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管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魔鬼管理学》是一本由马歇尔·古德史密斯著作,42.00元出版的2008-5图书,本书定价:28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条错误,我犯了好几条。该不该抱怨,看你的抱怨能否对任何一方有好处,如果没有任何好处,为什么让抱怨的语句被人听见呢?更积极的面对吧
●我看见的更多是情绪管理!评估、找出问题、改进建议、对上司同事下属的说服、执行方案
●鉴己之镜
●很意外,对这类书改观了。习惯的改进方面,虽然不见得确实正确、有效,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
●“能带你到达这种level的无法带你到那种level”。中文书名太差。最后50页重要。
●我们总是倾向于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作用。目标综合症:我们努力朝着设定的目标前进,却会忘了本来的目的而失去很多。信息冲动:大家都有信息冲动,想要跟别人说出自己知道的东西,即使这样做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所有我们总是想要极力表现自己,否定他人,以战胜他人显出自己的优越。
我倒很想看他对当场裁员有什么建议
身为一个领导,不得罪人是很难的,在一些关键问题上,领导的态度是不能模棱两可的。
1,“成功人士”90%认为自己处于行业前列,向这样的人指出缺点并改进,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刚愎自用的人反而容易在组织中获得成功并提升?不管是不是令人讨厌,高层人士把这样的人提上去自然是有道理的
2,拿自己经历说事的,都不能称为XX学。敢冒称的都是一些忽悠。
3,变成一个好人,和不再做个混蛋比起来,后者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改进
《魔鬼管理学》读后感(二):管理没有规则
如果要我向人推荐《魔鬼管理学》这本书,我一定会这么说,如果你打算用1小时看完这本书,那么用10分钟读前220页,剩下50分钟读最后50页。大师在短短的两百多页的书中融合了成功学与管理学,封面中也用红字标明是重述《人性的弱点》和《管理的实践》,不知是否中文版独有,所言非虚。
放下图书,厌倦深思,管理的最高境界,应是看时有规则,做时无规则,再想又有规则。世界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对立无处不在,处处共存。书中说:没有理想的模式。管理的完备性是最重要的。一个制度的落实与否,就在于这种制度的缺陷是否被反复考虑并加以避免。一个制度,好处能发挥,坏处给避免,称之为好的制度。
一个中层管理者,从组织层级说,要做好三方面:
1. 对上级,让领导放心。我们在公司的任务就是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达到放心层级,是对托付者的最好答卷。放心不是一切都迎合领导,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向领导汇报。重要的是让领导感觉能控制住局面,准确了解事态的发展。还要保证达到“邀功他去,送死我来”的境界。
2. 对平级,让合作者满意。大家一起做事业,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合作者的大利、大义有没有得到满足,再次合作是否愉快,多年之后你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这些都是考核指标。三聚氰胺后,我很讨厌的牛根生说的两句话挺好:“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是从利益角度说;“要想知道,打个颠倒”,这是从精神层次说。
3. 对下级,让员工可依赖。这本书说的大多是这部分内容。我本来想说让员工依赖,可这本书将依赖做了一个反面典型,我就加一个“可”字吧。可依赖是指员工很明确地知道,做好了,肯定能从得到奖励;搞砸了,上级会和自己一起分析问题,一起解决,也一定有罚。他们不会依赖你解决问题,但是他们知道,面对问题时,可以依赖你。
说起来容易,那怎么去做呢?做法书里说了不少,听起来很美,其实要做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只不过是不是能养成习惯,是不是内心想做这些改变。伪装只能掩盖一时,更改内心,才能从根本改变。
如何落实目标?制定量化的指标,将结果换成金钱,现在就去做,持续跟进。此书给出这样的答案。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魔鬼管理学》读后感(三):好书取了一个坏书名
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花了一周的时间。这是我看的第二本马歇尔教练的书。
首先,这本书是写给那些有一些行为问题的管理者的。同时也是可以应用于家庭生活。目标是从一个“混蛋东西”变到一个正常人一个能交流能合作的人。所以标题是:What got you here, won’t got you there.
