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经典观后感1000字
《一见钟情》是一部由艾文·温克勒执导,方·基默 / 米拉·索维诺 / 凯莉·麦吉利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见钟情》精选点评:
●很温情的故事,那个时代的好莱坞剧情片很有深度。
●若有一天我失明,你还会爱我吗。(135
●多年前的情人节看明珠台放的,真人真事改编,很动人。算是我对爱情的最初印象之一。
●恢复视力后, 男主角的乐观和自信却跟着不见了.
●清淡但不乏味,讲了一个还算动人的故事。特别迷人的是方基默和索维诺的表演,简单自然,这样的角色在各自的作品中都算少见
●悸动~ 为我娓娓道来
●If it is not for the paper, it could be much better.
●没有大喜大悲,情节发展自然, 男女主角的表演清新自然。
●非常衰的是,跑步时看哭了,一边大喘气一边抽噎好痛苦。。。不管理智的另一个半脑多发达,低到尘埃里的哭点还是抬不起来。可是,“找到自己,才有永远的光明”不就是值得一哭的主题吗?
●很早以前看过的了。还是不错的。
《一见钟情》观后感(一):值得细细体会
平静,朴实,慢慢的叙述,看到最后一塌糊涂的感动.
有意大利电影的味道,有关生命,有关爱,有关灵魂,有关救赎.没有太多的情节,细水长流中却是最真诚的情感流露.
《一见钟情》观后感(二):90年代的温情性感
最爱之一,真实动人,感慨黄金90年代太多被低估的好片。
一位盲人的rollercoaster人生,视力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爱情却经历了相反的波折。 从小失明的人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果能重见光明又是怎样的体验?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达的渴望?事实是人生完全重启,不比身处黑暗容易。
Val Kilmer完美高难表演,真挚细腻,演出了盲人进入普通人的光明easy模式时天旋地转的困惑,伴随着光明而来的并不全是兴奋,更多是眩晕、惶恐与迷茫。Val Kilmer和Mira Sorvino对手戏看起来太过瘾,GREAT CHEMISTRY,放出超性感辐射
《一见钟情》观后感(三):故事是女主角的一见钟情,讲的却是男主角的故事
故事始于一个恬静的村庄,女主角Amy从纽约来到小镇度假,看到独自溜冰的Virgil。他们的第一次接触是在按摩房里,显然光是Virgil的声音便吸引着Amy。在Virgil一连串流畅的手法下,Amy渐渐投入其中。正在Virgil离去之后,觉醒的Amy打算和他打个照面。面对伸过来的手,Virgil不为所动的神情让她意识到他的与众不同。
Virgil和Amy有着相同的感觉,他对Jessie,他的导盲犬,说着自己认识了一个女孩。这些都被姐姐Jennie听到了。起初,Jennie并没有反对两人交往,但随着Amy在Virgil的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她开始紧张。
这一切源于Amy的出现带给Virgil的期待。作为小有成就的建筑师,她不能放弃自己在纽约的繁华都市生活。她想让Virgil看到这世界上美好的事情,从那个恬静的小镇走出来,幻想着他们一起去旅行,在她眼里不是为了她自己。Jennie目睹她想改变的事情,她告诫Amy“不要试图改变任何东西”。
选择权仍在Virgil手中,他心里满满的都是和Amy的未来。他说:“我不喜欢昨晚醒来以为你不在的感觉。Let's go to Newyork.”
在纽约,一场看似成功的手术,带给了Virgil诸多不便。手术之后像是喝断片了,视觉失认症让他不再认识他熟知的一切,他需要重新学习、认知这个世界。他搞不清楚投影、反射。‘He goes behind the wall, a place we can't go to.’
