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读后感锦集
《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是一本由(美)斯蒂芬 M. 科斯林(Stephen M.Kossly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精选点评:
●值得参考。
●上脑和下脑的分法以及四种模式有启发性,但是感觉还是评估和划分的标准都太过简单粗暴,有待改进。
●not bad
●翻译你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没有说服我
●西式分类总归太细
●介绍了上下脑的认知模式模型。作为左右脑的批判材料以及理论回顾是相当好用。说来这个模型主要还是建立在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理论基础似乎没有想像中的厚实。以及,仅利用合作性来辅助改善认知,但是对个体的认知模式的改善还是欠缺(估计还没研究到那步罢)。四种组合类型是:行动者、感知者、刺激者和适应者。做了下问卷,果然是行动者&刺激者。不过这个问卷也挺简陋,亦没有检验伪装倾向的选项,效度略存疑。
●关于大脑的解释各种各样,左脑右脑、上脑下脑、不区分,说明大脑太复杂了,每种分法都有它的原因。
●认识自己的认知模式,至于对策还靠自己摸索呀。
●科学性有待验证,理论也不够完善
《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读后感(一):观看一个被上下、左右、前后分别劈开的苹果
读过《双脑记》,了解了加扎尼加的“裂脑”研究历程,斯佩里和加扎尼加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了左右脑具有不同功能。
然而,当普及到大众文化之后,这就变成了一种神经迷思(neuromyth):有人是左脑型人才,有人是右脑型,以营利性为目的的企业就开始开发如何提高右脑思维模式。
在《上脑与下脑》 一书中,斯蒂芬·科斯林和韦恩·米勒就对此进行了批判:
有些人很快就对斯佩里的研究进行推断,创建了一种全新的以这种信念为基础的心理学理论:左半脑是理性思维、逻辑和线性思考的源泉,而右半脑是情感、创新和想象的摇篮,对所有人而言,如果任何一个半脑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个人不是左脑型的就是右脑型的。左右脑划分的迷思-出自《上脑与下脑》《上脑和下脑》一书,对这个左右脑分离思考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种替代理论,那就是上脑和下脑的划分。然后根据上下脑各个区域不同的功能,依据每个人运用上脑和下脑的不同方式,两位作者由此提出了四种认知模式:
四种认知模式-出自《上脑与下脑》四种认知模式具体划分的细节不讲,讲出来也没什么意义。比如根据测试结果,我既觉得自己是感知者模式的,又与适应者模式的特征非常匹配。
这两位作者试图颠覆左右脑的“神经迷思”,却提出了另一种与众不同的划分模式,我倒是觉得,不仅没什么用处,而且也造成了大众对脑认识的混乱。
就好像是一个苹果,你横着一刀切开,就变成了左右两半,竖着切开就变成了前后两半,从中间横断面来一刀,就是上下两半。至于你比较从左右开,还是前后开,又或者是上下开来了解苹果的内部结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依照不同认知模式来划分人,就如同按照星座来锁定性格,根据血型来划分人格,中世纪四体液说把人划分不同的气质类型,都没什么两样。我也可以根据脑的不同区域,提出八种人格特质,比如左上前脑型、右下后脑型、左下后脑型、右下前脑型……
反而,我觉得理查德·戴维森关于大脑情绪风格的研究,更加具备实证基础,罗伯特·库尔茨班的模块理论也更加具备说服力。
因此,即便本书是我喜爱的斯蒂芬·平克的导师所写,平克对之如何褒奖,都不能让我认同这本书的观点。如果我成名了,我导师让我写篇书评,我也绝不会吝啬赞美和褒奖之词。
《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读后感(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962年,知名的脑学家Roger Sperry在加州科技学院创造了这个大脑划分研究(Split-brain research),把人的大脑通过(corpus callosum )胼胝体分成两半。他们通过研究证明,左右脑两边在认知上功能的确有所不同。1981年,此研究获得诺贝尔奖,被大众认可。如果要简易地解释这个研究,我们可以说左右脑的区别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更善于相信直觉,有的人却比较倾向于分析。没多久,此研究就被夸张化,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 左脑被说成是代表理性思维、逻辑、和直线性思维,右脑被理解成掌握着情感、创造力、和想象力。任何一个人都有偏向,不是个“左脑使用者”,就是个“右脑使用者”。
