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异能者读后感摘抄
《东京异能者》是一本由[日] 山田宗树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异能者》读后感(一):异能新起之后的世界
如今备受欢迎的科幻作品中,少不了异能元素的参与,每次在电影中看到各种华丽特效大显身手,心中也免不了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拥有了异能,会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可是我们可曾想过,若未来真的出现异能,届时异能者与非异能者之间关系和地位会发生什么变化,异能者又将承担起什么责任,本书就是为大家解读,当处在异能新起的时代,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巨变。
说到山田宗树的科幻,最有名的应该要数《百年法》了,虽然没有读但一直都有从各个地方看到对于它的赞扬。前段时间有幸读过《黑色春天》,当时就感受到了山田强大的故事构造与氛围推进的能力,从医学,家庭,历史,社会等角度将与传染病对抗时的紧迫与危急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只是对抗病毒但丝毫不逊色于动作片的惊心动魄,现在都还能感觉到当雪子牺牲时的悲愤与痛惜。
这次的背景是一个异能新起但尚未被开发的时代,逐渐地有人出生时就比平常人多了一个器官,而这类人被称为天赋者。此时的天赋者有什么能力大家都还不知道,但是已经因此导致许多孩子遭受校园暴力被歧视,甚至连地震都被归于他们身上,于是政府还成立了专供这类学生上学的学校。尽管都是在学校受到不公平待遇而来的学生,但是其中也有坚信自己身上有异能的人,终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天赋者的觉醒。
故事围绕天赋者与非天赋者的关系发展,天赋者引发的三个事件使得非天赋者与天赋者不共戴天,这是对人性的极大考验。可悲又可笑的是还有人利用天赋者能将人撕碎实施暴力犯罪,此时已经无法论及真相与公道,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恐惧,然而双方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做的抵抗。细致的剧情铺垫再加上学校,政府,群众暴动,医院各界利益相互冲撞,使得故事更加丰满更有说服力,双线并行也将两种视角下的天赋者处境体现得更加全面,为后续事件发酵打下基础。
整个故事逻辑清晰,反转不断,各个方面的处置都非常合理,以至于读完之后会觉得如果故事成真,或许这样的结局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唯一遗憾的是,阿雷克斯最终的结局以及被他召集的全国各地的天赋者何去何从都没有解答,我想或许作者是觉得要给出完美的解答可能会演变成大部头,而针对现在的篇幅不做出相应的解答读者也不会买账,所以就选择了以日本直美事件为结局。当然这只是个人猜测,具体真相为何,只有山田本人知晓了。
《东京异能者》读后感(二):新世界?
对于山田宗树老师,我从前的了解仅是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是第一次拜读他的科幻小说。读完之后不能说太惊艳吧,当然可圈可点之处还是很多的。 首先本书中的三个部分中,第一部是最好的。从发现天赋者,天赋者与非天赋者的冲突,天赋者找到同伴,再到天赋者身份弱化,然后突然发现以阿村为首的受到阿雷克斯鼓动的天赋者集团,最后发生了恶性事件。在这部分我并没有过多地考虑科幻成分,而是从中得到了有关社会现象的思考。少数有着超能力的天赋者被大多数普通人所排斥,究竟是求同存异还是消除异己,两种思想在斗争。普通人对于少数者的敌意中混杂着恐惧、嫉妒等等多种感受,山田老师对于这些的描写还是很细腻的。一向不相信神神鬼鬼也不爱看魔术的我随着山田老师的笔头在思考着,超能力者真的会存在吗?如果有的话怎样管理控制呢?歧视和隔离肯定是不对的,那么是不是应当给予药物等抑制方法?如果有人不愿意接受管理或者因为主观恶意而发生惨事怎么办?! 我期待着山田老师帮我找到答案。第二部分给出一个亮点视角,那就是全人类天赋者化。根据天赋者项目的医学研究者的想法,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想不到我们现在的发展变化,那么现在的人对全民天赋者的想法可能也是受到思维局限而已,理论上不是不可实现的。但是由于现有科学的局限以及超能力成因的复杂化,尚无法完成这个目标。所以说只能退而求其次给天赋者去害化。但是天赋者与非天赋者的矛盾已经激化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在美国天赋者代表阿雷克斯的鼓动下日本天赋者集团成了恐怖组织。但是从这部分开始我觉得剧情发展有些扯。天赋者们从日本瞬时移动到了地中海的小岛上,他们之间不用交流也可以心意相通。对于我来说太快了,毕竟上一部还有很多天赋者连勺子把都弄不弯。 第三部分的问题就更大了。感觉前面的架子扎太大,后面怎么填都填不满。首先天赋者与非天赋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到底也没说清楚。其次天赋者究竟应该如何控制能够把人撕成碎片的超能力也没有说明。感觉一切都不了了之了。 有人说这叫开放式结尾。这不对,如果不写下去,整个小说的中心及作者的主张就模糊不清了。总之感觉作者在求同存异、消除异己、全部同化三个选项中左摇右摆。不如随便选定一个写下去。求同存异的话就是找出天赋者管理办法,达成理解;消除异己是比较黑暗的结尾;全部同化是进入新世界。你们会喜欢哪一个呢?
