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诸神渴了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诸神渴了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01 19: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诸神渴了经典读后感有感

  《诸神渴了》是一本由法朗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0.8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诸神渴了》精选点评

  ●1921 《双城记》中爱国者是血腥复仇者, 《九三年》里爱国者是革命殉教者, 《诸神渴了》的国者是狂热审判者。 自由民主博爱恐怖专制屠杀正义者逮捕善良者, 被损害者审判被侮辱者, 革命者清洗革命者, 爱国者处决爱国者, 他们都是牺牲者, 一切人打倒一切人, 互相请做刽子手结果都上断头台群众都是旁观者商人生意还在继续, 人民生活还要继续

  ●说实话到今天已经没有时那么震撼

  ●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尽管书页已经一碰就碎一直留着

  ●外公书柜里有的,第一次居然是十岁....

  ●对于想了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复杂历史非常有帮助。堪比《1984》。

  ●从哀伐利斯特救小鸟开始,我觉得故事主人公变成了Robespierre

  ●结尾场景重复富有悲剧性了。。。

  ●第二本看完后想的书~~

  ●3.5

  ●20121102购买

  《诸神渴了》读后感(一):莫里斯·柏罗拓

  甘墨兰是书中的主角莫里斯,即那个包税人,小岛先生是书中最好的人物

  莫里斯,当他做包税人的时候,他多金,他则享受

  莫里斯,当他没钱的时候,他劳动,他亦享乐。

  莫里斯,他幽默、他看透、他看淡。

  莫里斯,他有自己观点,却不将自己的观点化作意志

  莫里斯,他不畏惧死亡,当美人问他该如何存活下去之时,他告诉美人,沉默,让别人了她。

  《诸神渴了》读后感(二):大革命

  读书笔记111:诸神渴了

  法国大革命的小说出名的我就记得三部,狄更斯的双城记,雨果的九三年,还有这本法郎士的诸神渴了。我一直不是太理解法郎士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他的小说我一部也不喜欢萨特那些后辈不说,同时代左拉也甩他好远。他的小说普遍老套,像企鹅这种。

  对于法国大革命要做一个客观贴切评价很难,即便是我们的教科书很多的描述也是基于意识形态代表了苏联的观点,这些年对于大革命大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对于法郎士来说,他也无法正确去评价他的同胞们,所以在他笔下更多是展现民众的狂热,英雄的死去,无谓的流血。他笔下的穷画家属于雅各宾派,早期罗伯斯皮尔,丹东和马拉在的时候,他们共同抗击敌人,废除死刑,但是后来马拉被刺杀,罗伯斯皮尔处理了有异见的丹东,实行对内残酷镇压,到了热月政变,雅各宾派被送上了断头台。

  作者笔下的男主是个狂热的爱国主义者,他放弃爱情艺术,最后为了理想人民送上断头台。你很难说他们谁是对的,只能是掩卷深深叹息。

  男主在临死前说,孩子,你会又自由又幸福的长大,你应该感谢臭名昭彰的甘墨兰,为了使你幸福,我才凶暴。为了使你善良,我才残酷。为了使明天所有的法国人都能够一边流着快乐的眼泪,一边互相拥抱,我才毫不留情。

  君子犯罪比小人危害远远来的大,原因就在于此吧。

  《诸神渴了》读后感(三):诸神渴了

  都说雅各宾专政时期是红色恐怖,上断头台的人太多了。不过我倒不完全这样认为。一则比起以后人类的暴行来说简直太仁慈了。但最重要的是比起剥削阶级压迫下等阶层的行为来说,这种行为根本算不上暴行。我非常奇怪,当有钱有势者压迫下等人时,就反应廖廖。而当平民起来革命并且处死剥削阶层时,就到处听到要人权要文明不要杀戮。这还真与当今社会,人一旦犯罪,比如说杀人强奸后,就有人坚持捍卫罪犯的人权,这难道不荒谬吗?   本书表现的就是那一个阶段,罗伯斯庇尔掌权的时期,以甘墨兰的人生最后一段为线索。他是个狂热的雅各宾份子,在当上的革命法庭陪审员后,“大力”消灭异己份子,当然从书中的感觉上,作者对此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书中写着有太多无辜者被处死。可是我突然想起,数次法国大革命落入低谷时,都进行的反弹,而革命也会深入一次,另外显然也伴随着一批人上断头台。这种杀戮真的是无意义的吗?那些上断头台的人真的是无辜的吗?毛主席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的行动。”这句话我觉得不完全是暴力学,恐怕是毛主席自己的亲身经历。当蒋介石命令杀死徐海东一家六十六口时,这句话的意义很清晰。在历史大潮面前,哪怕是袖手旁观也可能是“犯罪”。事实上罗伯斯庇尔以及文中的甘墨兰不也上了断头台吗?为什么没有人捍卫他们的人权?

