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智度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智度论读后感100字

2020-10-05 19: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智度论读后感100字

  《大智度论》是一本由鸠摩罗什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元,页数:657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智度论》精选点评

  ●今日讀畢。但佛法深刻,恐怕此中奧義未得萬一,不敢妄加評論。我是覺得我的智商不太夠用。另外就是對龍樹菩薩和鳩摩羅什的勤行刻苦太敬佩了。

  ●果然精彩无比。

  ●此大乘第一要紧之论藏

  ●非常好的一部佛典

  ●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

  ●龙树祖师对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解释

  ●廣化寺本。

  ●佛学书,最好的一本百科全书,修行指南典故典籍,名辞解释。

  ●那些教义规矩什么的只是为了辅助起初无知和遗的人去认识上帝 即”一“ 既然万物性空 世界就只存在于每个个体中 即阿赖耶识 还有什么规定不规定 范围不范围 呢 我看法自性而为 无法可循 依空定夺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龙树菩萨 敬礼鸠摩罗什法师

  《大智度论》读后感(一):苦口婆心~发挥般若思想

  目前还在读第一本 还没完全完~

  但之前 对此书是 非常敬仰的~

  毕竟是在 佛学 里非常重要地位!

  卷首所载僧叡之序称:“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

  《大智度论》主要讲述中道实相,以二谛解释实相之理,发挥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出系统解说论证。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此论先举出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最后归结为无相实相、法性空理,以此为尽善。但此论系依经而作,解释毕竟不能完全穷尽义理,故龙树又著《中论》、《十二门论》作为补充

  此论未发现有梵本,因此关于作者和发现的时间,许多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中道般若的思想是在 佛教里很重要的~!

  《大智度论》读后感(二):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的祖师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梵文:Nāgārjunabodhisattva),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 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第一位伟大论师,也因此成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的祖师,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龙树菩萨开创了大乘佛教第一个僧团,为大乘的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的“八不偈”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八不偈”是基于缘起法的本质而说,所以称为“八不缘起”或“八不中道”。因为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入空有二边,即为中道,《中论》之名即是以其阐明中道而得。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作为固定的观念,所以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的。

  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说,令小乘学者大为折服,大乘学者也都奉为圭臬。他的学说由鸠摩罗什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弘扬、光大,影响深远。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

  《大智度论》读后感(三):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

  龙树菩萨(梵文:Nāgārjunabodhisattva),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 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第一位伟大论师,也因此成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的祖师。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传说寿高一百五十,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龙树菩萨开创了大乘佛教第一个僧团,为大乘的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的“八不偈”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八不偈”是基于缘起法的本质而说,所以称为“八不缘起”或“八不中道”。因为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入空有二边,即为中道,《中论》之名即是以其阐明中道而得。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作为固定的观念,所以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的。

  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说,令小乘学者大为折服,大乘学者也都奉为圭臬。他的学说由鸠摩罗什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弘扬、光大,影响深远。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

  《大智度论》读后感(四):要通过得到自觉而有一种内在的改变

  我向所有真理实相的追求者致敬。开首之先,我们要知道,真理是如其所如的。你们无法改变真理,你们要如其所如的接受它。很可惜,以人类的知觉,我们不能知道真理。要有一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才可以知道真理。因此,在所有的经典,如法句经,圣经、印度的经典或古兰经都说,你们要通过得到自觉而有一种内在的改变。这便是"Buddha"(佛)这个字的意思。Buddha是梵文,"Bu"的意思是在你们的中枢神经知道真理。

  在我们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现在成为人。还有一小步,我们便可以得到觉悟的境界,即佛的境界。佛陀,还有耆那教的大雄,他们生在大约相同的世代,他们都很热切希望人们得到他们的自觉。他们都不说神。因为如果他们说神的话,那些人便只会拜神,而不去追求自觉。但如果没有自觉,我们便不能吸收任何宗教原理在我们之中。

