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訏文集(全16册)》读后感精选
《徐訏文集(全16册)》是一本由徐訏著作,上海三联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0元,页数: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徐訏文集(全16册)》精选点评:
●两颗星主要是给编辑
●幻梦与河流
●看过部分。以徐訏的灵气,理应获得更多关注才对。可惜了。
●诗歌 戏剧
●徐許这个善感的男人 看其鬼恋文风 叫我想起李煜和徐志摩 或者一点点柳永
●《风萧萧》:寂寞—豪赌,从赌场走到教堂;一夜通宵后,“爱”产生了吗?言语间的试探,独身主义者也许是对任何女孩子都有兴趣。在故事进程中,徐不断经受着独身主义“劝退”。海派小说细腻,敏感,在都市物质的光影中说的光和梦的故事,追逐美的魅影。徐,史蒂芬,白苹,梅瀛子的伦理关系,跳脱出了一般的道德框架,而是唯美是从;人物之间没有功利关系,而是聪敏心灵的碰撞。而小说的爱国主义伦理倒是清楚的,对日本人与美女的关系,表示了一致的敌意。主人公是学哲学的,伦理认知与常人不同;海伦是艺术家,富于灵性的自由;白苹是舞女,却有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超行业的自我认知;梅瀛子是交际花,内心孤傲脱俗。艺术家一经浮华的迷惑,就沦陷其中;交际花和舞女的灵性反而是更高的。最后竟然是一部优秀的谍战小说了。
●徐訏,中文小说金庸之外的另一个心头所爱。
●已读九本。17829二江湖行8.5:虎头大蛇尾。910一风萧萧7.0:前部篇幅大而少波澜后部反之,少江湖行之人生哲理然已有苗头。104三时与光8.5:议论完美结尾局促,105悲惨的世纪8.0:反乌托邦。1018四8.5:一家最佳。112五7.0:彼岸特异。18517六8.5:重启阅读。初秋笔名结局最佳。710七9.0:私奔太美传统和杀妻者反了前者极精彩。1023八8.5:中间两个月专注法考鸟叫盖棺定论极好后者可谓港版公民凯恩。119十三6.5:小说部分完结,读诗。以个人的偏现代的眼光看只能说是一般,题材广泛具有时代性的充沛感情。
●09年初开始关注这套书,三年过去了终于得偿所愿~~
●大学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套台湾版的徐言于全集,读起来很合我的口味。
《徐訏文集(全16册)》读后感(一):作品比较重要,但编辑过于草率
徐訏作品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在大陆出版,直到80年代才让大陆读者一窥究竟。这次出版16卷文集,也是一件幸事。很多作品都是第一次在大陆面世。考虑到徐訏这个作家地位并不是很高,价值也不算太大,因此以后很长时间内恐怕也不会出版更为全面的集子。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三联的编辑本应更负责些。可惜的是,整部文集没有告诉我们入集时使用的底本是什么,也没有制作索引和年表,造成这部文集无法用于研究,只能用来翻看。着实让人感到遗憾。
《徐訏文集(全16册)》读后感(二):后期浪漫派鬼才
我私心以为最好的是《痴心井》同《盲恋》。徐訏笔下的男主人公总是温柔浪漫真挚的,睿智而善良,但不约而同又有一丝懦弱与迟钝。他们对女子的爱是纯情的,又往往是在他人是点醒后才认清的。《风萧萧》中游走于不同的女性之间有些寡断的“徐先生”又让人有些“恨”,这“恨”不是“憎恨恨”,而是“怨恨”,毕竟他是多么风度与善良呀! 如果说张爱玲从雅俗之间展现女性与爱情,那么徐訏是从心理学与哲学展现人性与纯爱。后期浪漫派的文风与张爱玲和海派有相似又都不同,多了点虚幻情致,笔调却又是平实的。小说里不止有洋场,还有战争与乡土,有音乐艺术与埋俗,有大陆和台湾。总的感觉就是,这太民国了。 最掩卷意难平的是《盲恋》。微翠爱世发,也爱梦放。她的心同外表一般,是绝对的美。她有追求美的人性,当她恢复视觉,她明白自己对梦放的爱是因为寄托了对世发的感情,可是她高贵的人格绝不允许她辜负梦放,于是她自杀了。徐的故事里很少有丑恶,几乎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正常的,却挡不住世事走向最悲的境地,因此就成就了真正好的悲剧。 “安息在这里的,是一个无比美丽与聪慧的生命,在天国,她的灵魂永远闪着不可企及的爱情。”