可是,左右脑的理论靠不靠谱呢?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本关于脑的书,作者Stephen Kosslyn是世界著名认知心理学家。他用“上脑和下脑”理论反驳盛了多年的“左脑和右脑”的理论。作者认为,在宇宙上,没有比大脑更复杂的物体了,研究它更是具有挑战性。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看待大脑的功能区分,并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此书帮助读者从最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大脑。读者将了解大脑真正构造、所谓的左右脑的来源、大脑的先天模式和后天发展空间。同时,读者将获知自己的主导认知模式,了解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人的大脑被划分为最主要的四个部分,这点是大家都公认的。他们分别是额叶(frontal lobe),顶叶(parietal lobe); 颞叶(temporal lobe)和枕叶(occipital lobe) 。
Kosslyn认为,额叶与顶叶属于人的上脑, 而颞叶和枕叶属于人的下脑。上脑主要负责根据整理过的信息制订和执行计划,下脑主要负责信息分类整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脑和下脑各有特点,但大脑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上脑和下脑同时运作。书里用了做两层楼的甜点屋做比喻。感恩节来临之际,顾客对南瓜派的需求与日俱增。甜品店的上层楼是负责计划派出产量的执行者,他们需要考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在特定的月份或星期数入不同的原材料。节日快到来之际,他们需要大量的监督、提前预定、已经调整每天南瓜派的出产量。与其同时,在底层工作的人员需要预定,检查,以及分配好南瓜、面粉、糖、已经其他材料。他们负责从外部带进蛋糕店的一切,决定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倘若此蛋糕店的上下层不同时工作,就不会有南瓜派的产生。重点是:他们互相起着作用。有了上层制定的计划,下层才有足够的原材料。通过下层的制作情况,上层才能调整他们的计划。
根据上脑和下脑的区别,Kosslyn表示,人的思维认知模式可以有四种, 每个人都倾向其中一种方式:
行动者 (mover)
同时高度使用上脑和下脑。
这类人在社会上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善于计划,也能很好地预测后果。这种类型的人往往适合做领导者。
感知者( perceiver)
习惯高度运用下脑,却少使用上脑。
这类人不常使用上脑做计划,却擅长理解和感知,深层次地理解他们已经感知和经历的东西。喜欢追寻事物的发展。这种模式的人往往适合做图书管理员和牧师。他们能在团队里提出明智的意见,担当重要角色。
刺激者 (stimulator)
习惯高度运用上脑,却少使用下脑。
这类人擅长使用上脑制作及执行计划,却不能很好地看到计划带来的后果,难掌握尺度。他们擅长跳出框架思考。但当事情出错时,难以想出新的解决方式。这类型人在团队中不适合独当一面,更适合和队友一起合作。
适应者 (adaptor)
上脑和下脑都不高度使用。
这类人既不完全使用上脑来制作计划,也不常感知和观察。他们容易适应,随波逐流,顺其自然,与人相处愉快。虽然他们不会有新的主意,但只要需要执行时,他们是很好的行动者。他们在团队里可以担当骨干。
每一种思维模式都有缺陷,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团队来互相互补。另一方面,我们各自擅长的思维模式也并不一定是固定的。通过了解自己,我们也可以往自己想要的思维模式方向发展。总之,像Stephen Kosslyn总结的一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本书大纲(共14章)
第一章用一种新的观察方式,介绍大脑每时每刻都影响着我们;
第二章指出大脑不同的区域执行不同功能;
第三章介绍分化出来的大脑和小脑;
第四章阐述大脑神经系统的重要性。
第五章说明左右脑分发的误区。
第六章介绍上脑和下脑是如何互相作用的。
第七至十二章划分人的四种认知模式。
第十三章提供测试个人思维模式的题库;
最后一章介绍我们该如何通过与别人的合作扬长避短, 弥补自己主导模式中的缺陷。
文/尔婧
原文见
http://www.tuchu.org/top-brain-bottom-brain-surprising-insights-into-how-you-think/
《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读后感(三):【笔记】上脑与下脑
quot;大脑中如一枚邮票大小的称为V5的区域,在处理视觉运动感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V代表视觉,5表明这个区域远离第一视觉区域V1)。当一个人看到一个运动的客体时,这个区域的神经元就会产生神经冲动。如果V5区域受损,人们就很难在视觉上觉察客体的运动。V5区域属于一个较大的记录客体位置的系统,而这个较大的系统则属于另一个更大的协调客体位置和特性的系统"
