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加尔与马列维奇》经典影评1000字
《夏加尔与马列维奇》是一部由Aleksandr Mitta执导,Leonid Bichevin / Anatoliy Belyy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加尔与马列维奇》精选点评:
●俄罗斯电影完美复制中国烂片的套路,也是神奇
●自由,浪漫,纯真,梦幻,夏加尔。以后家里一定要挂满你的画
●3.5 梦幻纯真,如夏加尔。
●结尾真艺术
●曾在尼斯看过夏加尔的画展,但对马列维奇了解不是很多。电影很多处试图让电影画面重现夏加尔与马列维奇的绘画,尤其是夏加尔如气球一样的升空与飞翔,现实中的人无法理解的美好,像最后一幕那样,在天空中的共产主义如此广阔,还有著名的夏加尔的羊。但是,电影特效的疲敝让这个效果显得有点”烂片“
●永远无法讨厌俄罗斯人←限定文艺领域,天真狂热神性魔性的混合物无限近似于对人类童年心思沉重而绝对理想化的构想,标题两位的塑造稍嫌符号化,其他角色反而人性充沛;无数次想截屏;做艺术家的媳妇真的太不容易了,请每一个艺术家务必珍惜你的配偶,没找到的也要提高自我修养莫要太作。
●#釜山国际电影节# 81岁的俄罗斯大导Alexander Mitta时隔多年后的新作。故事以夏加尔从巴黎返回故乡的十月革命期间为背景,超现实主义和最近超红的马列维奇的先锋派至上主义间的冲突也有涉及。结尾是超现实的。
●很不错阿
●再没有比俄国人更深情的了……
●我觉得拍的太好了,好久没有看电影看到有这种情绪
《夏加尔与马列维奇》影评(一):感人,贴近了解画家。
马列维奇父亲被害那一段很感人,虽然他很反对自己的儿子马列维奇学习绘画,,因为儿子不肯做教父的徒弟而气愤,但是他还是爱着儿子,即使在枪口下,也极力支持儿子,坚定的说夏加尔是没有罪的,并且希望儿子将来也能成为夏加尔那样出色的男人。他的决定是对的,马列维奇成为载入史册的艺术大师。
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俄国画家,至上主义艺术奠基人。1878年2月11日生于乌克兰基辅的一个贫困家庭,1912年在驴尾巴展览会上陈列的《手足病医生在浴室》、《玩纸牌的人》,具有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特色。曾参与起草俄国未来主义艺术家宣言。
感动那个动乱的年代,即使面对纳粹对犹太人的残害,画家依然有力量,充满希望的参与战斗中,而不是颓废于亲人的死亡。
他们心中有恨,也有爱,才能创造出那些艺术奇迹。鼓舞人心的艺术。
《夏加尔与马列维奇》影评(二):铁拳之下的艺术和政治
近两年看过的最心塞的一部电影是苏联导演亚历山大·米塔的最后一部作品《夏加尔与马列维奇》。真诚地建议那些一厢情愿冀望艺术可以毫发无损地远离政治的“小清新”们从头至尾看上一遍这部影片。
马克·夏加尔从巴黎回到维捷布斯克之后正好赶上一战和随后的十月革命这两出巨型的修罗场试炼。影片中的夏加尔一方面追求着艺术的超然性、纯粹性和纯洁性,另一方面又踩在那片修罗场畔的京观之上追求他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在真实历史中,夏加尔的确是在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初期为那场暴力革命和随之建立的威权体系站过台并籍此获利。历史上,夏加尔担任过布尔什维克政权在维捷布斯克地区的艺术人民委员。在影片中,他提出要将维捷布斯克打造成艺术的中心,苏维埃的巴黎。事实上,支撑他宏大计划的物力和财力都是通过威权暴力机器“合法”没收过来的所谓的资产阶级的资产。他开设的针对贫民的美术学校的场地便是当局没收的他人的房产。当年迈的原房东无家可归回来再三恳求夏加尔留一个小房间甚至一间厨房供他们栖身的时候,他选择了拒绝,为了所谓的大局,为了所谓的艺术追求,为了所谓的让更多穷人家的孩子学习艺术,在夏加尔的价值体系里,受教育权不仅凌驾于财产权之上,还超越了生存权。
在当时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下,经历了1917年2月-10月短暂的宽松艺术审查之后,俄国便开始经历乌托邦诞生之初自上而下的社会大清洗,整个苏维埃新世界遍地都在用处决阶级敌人和坏分子的洪亮的枪声欢颂旧世界的崩溃。以赛亚柏林将这一时期描述为艺术与政治的“媾和”,即一方面是那些艺术上的叛逆者,他们指望革命能够实现他们最激进的“反资产阶级”的主张;另一方主要是那些务实的政治家,他们希望所有的艺术和知识活动都能够直接服从于革命的社会和经济目标。但这样的“媾和”注定只能是短暂的,在经历了苏联当局要求艺术家双规(规定时间、规定主题)对苏联新时代的无产阶级文化进行集体创作之后,苏维埃世界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先于卫国战争爆发,1937和1938连续两年针对文学艺术界的大清洗抹去了一系列天才的名字:像梅耶荷德、曼德尔施塔姆、巴别尔、皮里尼亚克、亚什维里、塔比泽......还有无数不为人知的名字在德国的虎式坦克开到列宁格勒城下之前就已经湮灭在秘密警察和肃反委员会的托卡列夫手枪的枪口之下了。
电影中犹太神父的儿子在夏加尔的艺术学校中学习绘画,夏加尔留心到他的思想愈发消极,画作也愈发极端,直到有一天小男孩彻底爆发,哭吼着“根本就没有爱”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的大部分亲人都陆续遭到了处决,他才对夏加尔所宣扬的爱与梦幻的超现实主义的绘画理念产生了质疑。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固执地认为爱的形而上学可以越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现象铸就的高墙。可在历史经验中,爱仅仅只是组成理念的善好的一部分。爱,远不是万能的。在夏加尔所在的那个世界的善好是什么?是反抗而不是怜爱,是憎恶而不是伪善,是说出世界的真相而不是宣扬生活的虚无。最终在神父也遭到处决的时候,男孩选择了用他握画笔的手拿起枪反抗,杀死了那个刚杀死他父亲的红军军官。而夏加尔,则在影片的最后被赋予了超现实主义的神迹,结合他在历史上先后流亡法国和美国的经历,也算是逻辑连贯的叙事。
