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世英雄》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万世英雄》经典影评1000字

2020-10-10 23:00: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世英雄》经典影评1000字

  《万世英雄》是一部由安东尼·曼执导,查尔登·海斯顿 / 索菲娅·罗兰 / 雷夫·瓦朗主演的一部动作 / 传记 / 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万世英雄》精选点评

  ●群演比真正战场上的人还多。。现在难得有如此电影。。。辉煌时代已去。。

  ●欧洲的武士国王可以不叼,而东方得罪皇上就杀头,CID忠于国王,不取代之。影片开头那段伊教蒙着脸黑袍子宣布要让伊教遍布全世界画面真的和今天的ISIS一模一样

  ●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典范之作,有好莱坞英雄主义式的主角光环,却不过分夸磅礴气势宏大场面跌宕起伏情节,极富魅力演员表演,没有好莱坞奢靡浮华马丁认为的最好的史诗

  ●那时的史诗片都显得有点冗长节奏快点就好了。另外,摩尔人用的长枪,远很像拖布。

  ●很老派,很精致缺点也是太老派了,这是用现在特技眼光

  ●帅*爆*了

  ●万金油海斯顿

  ●索菲亚罗兰尼玛就是一具僵尸

  ●配乐满分 不过越来越发现某些女主角在老牌古装史诗片里面表演实在僵硬,尤其是以kerr和罗兰为首的 三个小时就一个表情我都看吐了。。。

  ●小时候电视上看过。

  《万世英雄》影评(一):巨赞

  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个故事干练没有太多的悬疑有种干净整洁感觉

  看的爽........

  骑士,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一种。超越仰,摩尔人(穆斯林)对其的尊重

  这个画面感特别赞,特别是女主角的表现

  《万世英雄》影评(二):这才是真正的史诗

  看过很多片子,相数量的都具有史诗品格,但只有这一部,才真正刻划出了英雄的伟大智慧仁慈勇敢。其他片子相比,智慧和勇敢多,而仁慈不足,英雄缺少张力。场面和音乐都十分雄壮过瘾

  不足的是,由于时代局限,此片受舞台剧影响,许多应该表现的场面都一带而过,有的甚至完全省略,节奏上有些慢,要是能够重拍就好了!

  《万世英雄》影评(三):什么是英雄

  一个人要有怎样的特质才能成为英雄?一开篇,El Cid冒着叛国罪释放摩尔人,对方说:“In my country, we have a name for a warrior with the vision to be just and the courage to show mercy. We call him the cid!”

  El Cid是一个有点不通时务的直肠子,他惹怒并刺死了人的父亲挑战君王谎言,这些早就了他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形象,也注定这是他和西班牙的胜利,确是妻子庭的悲哀

  特别可怜索菲亚饰演的妻子形象,她最开心时光就是和El Cid睡在牛棚里的流亡时光,因为那里没有政治和战争。第二天两人走出牛棚的时候众人拥护El Cid为领袖,妻子哭喊着“Why! Why him!"真让人心碎。

  不过这也预示了电影的结局,英雄的死亡、国家的胜利,女人必须答应他这个最后的要求,因为他的躯体已然不是自己和小家的,他是人民中的神。

  《万世英雄》影评(四):导演说

  《熙德》是好莱坞著名导演安东尼·曼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代表作。安东尼·曼于1907年6月30日生于圣地亚哥,1967年4月29日与世长辞。他像霍华德·霍克斯一样,属于美国杰出的传统型导演。他长于叙事,能把像《熙德》这样人物众多、情节错综复杂、时间跨度很大的故事叙述得清楚明白又引人入胜。从1950年起,他拍摄了数十部堪称经典的西部片,如《诱饵》、《西部人》、《沙漠喋血》、《平原英豪》、《奔向西方》等。他高超的导演技巧和出众的组织能力使他成为屈指可数的能够驾驭庞大的拍摄力量的几位导演之一,他善于利用广阔的空间和自然景色,像《熙德》这样的特大型超级制作,会使不少导演望而却步,而安东尼·曼调动起千军万马却游刃自如。在这个壁画般的巨大场面中,有35艘战船,长达百米的布景和七千多群众演员参加演出,片尾“以尸退敌”那场戏,以它空前宏伟的场面和令人叹服的画面构图成为第七艺术光彩夺目的篇章和电影美学教科书中反复援引的范例。

