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读后感精选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是一本由佐藤可士和 / Kashiwa Sato著作,木馬文化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25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本不反感甚至覺得有用的self-help book。三部曲:物品>資訊>思想,後兩者似乎用處不大。正盤算著要實行。
●作者对自己的设计成果给出了自己的思路,但这并不能说他所谓的整理术是完善的;虽然所设计的东西都很不错,但仍不能阻碍这本书的一般性。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不易让人迅速得到佐藤可士和的精髓理念,但我直觉的感到我跟他相合,所以会再翻开看看。
●这本书做到的就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给你讲上一遍,然后换个法子又讲一遍,最后,当你还在期待是不是还会有点别的东西时,把之前的又再给你讲上一遍。
●抓住事物的本质,设计如此,生活亦如此,可惜,什么是大道至简,我仍在在摸索中。
●一个小时内就看完的书,现在排版方式真黑,受启发半夜为平日背的包包大减肥。
●实际物品的整理术感觉不一定适合每个人,设计上的想法并非和我熟悉的在本质上有太大区别,但是还是有些新角度的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读后感(一):2月读书笔记:用于整理思路的书
这本书看了一天,总体评价是不适合深读,我愣是从枯燥的语句中拎出了一些想法,一些感悟,我觉得我也是深度思考综合症患者了。
刚刚看了一遍我整理的笔记,发现没有一句话能够摘抄上来,算了,就一句,不掌握本质,就无法创造好的结果。是不是等于没说?!是不是?!
差评!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读后感(二):谁知道,简体版和繁体版不同之处?
简体版看了,很不错,极简的风格,一直很迷恋,一直在追求这种极简的生活方式,领悟不够,经常被狠P“简单”还没做到简约,简约和简单之间,我是还没分清,努力中啊。。。时常一不小心就简单了。悲剧啊!强逼整理症,这个“病”其实也不错,呵呵 ..一直觉简体版有删减。一直都想看繁体版的,不知道那位童鞋二版都看过的,发表一下!!求知啊!!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读后感(三):对设计方法的思考
对于一直追寻设计方法的设计师而言,这不失为一本好的参考书。其中一些观点很有建设性和可实施性。作者把设计与整理的关联性在书中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并不轻松的设计思考过程结合实际案例娓娓道来,他对设计的态度(设计亦是充满创意的整理术)和思考,准确的说是对设计方法的思考很有价值。有的观点对个人生活习惯亦有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他的许多思考路径和自己的设计思考过程暗合。你也有过类似的经验,但是你没有发现这是和一个叫“整理术”的东西联系起来。
设计是理性和感性结合的产物,并非只依靠逻辑性的推理就可以解决所有设计问题,只是阶段不同而已。
不仅仅“一切从整理开始”,还要“一切以整理结束”,对我们而言,更应该追求“完成度”高的设计。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读后感(四):资深广告人都懂的技巧
这书适合广告入门新手当做参考
因为他们很需要学习整理的技巧
作者有他一套如何整理市场行销的概念
挺有趣的观点
一般广告营销公司也都有一套方法论
有些比他成熟,当然也有比他的烂
那为什么广告公司做不出像他一样的作品?
我觉得,公司大,老板多,意见多,
佐藤的公司,相对灵活,
能够发挥的自由度不一样。
其实不一定会整理的人,创意就会好
创意人细分好几种, 列举两种先
有一种就是作者这类:
逻辑推理强, 以理服人型, 通常美术表现平稳不突出,从作者作品可以得知,记亿点不是最高,但以策略说法见长
有一种是不守规矩型:
不整理,宁愿花时间去体验不同精采的生活,刺激自己,同时更贴近消费者。
老实说有多少消费者真的会管理自己,所以置身消费者的心态来挖掘创意。
书中一个案例, 国立东京新美术馆:
我才去过,建筑物弧线的设计,非常喜欢建筑像个港湾般,让许多欣赏美丽的灵魂,可以找到一个地方舒服的靠岸,第二次去的时候,下著雨, 我在楼下的沙发还睡著了
但是觉得作者替美术馆设计的字体,
实在不敢恭维,像个喷漆字一般,
縦使他有个说法,有个还行的设计概念,
仔细想想,这个设计概念也欠奉新意,
不过如果说是它是个创意定位,那倒是不错!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读后感(五):听有“洁癖”的佐藤桑唠叨他近乎强迫症式的工作方式
这是一本2007年9月第一次印刷,2007年12月第六次印刷的书……当然我说的是日文版。相比这本繁体简装版,日文版的是硬精装,封面更素,只有中间两排小字。
书里,佐藤桑主要以自己的实际案例和工作室整理习惯为例,讲了有关设计师收集整理资料最终找出明确且“本应该”的设计方向的过程。
书中提到的案例包括:麒麟发泡酒包装、明治学院大学VI、优衣库形象、国立新美术馆VI、DoCoMo行动电话、UT Store 形象、Fast Retailing logo等,通过此书的阅读,除了可以跟着佐藤桑学习他的“超整理术”,更可以了解到他的这些著名案例在企划过程中的故事。
特别说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也许是自己一开始就比较注意资料方面的整理,所以在某些方面我与佐藤桑是很有共鸣的,他说的东西,尤其是电脑文档方面的整理一直就是我的习惯。但我无法做到他那样把工作台、个人生活都整理到井井有条,甚至可以说到了“洁癖”的地步,但正是这种洁癖,使得他可以排除那些纷繁的细节,而直击案例最关键的的部位。
当然很多人喜欢只抓重点,其他方面随意的工作方式,有人说:工作台乱乱的才感觉放松。这也是一种观点,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并不一定说要按照佐藤桑的这种“洁癖”式的方式来做。佐藤桑也只是说这是他的方式,至少对他来说很有用,每个人怎么做,那是每个人的自由。
读本书的最直观感受是:听带有“洁癖”的佐藤桑唠叨他的近乎强迫症式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