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的读后感大全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是一本由[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精选点评:
●喜欢语言好,短短的故事。
●苏珊是个复杂的角色,她不像势利绝望求生存的母亲,也不像狂妄自大追求自由的哥哥。她有独立思想,会因为诺先生的举动感到震惊的厌恶,她也顺从,面对现实的惨境,她承担了母亲怒火。我觉得她被掩藏地太深,几乎是个行尸走肉,唯一一次显露本真是在电影院里:“钢琴声开始想了起来,灯灭了。苏珊感到,从此不会被人看见,自己是无懈可击的了。她开始幸福地哭了。”
●【2014.9.4~9.6】我对得起杜拉斯了,一年内不会再读她的书。这本书是纯现实主义的,节奏缓慢,故事散淡,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可以这么说,要想研究《情人》的话,《堤坝》和《华北情人》是非读不可的。但这本书本身实在不怎么精彩,如果是中国一个无名作家现在写出来的,一定不会获得好评。
●感觉比情人好读一些,但总是那种压抑的气氛,那种令人晕倒的家庭氛围
●伟大的坚持,纵然无力从头开始也要相信希望~
●她想抵挡的不是如期而至的潮水,而是生活对于梦想的腐蚀。
●我以为结局我会看到希望,最终我只能对我会抱有希望这种行为本身充满绝望。
●徒劳
●早期杜拉斯,尚不如后来的作品那么看重语言和形式,颇具存在主义感的、某种程度上的私小说。在这个故事的三个版本里,《中国北方的情人》是最华丽的,而《堤坝》的第一主角毫无疑问地是母亲。
●写这样荒芜得近乎赤裸的故事,杜拉斯的口吻也很坦诚,但又十分冷静十分酷,好喜欢。“母亲”这个形象,钻戒、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都写得很棒。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读后感(一):绝望
在豆瓣里,对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我必须打上五颗星。这是给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之一。循环往复的绝望,希望,厌烦,最后又回到绝望。无休无止。
杜拉斯说:谁能治好我们的希望症呢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读后感(二):勇气
想象不出,杜拉斯写出了这么一出力作.一个艰难挣扎生存的母亲,独自一人的劳动,因为抵挡海水竟想自己修建堤坝,这无论是精力还是成本都是异想天开的事情.但是,她却毫不犹豫地去做,勇气!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读后感(三):有些人看到的是愤怒,我看到的却是意淫
这本书据说是掺杂着杜拉斯的个人体验写成的,在杜拉斯的生命中,也有这么一个绝望的母亲,也有这么一个被她爱恋的小哥哥,还有一个迫切渴望她的身体的丑中国男人。
杜拉斯大概确实是迷恋她的哥哥,并且无法原谅那个丑男人。所以在这本书里,那个丑男人被描绘得那么不堪,而她的小哥哥,还有她自己,虽然是个完全绝望的,一无是处的废物,但是却充满着性吸引力——他的哥哥拥有一口完全坏掉的牙齿,但是却具有致命的性吸引力,这真是我完全无法想象的。
本书最让我无法忍受的不是母亲的无耻和歇斯底里,而是作者肆无忌惮的意淫。对自己性魅力的意淫,对小哥哥性魅力的意淫,对若先生的没有底线的丑化,让我看得作呕。变态!真变态!
不过我想通过本书,杜拉斯大概确实是完全释放了她心头的邪恶了。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读后感(四):观念性的笔触和霸道的情绪
杜拉斯的书可以分为两类,讲故事的和意识流的,这部作品属于前者。
母子三人在破旧的吊脚楼中生活,或曰生存,每日以米饭和炸鱼度日,母亲将构建一道能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视为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大事,儿子约瑟夫对吊脚楼外的世界和充满神秘气息的女人心驰神往,女儿苏珊一直处于对若先生和别的男人的迷茫中。三人对于留声机和钻戒带来的变化不知所措,需要金钱,但财富来临却不知何用,杜拉斯将一家人的逆来顺受表现得切合实际。
若说这是《情人》的前传一点不为过,同样的殖民地生活,同样的人物设定,同样的来自异国的恋人,同样以再也不见作为收尾,不同的是,这里作者将文字的重心都放在了三人之间的拉锯上,而《情人》则将一切都转向了爱,因而,龚古尔文学奖授予了《情人》而非《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但不管如何,这依然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至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观念性的笔触和霸道的情绪。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读后感(五):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堤坝
这不是一篇完整的评论。
其实选的这个标题挺俗的,但是这是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反应:母亲有她心中的堤坝(生活的希望);苏珊也有她心中的“堤坝”(一场真正的爱情),若先生也有他心中的“堤坝”(把苏珊骗到手);你也有你心中的堤坝,你的希望。但是最后他们都破灭了。每个人都充满傻气地期待着一个个无法实现的梦,最后母亲含怨死了,女孩放弃爱情打算去当妓女了,若先生悻悻地走了,可能哥哥不算坏,跟着个老女人走了。可是我一直觉得他心中的堤坝是母亲,母亲的死让他的根从殖民地中的沼泽地拔出了,于是不用再回来了。
这本书和情人其实说的是一个家庭,却情节相当的不同。堤坝中只有两兄妹,而情人中却是三兄妹。约瑟夫的角色却像是Pierre和Paulo的合体。母亲在情人中获得了钱而回到法国,母亲在堤坝中得到了两次钻戒却没有卖走土地死了。若先生是个面目可憎的中国人,而北方情人随也是个典型性格的中国人却是女孩的真爱。整个情人的情节虽然以悲剧收场,基调却比堤坝明亮许多。
或许情人的故事更接近真实,而堤坝的坍塌是她回想后的印记。
我的堤坝还没坍倒,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