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19 02:23: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是一本由[法] 斯泰凡·厄埃 编绘 /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原著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精选点评:

  ●比较轻松明快的一本,阳光、假期、少女、嬉戏,这本看完了有得等了,不知道下一卷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当然还是更喜欢第一卷,层次丰富、明喻暗喻、意象对位,一场时空游戏。

  ●单独翻看的时候,觉得背景比第一部简单了不少,人物也没有那么细腻了,仔细读就还好。法国人真是又麻烦又小家子气,平日有气无力是个病秧子,揶揄起别人来满满精气神~好看。

  ●窗帘开处,露出的普鲁斯特的夏日世界犹如一尊华丽的千年木乃伊,死寂而邈远…而这部漫画只是小心翼翼地除去了裹在它身上的衣料,让它在显身之前,沉浸在金色袍子馥郁的香气中…

  ●竟然给了我读原著读勇气啊~(“传戒指”游戏的注释应该在p83而不是p84标记吧~)

  ●这个漫画版的追寻逝去的时光是我最爱的书,以前人民文学社出过一次,这次后浪又出。这两卷之后这漫画家还有继续画吗?还能看到后面几卷吗?

  ●分不清几个少女的样子。。。但是表现手法还不错

  ●厄挨先生画的很慢,我却看的很快,回味无穷,这么多的脸,因服饰、表情、发型,各个几乎都可辨认。原著的魅力也借此一展无疑,读书时一定能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吧。

  ●情节比第一卷要散。 画风似乎也更敷衍?

  ●翻完书,觉得节选的周克希的译文真妙,第二卷的梗概跃然纸上,有机会还是要寻来小说读一读。

  ●画的颜色和氛围都很舒服。对三个地方印象很深:1.火车停靠在小站时匆匆而过的女人;2.在马车上望见的三棵树,和我前阵子遇到的情况一模一样,记得遇过那个场景,但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里,然而你只能继续赶路,任其沉入记忆的深渊 3.和少女们的那些互动,美好轻盈,最后又现出人世的真相来,“既不神秘又不优美”。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一):《追忆似水年华》,小说太长,漫画太短

  吴晓东在他的课堂讲稿《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说,1922年对于西方文学来说,是一个奇迹之年,卡夫卡的《城堡》写于这一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这一年出版,同年出版的还有T.S.艾略特的《荒原》、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在思想界斯宾格勒的名著《西方的没落》也出版了——而也就在这一年,普鲁斯特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巨制《追忆似水年华》(即周克希译名的《追寻逝去的时光》)中的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对于流行的“短20世纪”来说,1922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现代性的魔盒历经了将近半个时间的酝酿,在这一年被彻底打开。

  很显然,普鲁斯特属于那种后人讲得太多、读得太少的作家。大部分人一生中就算读过他的七卷本巨制,十有八九也只能读一遍。第一次读《追忆似水年华》是在高三到大一那会儿,因为高三下半学期基本已经确定了升学,所以百无聊赖之际总觉得要找点事情干。当时已经读完了吴晓东老师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书中提及的《白象似的群山》、《喧哗与骚动》、《小径交叉的花园》、《嫉妒》和《百年孤独》,因为篇幅大体都不大(很多甚至是短篇),基本已经读完了。唯一没读过的,就只有太长不能读的《追忆似水年华》和太难不可解的《尤利西斯》,以及《城堡》(这本现在依旧没有想读的愿望)。

  于是就在那段最为空闲的日子,《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对于一个有着一丁点文学储备、但内心中二的青年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修行和装逼的利器了。

  但无疑阅读《追忆似水年华》的过程是漫长且痛苦的。从2005年的4月读到8月,只能读完前四册,而且读得云里雾里,只有每天20页日课必修的任务感,才能让人得以坚持下去。到了9月开学的时候,实在无法读完这部书,于是只能放下厚厚的后三卷,转而跟朋友借了两厚卷本的《追忆》的下卷,带去北京,在本科开学的第一年继续阅读。