《徐訏文集(全16册)》读后感(三):2015年,天涯社区,重建《angelnun的玫瑰园》
周仲铮《小舟》
徐訏先生作品系列
徐訏文集之一:《禁果》《阿拉伯海的女神》《鬼恋》《精神病患者的悲歌》《吉卜赛的诱惑》:
徐訏文集之二:《彼岸》《巫兰的噩梦》《春》《幻觉》《离魂》《鸟语》《花神》《百灵树》《痴心井》附《盲恋》《赌窟里的花魂》:
徐訏诗集:《灯笼集》《借火集》《待绿集》《鞭痕集》《进香集》《轮回》《时间的去处》《原野的呼声》《无题的问句》:
徐訏画传:
霍国玲《红楼解梦》:
《海边的故事》《日耳曼的忧郁》《露西亚之恋》《红魔》《龙窟》《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散文集《火烧的都门》(亦名《薤露》)《天真》《情简》《水之恋》《尼庵蝴蝶》《葛岭梦痕》《一封未寄的情书》《忆“塔底的女人”》《月亮小札》《塔外的女人》《情诗一束》:
《野兽.野兽.野兽》(亦名《印蒂》)《海艳》《金色的蛇夜》《死的岩层》《开花在星云以外》《创世纪大菩提》:
《年谱简编》《1950年——1976年家书选集》(亦名《生死下落》)《豹笼大师》《散文选》《狱中诗抄》《花的恐怖》(亦名《圣诞红》)《契阔》《一根铅丝火钩》《一型》《拈花》:
《徐訏文集(全16册)》读后感(四):《盲恋》的悲剧性分析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盲恋》毋庸置疑是一个悲剧,而且这个悲剧是无法挽回的,女主角微翠的自我毁灭,男主角梦放的自我放逐,都让人有深深的无力感。在我看来,《盲恋》也像一个黑色童话,长相丑陋却颇有才华的男主角,蕙质兰心却是盲女的女主角,他们的不完美让他们有过一段幸福美满的生活,却最终败在残酷的现实上。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盲恋》的悲剧性。
一、陆梦放的丑陋和卢微翠的眼盲
在我读过的小说中,很少有男主角长相如此丑陋的,细细想来,大概只有《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也是这样的吧,“他只露出一个鼻子与一个嘴巴,鼻子是红肿的酒糟鼻子,嘴凸出着像是猿猴,二瓣厚肿的嘴唇似乎无法闭拢,露出黄长的獠牙;参差不齐的胡子像是蛀烂了的板刷,稀疏零乱,又可恶,又可憎。”这是小说中男主角初次出场的形象,我想任何人看到这个形象都不会有太多的好感,也的确是这样,男主角从小就活在异样的眼光中,即使是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接受自己,因此他活的很自卑,害怕与这个世界接触,他宁愿自己永远缩在一个角落里,他甚至害怕看到任何反光的东西,因为他自己都无法接受自己。他自卑,他只能与一条狗为伴,即使自己写出了好的小说,他也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成果,他宁愿相信这是他人给的灵感。
与陆梦放的生活相比,卢微翠的确不知幸福了多少倍,她尽管看不见,可是她生活的地方没有人嫌弃她,尽管她不是小姐,但也没有人把她当成下人,甚至张世眉、张世发都把她当成妹妹对待。但她还是自卑,她不相信别人夸她美丽,她以为这是众人对她的同情与安慰,她的潜意识也拒绝与陌生人的交流,她只道自己是不完整的。
《盲恋》的第一层悲剧性就在于男女主角都是有缺陷的,而且他们都很在乎自己的缺陷,甚至因为缺陷产生了无法排遣的郁闷。
二、陆梦放与卢微翠的爱情悲剧
小说男主角陆梦放在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恋爱是盲目的,毋宁说盲目才配有真正的恋爱。”这一句话道出了他与微翠爱情的悲剧性所在,他与微翠的爱情来自与双方的惺惺相惜,他因为长相的丑陋不敢与他人对视,微翠也因为自己的眼盲总疑心他人是在同情自己,这样的巧合让他们有了多的接触,由此互生了爱意。但事实上,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存在一种距离美的,因为这个距离才让他们相互接受,而微翠突然的复明打破了这一平衡,所以他们的爱情必然走向灭亡。梦放本想用自杀的方式来永远活在微翠心中,却失败了,让他们不得不一起面对“上帝”给他们的这个爱情考验。