
看了受活,和朋友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结论是,老人们大多不爱谈。
正如德国老人不爱谈纳粹。
明镜周刊曾做过专栏,“谈钢琴的教授如何成了杀人的纳粹?”。
《受活》让我们找到了一些人的历史。历史就该是细细碎碎的,一个人、一个家的历史。
留住老人们的历史。
《受活》读后感(二):论柳县长是如何失去双腿的(狗头保命)
筹巨资购买列宁遗体,为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建一座绝不亚于毛主席纪念堂的宏伟殿堂,用水晶包裹他伟岸的身躯,在这伟岸的阴影处密设一尊棺椁,镶嵌九个黄金大字“柳鹰雀同志永垂不朽”。如此这般,柳县长便可以鹰雀之身实现鸿鹄之志,与列宁同受世人敬仰。这位柳县长绝对是读过的小说里最奇葩一个人物了。
《受活》读后感(三):受活
一方面,小说的政治批判性很明显。个人崇拜和狂热的政治运动像一只隐形的手,扭曲了人性,造就了悲剧。另一方面,圆全人(正常人)对受活人的迫害也让人唏嘘不已,没有怜悯之心的圆全人把地狱般的苦难施加在这些原本就不幸的人身上。体现了人性中自私、冷酷的一面。
让我映象深刻的是小说中受活人最后一场告别演出,气氛热烈,大家从开始正常表演发展成每个人用力过猛,不自觉地伤害自己。演出完毕他们发现自己辛苦积攒的积蓄被圆全人洗劫一空,他们的哭天喊地也束手无策。再到被同团的圆全人关在纪念馆中,不给吃喝,窗户都钉死了。圆全人逼他们交出剩下所有钱财还强暴了几个姑娘。这些圆全人的举动丧心病狂,让人不寒而栗。
最后结局,受活人退了社,回到了受活庄,重新过与世隔绝的日子。感觉就是从一个破灭的想象中走向另一个想象,从一个乌托邦走向另一个乌托邦。
《受活》读后感(四):阎连科的书读多了,看别的书多多少少都觉得矫揉造作
认识阎连科要从导演尔冬升说起,这位我心中的高颜值导演在微博里大白得表示自己是阎连科的粉丝。便感了兴趣,看的第一本书记不清了,有一篇是《你好,金莲》,感叹能把男女之事写的如此根本风趣,不显污秽直白。作为一位语文阅读能力算是差的中国当代大学生,他的文读起来感觉像是一所毛坯房,实在是很难读到“刻意”的痕迹,就像那文就是白白的发生在身边,并不是故事。
读阎连科那阵子也在看贾平凹,两者的乡土手法感觉相似,但细品还是不同。个人感觉贾平凹的文像糙米粥里还加了甜甜的红薯块,读起来舒服味甜。也可能是小时候课本里接触过贾平凹的文章,有种莫名的亲切。阎连科是糙米粥里加小米,吃不出什么特别,但就是想吃,不剌嗓子,停不下来。后来看新闻,买了他台版的《日熄》,这可有点为难我,不仅是繁体中文,还是纵向排版,时至今日没有读完。但是读完仅有的前几章让我有点喘不上气,说不出来,觉得他要表达一件很沉重的事情,文字上却是粗糙轻松的。
直到最近看的《受活》,我是真的开始意识到,对于自己的国家了解的太少,而且似乎没有那青年人的好奇劲,人民公社,文革,知青下乡等等这些政策我只会风轻云淡的描述浅层原理,远远没有意识到,在那个年代,对于父母那一辈是影响多么大的政策。
《受活》读后感(五):超越主义的现实主义
第一次看荒诞现实主义的乡土文学,很多剧情确实很出乎意料,又恍然有种神来之笔的感觉。但其实没太看懂。
书中絮言部分作注,但也是夹杂剧情,是对往事的描写,让我想起《穆斯林的葬礼》也是当下往事按章节夹杂描述。
这本书开篇就很惊人,购置列宁的尸体做展览旅游,全是残疾人的受活村,偏执狂热的柳县长,身份讽刺的茅枝婆,处处是矛盾,处处又和谐。
小说以茅枝婆入社退社为线索,展现了底层人民眼中的前40年,再联系到茅枝婆的身世和最后拿着退社文书含笑而死,讽刺至极。
除此以外,还有圆全人和残疾人的多次对立冲突,我想这也有作者在探索对于弱势/少数群体的权益保障。
在后记里,作者谈到了“超越主义的现实主义”,认为现实主义“从今天的情况……是谋杀文学最大的罪魁祸首”。而真正的现实是什么,不是你生活中摆在你面前的东西,而是浸润过作家的内心,那这就是“写作中的现实”,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大胆猜测一下,浸润过作家的内心的现实主义不知是不是指作家面对生活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或者说人文关怀,作家有能力有责任将它描述出来。这样的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就好比王小帅在采访中所提到的对艺术的态度,“艺术它恰恰是对权力的质疑,它恰恰面对的就是人性柔弱的一面。因为每一个个体遇到事的时候,在整个洪流中就认命了。他是很柔弱的。那么其实艺术是一个唯一能关怀到他,能够反映到他的东西,要不然他就一直是芸芸众生一样,蚂蚁一样活着。”
有时间再读第二遍。
201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