  除了军训那20来天,似乎那一年每一天都是在普鲁斯特的回忆中读过的。他的记忆绵长而又缺乏章节感,回忆仿佛是互相缠绕的细密织体,对于一个根本不熟悉法国世纪末的贵族、根本没有任何那个时代生活经历的中国中二青年来说,这种贵族浮世绘的回忆,曼妙但也冗长,庞杂却略显单调。当2005年末、2006年初终于读完这部长度骇人的巨著之后,居然没有什么欣喜感乃至成就感。之后又看到徐和瑾和周克希两人,分别想要以一己之力重译这套书的消息,但周克希之后又在已出版了第1、2、5部之后,放弃翻译完全书的计划,并引用了外国人“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的那句金句。

  但就在今年,后浪的编辑寄来了《追寻逝去的时光》漫画版的前两卷,这可能是唯一让人重看一遍这部鸿篇巨制的唯一方式了,毕竟,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漫画版太省心......

  说实话,13年前的阅读,多少有点浑浑噩噩,虽然彼时对于现代主义风起云涌的20世纪初抱着极大的兴趣,但是总归这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里面的人物、故事都已经淡漠得几乎无法回忆。虽然这十来年也没什么长进,但总算也去过了法国,对普鲁斯特笔下那个世界仍旧遥远,但世事洞明的学问总算略有丢丢心得。这次重看《追寻》,却震惊地体会到了普鲁斯特笔下小马塞尔的感受,那些13年前我觉得已然消散的阅读记忆,就像他在吃小玛德莱娜点心和听凡德依的音乐时那样,又像潮水般地涌来:斯万、奥黛特、吉尔贝特、阿尔贝蒂娜......尤其是小马塞尔对吉尔贝特和阿尔贝蒂娜那折磨人但细节盈溢的心曲,以及老斯万在追逐情人时如少年般的嫉妒心......

  隔了许久重读《追寻》,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回忆,但读到现在已出版的第二卷末尾时,那些已经图画化的场景时,又感到了有种种不舍,因为剩下五部的记忆,不知何时才能有继续缝补的机会。读《追忆》的书似乎觉得太长,读《追寻》的漫画又似乎嫌太短。漫画相比于文字,倒是更多地有了几分回忆的味道,尤其是在小马塞尔的回忆时间线不停跳跃时,漫画版里不同场景的转换、猜忌的虚拟场景、那些对于从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无比陌生的贵族场景设计,显然更为明晰、亲切和沉浸。

  第一卷220页、第二卷不足百页的长度,确实让《追寻》显得如此之短。在斯泰因·厄埃先生创作这部漫画版《追寻逝去的时光》前,或许没有人会说普鲁斯特这部巨制写得实在太短吧!但厄埃的漫画版,确实让这部说得太多、但读得太少的巨著,开始变短,短到让我们意犹未尽。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二):风景的召唤:追寻普鲁斯特的时光

  何谓风景?当世界一半是天空一半是海洋,当一粒雪高悬于松树的枝头,当秋天的原野上群草摇晃,当年轻的爱人们在风暴的街头拥抱,当垂老的松鼠从寒冬的洞穴里露出一截灰色尾巴……于是旅人说:“我看见了风景。”然而你忘了一件事:尘世的风无法被任何一双眼睛所看见,因此,“风景”也是不可见的。

  我记得生活中至为昏暗的时刻,万事万物变得模糊,每一张脸都难以辨认,窗口的树木迎风摇摆——它们在我眼中是无数死去的幽灵。我记得身体内部的呼吸与心跳,血流的奔突和涌动,仿佛无数走向干涸的小溪。我看见我漂浮起来,和世界一起慢下来、并逐渐趋于静止、奔向死亡。我听见宇宙深处传来的寂静的声音。一种接近死亡的平静的幻觉(几乎是幸福的)就要降临了。我几乎全心期待着——然后,回光返照般的,我想到在这座蓝色的星球上生活着的每个生灵都有这样的时刻。因此我从昏暗中苏醒过来。

  之后清晨来了。那个清晨我遇见了普鲁斯特,一个孤枕难眠的男孩,在黑暗中等待着母亲的救赎般的晚安吻。他等待着,怀着恐惧和战栗长久等待着——仿佛整个童年只发生过这一件事。可那是一个没有等来救赎的夜晚。而这样的夜晚还有无数个:无数个普鲁斯特被囚禁在一座阁楼上,窗外忽明忽暗。然后他登上楼梯,去拜访姑母:一个编造出疾病好使自己和外界隔绝开来的老妇人。年老的和年少的,两面镜子相互望着,望见世界空空如也。