《东京异能者》读后感(三):同样的主题,X战警已经讨论得太深入了
这是我第二次看山田宗树老师的作品,本作同样仍由读客引进。但与《百年法》和《代体》探讨人类获得近乎永生的生命后社会将如何变革的科幻主题不同,本作《东京异能者》借用了科幻这种类型,探讨的是少数族群(文中即天赋者)在社会中的处境以及与多数群众该如何认知少数族群并与之相处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议题。
书腰加本体,这次读客的封面稍微好了一点,有点超能力者的感觉了。山田老师在小说中设定了有少数人类在肾脏边上比普通人多了一个器官,而这群人被称为天赋者。而随着故事的进展,也明确了天赋者是具有超能力的。从这个设定看,不就是普通的类似X战警的故事?甚至连讨论的主题也非常接近。因此,在刚看完开头数十页之后,我一直期待着后文中会有更多让我猜不到的剧情。毕竟,有X战警中变异人与普通人的关系探讨的珠玉在前,如何在同题材中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显得更为重要。
为了突出故事的悬疑性,山田老师在故事的结构上下了功夫。第一部采用了时间线不停在过去和现在交叉变换的双线叙事结构。正是通过这样的结构,让读者提前知道了主角达川飒斗具有超能力,但究竟发生什么往事,又需要在过去的时间线中慢慢揭晓。这样打乱时间线的叙事结构在很多电影及小说作品中都会用到,最大的好处就是作者能提前把精彩的部分拎出来,或者在事件关键节点上插入其他叙事,激起读者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最大的坏处是如果后文中没有比前面的事件更加激动人心的内容,会导致读者因为后面部分不如自己想象中精彩而对整部作品的评价降低。
从第二部开始,作者的叙事风格有了变化,时间线不再交错,反而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开了故事。而整个格局比第一部有着明显的跃升,除了天赋者和普通人的对立之外,还加插进了政府部门的政治意图。也是在这一部分,前文中怎么看都像是日本X战警般的,描述超能力者与普通人之间的对立的情节有了新的意义。原来关于天赋者的一切都是世界各国政府早就明了的,而且是想把超能力运用于军事上而不得的前提下,故意隐瞒了天赋者具有超能力的事实。再加上国家层面掌握了所有天赋者的情报,一个庞大的全世界格局的关于人类全体的大政治阴谋若隐若现地被作者加入了这个超能力故事中。
但就在读者以为小说会以政府隐瞒天赋者具有超能力这一事实为基础发展的时候,故事以第三次天赋者引发的大规模杀人事件为由进入了两年后的第三部。全世界都已经公开天赋者具有超能力,而且日本还颁布了关于天赋者特别措施法案,极大地剥夺了天赋者的人权。从这一部分开始,作者的思考和探讨范围又回到了超能力者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上,也就是说,第二部中关于世界政治上的那些铺垫全都不再进行下去了。
特别是在第三部开头部分,上田老师给已经读者留下了“第三次天赋者造成的东圣医科大学惨剧的原因并不简单,极有可能和天赋者能力无效化的实验有关”这样的印象。结果在看到后面的时候发现这个惨剧和政府毛关系没有,白让我期待了。所以我对小说探讨的主题在第三部回到X战警层面是不满意的。虽然对少数族群和多数群众的关系探讨这一主题,从第一部就已经非常明确,在第三部绕回来也算是小说主题的一贯性,但总觉得这个构思可以写出更加精彩的政治惊悚桥段。
举个例子,书中也提到了日本在开展天赋者能力无效化的实验的同时,还在进行全体国民天赋者化的研究。这一个点就能展开太多内容,例如日本已经误打误撞实现了给予普通人超能力的实验,其他国家探知到这一消息,派遣自己国家的天赋者来抢夺实验体,由此展开更为庞大的故事世界观格局。如果这是漫画,仅这一个点子就能画超过10卷的内容了,也能使这部作品摆脱X战警影子的尴尬。但作者没有这样写,不免可惜。
而故事的最终,山田老师仍旧是维持在少数族群和多数群众应该和平共处的观点上,但如何实现呢?本作中仅仅是讨论了是否哪一方拥有让对方恐惧的力量就能掌握权力,是否只有压榨迫害对方才能保证自己族群的存在,而没有对如何才能和平共处进行深入探讨。对前两个问题,山田老师都给出了“不能”的回答,但在达成和平的过程中仅仅展现了所谓的“圣女的奇迹”——将东京塔由弯变直,就直接迎来了和平,这未免有点太过于儿戏了。