quot;上脑和下脑拥有不同的功能。上脑拟定和执行计划(通常涉及决定将客体移向哪里或在空间里如何运动身体),而下脑则对关于世界的输入信息进行分类和说明。上脑和下脑一直都在共同协作。最重要的是,上脑利用从下脑传递的信息来制订计划(计划随着时间发生改变时,则要对它们进行调整"
quot;19世纪的颅相学,这一“科学”认为,认知功能被定位在大脑的特定区域。据说,对颅骨进行一次专业性的观察或许可以揭示每个人的优势和弱点"
quot;颅相学家用他的指甲抚摸你的头皮,以此来观察颅骨上的可见特征,有时还会用到卡尺和卷尺。然后宣布他们的发现,这经常需要大脑“器官”绘图或半身像的帮助。加尔所确认的27个原始器官能产生:恋情或忠诚;犯罪、残暴;狡猾、好性情;怜悯、道德感;口才、口头记忆;通神学、对上帝和宗教的感受"
quot; 颅相学从未获得科学界的关注,因为它的一些基本假设是错误的。颅骨形状不能反映认知功能,大脑单独的局部区域不能产生“坚贞不移”、“婚姻的爱情”、“残暴”等。这种复杂的功能形成于认知和情感的多种过程(经常通过大脑多个区域共同协作来完成这些过程)"
quot;当大脑一个小区域的神经元开始同步产生神经冲动并吸引附近其他神经元,直到大脑的大部分区域处于痉挛状态的时候,癫痫就发生了。痉挛会产生不受控制的运动,它们通常是(可以是)剧烈的。在很多(但不是全部)病例里,药物治疗可以控制疾病。当这种治疗失效时,病人有时会对治疗绝望,自愿参加一些为了平息或防止脑痉挛的新外科疗法。潘菲尔德发展了这些治疗法,特别是所谓的“蒙特利尔治疗”(Montreal procedure),在这个疗法中,部分大脑组织被切除。在动手术之前,潘菲尔德尝试确认由大脑特定区域所完成的功能,这样他就不会在疏忽下破坏重要的功能。因为大脑没有痛觉感受器,所以潘菲尔德就可以利用电击刺激病人裸露出来的大脑。病人已经被局部麻醉,但在打开颅骨之后却是清醒的。在一毫米一毫米地移动电击刺激位置时,他监测病人的语言反应。通过这种方法,他可以精确地绘制出大脑小区域的地图,来显示这些区域与语言、运动控制和其他功能的关联性。
quot;
quot;人们认为,17世纪荷兰科学家法兰西斯·西尔维厄斯首次确认上脑和下脑之间的划分,现在这个划分以他的名字命名。但几个世纪以来,它的重要性一直没有被认识到"
quot;米什金讨论了他们的发现:猴子的下脑涉及确认形状,而不是指定空间关系,上脑却刚好相反,涉及的是指定空间关系而不是确认形状。"
quot;我们的印象是骗人的。在大脑中,这两个功能是分离的,2它们分别处理一个客体是什么以及它在哪里的信息。这个事实暗示了在处理的某个后期阶段时,两种信息必须“黏合起来”,反过来,这个观点也意味着误差是可以发生的。从直觉上来说,你能够认出一个客体,然而却不能在正确的位置上看见它,这似乎很奇怪。然而,科学文献已经清楚显示,这种误差的确会出现,当客体只是被短暂看见时误差出现的频率更是惊人"
quot;知觉和心理表象的区别在于,刺激并不直接来自眼睛、耳朵等这些感觉器官,而是当你获取预先储存在记忆里的信息的时候,刺激就发生了。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以上问题中的客体,就不可能拥有相应的记忆"
quot;后像是指在感觉被激活之后短暂遗留下的画面,例如,你在夜间看见一盏车灯迎面而来,你扭头望向一旁的时候却还能“看到”车灯在眼前闪现,这就是后像。与后像不同的是,心理图像可以被随意创造,通常可以维持至少几秒钟的时间"
quot;空间和客体心理意象是不同的,而它们容易产生的原因是:空间心理意象特别依赖上脑系统,而客体心理意象则依赖下脑系统。而且,人们可以对一类意象很擅长,而对另一类则很不擅长。这个发现在认知模式理论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quot;倾向于客体意象的人更喜欢将单个客体构建成富有色彩的、分辨率高的、如画般的图像,喜欢从历史角度解释和处理图像;而倾向于空间意象的人偏爱对客体进行图解式的表现以及在客体间建立空间关系,逐步地形成和处理图形,并进行复杂的空间变形。"
quot;左半脑是理性思维、逻辑和线性思考的源泉,而右半脑是情感、创新和想象的摇篮,对所有人而言,如果任何一个半脑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个人不是左脑型的就是右脑型的"
quot; 运用这种模式与世界互动的人经常创建和执行计划(运用上脑系统)但却不能始终如一地、准确地记录依据这些计划行动的后果(运用下脑系统)。他们也许富有创造力和原创性,即使在周围所有人都用思维定势来处理问题或事件的时候,他也许能够跳出固有思维来思考。但与此同时,这种人也许总是不能做到“适可而止”——他们的行动具有破坏性,他们也许不能适当地调整行为"
quot; 根据我们的理论,如果你的得分高于上脑得分的平均值,而低于下脑得分的平均值的话,说明你通常依赖刺激者模式。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倾向于运用上脑处理,而不运用下脑处理,说明你始终都以刺激者模式处事。如果你倾向于运用上脑处理,而不运用下脑处理的话,说明你可能以刺激者模式处事,但不是始终如一。确切地来说,你所依赖的模式可能取决于你所处的情境"
quot;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
《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读后感(四):大脑结构与认知模式