  要怎样才能填满这种空洞呢?男孩普鲁斯特想。凭借一扇窗子是不够的:窗子太高了,够不着大地。然而窗子又太低了,够不着天空。男孩普鲁斯特悬在空中,在昏暗的阁楼上借着日光和灯光打开一本书,然后是另一本。世界在纸面上向着无限的远景处铺展——头戴茉莉花的少女和身披铁甲的骑士在另一个半球相遇。风暴中的大海总是漆黑的,像是夜晚的倒影。海边的那座大教堂,大概会像南极的冰山一样锋利而闪亮。可是男孩普鲁斯特就连冰山也不曾见过。

  童年是如此漫长。漫长到在男孩普鲁斯特的想象中、在纸上的无数地名中,他已经去过一切地方了。然后迟到多年的旅行才真正降临。如今,长大的普鲁斯特踏上了真实的旅程。他要去拜访梦中的海岸、少女、大教堂。成年的普鲁斯特,宛如新生儿一样观察和收集着这个世界的一切。然而,当最初的新奇感过去,普鲁斯特回想起那些在阁楼上虚构的风景,真实的世界在对照下显得如此黯淡,于是记忆中最明亮的风景也在虚无的风中失落。记忆中曾存在过风景,但现在,所有的风景都消失了。

  曾经昏暗的世界从阁楼上走下来,影子般紧紧尾随他。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普鲁斯特无聊地打量着眼前的世界,他看不见任何风景了,真实的世界永远不会趋近梦想,而每一天都像是另一天。而这一天也没什么不同,普鲁斯特沿着熟悉的道路行走。田野上显现出三座钟楼,在旅途中,三座钟楼调换着自己的位置。忽然之间普鲁斯特呆住了:三座钟楼不再是三座钟楼了。三座钟楼昭示出三种时间:昨日、今日与明日。而三种时间调换着自己的位置,它们不分你我,昨日是今日也是明日。普鲁斯特知道:这是神灵在向自己眨眼睛。于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年轻的普鲁斯特迫不及待地写下了他的生命中最早的一段文字:关于钟楼是如何向他发出召唤的。

  那些死去的风景,在过去与未来尽数死去的风景,这一刻开始复活了。大教堂活了,蓝色海岸活了,未曾目睹的爱情活了,在印象中“死去”的画家活了,就连画家笔下的风景画也活了。每一个迎面走来的少女都是世间最崭新的少女,又和旧日的少女花影一一重叠。普鲁斯特活了第二次——这一次,他回到了阁楼上,一刻不停地写着,如此专注于捕捉每一个时间的颗粒,以至于他忘记了时间,以至于他写下的每一个词都好像是时间之尘……词语接着词语,它们神迹般的重建了时间业已消失的轮廓。

  然而,他从此再也不会迷失了吗?不,迷失过一次的人会永远迷失,就连神灵也迷失在时间的旷野上,唯一有效的追寻是彻彻底底的迷失。如今,我看见普鲁斯特老了,他依旧住在阁楼上,肺结核日日耗损着他的身体——他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年轻,他被放逐到时间之外,成了永远的鬼魂,向依旧置身于时间中的每一个旅人发出召唤。仿佛一棵树曾经对普鲁斯特发出召唤:

“你今天没从我们这儿知道的事情,以后就永远不会知道了。我们为了接近你,竭尽全力攀高了,倘若你依然什么也不管,听任我们重新堕入这条小路,我们为你带来的你自己的一部分,就会永远堕入虚无的深渊。” (《追寻逝去的时光:在少女花影下》)