微翠复明后,自己是想继续与梦放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的,但是她的眼睛的确是对梦放的相貌不能接受,连她的心也无能为力。加上她与世发幼时的情谊时时在她的心中折磨她,她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她也不忍辜负梦放,最终只能选择自我毁灭。梦放在得知微翠的眼睛有可能会复明时,就预感到了他们的爱情可能再不能长久,他们的距离也是从这里拉开的,他们再不能坦诚相待,梦放不能也不愿去阻止微翠追求光明,在心底的最深处存在一种侥幸心理,以为微翠人格的高贵可以克服视觉带来的冲击,但是他们都错了。他们最终的结果都是追求宗教的一种解脱,微翠的自我毁灭、梦放的自我放逐都是一种救赎,已经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解决了。
三、人性的悲剧
人性的悲剧是许多小说都有所剖析的,张爱玲的《金锁记》中就有对人性的深入揭露,七巧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受害者,可是她对自己的儿子、女儿和媳妇的行为又表明她是一个施害者,但七巧的人性悲剧有部分原因来自与时代社会,这点与《盲恋》是不同的,《盲恋》中的人性悲剧在任何时代都有体现。
梦放的父母长得都是拔尖的,但他们无法接受自己有这样一个丑陋的孩子,于是他们就常常把孩子拘在黑暗的小屋里,不让他参加家里的宴会,梦放的兄弟姐妹也都是不接受他的,更别提他人生中所遇到的其他人了,所有人都用眼光去鄙视梦放,让他自卑不已。小说中对人性更深刻的描写是梦放与微翠在爱情中的种种表现,梦放在得知微翠可以复明时,他自己就几经动摇,很想去劝说微翠不要复明,最终他却晚了一步,为微翠所说服,可是他心中的这种想法却始终存在,即使他后来想要自杀把眼睛让给微翠,也包含了他自私的想法,想要用这个残酷的方式永远活在微翠的身体中。微翠复明后他明知微翠的感情已经变了,他想过要给微翠自由,却最终还是舍弃不掉。微翠在复明后也有重重的挣扎,她明知梦放深爱自己,却接受不了梦放的相貌,或者也放不掉与世发幼时的情谊,只能选择自杀。其实微翠与梦放的选择本没有对错,任谁都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只是对人性的一种剖析,人性的复杂性本身也是人性的一种悲剧。
《徐訏文集(全16册)》读后感(五):Perhaps They Never Will
不打算写些什么新的花样,也没有打算强力推荐洗白一类的,只是稍微发表一下我在这个评论的页面里面看见的许多事情的一些看法。主要的意思引用一下徐訏在给他自己的某一本书的序言里面写的:“因是我的意见只是我自己的意见,我从不想强人与我相同。我们尊敬别人与我不同的意见, 正是真正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精神。” “正如我的面容一样,与人之不同处正是我是我,人是人;与人相同的,也正是因为大家是人。” 我既然喜欢訏,自然也不想要去做他讨厌的那一类文章,所以这篇文章里的看法,自然也就是我自己个人的看法了。
首先先说这套书的编辑这一类事情吧。出版这一套“全集”对于喜爱他的作品的人来说自然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罢了,不是想要在他这个名字下面作文章的,索引要是有,自然也是方便的,要是没有,有一个目录对我来说也就够用了。很久以前正中出版的所谓全集,有索引有底本的标注,结果呢?最终也是没有出完。当中发生了究竟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最后几本书没有出版,我是不知道的。但是因为有了那个索引,大家知道了最终没有出的那几本小册子的标题是什么。没有了索引呢?我所说的是事实。基于这样的事实,假如说有人告诉我,此次的编辑不包括了那个索引是有意为之的,我自然也不会觉得那是编辑的不专业。当然了,我还是要像徐先生那样强调,这只是我自己个人的看法了。