争吵开始,女主角为了避免冲突选择出差,在和前夫跳舞的时候才想起自己的初心。她和Virgil和好,并幻想一场celebration trip。命运在这时候开了玩笑。手术的后遗症开始发作,Virgil重新陷入了反复的失明,这一过程种种夺走了他的乐观。在他彻底失明之前,他要去找他的父亲,那个在母亲之后一直为自己的失明自责并照顾自己、却又最终选择抛下他和姐姐的父亲,去问他一个问题,去要一个为什么离开的答案。
在建筑工地上,他的父亲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那仿佛是自己失败的见证。父亲没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做不到,这仿佛是生命在嘲讽他的自信,这是他的失败。
最后的最后,Virgil选择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看一场纽约流浪者队的冰球比赛。他选择成为了一个医学案例。让那些曾经能看到的记忆成为他最珍贵的记忆。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也不免心痛,Virgil是一个如此天真而富有魅力的男人,生活在自己谨小慎微的小世界里,一切仿佛容不得一点差错,他一直井井有条地生活,却也因此而闪光。然而命运反复地戏弄他:给了他光明,又夺走了他的光明。如果一切没有发生,如果Amy没有闯入他的生活,他该是那样一直快乐下去……更大的世界和更丰富的生活,可能未必会吸引他。
显然,这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却符合电影的套路。情节的几次跌宕像是教科书般,和Amy相识、决定做手术、手术失败。导演用罗曼蒂克的手法讲述了这个残忍的故事。只是到了后面却有些莫名其妙,关于第一次记忆的重现略有些生硬, 和父亲的再次见面也不是理所应当。可能是我对Virgil的偏心,认为一个离开了他生活的人不必再回来制造伤痛了。如果Amy离开,一切是否会回到开始的开始?Virgil仍然和Jennie相依为命,他从不知道自己常常走的路的尽头有两颗相依偎的树。他仍然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在一片小小的冰上想象自己参加纽约流浪者的比赛。可能是我活得太丧,接受不了主流价值观喜欢的积极向上。
即使最后获得了爱情又如何呢?他的人生再也不是完整的了。
《一见钟情》观后感(四):电影两生花之不可不信缘与Love at first sight
解题或不解之题
不可不信缘为韩国电影,导演郭在容,近一年内movie版上人气最旺的电影之一。影评和简介见精华区
Love at first sight为美国电影,导演不知道是谁,主演也没什么名气。男主角还比较面熟,就是Top gun里面那个一直在装酷的叫做Ice man的家伙,我所知道的他主演的电影就只有一部叫做saint的烂片。女主角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记得好像在众神与将军里
面出现了一下下。
不可不信缘我是特意去看的,期望值颇高,失望值更高。Love at 1st sight 是无意之中打开电视机看到的,连中文名都忘了叫什么。不可不信缘到处都能找到来看,love at 1st sight估计能找到来看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这里也没有什么推荐不推荐的问题了。按
照普通的分类方法,这两部电影大概都可以称为爱情片的。
这里想说的是电影里面的故事问题,基本上大部分电影的目的都是要叙述一个故事的,讲得好坏见仁见智,但我有一点是非常无法忍受的就是编剧根本就不把观众当成是有正常智商的人,这个是最要命的。
不可不信缘还没有沦落到这个地步,但是很不幸地,这个故事的俗套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就是电影将要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要说什么都已经尽在观者的把握之中了。这样的片子,除了在商业上有一些噱头,赚取一下观众们廉价的泪水以外,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随便举几个例子吧。首先一开头的cannon in D立马就让我感到这个导演挺没有诚意的,两部没有关联的电影为什么要用同一段主题音乐呢,除了提醒大家是同一个人导演的以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以代写情书作桥段我说土得要命大概没什么异议吧,最让人发指的是乡村游玩这一段,导演说,要下雨,于是就有了雨,要脚崴,于是就有了脚崴。拜托,泡妞不至于就剩下这几招吧。一路看下去,我确信郭在容老师对玻璃之城必定印象深刻,而且他生怕我们不知道这一点。我承认,所有的情节里面也有我猜不出来的,比如说那个傻大个自杀,但是很遗憾,此处除了感到荒谬以外,想不出有什么妙处。全片看完,发现第二代的情感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就是仅仅为了照应题目啊,不可不信缘,信了,信了,圆满了,终于圆满了!好了,再骂下去,我担心晚上的版聚我会有生命危险。
Love at first sight,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婚姻失败,工作压力巨大的女主角在休假的时候,偶遇盲人按摩师。天性乐观的盲人感染了女主角,改变了她的生活态度,两个人相知,相爱。由于男主角自幼双目失明,他的父亲无法忍受这种不幸但又不能改变事实而离开,只得由他姐姐把他抚养成人。过惯小镇恬静的生活让他无法忍受大城市的嘈杂与喧哗,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一项医疗技术的突破使男主角有了重见光明的希望,恢复视力之后,男主角却要面对着重新训练看的能力的挑战。但当他历尽艰辛终于可以和平的关怀呵护让他度过了这个难关。
故事啊,故事啊,同学们。一个好的故事,哪怕导演是龌龊的王小帅,也会有单车这部让人有惊喜的佳作;一个烂的故事,再动听的音乐,再漂亮的女主角也是无法挽救的。
伯格曼单凭写剧本就能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并不仅仅因为他是瑞典人。
回贴者请注意:本文拒绝排砖,多谢合作。
--
“No form of art goes beyond ordinary consiousness as film does,
traight to our feelings,deep down into the dark rooms of our souls.”
——Ingmar Bergman
※ 来源:·日月光华 bbs.fudan.edu.cn·HTTP [FROM: 10.102.13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