  这时,我看见窗外的树从沉睡中醒来。普鲁斯特正站在树梢上。

  每一个由死亡中生还的人最终都会变成时间通灵者——普鲁斯特的同伴。树梢上的普鲁斯特们诉说着无尽的沉默。他们说:尘世不过是一个漆黑的梦境,你尽可以闭上眼睛。闭上眼睛——是为了看见风的轮廓。所以现在请闭上眼睛:你将听见十七世纪的冰在水中溶解的声音,有一阵风吹来了,无数丝丝缕缕的银白色的影子在徐徐发亮,仿佛星屑的倒影从遥远的死者的星球洒下。我们将辨认出风:风是是神灵的使者,从炼狱的最深处吹来了我们失去的和尚未拥有的时间和空间。

  2018/11/11瞿瑞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三):翻译普鲁斯特,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寻寻觅觅,搜索枯肠,时而痛苦,时而欢欣的过程

  本文为《追忆似水年华》(又名《追寻逝去的时光》)图像小说译者序,作者周克希,写于2017年初秋《追寻逝去的时光》译者|周克希 斯泰凡·厄埃先生画得很慢,他显然服膺“慢工出细活”的信条。在他的画笔下,《追寻逝去的时光》中的人物、场景、风光都生动感人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去过伊利埃——贡布雷的原型小镇,看到厄埃先生画得那么细腻的圣伊莱尔教堂、莱奥妮姑妈家的房间和花园里的铁条桌,以及小镇周围的景色,都感到格外亲切。

第一卷内页

  《追寻逝去的时光》共分七卷。其中的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包括“贡布雷”、“斯万的爱情”和“地方与地名:地名”三个部分。第二卷包括“在斯万夫人身旁”和“地方与地名:地方”两个部分。厄埃先生从上世纪末着手编绘《追寻》漫画本,完成第一卷的“贡布雷”和第二卷的“地方与地名:地方”这两部分后,出了一个版本。那就是2006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漫画本《追寻逝去的时光》的翻译蓝本。

  眼下的这个译本,相当于厄埃先生迄今为止完成的全部工作,其中包括了除“在斯万夫人身旁”之外的前两卷所有内容。也就是说,整部七卷本的小说,尚剩五卷有待厄埃先生继续改编绘图、细细打磨。

  《追寻逝去的时光》作为七卷本的长篇小说,它的长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它是否冗长呢?这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作为一个译者,我的感受是“译前觉是,译后觉非”。翻译是最精细的阅读,我在第一卷译序中写过这种“觉非”的感受:“每译几段,我总会预感到前面有美妙的东西在等着我,那些无比美妙的东西,往往有层坚壳裹着似的,要使劲(常常是使出浑身解数)打开壳,才会惊喜地发现里面闪光的内容。”

  但这种美妙,即便小说中的原型人物也未必欣赏。普鲁斯特年轻时,经常出入上流社交圈的沙龙,是沙龙女主人眼中可爱的“小马塞尔”。第一卷出版后,普鲁斯特送了一本到德·舍维涅侯爵夫人(comtesse de Chevigné)府上,事先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的侯爵夫人恼羞成怒,终其一生不肯打开书来看上一眼。

  作家、编辑,也未必欣赏。第一卷迟迟未能出版,一个受命审读的作家说:“这部七百多页的稿子简直不知所云。它到底在讲些什么?它要把读者带到哪儿去?——我只能说我一无所知,无可奉告!”另一个出版社总编说:“我这人可能是不开窍,我实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写他睡不着,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居然能写上好几十页。”普鲁斯特在给朋友的信上激动地说:“你把精神生活的体验,把你的思想、你的痛苦都浓缩在了(而不是稀释后加进)这七百页文稿里面,那个人手里拿着这文稿,却不屑一顾,还说出这种话来!”

第二卷内页

  那么,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仅从译者的角度,谈一点个人的印象。

  普鲁斯特说他写的是一本“大书”。他在第七卷中写道:文学写的就是真正的生活,或者说唯一完全真实的生活——不仅是自己的生活,而且是别人的生活。主人公从贡布雷的家出去,有两个“边”,也就是两条路。斯万家那边(去斯万家的路)意味着布尔乔亚、爱情(或者说情爱,包括异性恋和同性恋)、音乐。盖尔芒特家那边,意味着贵族世家、社交、绘画和文学写作。最后,两“边”交织在一起,作者就写出了这本“大书”,这本把他精神生活的体验,把他的思想、他的痛苦都浓缩进去的“大书”。