我虽然没有读过山田宗树老师最负盛名的《百年法》以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但看了他的《代体》和本作后,始终觉得山田老师在写作套路上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虎头蛇尾。开篇世界观和设定的格局都很宏大,结果随着小说走向尾声,作者的笔力越来越弱,格局越来越小,好多线索都没有收尾就草草结束。本作中前面一直铺垫的引诱村山直美充当恐怖分子的幕后主使阿雷克斯在最后就没有交代了,主角达川飒斗和女主佐藤杏纱的感情戏开始得突兀结束得更加突然。但总体来说,本作留下天赋者在火星重新开始生活的幻想这一结局,比《代体》最终是小朋友为了找玩伴而搞出那么多事情的结局总要好很多。
再多啰嗦一句,本作最后达川飒斗等儿时伙伴集结共同阻止另一个童年朋友村山直美意图危害人类的行为,这和《20世纪少年》的桥段非常相似,让我又想看一遍《20世纪少年》这部作品了。
《东京异能者》读后感(四):和别人不一样,就是怪物吗?
“人们希望自己的世界观永恒不变,一旦变化来临就会感到极度恐慌,这种极度的恐慌蒙住了人们应该直视现实的双眼。” ——山田宗树
关于作者
山田宗树是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得主、百万级畅销书作家。
在我心中,他是位不折不扣的宝藏作家。
最初拜读他的作品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登时惊为天人。之后又断续阅读了《百年法》、《黑色春天》等,印象颇佳。
山田宗树的创作领域十分广阔,小说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在他的作品中,有现实向《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有科幻向《百年法》,有医学向《黑色春天》。
他是一个有世界观又会讲故事的作家,强悬念快节奏的叙事大大地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
读他的书,时间总在不知不觉流逝。套句看电影时常说的话,便是阅读全程无尿点。
《东京异能者》是山田宗树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之后,蓄力十年的社会派科幻神作。
当我和世界不一样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法定体检结果出来的那天,初中生达川飒斗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老师对他变了态度,同学觉得他很恶心,就连亲生母亲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这一切是因为他体内查出的天赐之物,导致他被认定为“天赋者”。
在生理结构上,天赋者的体内比普通人多了一个机能性肿瘤,具体有什么作用还未可知。
对于变异,有人羡慕,有人排斥,有人嫉妒,有人恐惧,有人无视。
或用言语或用行动,大家一次次公然嘲笑他是“跟我们人类不一样的怪物”。
之后,达川飒斗被迫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故土,来到几百公里之外光明学园的预备班,独自住宿生活。
光明学园是专为天赋者开设的学校。
“预备班的同学,都是成了天赋者以后被从原来的学校赶出来的。也就是说,预备班是一个有问题的班。”
相同与不同
“天赋者是怪物,不是人类。 天赋者也是人类,不是怪物。”天赋者的特殊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意念使物体发生变化,比如将人体撕成碎片,另一种是瞬间空间移动。
天赋者身上的超能力否定、颠覆了迄今为止通行的规则,以及在此基础上维持的世界观。
天赋者与非天赋者是否能共存、互相理解呢?
