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王朝》的读后感大全
《两宋王朝》是一本由陈舜臣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宋王朝》精选点评:
●着实佩服日本人的脑补能力
●随手翻翻的历史【普及】书。其它部分都挺正常突然出现一句“因为太学生的抗争所以北宋灭亡了”——某有点怀疑是翻译的问题【也许不是……】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太浅白完全没有深入分析【本来就是常识教育?】
●大势概括,要事细说。赵匡胤黄袍加身作者写得非常新颖、生动,仿佛亲见,不得不赞其想象力。// 没想到宋朝是这么一个朝代:开国没有征战,江山得自孤儿寡妇;开国皇帝不得善终,太宗弑兄篡位;继任者图乐贪欢,勒索人民却供养敌国(辽);与金缔约后背信,遭到报复,偏安南方,两国以“叔侄”、“伯侄”相称;与蒙古同盟又毁盟,蒙人大举入侵,南宋朝廷竟逃亡海上一年,最后又逃亡崖山岛……期间,明君实在没印象,被俘虏的倒有两三个,一般都连带着重要宗室被掠;忠臣如王安石、岳飞等,颇有几个,但更多的是蠢臣与乱臣,如秦桧、贾似道以及记不得名字的甲乙丙;派系之争几乎贯穿始终;书背上说民众安居乐业,大概是指北宋之初短暂的时光吧?疆域真是很小,无知的我还以为明清版图纵不是标配,也不应该差太多的。
●读到最后,只能叹一句“赵匡胤真人杰也,但怎也抵不过利益二字”
●文采斐然 推断合理 自成一家 名不虚传也!
●文笔有点生硬
●果然想像力丰富。。。
●当看小说吧
●陈舜臣的历史书确实是外国人写了给外国人看的,恍然有当年看上下五千年的感觉
●华裔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通史,脉络清晰,明白晓畅。
《两宋王朝》读后感(一):富有的文治国度
历史课本里面的宋,是个老打败仗的无能王朝,从头到尾充斥着屈辱。这是最深刻的印象。现在却有人居然说如果能选择活在哪个朝代,他愿意活在宋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历史地位最高的居然是宋太祖。
武将出身的王朝创立者赵匡胤,为王朝开辟的却是文治的规则。石刻遗训其中的一条---不可以言论处死士大夫,为这个朝代定下言论自由的基础。松开了无所谓的禁锢,不仅让宋朝在文学艺术充满了生机活力,涌现出一批批牛人巨匠和脍炙人口的文章,更因为言论自由,更让重农思想的中华民族有机会进行重商的尝试。结果因为商业的发达,国土面积不到汉代四分之一的宋王朝GDP占了当时全世界的一半。
一个王朝的强大,不仅仅是武力的强大,更是要看经济、文化是否强大,这对普通百姓来说,更是重要。北欧人的生活质量肯定要比美国日本要好的多,更不用说中国人。可惜,宋朝没有现代文明的环境,没有武力作为后盾,总无法长久。
《两宋王朝》读后感(二):书名书名书名~
在图书馆看到的这本书,如果不是因着看到陈舜臣大神的名头,绝对会忽略掉这本书而将之归类到铺天盖地的《XX品XX》、《正说XX》之类的行列。
知道陈舜臣,是因为田中芳树经常在小说中说到他。田中芳树在书中将司马辽太郎称为老师,而把陈舜臣称为朋友,此外很少提及别人,因而还是很萌陈舜臣的。
后来看过了陈舜臣的太平天国,大爱阿大爱阿大爱阿,原来可以从这个角度解释太平天国的阿!!!这家伙太有才啦!