作为一个能干的管理者,他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或者技术好,或者工作狂。在不断的强调老子天下第一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范下20个常见行为错误中的一些。这些行为让你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大的家伙,不合作,不听人话,不说人话。
马歇尔教练在本书开篇的时候就总结列举了这20个行为问题。很汗颜的是,我在看这些问题的时候,脑子里很容易就想到的是其他人。同事或者其他熟悉的人会犯这样的问题。提醒了自己之后依然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做得都还不错。其实,是不是做得好我的家人应该更有发言权。当我忍不住的去无意识的评论了家人,然后引发了争吵的时候。问一下自己是否做得好。无意识的行为对别人照成了伤害,导致了不期望的后果。
马歇尔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提出了方法,怎样发现自己的问题。怎样树立目标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工具是:360 feedback,道歉,广而告之,积极聆听,感谢,跟进。
我觉得首先最重要的还是要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需要改变。不然后续的行动没有发至内心的驱动,也就没有效果。
然后要理性的分析:改变哪些需要改变的。做为一个领导者,有可能行为都很好。但是不能开拓市场,引领变革,适应新的变化。那么也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更加注重的是技术方面,而不是行为方面。
改变行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烟民平均要经历9次戒烟才能成功,我自己戒烟也是辗转了多年才取得成果。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在孩子行为的问题上还大发雷霆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候说知易行难,有时候说知难行易。不论怎么说,要做到关注当下,做好当下要做的事情,并且不断的坚持下去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要时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目标需要改变的地方。积极努力的去过好这一生。
《魔鬼管理学》读后感(四):中国经理人不可能会做的——被忽略的素质
一个讲《系统思考》的老师特别推崇曾仕强,凡事强调做事要拿捏到恰到好处,最后特别告诉我们中国经理人由于考虑各个方面,所以最聪明,可以在任何国家当好CEO。有证据吗?显然曾教授和这个老师很难让世界相信中国经理人最聪明,否则的话世界五百强都是中国高官了,中国管理大师也可以全球讲演(或忽悠)。
当我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这本书主要是面向大公司的高管,现在看有些太早了(还是希望自己10年内能够达到同样层次)。看完之后,我惊讶欧美的经理人在管理如此细腻而且感觉过于高尚了,如果放到国内,给中石油或宝钢等国企的领导讲这些理论,一定会被看成白痴的。这也是曾仕强和余世维在中国更有信徒的原因,文化和体制差异太大了。
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很多收获的,主要有3个方面:
1、了解高高在上的CEO也有很愚蠢的缺点,他们也需要专业教练的帮助才能克服;
2、里面有很多克服缺点的方法现在就可以练习克服,未来会更轻松些;
3、在几家世界500强上海公司工作过,绝大多数中层经理都有本书所讲得大部分缺点,而且10年内没有意识到和纠正这些错误的趋势。在中国的外企还存在一个悖论,中国经理人对老外在中国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屑一顾(有些像上面那个老师);老外也不信任中国经理,不把项目决策权利下放给中国。这本书可以帮助中国经理人锻炼一种能力,至少理解老外“很固执”的一些缘由。
关于中国国情是否是阻止我们学习这本书的理由,短期可能是,在风调雨顺环境下中国经理人的自信发展太快了。我一直怀疑中国国情能让中国经济发展到什么样一个程度,会产生什么样的瓶颈。我相信,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时,事先学习过的经理人会更有优势。借用一句话,风平浪静时人人都可以驾驶船,但遇到暴风雨时,只有真正的水手才能够驾驭。
http://comm.dangdang.com/member/5092681341813/reviewdetail/1666191/
《魔鬼管理学》读后感(五):可怕而可爱的镜子
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是写给已经取得一些成果的人,他们更容易(不自觉地)躺在已有的成果上,从而无法发现如何取得更多成果。
书中所列的坏习惯(在人生某些阶段和时刻,这些习惯甚至可能带来好处,但是,这不代表它不是坏习惯):
1、求胜欲太强:为了成功而不分场合,不惜代价——不去考虑成功在什么时候是有意义的,什么时候没有意义,什么时候根本就无关紧要
2、太喜欢加分:过分地强调自己的观点,却不懂得鼓励下属。
3、太喜欢点评:喜欢评价别人,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别人。
4、总是发表破坏性评论:为了表示自己的睿智和聪明而对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嘲讽和尖酸刻薄的评价。
5、喜欢用“不”、“但是”或“可是”来开头:过度使用这些否定性修饰词,言外之意就是在告诉每个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6、告诉世界你有多聪明:让别人知道我们比对方想象的要聪明得多。
7、乱发脾气:用自己情绪上的波动去管理下属。
8、否定别人或故作高深:即使没有人问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喜欢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反对意见。
9、隐瞒信息: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筹而拒绝与他们分享信息。
10、不懂得赞赏:不会赞扬和回报别人。
11、喜欢抢功:最令人讨厌的高估自身贡献的方式。
12、喜欢找借口:让自己的不良行为先天化、持续化。
13、把一切都归咎于过去:推卸自己的责任,把一些责任归咎于过去的人和事件,实际上是在怪罪自己以外的人或事。
14、偏袒下属:不愿意正视自己对他人的不公。
15、拒绝道歉:拒绝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或正确认识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16、不懂得聆听:在所有不尊重同事的表现中,这是最消极、最具有破坏性的一种方式。
17、不懂得感激:不懂得说谢谢,总认为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最缺乏礼貌的一种坏习惯。
18、惩罚报信人:对本想帮助我们的人给予不应有的攻击。
19、乱找替罪羊:一味指责别人,但从不检讨自己。
20、过于强调自我:仅仅因为某些缺点出现在我们身上,便不遗余力地把这些缺点描述成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