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二十三
过了腊八就是年。
而小时候经验里印象深刻的是很喜欢二十三,说是送灶日,这样的日子家家户户准备包好米粑粑,各自有自家的方式包出自己家里的滋味。
似乎从腊月初开始妈妈就要准备好米粉,而多数时候磨米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后来我们也会想尝试磨米,可惜那沉重的石磨有时候一圈都转不过来只能懈怠,而姊妹四个一圈尝试下来也误了不少时间,但是我们却常常乐此不疲。磨米的时间多数是晚上,那时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作业,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书,只是在生活里慢慢学会,当然磨米很有技巧,即使成年以后我有了力气也往往不能持续几分钟。更多而后我们也是日日盼望早点可以送灶。我们小孩子送灶其实不知道干啥,重点是可以吃送灶果,反正吃个就要长大一岁,那时有时说不吃了,可是爸妈说不吃也要长,那么算了还是吃了吧。
那个家里柴锅,还有各种亲自的制作我们总是满怀期待。而常常包的过程我们也要尝试,不是露馅了,就是流出了汤来。一般有萝卜馅还有肉末豆干馅,或者还有甜味的豆子馅。当然还有不同的标记,比如常常就要把萝卜馅的点一个坑,而甜的馅最后做,另外装起来。
人的消化酶有一种记忆功能,所以童年的味道是一个人一生乡愁的储蓄,而后来工作了,也还是偶然回家吃那送灶果,等孩子渐渐大了,学业忙了,回乡送灶也就少了,但是如没有回家过,少不得有机会可能第二天就有可能有人带来。那种家里的味道在城市微波炉里还是一样难忘。
因为先生也是本乡,所以就是春节的时候婆婆妈妈会特地挑选一个早晨起来再次做送灶果,当然不是送灶而是弥补那种口感的缺憾。我们常常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好吃!”而她们呢则看着我们笑眯眯地满足了一把。
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有回乡过送灶了,但是浓浓的送灶气息依然还是那么记忆深刻加晚餐吃得不是差,可是舌尖总是感觉缺少了点什么。白天红烧了爸妈昨天特地带来的白鹅,加入了黄豆,煮过之后还是香,孩子呢他的童年没有那样的记忆,所以他说不是那么好,而我一直喜欢的荠菜,却挑在一边,原来我喜欢的因为童年的舌尖记忆,而他的童年里则是另外的储藏。
所以每个人生活的积累不同,那么对于小细节也是有不同的感受,如果只是在自己的角度其实不能理解。
当然城市里已经禁燃了,我想今夜的灶王爷依然会在相亲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愉悦地上天去汇报工作吗?他会记得说雾霾很重吗?他还是会说现在的村子里孩子越来越少了……
一晃一晃人到中年,不经意间孩子已经大了,父母的双鬓已经染霜。岁月无情却也总是给我们一些基本的教育。
送灶以后就等着正月十五接灶王回家。那时每年都有送灶王的人,他们手里拿着一张小纸条画着灶王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把它贴在锅台上,确保一年顺利平安。
在农业社会要是家里锅灶还可以正常运行说明食物无忧,也许更多的时候也是说明了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有得吃就不错了,这是我记忆中爸妈常常说的一句话,饥饿年代村里也有几户人家都会借米,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孩子又多,哥哥有新嫂子,每次借米都偷偷摸摸,不能让新嫂子知道。
而今村里人各自出门,创业也成功者,也有打工数年在异乡置业的,小伙伴也各自零落。多年不见确实不少。
小年各地还有不同,就安徽说江北二十三,江南二十四,还有二十五,湖南则是二十九。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此所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