可惜和田中芳树一样,好的小说家不一定是好的历史学者,即使是好的历史小说家。田中的小说很赞,但是他的中国武将列传很菜;陈舜臣的小说也大爱,但是他的小说十八史略也很菜。
更加菜的是把这套小说十八史略换了个名字的笨蛋编辑。
看看原版的书名,超级有意境阿。
第1册:(壹)倾国倾城(贰)易水悲歌
第2册:(参)楚风汉雨(肆)大汉天威
第3册:(伍)遍地皆皇帝(陆)三国群英
第4册:(柒)江南风波恶(捌)日月临空
第5册:(玖)陈桥立万岁(拾)草原风暴
而到了大陆,就变成了《两宋王朝:奢华帝国的无奈》这类无爱之名字啦~哎呀,多么无爱阿多么无爱阿。
不过因而这本书也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丫不是太平天国之类的好物,而顶多就是一入门读物而已。
《两宋王朝》读后感(三):陈舜臣的历史笔记
这部小说是陈舜臣的小说十八史略其中的一部,大约花了两天时间读完。是一部白描式的历史缩写,加上作者特有的视角分析,很有些启发的地方。
读完之后,首先是弄清楚了宋朝的大致谱系: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如果将宋朝与今朝做一比较,会有很多异同值得深思。
北宋大致相当于毛时代,建国初年,武力尚强。随着强干弱枝与重文轻武的国策,武力逐渐下降,于北宋灭亡之时,已经孱弱不堪用。
南宋为邓小平之后的时代。
北宋时的辽与今朝前期的苏联相当,美国则相当金朝。 西夏相当于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
宋因为武力的孱弱,历代的国策上都是以金钱换和平,以时间换空间,内政方面,重文轻武,厚待官吏 (公务员)
官吏高薪,而且人数增多,对退职官吏待遇优厚,设置“饲禄制” (离退休老干部),唐朝时一县官吏人数到了宋朝增加了一倍。
而且还有很多冗余的官吏,因为冗吏增多,经济活力降低,财政支出增加,百姓税负增加,劳动意愿降低。
不同之处在于,宋朝对言论比较容忍,立国宗旨就是不以言论杀害大臣,虽然新法旧法派系斗争激烈,然而没有人因为政见不同被杀。
言论自然带来的问题在于,经常造成派系意见相左,决而难行,行而不久,朝令夕改。
另外随着政治斗争的持续,格调降低的新法派政治,变得党派性极强,因此逐渐失去魅力。
北宋之灭,与明一样,内部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之后的南宋出现了短暂的军事新气象,在于由于中央政权统御力之下降,一改宋立国时的强干弱枝,出现地方军阀化的新式军队。因此
秦桧回收军权,谋杀岳飞,力主对金和谈,也是皇权对这种新现象的一种反应。随着新气象的改变,南宋之灭,同北宋一样,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宋朝的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唯有主政者的政治智慧颇有不足,联金灭辽,连蒙灭金,可以说都是极为短视的决断,也是两宋灭亡的直接导火索。
《两宋王朝》读后感(四):强弱和好坏是两回事
两宋王朝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叫赵匡胤的军阀(殿前军总司令)因为五代的后周皇帝战死,被军队推举为皇帝,定国号为宋。
在这之前石敬瑭的后晋为打败后唐,向辽请求援助,导致燕云十八洲旁落,成为宋朝历代皇帝的心病。
康王赵构因外派去金的路上被劝,逃过一劫。于是登基称帝,这就是南宋的宋高宗。南宋和金继续打仗,蒙古的成吉思汗悄悄崛起。成吉思汗崛起的结果是,蒙古族把金和宋都灭了,成立了元。
书的名字叫“奢华帝国的无奈”,就是说南宋很有钱,但有很没用。
评价的一个朝代的好坏和强弱,应该是两回事。
好坏是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强弱多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
对老百姓来说,宋朝是个好朝代,至少前四代皇帝的北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老百姓最舒服的朝代。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
但是从强弱来说,宋朝就是一个受气包,一直受人欺负,以致军事上毫无自信。
这些都是有原因的,史学家的总结是“文治主义”。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为防止出现“五代十国”那样的军阀割据,采用文治主导治理国家,文官盛行,武官则没啥权力。其结果是节度使的力量弱了,军队力量也弱了,以致打仗使常常是文官甚至是宦官当总司令带兵打仗。如打辽时是宦官童贯当司令。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还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就是“石刻遗训”,要求宋的皇帝世代照顾后周柴氏,要求不以言论处死士大夫。特别是后一条,是宋朝成为中国文化集大成者的关键。同时因为世风开明,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商业得以大发展,从而使宋朝的经济成为中国历朝中最好的,其GDP一度达到世界的二分之一。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等有名的人物在北宋时期集中出现。
而武将如岳飞、韩志忠等出现是南宋的事了,这个时候文官不善打仗已经导致无人可用的状况下,岳飞等武将才有了出头之日。尽管如此,最终还是被文治主义所害。谁让秦桧这样的文官更接近皇帝呢,再加上这个时候还有两个名义上的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被挟持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到了南宋以后因为持续的战争,但文治主义的基调并没有改观。直到南宋最后几年,文天祥建议建立四个军事团队以对抗元军,以解决南宋军队过于分散,孤立作战的现状,这样的建议在文官门面也绝无被采纳的可能。
宋朝的灭亡,也是自然不过的事了。
《两宋王朝》读后感(五):两宋王朝
两宋王朝
刚读完陈舜臣的《两宋王朝.奢华帝国的无奈》。对于两宋的历史尚算比较熟悉,但在陈氏的笔下,两宋的三百年历史又是另一种风味,写得既有趣,又通俗。
陈舜臣是日本作家,他的《小说十八史略》在日本很有影响,这本《两宋王朝》就是他的十八史略的最后一部,以小说笔法但又不脱历史的严谨来书写历史颇给人新鲜的感觉。
刚翻阅了几章后,有点读到了久违了的日本漫画书的感觉。
“御驾亲征,向来是我国的作风,而七岁的幼帝当然不可能率领军队。”
“这样,我们绝对没有办法要胜仗。”
“我们自己来拥立皇帝,如何?”