随着天赋者的发展,这个疑问渐渐悬在所有人头顶。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存在着强烈的争议。
有人认为天赋者是怪物,不是人类。
有人认为天赋者同样是人类,不是怪物。既然天赋者也是人,那么一定有好人也有坏人,有毫无理性的人,也有罪犯,不应一概而论。
天赋者坂井武尊希望人们“在掌握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做到互相理解。需要的是可以控制感情的理性,这种理性也可以说是宽容。”
但天不遂其意,从复杂的人性来看,这或许又是必然的结局。
对于天赋者这群人,政府一开始的对策是成立天赋者学校,建立天赋者制度。此外还有一个被深深隐藏的对策——试图让全人类都成为天赋者,针对此的秘密实验在暗地里进行。
当政府发现进化普通人为天赋者的实验失败,以及天赋者的能力不受控制、无法应用到军事领域时,领导者决定放弃全人类进化计划,转而实施消灭天赋者计划。
为了防止更多的天赋者觉醒,抑制他们的特殊能力,对他们的策略便由发展转为打压——
废除天赋者制度和学校,甄选结果保密防止天赋者集团化,通过天赋者特别措置法,强行实施天赋者无害化政策。
天赋者原来被认为是人类的进化型,如今天赋者的不同被定义为疾病而非“进化”。
机能性肿瘤改称为先天性肾脏肿瘤,这样的用词透着歧视和疾病的气息,这使天赋者从嫉妒、羡慕的对象,变成了需要治疗的对象。
在几例天赋者能力失控事件之下,在媒体和政府的推波助澜之下,许多普通人看待天赋者失去了冷静客观,带上了歧视的有色眼镜。
被煽动的仇恨火苗越烧越旺,大量的非天赋者将对天赋者的歧视表露在外,甚至开始伤害与普通人无异的未觉醒天赋者。
回避危机的最好办法是假装没看见、假装不存在,这是非天赋者舆论引导的方向。
当危机来到眼前时,更多人随波逐流选择了排外和抵制,而非互相理解。
读的过程中,五月天的《倔强》在脑海中不自觉地响起——
“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
虽然《东京异能者》采用的是科幻设定,但本质上山田宗树还是在探讨人和社会的议题。
异能者与非异能者之所以形成水火不容的局面,究其本质是因为内在的差异,所谓相同与不同。
人们本能地畏惧着黑暗、未知和不同。
抛开异能者与非异能者的设定,这样的差异在生活中也是存在着的。可能程度存在着深浅之分,没有书中这般显而易见的对立而已。
排外、歧视在何时何地都不少见,书中的异能者完全可以换成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特立独行的异类等,毫不违和。
记得自己上学时,班里女生经常会形成各种小群体,每个班上都有那么一两个被排斥在外的“局外人”。
成为局外人的原因各式各样,总结起来多是因为不一样,好的不一样,坏的不一样,不好不坏的不一样。
大众畏惧着不同,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抱团心理。
高楼和电线杆划分着天空,标准划分着人群。
同类的标准可以有很多,大到性别、民族、人种、性取向、婚恋观,小到是哪个球队哪个明星的粉丝、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小区到底该不该养狗等。
只要需要,什么都可以成为标准和借口。
为何我们那么惧怕不一样?
还是书中同样的问题,和别人不一样,就是“怪物”吗?
少数人要如何争取自己的权益,如何与多数人共处?
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同样,在现实中,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或许需要依靠舆论,就像美国“METOO”、“Black lives matter”等运动,或许需要依靠强制的规则,或许要凭借从小的教育。
不过这些都很难改变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很难顾及到每个人,更存在矫枉过正的可能性。
小说叙事手法
最后想说一下《东京异能者》的叙事手法。
第一部中,与《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样,山田宗树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双线叙事,以达川飒斗的叙述为主、佐藤杏纱为辅。
第二部中,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双线叙事,从上原夏希和佐藤杏纱两个不同的视角交替推进剧情。
第三部中,延续第三人称多视角叙事,视角主要为佐藤杏纱、坂井武尊。
山田宗树采用了群像描绘,《东京异能者》出场人数众多,没有一个通常意义上的主角人物。
一开始出场的达川飒斗在第一部戏份很重,被我误以为是男主,不过第二三部中他基本在打酱油。
佐藤杏纱勉强可以算从头到尾存在的人物,但她绝非故事的中心,她的作用是贡献了一个非异能者在异能者世界的观察视点。
这本书应该很适合影视化,故事多线行进,异能者的设定新颖,塑造的人物和情节有燃点有泪点。
但不得不说,这样的叙事手法使得小说故事有些凌乱散落,阅读感和深度均不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