这本书属于认知神经学,主要介绍人类大脑以及与大脑密切相关的认知模式,作者是美国著名的认知神经系统科学家斯蒂芬M·科斯林和G·韦恩·米勒。
(一)“左脑、右脑”观念的来源
“左脑、右脑“观念来源于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所进行的割裂脑研究。割裂脑是一种早期的研究方法,而研究的目的是探寻人类大脑的运行机制,或者具体说,验证人类大脑的认知功能是否存在区域性和区域独立性。在研究的第一阶段,斯佩里以猫、狗、猴等动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颅,切断脑部胼胝体(胼胝体: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连接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大脑被分为左右两个半脑,然后对割裂脑进行各种测试。在1962年,退伍军人威廉·詹金斯(William Jenkins)为了治疗自身严重的癫痫,自愿成为首例人体测试的样本。这样,斯佩里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即人体试验阶段。在通过精细的手术后,詹金斯平安康复,他的癫痫也得到了治疗,斯佩里医生通过对詹金斯的研究,发现他的认知功能并似乎并没有损伤,并在一系列的测试之后,得出结论:人类大脑的每个半球具有独特的认知能力。在后期,斯佩里又做过数例人体试验,都证实了他的结论。
在那个公众对大脑深感兴趣的年代,斯佩里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吸引了大量读者,并通过各种新闻期刊不断被传播和“添加”,最终,在大众心中形成一种观念:人脑分为左半脑和右半脑,左半脑型的人倾向于理性、抽象以及逻辑分析,右半脑型的人倾向于感性、直觉以及创造力。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左右脑的二分法很容易让人形成一种二元分立的印象,而忽略大脑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性。正如与斯佩里持相反意见的心理学家奥恩斯坦(Ornstein)写到:“尽管思维的不同部分处理实际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但它使很多人过高地评价了思维的分裂性而低估了它的统一性。..….两个半球不仅通过胼胝体,还通过所有的下部结构紧密而彻底地联系起来……”
(二)“上脑与下脑“的相关研究
与早期脑割裂的研究方法不同,现代对于大脑的研究主要采用神经成像法。这种技术通过追踪流入一个区域的血流量来识别在某一特定时间点最活跃的大脑区域,因为活跃组织新陈代谢的增长会引起血流量的增加。
本书的认知模式理论是以学术界关于“上脑与下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作者与其合作者通过“元分析”(meta-analysis,是指通过查阅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成果,然后从中找寻能超越它们的模式,本质就是一种历史分析法)找到三种具体涉及上脑和下脑的研究:(1)调查上脑和下脑受损时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2)当人们在执行特定任务时上脑或下脑的哪些区域被激活(通过神经影像检测);(3)使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技术暂时性地干扰上脑或下脑在特定位置的活动。
通过这些研究,将人脑分为上脑和下脑。其中上脑包括顶叶、额叶的上端,下脑包括颞叶、枕叶、额叶的下端。需要强调的是,上脑和下脑是在大脑作为一个系统的前提下,依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差异进行划分,不同的功能需要相互配合构成一种系统才能形成完整的认知行为。心理意象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半脑擅长处理空间意象,下半脑擅长处理客体意象。其中空间意象是指物体之间的空间相对位置,客体意象是指物体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同时,心理意象的研究也强调人们运用两种大脑系统时具有排斥性,即擅长以上脑为基础的空间意象意味着不擅长以下脑为基础的客体意象,反之亦然。正是对这一排斥性的质疑,作者提出一种新的假设:人们在运用一种大脑系统时,也可以选择性地运用另一种大脑系统。正是在这种新的假设下,作者发展出认知模式理论。
(三)认知模式理论
根据斯蒂芬的观点:人类大脑可以分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上脑和下脑,其中,上脑制定和执行计划,下脑负责对关于世界的各种输入信息进行说明和分类。而且,上脑和下脑是一种协作关系,上脑利用下脑传递的信息来制定计划。人们对上脑和下脑系统的利用存在程度上差异,这种差异介于一个连续区间,如果取最高、最低两端来进行说明,那么根据对上脑和下脑使用程度不同,可以衍生出4种不同的认知模式(见下图)。“认知模式”是指一种以个人如何接触世界、如何与他人交流为基础的普遍思维方式。