“这是当然的事情。”
“谁是适当的人选呢?”
这是出自第一章节陈桥驿兵变前的一段对话,读惯日本小说或漫画的朋友,是不是有些熟悉的感觉呢?这是典型的日本句法。
陈氏的两宋史因为不是本土人撰写,反而有了一种超然的客观。不抱有道义的定见,而能着眼于史实作出客观的评述。比如首章,对五代出仕五朝的冯唐就有不同中国历史撰写者的评论。冯道的政治操守被欧阳修、司马光、范文澜大加鞭挞,但王安石、苏东坡等人却认为他是佛中人。这只因为冯道是个现实主义者,面对五代的无道,不以一个王朝或一名君主为重,不以空蹈的道德名义为重,而以一己之智救涂碳生民为重,也算得上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了。
陈氏对于赵匡胤从军阀到皇帝的转变心态作了有趣的分析,并认为因为五代军阀混争的局面,导致了赵氏王朝对军阀的防范之心,从而确立了以文治国的国政,每个皇帝即位时必须恭读石刻遗训:
“必须世世代代照顾将国家让予怕死的后周王室柴氏。不得以言论故,处死士大夫。”
此举带来了宋三百年的文化和经济兴盛,但也因扬文抑武过头埋下了辽、金、蒙古诸族壮大入侵的祸根,这甚至也是岳飞的死因。武人过于强大,就会导致五代的混乱---这样的祖训,让每个赵氏皇帝心惊胆战,甚至即使面临辽、金、蒙古大肆入侵时也抱着这个教条不放,最后带来两宋的灭亡。
不过,两宋,尤其是北宋时期对于言论自由的开放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产生的文化巨人也就特别多,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等无不名重千古,佛道儒并进,诗词、散文、评话(小说)都兴盛一时。一个时代能不能催生辉煌的文化,与言论自由实有着莫大的关系。看看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争鸣,产生了那么多后辈都不可企及的哲人。到秦汉实行统一的文化专制政策后,中国文化就走进了死胡同,甚少有可称之巨人的文化人物了。到了北宋才算是又是一个文化创新与融合的高潮。当然宋的重文与今天的言论自由是不同的内容,但仅仅实施这有限的言论自由就可以实现宋的辉煌,想像一下,如果今天的中国实行了真正的民主自由,那会达致何等的成就啊?那些浅薄的爱国志士们请仔细的思考一下吧。
宋之后到今天为止,目光短浅的统治者只盯着自己的权力宝座如何稳定,自塞视听,绝少广开言路不说,还闭塞着人民的头脑。根本不顾及启明智、振民族,一味的用狂热的所谓“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去武装治下的“臣民百姓”。这点与两宋时期的新旧法之争、和战之争时两派使用的手段差不离,说历史就是一面明镜,此言一点不假。百姓是容易被蒙蔽与鼓动的,只要信息不对称就可以了,所有的统治者深谙这一点。
虽然书名为《两宋王朝》,其实对辽、金、西夏、蒙古诸史都有较详的涉及,其中的和平主义、尊重生命的观点统率了全书,这本关于两宋的历史书,还是值得一读。
2008-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