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委屈和抱怨,让我的婚姻固若金汤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委屈和抱怨,让我的婚姻固若金汤

2020-09-17 12:02:20 作者:UM主笔作者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委屈和抱怨,让我的婚姻固若金汤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1

  一件事,一辈子一生情,一剑封喉。

  网上有一位女博主,她老母亲的怼人功夫非常精到,经常把她和她爸怼到哑口无言。在她们,有一件事情只要被母亲提起,可怜老父亲立马无法反驳只能呵呵

  以前她们家住四合院儿,唐山大地震那年北京的震感很强烈。她爸在意识到地震的瞬间,第一反应是把出生没几天的她抱起来放到院子中间,紧接着去到另一个房间奶奶搀扶出来。等把她妈叫起来出屋的时候,几乎全院的男女老少都已经集合在院子里了;时她妈正在坐月子。从此,这件事每逢地震必被揪出来,母亲在父亲中的重要次序,妥妥地被排列好了,铁证如山抵赖不掉。

  其实这样的事情可能每个大家庭都会有,说起来也会觉得好玩,毕竟没有影响老两口过一生。但在有的家庭里面,当有一件这样的事情被提起,双方都气鼓鼓的,不快氛围需要几天才能消散,很影响生活质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感到委屈当事人,把自己放在了关系弱势地位同时强大给了对方。他的内在状态在说:当面临一个危险时,我是一个弱者,我还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你才是那个可以拯救我的人。当两个人合成了一段不对等的关系,弱的没有被拯救,那个强的良心不会痛吗?所以这副道德小夹板的尺寸是不是刚好合适

  于是,委屈的情绪配上抱怨语言对对方进行一番指责完美。一番不够,多来几番;反正一辈子还很长。

  2

  你明明有,却不给我。

  我自己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长起来的一代人,当时大部分家庭在物资和钱的方面还都匮乏,没有办法完全满足小孩子所有的需求。还记得每逢要交学杂费或零食费的日子,在午后返校的同学中,经常会有一两个脸上挂着泪痕或情绪低落的同学,默默走向自己的座位,显然是在要钱的过程中被父母“难为”过的。那个时候,我们就是弱的,父母是掌控生存绝对权的。

  所以我们在体验自尊、被拒绝羞耻感无力感甚至愤恨感受慢慢长大;这一系列的情绪记忆会一路跟随我们到成年进入到各种和他人的关系当中。

  有人渴望回避关系,很怕麻烦别人,无法开口提请求;有人明明经济独立但在情感中很依赖伴侣;有人面对不听话孩子时会很焦虑;也有人如老话说的“有志者立志长,无志者常立志”,恨自己是铁不成钢。

  这一切都是在重复经历“弱者”的位置感受——那个拿不到钱或要经历一番“屈辱”才能拿到钱的孩子的内在真实体验。然而作为孩子的我们,当时的心智水平还很低,不能够到强大的父母的内在正在经历怎样的虚弱(不排除少数父母即便在经济上很富足,也会因自身的人格因素压制孩子);至多被告知“父母赚钱不容易,你要听话懂事”之类的表层认知。

  当然,今天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们,正在经历一些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就更不用说把对方的内在体验放在自己心理去感知了。负向感受和情绪承不住了,心理的空间就需要夯实和扩容;而咨询师需要成为一个具有“承得住”功能的容器,帮助来访者去梳理和转化一些混沌的部分,重新返还给他自己。

  3

  你的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们很多人已经知道,精神分析的逻辑和意识愿望是反着的。有很多人喜欢心理学,可现实是搞心理学很难赚钱,这个容易理解;但精神分析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死”?

  同样,我意识上想让自己强大,可现实中我只会以一个虚弱的形象存在——那么这个虚弱,就是我们主动创造出来的无意识愿望;那就问问自己,虚弱曾经或即将给我带来什么好处,让我不能割舍?它可能是你意识层面极力否认的,但却结结实实在你察觉不到的地方驻扎几十年,这是对潜意识最忠实的成全。

  关于对一个人“弱”的解释,可以有很多种,这里就不一一凭空而论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特定的因素组合去运作。这里选取客体关系的一种角度,谈一谈委屈背后的弱是如何限定我们的社会功能向前发展的问题。从生命的最初理解自己,就有了改变的核心基础;如果只是匆忙想得到一个现实的解决办法,就如打出去的一记空拳,路线和目标都不知所踪。

  根据梅兰妮·克莱因的理论,婴儿从4-6个月开始,内在会经历一次巨大的冲击,就是他发现心中的爱和恨两种情感都指向同一个客体(养育者,通常是妈妈),而原本在自己心中是将好坏分开的。

