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轮下》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在轮下》读后感锦集

2020-10-17 19: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轮下》读后感锦集

  《在轮下》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轮下》精选点评:

  ●读完之后会联想到《飞跃疯人院》,想到《死亡诗社》。虽然黑塞所处的时代早就不是古典文学的时代,但我认为他就是古典文学的代表,因为他始终坚持朴素地叩问人心,一个人在自己所处时代到底该如何又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在这个时代仍然有力,甚至因为某些因素现在显得更加有力。很惊喜于文本的翻译,国内德语文学的翻译向来不好,卡夫卡的作品即使是那些所谓名家译本仍然让人头皮发麻,这本书难得的流畅自然,让你感到黑塞原文的文风大抵如此吧。

  ●太过真实,可以叫做一个天才少年的陨落。泯然众人是在轮子之下,被教条束缚何尝不是,在学院的后期开始,汉斯患上的哪里是神经衰弱,分明是抑郁症,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前行的目标。

  ●写得太压抑太沉重了,黑塞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杀死汉斯的,是落后腐朽的教育体制、一味追逐名利的社会和那些以爱的名义任意践踏汉斯的长辈,一百多年后的现在又何尝不是这样?

  ●习惯了电纸书,出门旅游,临时在北京买了这本,惊讶的发现纸质书都这么贵啦?42一本? 我竟然是第一个来点评的。毕竟是今年5月份才印刷的,赶上了热乎的。 在那么多书里独独挑选了它,是出于我对黑塞的喜爱【没有用热爱】。之前读了他的《悉达多》,翻译的特别好,有两处差点落泪。《在轮下》的思想还是很好的,但是这个翻译我真的不满意,他的文字我读起来很吃力。有机会读下其他版本。

  ●算是一个悲剧吧... 男主算是一个应试教育的牺牲者,本来天资聪颖,活脱脱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参加“州试”前,只知道读书,好不容易进入“神学院”后,成绩下降,受到打击,又回到小镇做个学徒,最后因为醉酒跌入河中淹死了...

  ●书很好,翻译太一般了。

  ●应试教育体系的悲哀。 觉得黑塞贯穿了几个作品的主题就是“人,认识你自己。做你自己最想做的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慰藉。” 对了,我觉得黑塞的书特别适合给青少年或者当父母的人读,完全是发展心理学的殿堂级读物。#2019年读完的第53本书#

  ●因同性被抛弃、嘲笑、责骂,最终自甘堕落葬送了自己。

  ●汉斯回忆童年的第五章实在有感染力,汉斯丧失的是被爱与去爱的能力,只有努力不至去轮下,却终被无情绞杀,这种丧失的能力只有在与海尔纳那里偶然出现,那是友情的蜜月期,也是童年的回光返照。在与艾玛即将开启大门之前,及时收手,不是绅士风度,是可悲的最好的表现了。

  ●少年被赋予的冠冕何等沉重,必须心无旁骛毫不松懈。人生尽是荆棘少有恩典。无法接受平庸,无法定义自我,无法重塑信念,只能步入毁灭。

  《在轮下》读后感(一):当人生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汉斯选择了死亡

  

第一次感受到黑塞对于自然环境以及人物心理的细致入微的描写。

从开始的片段就隐约感受到一种阴郁的氛围,与故事中任务的悲剧结局不谋而合。全篇立意很明确:讽刺了德国旧教育体制对儿童身心的戕害。对于故事的主人公以及他的人生经历,虽说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多少也有共情之处。汉斯承受着巨大压力辛苦求学,在年少懵懂的阶段,日复一日地做着社会所期盼他做的事情,为此付出巨大心力,不惜牺牲珍贵的童年、无暇享受自然的乐趣。等到有一天自己终于放弃追逐所谓的第一名,发现一切都在离他远去:荣誉、期望、快乐、友情...

故事最难过的地方不是年轻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是在那样的教育体制下,看不到任何补救的希望。对于汉斯来说人生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成为国家的奴隶,或成为工厂的工人。在这里没有个人理想,社会在推崇一种麻木的、追名逐利的道路,利用着年轻人的上进心,抹平他们的棱角和锐气。在这里,天才被定义为异端。