《追寻逝去的时光》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Allons plus loin(让我们走得更远些)。他写的各式各样的人物、社交场(沙龙)的众生相、人性的弱点,乃至静物、景色,都让人有“写尽”之感。即便是写一杯椴花茶,写家乡的一条河流、一池睡莲,都写得那么精彩、那么美妙。比如说,读到写静物或景色的段落,我会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想起张岱的《湖心亭记》,虽然语言截然不同,但是那种隽永的风味,却是相通的。小说中,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这种声口毕肖的高超本领,使我想起《红楼梦》。他写临睡前母亲给小马塞尔朗读乔治·桑的小说,写马塞尔去剧场看拉贝玛的演出,写凡特伊的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和七重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新颖的美”,都让我眼前一亮,心中充满感动。第一卷第二部“斯万的爱情”,写斯万对奥黛特的爱情从萌生到式微的过程;所谓爱情的嫉妒,真是让他给写绝了。即便是写同性恋(如第四卷开头写夏尔吕男爵和裁缝絮比安的初次相遇),也写得那么出色,以至于柯莱特要说,写同性恋没人能比普鲁斯特写得更好了。他写勒格朗丹的snob(附庸风雅),常能使我发出会心的微笑。他对地名瑰丽的联想,令我惊叹,让我陶醉。他写大作家贝戈特,写大画家埃尔斯蒂尔,都让我感叹大手笔确非常人所能企及。是的,他写得很长,但他写得这么丰赡,这么细腻,这么从容,甚至这么幽默,我只觉得读这样的文字是享受,只觉得这样的长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异常精彩的。

第二卷内页

  这部小说,什么都不缺,只缺一样东西:扣人心弦的情节。他无意于此,不去跟大仲马他们争这个活计 :)

  让那位“不开窍的”总编弄不明白的那几十页文字,全然不像他所以为的那么无聊。 整部小说开篇的四十多页文字(相当于漫画本第3 页至第17页的内容),展示了整部小说独特的写作手法,正如普鲁斯特所说:“这是一本非常现实的书,不过,为了模拟不由自主的回忆,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了回忆往事的形式,从而使它有了优雅的形态,有了茎秆作依托”。

  众多人物、地方(他们或它们,会在以后的各卷中出现)在小说的屏幕上一一掠过:人物有爸爸妈妈、外婆和她的两个妹妹、女仆弗朗索瓦兹、斯万(在他身上,所费笔墨较多,为后面的“斯万的爱情”做了铺垫)、姑婆、莱奥妮姑妈,甚至热纳维埃芙·德·布拉邦(盖尔芒特家族传说中的先祖);地方有巴黎、贡布雷、巴尔贝克、冬西埃尔,甚至威尼斯。

  而那些“金句银段”,则已经显示出普鲁斯特文字迷人的风格。有好些段落,或以哲理的意味,或以温馨的情致,令我折服,让我难忘。例如:一个人睡着时,时光的系列围绕在他周围;一旦这种排列发生混乱,记忆犹如高处伸下的援手,把他拉出这片虚无的泥潭(把常人朦胧的感觉,用清晰的、带有哲理意味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作者常用的叙述方式);主人公“我”睡觉前等待妈妈的吻(很动人的段落);斯万的来访(在长句的基调上,添上轻快、风趣的笔致);妈妈坐在我床边朗读《弃儿弗朗沙》(又一个充满温情的段落);当然还有那个有名的玛德莱娜小蛋糕的一大段。

  有好些句子,则是我心目中的金句。例如:“习惯,是位灵巧而又姗姗来迟的协调大师”,“我们的社会形象,是他人思维的产物”,“往事隐匿在智力范围之外,在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某个我们根本意想不到的物质对象之中”,“这一物体,我们能在死亡来临之前遇到它,抑或永远都不能遇到它,纯粹出于偶然”,“一切的一切,形态缤纷,具体而微,全都从我的茶杯里浮现了出来”。

  一位失眠的先生,在床上想了这么多,写成精彩的四十页文稿。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位先生是个真正的大师。

