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精选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由歌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1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特自杀不在于对爱情绝望,而是对活下去的信念在爱情无望之后彻底破灭了。在与阿尔伯特讨论自杀是否合理时,就知道维特就是他口中那类患了精神疾病的人,生存的无意义让他痛苦无比,他对绿蒂的爱是活着的最后一丝希望,这让人想起卢梭的“我把我的全部存在交付给你,从此我只通过你而活着”。
●sorrow这里译成"烦恼"真的大丈夫?
●忘了是什么时候看的,大概是最痛苦的那几年。我觉得歌德特别伟大的一点就在于他把浓缩了青春期种种的征兆,一个少年面对无望的爱情和和暗淡的前途,面对社会的黑暗,那种深深的无助感。无所依凭,靠什么活着呢?大概就是死亡了。小说里的”死亡“具有象征意义,是指青春的”死亡“。死亡也意味着重生。我们换了一个人,换了一种看世界的角度,然后继续活了下来。
●幻想在读私人日记信件,于是这种类似窥私的杂糅心理使得阅读兴趣质量进程获得很大提高。
●自此,日月星辰尽可以安安静静地升起又落下,我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周围的整个世界全给抛到了脑后。
●“与坚定的忍受充满痛苦的人生相比,死亡显得轻松得多。”看完整本书,我最赞同的是阿尔伯特的这句话。在第二篇里,作者已将阿尔伯特塑造成了一个阴郁而无聊的庸人,但他在书房里跟维特进行那番争论时,我却是站在他那一边的。不能说维特有错,而是在18世纪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普遍抱着激昂而热烈的浪漫主义情感,这份情感灼烧着社会,也灼烧着他们自己。死亡固然需要极大的勇气,可好好活着,让时间慢慢将创伤愈合,前方一定会有崭新的希望呀。
●我是坐在清晨的麦记,看着那辆开往中山北二路的公交,吃着早餐再一次读完的。我也同维特一样,在纠结,困惑,幸福,苦闷和难以自拔。但这些终将过去,彼时高中读,未曾有太深的感觉,甚至觉得这个愚昧的年轻人何苦结束自己生命。而今再读,有了深一些的理解。我同少年歌德年纪相仿了,也在分分钟钟成长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一):诗一般的语言
读完这本书,只记住了情节,记不住语言,只记得诗一般的语言,值得静静地再读,喜欢上了歌德~维特的情感过于专注,难以自拔,得不到的爱情永远在骚动,不结束自己,有一天可能疯狂地杀了阿尔贝特,带着为绿苐而死的兴奋之情结束自己,对似乎是一个最好的归属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二):属于维特的悲剧
一个叛教的教徒,
希望得到主的救赎。
仁慈的天父耶稣,
你是否听到这悲哀少年的哭诉?
他有着过人的才华与天赋,
却受制于爱的束缚。
这个世界只能对他如此残酷,
希望他能在你身边得到幸福。
那是他对爱人的执著,
只可惜他不懂得辩证的爱与孤独。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三):生存是与烦恼的战斗
从小就一直听说了歌德的这本伟大的著作,当自己真正读过后,才真觉得其真正的伟大。被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深深吸引,整颗心在震荡中“吞噬”完了这本书。一个作家的伟大,在于他能写出人类共同的情感,而一本著作的伟大,也在于其承载了人类心灵中共同的东西。很喜欢维特的真实与可爱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四):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对狂飙突进影响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德意志民族的道德重塑上(18世纪的德国从史料上来看民族道德沦丧几乎接近21世纪的中国),所以看到这部骑士时代的挽歌和感伤主义的肇因作品,难免有些觉得不适。好像读到了王尔德和珍安克兰茨的结合体,感伤主义和罗曼史如此扭捏地结合在一起,那种不快感和违和感却被维特用坦然的憎恨门第和厌世情绪所消解。不过即便如此,即便拿破仑都被维特所征服,仍不能强求自己接受这种自然感伤主义的精神,就像湖畔派和达达主义总是格格不入一般难以啮合。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五):维特
年轻的天才的歌德,初露锋芒,就注定震惊世人,并名垂文史。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作者很巧妙地——或者毋宁说,是由刻骨铭心的自身的经历,激发出来的喷薄真情——采用书信体,以第一人称,表达出年轻的痴情和因情沉痛的爱恋,唯有经历过的人,方知作者写得真,也唯有在年轻经历过,才懂得,维特最后走向自杀的路,其实是一种解脱。爱,有时它就是毒剂,在初见的那一刻,给你注入微量的一注,在你悄然无息,或者黯然心动的一刻,改变你的心率,让你渐渐沉醉,每一次见面,都是一回注射,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