  例如,你可以是佛教徒、基督徒、印度教徒或回教徒,却可以犯下任何罪恶。这有甚么分别呢?所有这些只是个招牌。我们要真正成为得到觉悟的人。

  无论我向你们说甚么,你们都不要盲目接受。你们要好像科学那样,保持开放的头脑,将我的话看成是一个假设。但如果这个假设被证实,那么作为诚实的人,你们便要接受它。

  你们刚才已听过内在能量系统的介绍,那是内在于你们的。当灵量提升起来,穿过六个能量中心,最后穿越头顶,你便变成是个得到觉醒的人。你们不能有意去静坐,而是要在静坐之中。有两个关于你们的真理你们要知道。从基本来说,你不是这个身体、这个思维、这个自我和超我、这个情感、这个头脑,你们都是纯洁的灵。这是我们要去成为的,为此你们内在才有这个能量系统。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 玛塔吉

  我见过一个禅宗的师傅,他病得很重,有人找我去医治他。我很惊奇,因为这位师傅不是个得到自觉的灵,对灵量也一无所知。我于是问:「你对灵量一无所知,怎么会成为禅宗的领袖?」我问他:「甚么是灵量?」他不知道。我又问:「甚么是禅?」他说禅便是静坐。我问他怎样静坐,他回答得很混乱。我于是问:「你不是个得到自觉的灵,怎么会成为禅宗的领袖?」他说禅宗已许久没有这样的大师,在公元六世纪时曾经有过,之后就没有了。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玛塔吉

  《大智度论》读后感(五):《大智度论》喜根菩萨故事

  爾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根二名勝意。是喜根法師。容儀質直不捨世法。亦不分別善惡。喜根弟子聰明樂法好聞深義。其師不讚少欲知足。不讚戒行頭陀。但說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諸法婬欲相瞋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即是諸法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時諸弟子於諸人中無瞋無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則得法忍。於實法中不動如山。勝意法師持戒清淨。行十二頭陀。得四禪四無色定。勝意諸弟子鈍根。多求分別是淨是不淨。心即動轉。勝意異時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於坐處坐。讚說持戒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閑處禪寂。訾毀喜根言。是人說法教人入邪見中。是說婬欲瞋恚愚癡無所罣礙相。是雜行人非純清淨。是弟子利根得法忍。問勝意言。大德。是婬欲法名何等相。答言。婬欲是煩惱相。問言。是婬欲煩惱在內耶在外耶。答言。是婬欲煩惱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應待外因緣生。若在外於我無事不應惱我。居士言。若婬欲非內非外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相。空無所有。云何能作惱。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悅不能加答。從座而起說如是言。喜根多誑眾人著邪道中。是勝意菩薩未學音聲陀羅尼。聞佛所說便歡喜。聞外道語便瞋恚。聞三不善則不歡悅。聞三善則大歡喜。聞說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從居士家至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當知。喜根菩薩是人虛誑多令人入惡邪中。何以故。其言婬恚癡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相。是時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為惡業所覆當墮大罪。我今當為說甚深法。雖今無所得。為作後世佛道因緣。是時喜根集僧。一心說偈

  婬欲即是道  恚癡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  無量諸佛道

  若有人分別  婬怒癡及道

  是人去佛遠  譬如天與地

  道及婬怒癡  是一法平等

  若人聞怖畏  去佛道甚遠

  婬法不生滅  不能令心惱

  若人計吾我  婬將入惡道

  見有無法異  是不離有無

  若知有無等  超勝成佛道 

  說如是等七十餘偈。時三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聲聞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脫。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為道而復捨戒。如是六萬三千世常捨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捨戒諸根闇鈍。是喜根菩薩於今東方。過十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佛號光踰日明王。文殊師利言。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觀爾時受是無量苦。文殊師利復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應破諸法相而懷瞋恚。佛問文殊師利。汝聞諸偈得何等利。答曰。我聞此偈得畢眾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說深義。於諸菩薩中最為第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