  大师的作品,通常都是难译的。

  这部小说的翻译,首先难在句子的绵长、句法的精微。全书中有三分之二的句子超过5 行,有四分之一的句子超过10 行,最长的句子有394 个法文词、2417 个字母。至于一环套一环的从句,经常出现的同位语、插入句,以及让译者绞脑汁的代词、介词等“小词”,更会使你永远有“一山放过一山拦”之感。

  而真正的难处,有时几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例如(还是只能选可以言传的例子:)),全书第一句是 Longtemps, je me suis couché de bonne heure. 其中的longtemps 是long(长)和temps(时间)的组合词。放在逗号前,短而干脆,但它的意思既不是“长期以来”,也不是“很久以前”。现在我译成“有很长一段时间”,意思对了,结构却很松散。这第一句,据说普鲁斯特是在反复修改了二十多遍之后才定下来的。我看到过其中四个不同“版本”。说句当不得真的话,longtemps 译成文言文的“久矣”,倒有几分像。

  第二卷的书名,原文是A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其中有三个关键词:少女,如花一般,在……的影子下。曾见过的中文译名有“在簪花少女身旁”(簪花,无端让人产生古代仕女的联想),“在少女们身旁”(“简洁”到略去了“如花一般”的含义)等等。为找一个恰如其分的译名,岂止“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第二卷我译了两三年,就断断续续踟蹰了两三年。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较为合适(至少我这么认为)的译名:“在少女花影下”。一旦找到,却又觉得稀松平常了,这正是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翻译普鲁斯特,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寻寻觅觅,搜索枯肠,时而痛苦,时而欢欣的过程。

  周克希

  2017 年初秋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四):奢华之色——由漫画《追寻逝去的时光》一窥法国十九世纪贵族服饰的一角

  编按:作为一枚精致女孩,打开漫画《追寻逝去的时光》,我便瞬间被书里描绘的那个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吸引了,宫殿般的大房子,墙壁上悬挂的名画,讲究的装潢和家具,以及各类精致的服装,看得人心荡神摇。于是我动了想扒一扒十九世纪法国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念头,但是工程量实在太大,所学也有限,就根据漫画聊聊十九世纪贵族服饰的演变史吧。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9.2[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原著 斯泰凡·厄埃 绘 / 2018 /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9.0[法] 斯泰凡·厄埃 编绘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原著 / 2018 /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打开漫画,一开始就被小马塞尔的海军衫和法语里叫“culotte”的七分裤所吸引,这套look真是率性又可爱!越往后翻,你会对本书编绘斯泰凡·厄埃越加惊佩——对当时贵族的生活场景,他都很用心地进行还原!无论服装,还是家具、装潢,都很考究。服装方面,主要人物虽不至于每次出场都换一身衣服,但式样之多却足够在新光天地开一家高端服饰店了!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14页

  普鲁斯特写作的时期大概是十九世纪末,他曾亲眼目睹欧洲贵族最后的繁华。从儿时的回忆开始,他几乎在作品里完整地重现了十九世纪,可以说《追寻逝去的时光》又是一部向现代社会过度前最后的贵族私人生活史。

  在这部皇皇巨著里,字里行间都漫溢出普鲁斯特对儿时那种精致典雅的生活的深切怀念。《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漫画的最后,长大后的马塞尔回到曾散步过的布洛涅森林,他感叹:“多想再亲眼看一看,那些低得就像花环的小巧女帽,是不是真有回忆中那么迷人呵。”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213页

  图上的“小巧女帽”其实是流行于十九世纪初,一种用布或麦秆制成的系带帽,苏格兰式的无边帽(bonnet)。

  而之所以会发出那种叹息,是因为“现在的女帽大而无当,上面又是果子,又是花儿,又是鸟儿,真是五花八门”。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213页

  他口中的那种大而无当的女帽,其实是一种流行于十九世纪中叶浪漫主义时期的礼帽。相比马塞尔小时候,浪漫时期的帽山更高、帽檐上缀着夸张饰物,回应了风云变幻之中对现实的逃避,仿佛是封建贵族奢华装饰的回光返照。

我怀念的只是当年遇见的那些女性,那些让我对她们的服饰感兴趣的女性,因为在我的信念尚未破灭之时,我在想象中为她们每人配上各自的特征,赋予她们每一个人传奇故事。”