  本片取材于法国17世纪著名古典主义作家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的著名悲剧《熙德》。当时的欧洲,封建割据状态尚未结束,中央君主专制日臻巩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世留积极鼓励古典主义文学发展,利用它为巩固中央王权服务。而在这个时代,戏剧乃代表了古典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它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典范,以笛卡尔的唯理论为思想基础,崇尚理性,宣扬以理性和意志战胜个人感情,以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高乃依正是凭着这种理性来刻画出堂·罗德里克这位“高贵的”理想化的人物。由于《熙德》的基本戏剧冲突极其悲壮,历来被公认为法国第一部优秀的古典主义悲剧。作者把剧中的主要人物堂·罗德里克和施曼娜投入到责任与爱情这一强烈的悲剧冲突之中:罗德里克虽然热恋着施曼娜,但由于施曼娜的父亲当众侮辱了他的父亲,为了维护封建家族的荣誉,他宁肯牺牲爱情。他深知,假使他忍辱吞声,施曼娜就会视他为懦夫,不会再爱他。理性和意志驱使他毅然决然地找到施曼娜家,要求她的父亲当众赔礼道歉,遭到拒绝后,拔剑与之决斗,并将他杀死。家族的荣誉得到了保全,孝子的责任也已完成,但却失去了爱情。这使他痛不欲生,也使施曼娜陷入绝望之中。摩尔人的入侵给了他尽忠报国的机会,他抑制住个人的悲痛,奔赴沙场,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古典主义大师高乃依所赞美的这种高尚的美德也体现在施曼娜身上。她认为,替父报仇是比爱情更重要的责任。罗德里克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加深了她的爱情,但却不能消除她对杀死父亲的人的仇恨,这就更加激化了她内心的矛盾冲突。在敌国要求以与王前第一斗士决斗来解决领土争端的那场恶斗中,施曼娜在众人面前的表现与内心深处的担忧形成如此强烈反差,使她不敢正视这场死拼。费尔迪南国王的劝导使她认识到,罗德里克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必须以民族的利益战胜个人的私怨,才使她忘却前嫌,同意与罗德里克完婚。但余怒未消的施曼娜在修道院中,孤身一人面对青灯,经过长时间的思悟之后,才复燃起对罗德里克的爱情之火。这一情节是原剧中所没有的,安东尼·曼的这一改动似乎更近情理。原剧中,高乃依为了塑造一位以仁政治国的理想的君王,让费尔迪南作为对立双方的调停人,一席话就使施曼娜投入了罗德里克的怀抱,全剧以二人婚礼大团圆结束,使这部悲剧实际上变成了喜剧。而影片最后让罗德里克中箭身亡,以尸却敌则更加感人,安东尼·曼的这一改编更接近古典主义悲剧的原则,罗德里克这一传奇人物的形象因而更加高大。这种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处理堪称成功的再创造。

  古典主义的悲剧人物虽然形象高大,但却缺乏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缺乏鲜明的个性,言辞多有大而空之嫌。在艺术形式上,则恪守时间、地点、动作相统一的“三一律”等一系列刻板的规则。如果不加改动地“忠实地”搬上银幕,现代观众是难以接受的。本片中,编导对熙德的传说进行了较大的艺术加工,把原剧优美而雄辩的诗句改为口语对白;使原来紧张而动人的情节,由于电影时空切换节奏加快,情节更加扣人心弦。事实上,罗德里克被放逐后听命于撒哈戈思人,后自立为王的情节改成了流放中的熙德仍效忠于王朝,把攻下巴伦西亚城获取的王冠献给了冤屈他的国王阿尔丰斯。熙德不再是寿终正寝,而是血染沙场,名垂青史。这些改动使故事情节简洁明快,毫无拖沓之感。影片中,熙德的一生可划分成恋爱、流放和战争三个阶段,他与施曼娜的爱情纠葛贯串始终。影片编导的丰富想象力使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形象愈发丰满,令人难忘的细节使他更有血有肉:如他对穷苦人的关心照顾,怒杀谋害国王桑切的刺客和用面包攻城以攻心为上策的谋略,无不给观众树起一位对君王忠心不二,对爱情矢志不渝,胸怀坦荡不计个人恩怨而又嫉恶如仇,救万民于水火的完美骑士形象。以尸退敌的悲壮场面使人不禁想起著名史诗《罗兰之歌》。

  多数影评家认为,影片《熙德》的美学价值已明显超过同类史诗性巨片,如《宾虚》、《圣袍》和《斯巴达克思》,因为它的磅礴气势丝毫未湮没主人公的鲜明个性,当然,这与两位主人公扮演者的卓绝演技也是无法分开的。扮演罗德里克的查尔顿·赫斯顿是美国影坛上的一株常青树,自1945年从影以来,曾在70多部影片中扮演过角色,评论家认为“他轻松自如地塑造出的人物使观众相信电影营造出的这个杜撰的世界是真实可信的”。身高超过两米的赫斯顿在本片中“毫无疑问是一位勇猛而不乏柔情”的骑士。女主人公施曼娜的扮演者索菲亚·罗兰,出生于1934年,这位意大利女演员16岁在那不勒斯参加选美,同年开始在罗马从影。1954年,参演影片《那不勒斯的黄金》后名声大噪。1955年,她主演的影片《河边来的女人》又获成功。在好莱坞影片中,因她饰演几部具有异国情调的美女,而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国际影星之一。她主演的影片《黑色的兰花》,1958年获威尼斯电影节奖。在意大利,她主要与导演德·西卡合作拍片。德·西卡使她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1961年她主演的《薄伽丘1970》,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票房价值。她参演的影片《乔恰拉里亚的女人》(1961)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奥斯卡奖,《意大利式的结婚》(1964)获莫斯科电影节奖。她在《卡桑德拉大桥》中的出色表演,则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在本片中的前半部,她把一位备受爱情与荣誉折磨的女性塑造得活灵活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