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史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史纲》读后感锦集

2020-09-16 19: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史纲》读后感锦集

  《中国史纲》是一本由荫麟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9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史纲》精选点评

  ●通俗易懂需要常读常思。

  ●天不假年

  ●清华才子啊~~~

  ●读的不是这个版本。不过不存在翻译问题所以影响不大啦。时的高中教材竟能到这个水准可惜张先英年早逝

  ●秦以前部分的识见常令人拍案,解决困扰很久又总忘记查阅的问题,比如战国时的东西周和大语境下的东西周,作者一句话就让我释然了。通鉴从周王封三晋开始,所以对春秋及以前史事不通地方很多,读此书得到了不少。相比之下秦至汉武部分通鉴加史记已读过不知多少遍,所以读起来很轻松,也就收获愈少了。因为这部分史料较多,所以张写这部分时似乎创见不多,多依托于史记或通鉴的原文,读起来顺畅无比,却失掉了收获观点喜悦。附文有关宋的部分是我读史尚未涉及的部分,所以读起来收获良多。

  ●“春秋时代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前移,远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驰,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许多结论已成为公论。

  ●很佩服,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都达到这样的水准,如果这部著作一直能写到近世,相比也是能够比肩吕思勉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钱穆《国史大纲》的大作

  ●告诉我们的不是历史知识点,而是通过一定的史料依据告诉我们这个历史是如何来的。我们现在的历史教科书缺乏的就是这一点

  ●写的通俗易懂,但是没有面面俱到,读一遍足矣,作为通俗入门挺好,

  《中国史纲》读后感(一):一本不可多得启蒙教材

  “我们读史有时可于异中见同。汉武帝初年,财政军备都没有问题,所以他的事业的第一步是开边;到了后来因兵事的耗费,财政不足,才施行新经济政策。神宗即位时的情形正正相反。所以他的事业的第一步是经济、军事,以致教育上种种建设改革;后来这些兴革有了相当成效,才着手开边。两人事业的程序是”易地则皆然“的。……

  我们若更把神宗和汉武帝作一对比,则永乐之役恰相当于征和三年的贰师之役。后者是武帝一生事业的收场,前者是神宗一生事业的收场。贰师之役后三年而武帝死,永乐之役后也恰恰三年而神宗死。神宗死后一年余王安石亦死。

  刚读完,讲得很透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教材。可惜只关有半部。

  《中国史纲》读后感(二):勒个样子的历史书 硬是好看 城规的可以看看

  本人是学城市规划的,最近呢,想考研,每天看那些鬼画符一样的英语书,城建史,枯燥的很。 哈哈,很巧,某天就在图书室的小角落发现了它,其实本人并莫有抱太大的兴趣,只是想排解排解这枯燥的日子。 呵呵,结果本人非常喜欢,现在还在读,为什么呢,这个是我要讲的重点。

  本人的专业城市规划,考研的话,必考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设史当然是按照中国历史纵向编写的,但是呢,建设史重点要记住的都城建设、建设思想云云的很是枯燥。而正本中国史纲从文化、经济、城建、人文等方面有深度的有趣味的讲述了中国历史,读了这本书后,再去读建设史,你就会你要记得重点联系到历史故事之中,系统的而牢固的映射在脑子里。只有一点可惜,这本书只从夏商周讲到王莽时代。呵呵,只此遗憾。

  《中国史纲》读后感(三):中国史纲

  《中国史纲》,张荫麟著,中华书局,2009年5月第1版。

  写史不枯燥难,写信史不枯燥更难,写简单的信史尤难。若给本书评语,当得夹叙夹议、至简至清八字。

  可惜天不假年,作者只得三十七岁之寿。本书大部分实际也未完成,只到东汉即止,加上半个北宋。但以之做历史教材绝对是极好的。

  本书不到二十万字,但前后读来竟有一个半月。并非读得慢,只是已有不少次,只要开读,接下来便有飞来横活。对,是横活。最近一次最横,刚翻了几页,便接了去大马的活。想想也算有趣。