  世纪末的颓废气息,加上贵族和平民的阶级屏障正崩坏中,今非昔比,二十世纪已在来的路上。我们就用这本书里贵族的服饰来“追寻”一下当时的吉光片羽吧。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214页

十九世纪初期

  女装

  这一时期是新古典主义和帝政时期的交替时期,女装以高腰裙、半透明织物和垂坠感的上衣为主。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84页

  这张图里正在下楼梯的两位女士的打扮,就反映了这一时期女性的着装特点:高腰、修长似古希腊造型的裙装,还有搭在手腕或肩膀上的克什米尔披肩。

  之所以称为帝政时期,是由于1804年,拿破仑称帝。其人十分推崇古罗马文化,也就影响了当时的女装,一反以前洛可可式的夸张与奢华,风潮转为健康自然。

  仿希腊式长裙

  这个时期的女装,肩袖接缝处最为别致——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两张图中,在接缝处缝制了四个向上的凸起,或是下图这种短泡泡袖,即“白兰瓜”造型↓

  这个时期的裙长其实也经历了演变,从最长3米多缩短为露出脚踝,下摆也开始变宽。

  之后还流行起两种颜色的裙子叠穿↓

  高腰短外套

  高腰短外套起源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最初为男装设计。而因其实用,很快便被女性接受——来自南欧的希腊式连衣裙毕竟单薄,很多女士因此感冒!高腰外套搭配希腊式长裙,一直流行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76页

  男装

  对下面照片中的打扮我们应该并不陌生,这不就是许多影像里上流社会绅士交谈的场景吗。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男装逐渐接近现代男装的前身。旧有的宫廷样式彼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衣料转为更朴素的毛织物。夫拉克外套(frock)、基莱马甲(gilet)和裤子(七分紧身裤culotte/长裤pantalon)是当时男装的基本组合。

  从上图看出夫拉克外套的下摆有呈燕尾式的,也有从衣襟向后直裁的长款式。

  此外在室外或乘马车时,多穿一种长款背部多褶皱的外套↓

  这种外套的腰部、胸部和袖子很宽敞,穿着有更多的选择,行动起来也舒适而方便,所以这种款式的服装在漫画中的乘车部分就经常出现。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130页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带斗篷的款式↓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107页

  七分裤出现的地方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小孩和侍者。

  还有,男子的衬衫,几乎是我们穿的衬衫原型了,只是领子更高、袖子也更宽阔。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132页

  配饰

  手套

  手套是一种对爱的致敬和象征,上图中这种装饰性很强的浓奶油色手套几乎成为十九世纪早期潮流的缩影。这种手套据传发源于西班牙,装饰有时尚风格的印花,在英国甚至整个欧洲都很流行。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153页

  披肩

  起源于印度的喀什米尔披肩经常用来搭配长袍、长裙,环绕在肩膀和手臂上,形成一种强调了新古典主义的着装。从北印度进口的喀什米尔是最受赞赏的披肩,这也启发了英国和法国的移民,不过他们所选择的图案上有更多种颜色,也形成了自己的欧式特征。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111页

十九世纪中后期

  女装

  中期的女裙腰线从新古典主义的时期重新回到自然腰线,袖根部的填充更加夸张,羊腿袖、泡泡袖再兴,下半身的裙子呈膨大化趋势,曾经流行的前开罩裙再度出现,装饰更为繁复。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晚期,时尚从强调臀部轮廓转向用罩裙来表现身体曲线,公主裙适应了这股潮流。由于上身和裙子的一体状,腰部没有缝线,这种结构使胸和臀部更为受益,领口通常开得很低,大胆地撇向肩膀两侧。

  这是漫画第一卷中的上流社交场合,同样是一个楼梯上的场景,贵妇们的着装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区别非常明显——但在书里却只有几十页的距离。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142页

  公主裙变得尤其时髦,并用尽可能丰富的装饰物和蕾丝展示了优雅的效果。从第一卷里斯万的情人奥黛特的穿着打扮就可以看出,当时是多么倾向于堆叠装饰物来营造梦幻感,这一时期的时尚便被成为浪漫主义,不过和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并非一回事。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144页《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149页

  束身衣再被使用,用以凸显这时期需要的曲线感。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139页

  束身衣和裙撑是一对孪生姐妹,相继回到女装舞台,甚至50年代末是欧洲撑架裙最硕大夸张的时期。这时的裙撑被称为“克里诺林撑架裙”,用鲸须、铁线和藤条、鸟羽茎骨这些神奇的材料做成。当时甚至有讽刺这种裙撑的漫画!