  《在轮下》读后感(二):我们都在轮下

  看黑塞的作品总觉得里面的男角色和男角色之间有种不可描述的gaygay的关系… 看汉斯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天才,到最后喝的烂醉在大树下静静死去。真的令人唏嘘。整书下来,汉斯的一生也就走完了。自从赫尔曼消失后,汉斯手足无措,他不能回到过去奋发向上的状态,也不知道没有赫尔曼接下来的余生怎么过。我认为最大的转折点是赫尔曼从他生活中消失了。 失去了一个挚友,一位思想启蒙者,一个领路人。 与赫尔曼在一起的时光他们共同反抗着无人道的学校生活,赫尔曼消失后让他感到孤独,压抑。 这又像黑塞写的《荒原狼》中的主角了,亦又让我想到电影《死亡诗社》中少年用自己的死亡来对抗这应试教育的枷锁。 只是,任何不好的事物的改革,唤起沉湎的人们的思考,必须要用死亡的代价吗?汉斯如果没有遇见赫尔曼,那他的余生会不会又是另外一番天地。在挣扎的困境和世俗的教育中寻得一个平衡点。或者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呢?犹不能忘记汉斯考上神学院又重新钓鱼的那段描写,他是朝气的幸福的。结识赫尔曼之后..更多的看到是汉斯的无助,迷茫和痛苦。 那悲剧的源头固然是可恨的,汉斯的死敲响了警钟,至于当代教育的我们或许感触更深,只是无声的控诉会击败巨轮吗?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异,让他永远沉入水中..(突然又想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了)泯然众人矣。 喜欢黑塞关于景物的描写,应了王国维说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轮下》读后感(三):困惑

  “千万别松懈,要不然就会滚到车轮下面去的。”

  1.有很多事情,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看待。如何去确定,是好事坏事,正常还是失常。

  是不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有一次,某位老师对我说,我和某某两个人掌握知识不到位,考得不好。

  我后来查看了分数,大概是六十几。

  那时候我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那位老师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我是否认可,是否相信。

  这是我在意的问题。

  2.令我想到自己痛苦的四年。

  那时候,活着是一种煎熬。

  应该由社会,学校,家庭来为那份痛苦和挣扎负责吗?

  还是说,该由我自己承担。

  古往今来的每个年轻人,都得无可避免地经历他们自己的痛苦,是吧?

  3.难道在轮下的人就活该被抛下,被碾压吗?

  难道他们不是人吗?

  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就应该被抛弃吗?不再值得别人的关心关注和爱护吗?

  我想说,在轮下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你要苦熬,慢慢地前行。

  你走在自己的时区里,不必害怕。

  4.前几天看到一句话,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基因表达的结果。

  那么爱情呢?

  爱情是出于延续基因的繁殖需要,还是说,爱情是灵魂的一种需要?

  我想问,爱情是真实存在的吗?

  如何定义爱情?

  5.黑塞笔下的人,总是落水而亡。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他们落水的时候,死亡是必然还是偶然?对他们而言,这是否是一种解脱呢?

  《在轮下》读后感(四):在轮下

  在轮下,在轮子底下,在向前的轮子底下,在不停地向前地轮子底下 的 是人 有的人有自己的方向,可惜和轮子的方向不一样,所以这些人和轮子苦苦抗争,落得一身伤痕;有的人知道轮子前行的方向,他们可以轻巧地站在轮子地上面躲过被碾压地命运,但是一旦他们站在轮子上面,就必须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奔跑,像仓鼠一样;还有些人,他们没有自己的方向,他们站在轮子下。 在轮下的主人公汉斯就是我上述的第三类人。 他凄惨的命运令我惋惜,但书中的情节与描写却令我震惊 我不由得发出感叹“多么相像啊” 汉斯从小便是优秀的,是小镇中的天才,是“别人家的孩子”,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学习各个科目,考第一,然后参加州试,考入神学院,并在考入神学院后接着保持领先的地位。看起来是多么地积极啊,尤其符合今天人们对孩子地要求不是吗?但是细细想想这些目标真的是汉斯自己想要完成的吗?他的爸爸认为他要名列前茅,他的老师他的校长赏识他同时要求他学得更多,他身边所有人都告诉他 你要优秀 亦或是 你这么优秀就应该考到神学院以后当一名牧师 他自己的想法呢?他是否为自己又学到了新的知识而感到欣喜,他是否憧憬着成为一名牧师,他是否对传道有着极大的热情,是否真的成为一名律师。甚至他也没怎么考虑过如果没考上神学院他该怎么办。 在轮下的他没有自己的方向,因此也最容易迷失方向。别人所说的话能够轻易地影响到他,他的路似乎从不是他自己的路。 环顾我的生活,我发现有太多的汉斯,成绩优秀的汉斯,成绩不优秀的汉斯以及成绩糟糕的汉斯。这些汉斯们,每天都在高喊要走出自己的路,但实际上却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路,也不知道自己想走什么样的路。 我就是这样的人之一啊。 从小便有人告诉你你该走那条路。当生活标准只有学习的时候,每个人都被告知要努力考一个好成绩,小学的时候要努力考上最好的初中,初中的时候要考上最好的高中,高中的时候则是要考上一个好大学。可是大学太多了,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呢?看分,录取分数线越高的就是越好的大学,清华北大985 211 这都是评判标准。再后来,当生活标准变了,不是学习了,所以有人迷茫了。不过生活方向大体还是不变的,你要努力,要进入好的公司得到一份好的工作,要赚尽可能多的钱,尽可能地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仿佛这就是在轮下之人的生活之全部。 我要抨击的是谁呢?我也说不清楚。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吗?好像不是。是那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下却不思考没方向不作为的个人吗?好像也不是。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吗?也不是。我只是很难受,有多少人生活在轮下,有多少人被轮子碾压地透不过气,而即使如此也得要接着生活下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