  当他幻想自己在攻击坏妈妈的同时也伤到了好妈妈,就会产生罪疚感及强烈的修复冲动并抑制自己的攻击性。随着婴儿继续发展,他慢慢可以区分自己和母亲,也逐渐分清感受到的挫折是来自外部母亲,还是自己内部的。

  如果这个阶段配合恰当的养育,母亲能够很好地帮助儿童建立外部现实感,孩子的攻击性就会向外,对内减少自己的内疚感,这就是我们说的“边界清晰”。相反,一个孩子总是感觉遭遇的挫折是因为自己攻击了妈妈而得到的报复,那他就有更多的罪疚感,成年后也常常让自己处在弱势地位,就是为了少去体验那份内疚。

  降低自己的欲望、限制自己的需要、无限度满足别人、被伴侣忽视、让自己活得越来越委琐;更加难以对外升华攻击性去满足自己,在委屈和抱怨中形成闭环,一遍遍咀嚼那些幻想中的内疚感。

  当这些感受自身无法承载时就会被投射出去,变成对伴侣的指责:都是你害的,如果不是你出轨,我怎么会这么痛苦。也会比较隐蔽地抱怨咨询师:都是你无能,我的情绪才没有变好。

  被指责的一方会有这样的感受:反正你已经下了“我没有能力满足你”的定论,那我做什么都是枉然,要离还是继续过都随你。新一轮崩溃情绪走起,日子在“不死不活”中滑过;接着“我是谁”的问题不断升腾,盘旋再降落。

  4

  母亲、婚姻和老公——你把虚弱留给自己,又把强大给了谁

  我经常觉得,精神分析是一门令人“扫兴”的学问,原因在于本来被我们成年人无限憧憬的美好爱情,倒退回本质来看只不过在重复母婴关系——或重温过去的美好,或修复早年的创伤。西方有句谚语:因被爱而爱,是人;因爱而爱,是神。

  因为自身是完全满足的而发生爱情或是走进婚姻,目的是为了给予另外一个人爱,这样的人的确是神一般的存在;因为早期情感的缺失和伤痛,想要在关系中得到补偿和修复,这是绝大多数人有意无意的现状。

  然后我们就会把母亲给婴儿及时喂奶、帮助缓解婴儿原始焦虑的功能转嫁给了伴侣或老公;赋予伴侣或老公强大的养育和拯救功能而自己无意识地扮弱小;最后把自己的整个精神世界和活动范围局限在婚姻里。有位专门写婚外情的男性作者,写过一句很“解气”的话,他说:“绝大多数男人都不配拥有女人如此的付出深情”。

  此刻我会觉得为有精神分析这门学问感到庆幸,理由是很多事情在意识层面很难找到答案,只有绕到背后的潜意识,才有机会看见我们成长过程的全貌。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感到委屈和弱小,我们如何在不同关系里重复同一种模式。探索潜意识并不是为了对其听之任之,而是为了超越某些部分,过上更加自我和谐的生活。

  5

  舒展地活着,并不会伤到别人

  持之以恒扮弱的你,或许才是那个强者;因为你担心自己的强大一出来,就会伤及无辜。

  一位来访者,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显得很弱,很难拒绝别人。有一次我问她:你拒绝别人会怎样?她说:会伤到对方,或担心对方报复回来。

  几个月后有一次,她显得有点高兴又忐忑地告诉我,今天她拒绝了同事的请求,但下班后有些不安;又感受到比起一直委屈自己,这个不安带给自己的内耗会更小一些。而且同事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受伤,只是愣了一下,转身去找别人帮忙了。最后她仿佛下了决心说:“我想好了,即便别人感到被伤,那是他的脆弱,不是我的。”

  在亲密关系中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主动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地位,整天以对方的态度和行踪来决定自己的内在阴晴,那就永远受制于别人,委屈是必然。在这个位置上待多久,取决于你有多想改变。

  我们可以不用去干那种城墙依然坚固、墙内兵荒马乱的事情;如果墙有感知,它会觉得很奇怪。攘外,升华自己的攻击性并满足欲望;安内,确信改变并不会对别人构成威胁。以更舒展的姿态活着,关系也一定是更舒服的。

  点击预约UM心理服务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孩子和父母总是对着干,怎么破?2.你压力大吗?试试这31件特解压的小事儿 | 漫画3.爱人变亲人,是爱无能的借口4.童年受的伤,是怎样影响你一生的?5.女人的迷惑:为何老公上了酒桌就不想回家6.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