  男装

  浪漫主义时期的男装仍维持着三件基本结构,夫拉克外套类似以后的晨礼服,但线条夸张,一些外套因为加入垫肩而向外扩张(上图左边两人)。

  此外,腰身收紧,肩部更耸立,皮草和一些必备行头充斥在最炫华丽风之中。

  第一卷封面的成年马塞尔,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风格。

  改进绅士的着装运动中,简朴的英国绅士服装开始流行起来。白天和晚上上衣的色彩均不相同,用色沉着而讲究。

  在第二卷《追寻逝去的时光》里,可以看出长成青年的马塞尔,正是在这种运动风潮中。外套的线条样式具有现代感,晨礼服的上衣选用深蓝、棕色或淡蓝这样凸显气质的颜色。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15页《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31页《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69页

  这一时期的男装中,构成三件基本套装的裤子之一,只保留了长裤,之前的七分裤(Culotte)几乎不再出现,裤型逐渐向现代西裤转变。

  男装的变化实际上越来越慢,自从浪漫主义时期的三件套传承开来,持续地延续和演化,根据穿着场合的不同,款式上大致分为图中这四种↓

  配饰

  文明杖、领饰和礼帽是浪漫时期绅士的必备行头。领饰的系法就多达三十多种,还有各自的名字如拜伦式、爱尔兰式、东方式等。

当时的领饰系法

  乔治•布鲁梅尔是浪漫主义时期影响了男装的重要人物,他创立了闻名于世的“花花公子风格”。

乔治•布鲁梅尔

  据说他对细节的掌控十分极致——

  “每天的穿衣打扮要花掉5小时;甚至用香槟酒擦自己的皮靴。据说,如果领结不能一次系好,他就会随手将其扔掉。”

  我们在漫画中找到了许多不同的领结——可见布鲁梅尔的完美癖甚至波及到同时代的人。

  女士则系绸缎带和丝巾。

  于是在一场上流社会的舞会上,你会看到十九世纪中期到后期的服装缩影。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68页

  总结一下,就是回归华丽风。女裙的领口更大,常用蕾丝等面料来装饰,罩裙可以防止单层裙子太单调,仍然受欢迎。束身衣和裙撑重回视野。男士受“花花公子”风和绅士运动影响,注重形象体面和细节配饰。

  补充:单片眼镜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中,作者描绘了在一场晚宴中,每个人所戴的单片眼镜凸显了主人不同的个性——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152页《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152页

  顺便一提,这种眼镜需要卡在眼眶骨和鼻梁之间,想要不碰掉它优雅地度过一个晚上还真是不容易呢。

  《追寻逝去的时光》出完了小说的前两卷,我们的追寻服装之旅也得告一段落。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91页

  不过最让我抱有期待的部分,比如最具有十九世纪最末十年(“美丽年代”)特色的“巴斯尔臀垫”——也就是只有在臀部上的一半裙撑!这样的东西还没有出现。( 效果可以参照艺术史上著名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乔治•修拉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在第一卷的封底,印有这样的文字——“对某个场景的回忆,无非是对某个时刻的惋惜罢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十分感同身受,合上书开始一点点找寻历史中的痕迹时,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这些“房舍、大路、林荫道”或许将不会那么容易“转瞬即逝”。服装史只是很小的切入点,我却觉得一切都变得更真实可触了,不仅是十九世纪的法国,甚至也包括当下。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封底

  参考资料:< Nineteenth-Century Fashion in Detail> lucy Johnston-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2006

  《外国服装史》袁仄-西南师大-2009

  lt;History of Costume and Fashion> volume 7 : Philip Steele -Facts on File-200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