  《中国史纲》读后感(四):如何讲述历史

  这本书和《史记》一起读。发现原来有很多都是从史记译过来的。但张荫麟却不仅写史记中讲述的中国历史。

  张先生是如何写历史的呢?他是社会学硕士、哲学博士出身,但是却立志研究历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学术历程?恐怕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不无关系。在我看来,他写历史,也包含这社会学的眼光和哲学的逻辑。尽管哲学的逻辑我只是隐约感觉到。至于社会学的眼光,从他对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就可以看出:他要写社会组织的变迁。(如果我知道其他的史书如何讲述中国历史,我想这里可以很好的对比来讲他这种治史方法,这也是我的老师可以把书评写的很好的原因,他能够旁征博引,讲述这一类事情的变迁发展脉络,所以书评可以写的很好。)在史记中,不会有专门讲述社会组织的变迁,尤其不会去考证奴隶、平民的生活。但是,想让人了解中国的过去,难道不应该全面的讲述中国吗?

  至于贯穿此书的哲学思维,则表现在张荫麟如何让史实成为系统。他认为休谟的因果说是不适用与历史中的因果关系,于是他用发展的范畴来串联史实。(注意此发展范畴不是马克思的发展,)

  文字历史是由掌握话语权的人写的。没有话语权的靠尸骨说话。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风流韵事从来都是他们的。谁来为底层人书写历史?于是有了无法考证他们生活的困境。也许你会说,考证的生活有什么用呢?他们不会影响历史进程,伟大的人物才值得书写。如项羽。哦,项羽不也是带了那么多子弟才得以出来打江山吗?但是历史只告诉我们有项羽,江东父老失去的至亲,只是凑齐一句项羽的。说到底,不过窃功。

  今天读金圣叹评三国,感慨读中国史书真的需要像欣赏珠宝艺术品一样细致。我想史记也告诉了人们,项羽的霸业,也是江东兄弟在给他卖命。那我在写历史的时候,是不是也要以这种方式告诉人们呢,哪怕当时是我在写这等大人物,但是不能不提那千千万万的小人物。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午后,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让我震惊的是,他居然写到我所在的湖北小村里被强迫堕胎的事件。这给我当头一棒。曾经我那么头疼找不到调研课题,但是我却对身边这么频繁的事情都习以为常,因为我的邻居也有过类似的事情。

  现在的这个中国,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写,去记录。哪怕我出身底层。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写,才对得起良

  《中国史纲》读后感(五):值得一读

  《中国史纲》,张荫麟(1905—1942)著,中华书局2009年5月出版。

  本书是张荫麟先生短暂的一生所留下的唯一专著,名为《中国史纲》,实则并不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全书内容起于商代(即当时所知的有确切考古文字记录的最早年代),止于东汉初期,跨度约一千六百年。由于作者过早去世,后续内容便付阙如。

  编写中国史者,自古至今不可胜数。但是究竟应当以什么标准来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进行取舍?历来见仁见智,尺度不一。作者详细考察了过去史判别史料重要性的标准,总结五条如下:新异性(Novelty)、实效(Practical Effect)、文化价值(Cultural Values)、训诲功用(Didactic Utility)、现状渊源(Genetic Relation with Present Situations)。作者认为除第四条外,其他四条都是应当自觉、严格地合并采用的。这并非是说历史的借鉴意义不值得重视,而是认为它不必非得在通史中体现,可列入其他专门研究的范畴。

  春秋战国奠定了中国思想之基础,秦汉帝国构建了华夏统一的版图,对于一千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没有简单地编年纪事,也不是刻板地平铺直叙,而是运用了许多创造性的写作手法,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和透彻通达的描述勾勒出当时历史演进的大势、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文化的创新和若干重大人物的贡献。兹以作者对孔子的描述为例:

  “这位先生衣冠总是整齐而合宜的;他的视盼,和蔼中带有严肃;他的举止,恭敬却很自然。他平常对人朴拙得像不会说话,但遇着该发言的时候却又辩才无碍,间或点缀以轻微的诙谐。他所喜欢的性格是‘刚毅木讷’,他所痛恶的是‘巧言令色’。他永远是宁静舒适的。他一点也不骄矜;凡有所长的他都向其请教。”

  这是写史,不是演义,也不是小说。能把历史写得如此明快流畅,无怪乎钱穆有言:“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倘若张荫麟能如钱宾四般高寿,则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必定远不止这半部《中国史纲》了。

  (蔡舰 2011年4月7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