香港三联,上海三联还是北京三联,我以为对于出版业界的人来说,是有好坏的。这个就好像各个不同的制药公司,对于做药这个行当的人来说是有好坏的。但是对于吃药的人来说,自然只有药的好坏。大厂家出品的药自然可能会有更多的值得人信赖的基础,但是最终这药如何,自然还是医生和病人说了算。上海和北京,自然同香港有区别,但是上海三联出版了这套书,我只以为是徐訏同上海有更深的感情而他的后人认为这样更合适了。假如他的后人竟选择了北京三联,我反倒要来质疑这文章中的许多话语是不是被改得北方化了而觉得不好。当然这是无稽之谈,因为我相信北京三联的编辑自然只会是更合格的编辑。但无稽之谈总还是会有的。
至于引言的缺失,我当然也有出于对于徐先生的喜爱而产生的理解。我早已经说了好几遍,自然还要不厌其烦地说,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我有一种非常自我陶醉的想法,叫作“谁也写不了他的引言”。这话说起来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下面将要解释,但听起来实在是太过傲慢了。大陆对这个人的了解是很少的,假如有想要在徐訏这个名字下面做文章的人自然会知道这也是个事实。基于这样一种很少的了解而写出来的引言恐怕会引人误解或者有失公允。假如要请一些海外的人来写这引言,好像又和上海三联出版这件事情有些格格不入。这是一种想法。还有一种,叫作“徐訏的鞋子谁也不想穿”,因为这鞋子既不舒服,也不是名牌,穿了对自己走路没什么好处,也没有穿给别人看的价值。要是勉强一穿,恐怕谁也好看不了,对这鞋也不好的。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恐怕在名字底下做文章的人跳不过夏志清的书,但夏志清却是因为看了风萧萧觉得不对胃口而跳过了徐訏的书,这也是个事实。我没什么看法。
然后来讲长久的鸳鸯蝴蝶派的误区。说误区的,自然不是我,严家炎教授给徐訏的定位是和无名氏在一起的后期浪漫派。有了这个标签,当然就不会和鸳鸯蝴蝶分在一起了。我以为这些派别不很重要,因为无名氏和徐訏的差别也很大,分在一起好像也不太对。只不过他们似乎总是在做梦啊,女神啊的,显得好像他们是一伙的。不过这不重要,贴标签不是读者的事情,而读者假如喜欢做贴标签这件事情也无可厚非。就像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也可以喜欢开唱片店卖唱片,一个卖唱片的也可以喜欢音乐一样。假如我喜欢音乐而碰到一个买唱片的,我自然不会想要去和那个人攀谈音乐。假如我竟然上前向那个人试图去了解音乐,而那个人一无所知,这自然是我的不好,因为我作了错误的假设了。不标注版本,事实上少了被人拿去做文章的可能。至于这到底好不好,想做文章的人自然觉得不好,不想做文章的人自然无所谓。自然而然,其乐无穷。
前一段时间曾经看见过一个视频,是一个在美国做教授的德国人,在台湾的哪里用中文做了一个关于徐訏的讲座。到场的人不多,去的人恐怕对徐訏的了解大于鬼恋的也绝不会大于一个手的手指的数量。要从这方面去看价值,当然是毫无指望的没有价值了。
那个教授自然是喜欢浪漫派的教授,举了好几个赫曼黑塞的例子和诺瓦利斯的例子来讲他们的作品和徐訏的作品中类似的地方。当然这绝对是不能说明徐訏的价值的。德米安的腰封上还写着防弹少年团推荐呢。难道鲁迅全集要tfboys来背书?决不行的!爱做文章的人肯定要跳脚了。
举例子的教授举完了例子,然后说了徐訏的小说写得是怎么样的啰嗦,而他一开始看的时候怎么样的受到吸引,结果怎么样的还是觉得啰嗦。太啰嗦了,这话绝没有说错。又说徐訏的作品的意思有些地方同柏格森的意思有一点像,但这教授并不太纠结在是不是受到影响这个问题上。我觉得这倒是很好的。也许徐訏自己说过,但即使他自己说过了也不重要。他的作品同柏格森的作品区别太大,要是把这两个人对比在一起研究那绝对是牵强附会的,没什么意思。徐訏还觉得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是有价值的呢,难道他竟然同罗素又有了什么关系吗!
这文章拉拉杂杂一大堆,写得一团糟。最终还是引用一段徐訏先生的文章来结束吧:“。。。。。。我接触过许多不同的意见,我虽然尊敬这些不同的意见,但并没有改变我的所想所见,原因是我发觉似乎这些与我不同的意见都有一种时时想领导人或侵略人的趋向,甚至是属于鸟笼思想的格局。我于是想到,大概想强人与己相同的人,或者说,时时意识到异己思想存在为不顺眼的人,总是有他奇怪的一种蓝图,这种蓝图,其用意或者很好,其结果往往是可怕的。”
这些说到底是我个人的想法。要是有人好奇为何我不标引用的出处,自然也是作了错误的假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