  《诸神渴了》读后感(四):主人公和罗伯斯庇尔的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本书作者阿纳托尔·法朗士是以法国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的经历设置故事的主人公,哀伐利斯特·甘默兰(Évariste Gamelin)的生活轨迹的。我只是在一年之前略读过这部小说,一些细节已经记得不是那么确切,只能勉强回想起以下这么几个甘默兰和罗伯斯庇尔的相似之处:

  1. 少年时便喜欢沉思默想,曾经从野孩子手里拯救小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甘默兰的原型是罗伯斯庇尔,并产生了一种正看罗伯斯庇尔传记的错觉。)

  2. 郊游写生,在旅店里嬉戏玩闹。这段和后文中哀伐利斯特的严酷、无情形成鲜明对照的情节可能出自于罗伯斯庇尔曾在法国革命前参加诗社玫瑰社(Rosatia),吟咏双阕诗,不问政治。

  3. 拒绝妹妹的请托。哀伐利斯特在故事里拒绝了妹妹茹丽(Julie)为丈夫的请命。我没有在史料中看到过罗伯斯庇尔的妹妹夏洛特曾经为富歇(Joseph Fouché)向其兄求情的记录,但是类似的情节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过。

  4. 自杀未遂。哀伐利斯特在故事中用小刀自杀;罗伯斯庇尔在被捕当夜在混乱中被击碎了下颚,一说自杀,一说走火。

  5. 刑车经过恋人的住所。罗伯斯庇尔的刑车曾经经过埃莱奥诺·杜普雷(Éléonore Duplay)和他生前居住的圣奥诺雷街,人们在那里对他进行了侮辱。

  《诸神渴了》读后感(五):诸神渴了

  先看的老版,旧译名实在很难对上,直到我从宇宙的性质猜到了这难道是物性论?随后看了一下新版,除了译名改成现在通译以外,其他都没变。这本书翻译的时间是1955年,有些事情当时国内也在做,只是激烈程度不一样,所以内容提要和实际内容有很大偏差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注释里的语气与内容提要是一致的。 同样描写法国大革命的还有《双城记》和《九三年》,《九三年》主要是从外省的战争角度来侧面描写法国大革命,人道主义战胜了爱国主义。《诸神渴了》发生在巴黎,主视角是陪审员,以一个革命者的角度更完整的展现了那几年的历史。 加默兰从一个艰难维生的穷苦画家,通过关系成为了一名公正的陪审员,从他成为陪审员时对女恩人说的话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内是不讲人情的。从一开始的遵从内心的公正,到因为一次弄错对象的私仇(主要因为他分不清石榴花和康乃馨),他的公正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以危害革命为准则的二元论,危害的一律上断头台,雾月法的实行更加速了杀戮效率,也加速了罗伯斯庇尔的倒台。加默兰相当于罗伯斯庇尔的影子,一定要废除死刑,但要先把所有危害革命的处死。 前包税人布罗托应该是小说中最有魅力的男人,身边时刻带着《物性论》,当包税人的时候,该享受就享受,变成穷光蛋之后也不怨天尤人,依然自食其力谋生,看得很开的老头,无论是搭救不愿改变的巴拿巴会教士(怎么侮辱他都行,就是不能把他所属教会说错),还是收留说了一句“国王万岁”的妓女,甚至他预言了拿破仑的出现,那只鹤会把青蛙都吃掉。 从结尾来看,爱洛迪对待新情人的方式与之前对加默兰一样,可以推断出爱洛迪以前有更多的情人,但我觉得实际上爱洛迪更象征着法国普通人民,加默兰象征雅各宾派,新情人象征热月党人,政权轮流被推翻,人民还是那波人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