人类的认知模式主要是通过基因和经验获得,基因对应着先天,经验对应着后天学习。这也说明,人们的认知模式不具备唯一性,并能够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影响,通过学习和训练的手段获得新的认知模式或者改善之前不擅长的认知模式。然而,每个人都存在一种由基因决定的主导认知模式,这种主导认知模式能够使人处于一种舒适、自然、轻松的状态,因此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经常用到,本书主要讨论的就是这种主导认知模式。
1、行动者模式——最高程度使用上脑与下脑
行为者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会经常制定和执行计划(运用上脑系统),留意计划执行后的反馈(运用下脑系统),并及时地相应地调整原有计划。上脑系统接收下脑系统的信息制定并执行计划,然后下脑系统再次分析反馈信息并提供给上脑系统,以便上脑系统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此循环往复。具有行为者模式的人往往以领导者的形象出现,他们不仅具有很强的决策力和高效的执行力,而且具有洞察力,懂得高效利用在制定和执行计划时所获得的信息。作为行动者模式典型代表的前任美国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说的一段话生动地描述了这种认知模式。他说:
“每天,你都伴随着很多微小却令人惊讶的机会。有时你抓住一个能让你攀上顶峰的机会。多数机会,即便很有价值,却只能带你走上一小段路。为了取得成功,你必须不断积累许多细小但递增的进步,作为一个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你的技能,付出更可能多的时间,为接下来的几个步骤制定策略计划。然后,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高瞻远瞩一点,并随时调整计划。”
2、感知者模式——最高程度运用下脑、最低程度运用上脑
感知者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喜欢深入观察和分析周围的情况(运用下脑系统),但往往不会实施复杂且详细的计划(运用上脑)。具有感知者模式的人往往是智慧的代表,他们擅长对复杂环境的分析、喜欢追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3、刺激者模式——最高程度运用上脑、最低程度运用下脑
刺激者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会经常做出各种计划,但是通常无法思考如何调整它们。通俗讲,具有刺激者模式的人属于那种做事不考虑后果,往往是想一出是一出。他们轻易得就能制定计划,但是并不擅长利用随着新情况的出现产生的新信息来调整和修改原有计划。
4、适应者模式——最低程度运用上脑与下脑
适应者模式的典型特征是通常不会拟定和执行复杂详细的计划,也不会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度解释和理解,很容易就被即时事件所影响,他们是很好的企业运营者。
(二)社会假体体系与认识自我
当一个人不具备解决其所面临问题的某项技能时,如果他又必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他较优的一种选择是向具备此种技能的人寻求帮助。在大多时候,人们并不是很情愿去寻求帮助,至于这背后是何种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如果一个人愿意去寻求帮助,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确定需要寻求帮助的对象。书籍、搜索引擎等都可以成为人们的寻求帮助的对象,利用它们能够搜寻到解决问题的信息和方法,能够弥补行为者的认知缺陷,进而促进问题成功解决,这类对象被称为认知假体(cognitive prostheses)。利用这类认知假体搜寻的信息具有有限性和固化性,无法代替人类的智慧和创新。特别是当人们需求的是一种情感的需求时,作为“认知假体之脑“的互联网不管多么强大也无法替代人。对于人类而言,人是最有效率的认知假体,而这些人就构成我们的社会假体体系。
在社会假体体系中,人们在寻求帮助对象的时候应当遵循何种原则呢?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遵循效率原则。这里的效率原则不等同于经济学中的效率原则,它不是以经济收益作为效率的衡量指标,而是以问题是否解决以及问题的处理效果,也可以理解为目标是否达到以及达到目标是否采用最优路径,经济目标只是目标的一个方面。
本书中的认知模式理论提供了一种效率原则的具体操作方式。借助认知模式测试,能够发现你的认知模式,进而帮助你认识自己。同时,认知模式测试也可以帮你认识别人,这样就可以帮助你寻找到最适合你解决某种问题的最佳人选。如行动者模式和适应者模式,刺激者模式和感知者模式都是很好的组合。如果这本书的认知模式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这种行动的指导准则就是这本书对实际生活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