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笔记》读后感1000字
《维特根斯坦笔记》是一本由[芬] 冯·赖特 / 海基·尼曼 编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特的“思想录”。 只有当你看不见任何东西时,看才能让你疲倦。
●修行101st,维特根斯坦这本书阅读难度出乎意料的小,不在于不用专业词汇与隐晦表达,尼采那本如是说一样不用,却是首屈一指的云山雾罩,维特根斯坦真是极为坦诚而敏锐。全书几个重点,宗教,哲学,音乐与犹太人,犹太人部分略模糊,宗教和哲学部分的思维碎片闪光点无比的多,音乐部分多为长评,被我略过,不懂音乐没办法。其实读完这本书所得比我期待要少很多,从很随意的语录中把握精神精髓固然很难,得到的启示却也不多,不妨一读,莫要期待
●他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包含电影,音乐,建筑,宗教,哲学,文学。相比其他的著作这本更具有情绪化色彩。是他著作中相对独特的标记。做为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他在单簧管演奏上也很有造诣。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
●157页薄薄小册子所隐含的信息量比一本500页的宏篇巨作更多,维特根斯坦是杂家
●外教的课上,昏昏欲睡的德国电影和美妙的配乐下抄了半本。我不知道自己在以怎样的方式理解,扭曲,自以为是,傲慢的感知。但是,我爱他说,任何靠爬梯子才能到达的东西都不能引起我的兴趣,爱他说,“只有那些能打开它的人才会注意它”。哲学问题最终指向是童话的沉醉,土壤按照自己的方式孕育。我果然是在胡说八道。
●感人肺腑,菱娃赠送0530-伟大的天才维特根斯坦。开始读传记啦。
●参考的《文化和价值》译本居然是唐少杰翻译的,意外的不仅是里面大量关于音乐、文学和建筑的片段,还是这些片段中大量的修辞和类比。
●译得不错。维特根斯坦的敏感与敏锐确实超乎常人,我所谓的敏感是接收的能力,而所谓敏锐,是捕捉的能力。个别地方可以当做一个天才哲学家的文学批评来读。
●和涂纪亮翻译的《文化与价值》是同一本书,刚好可以参照着读,如果能有《关于心理学哲学的最后著作》英译本就好了,单是读汉语的有些地方难以理解。
《维特根斯坦笔记》读后感(一):我很失望,你们怎么还那么多五星?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一般,虽然他说希望自己的句子被“慢慢读”才会理解,我的确慢慢读了其中的某些句子,还是感觉亮点不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而且写作风格也不太喜欢
有人能解决我对高分的疑惑吗,谢谢!
《维特根斯坦笔记》读后感(二):杂论之王
有些杂论是文字的杂,有些杂论是思想的杂,还有一些是从头至尾由里至外由小句至整段从单个篇幅到整个册子的毫无预兆毫无顾忌丝毫不考虑是否要给别人看也完全不关心所谈论的对象属于什么范畴的杂,按照记录的年份编排,你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紧跟它的句号。
《维特根斯坦笔记》读后感(三):哲学家的呢喃之语。。。
维特根斯坦的自信力很过人。。。!!!这一点上,在中国,只有梁漱溟,废名,熊十力才有这样自信的魄力。。。
另外发现他的音乐修养很高,对门德尔松评价偏低(其实我力挺门德尔松的!)
这本书不适合正经儿看,只需要在床边放着就行,晚上睡前猫一眼。。。有助于睡眠!
《维特根斯坦笔记》读后感(四):学做笔记
一些人认为这本书很枯燥,但我却认为它很精彩,甚至比一些小说、散文、评论更有可读性。
一来对格言控而言,书中很多精妙的话让没有耐性的读者有很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据说很多哲学家是代人思考,而维特是引导别人思考。
二来作为作者本人的笔记,从中也可以学习这位哲学家、语言学家思考及表述的记录方式。
三来由于没有评论扭曲和没有翻译者的主观色彩,读者可以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其人其事。
《维特根斯坦笔记》读后感(五):品味很差的文艺青年的图书榜
王小峰说:“顺便提醒一下,买书的时候千万别看那些腰封上的胡言乱语,那些话就是骗你这种人的。以后我再出书,一定不要这种恶心吧拉的东西。那天我在三联书店,仔细看了一遍腰封上有推荐语的书,还真没一本好书。反正这么说吧,除了书名和作者名字和定价,封面封底上的任何文字你都可以忽略不计。”
情况基本属实,除了一些误杀之外。
另外,那些所谓依靠口碑传播来做推荐的网站也越来越靠不住。登陆豆瓣,看看豆瓣新书榜,就能发现问题。如果略去背景,明明就是一个品味很差的文艺青年的图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