比起夏加尔的成功跑路,马列维奇的晚景就要凄凉得多了。虽然不至于像梅耶荷德那样死在秘密警察的枪下或者像曼德尔施塔姆那样死在海参崴的集中营里,但在他的晚年,在他抽象艺术上的伙伴康定斯基的艺术理论在包豪斯学院开枝散叶的时候,全苏联都把他和他的至上主义一起扔进了坟墓。影片里马列维奇被塑造成了一个与夏加尔具有“竞争关系”的角色。至上主义被赋予了宇宙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比起夏加尔的超现实主义理念,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显然更“左”、更激进,也就更容易在当时的环境下获得青年们和艺术团体的支持。如果说夏加尔想要的是拥抱大地和飞向天际,马列维奇则是直接宣称他就是连接宇宙和大地的媒介。
至上主义(Suprematism)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构上的存在先于本质,只不过人是作为一个从零开始建构世界的过程而存在。虽然都是在建构世界的过程中摒弃了对具象的模仿,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与塔特林的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的不同之处在于,至上主义的创作不具有任何功利主义的目的,追求艺术本身和诞生艺术的感觉胜过任何宗教和政治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从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中既可以找到黑格尔“艺术哲学”的投射,也可以俯拾柏拉图主义对视觉表象的怀疑论。就如在《非具象世界》中,马列维奇写到的,想象的臆造之物(figment of imagination)与真实世界没有丝毫关系。而马列维奇所批判的想象的臆造之物同样也是俄国先锋派立体未来主义艺术家Rozanova所谓的平庸的崇拜(apotheosis of banality).
影片中的马列维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狂人形象,甚至在托洛茨基面前亦不改色。他在火车站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所设计的“宣传标语”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在宣传社会主义革命,毋宁说是在传播他的至上主义革命。与夏加尔醉心于收藏和展出艺术作品相反,在马列维奇那里,艺术作品必须是是能动的,充满内在关联性与活动力的,永远放在展览厅发霉的作品只能变成一堆腐朽之物。也正是由于马列维奇的这一系列特质,使得他的作品获得了托洛茨基的赏识,米塔的这一情节设置也暗示了他最终与托洛茨基一样的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宿命。
不论是夏加尔还是马列维奇,都无法让他们的人生和作品彻底疏离政治影响。让我选择一个更喜欢的人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是让我选择一个活法,我恐怕又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者了,在那个斯大林主义铁幕落下的前夜。
《夏加尔与马列维奇》影评(三):夏加尔与他的妻子
不同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不同的艺术家
所以我们没有毕加索没有梵高没有夏加尔没有达芬奇同样他们的文化也孕育不出吴冠中(此处提到吴冠中是因为最近还没有把吴冠中的一本书看完 提醒自己看书)
这部电影也是豆瓣每日推荐里看到的 昨晚看到想着今天看完也许会为毕创带来一些新的想法
开始看后却发现 这电影就像夏加尔的画 其中许多表现画面的手法都与夏加尔与马列维奇的绘画手法相呼应
从一开始
夏加尔首次与爱人同时出现时 窗子里是一个女人飞上天的影子 后来这幅画出现了 两个人缠绕在一起 飞在空中 非常魔幻夏加尔真的很爱妻子 尽管电影中并未多交代夏加尔如何用言行举止表达自己对妻子的爱 但眼神 和诸多画作足够了整部片子里出现的画作并不算多 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夏加尔的妻子 这让我不禁想起莫迪里阿尼 此处无图
影片中描述的夏加尔受妻子的照顾较多 妻子帮了夏加尔很多忙 在女学生冒失跑来向妻子吐槽心意的时候 妻子惊到了 有一些难受 但跟多的是坚定
并不是说妻子为丈夫因求回报的做了什么 而丈夫又因回报对妻子做了哪些事情
这之间只是源于爱 乃止最后一刻妻子选择留在夏加尔身边 包括恳求闹姆放了马列维奇时遭受的侵犯与再次向闹姆求情而遭到威胁时 妻子依然坚定不移的要留在夏加尔身边
夏加尔何德何能? 但他们之间是相互成就对方的 相互影响
莫迪里阿尼亦是如此 你可以轻易的爱上一个自以为是终日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艺术家 却不能让他也忘我的爱你
带红头巾的女学生是盲目的 而妻子的爱却是成熟而稳定的 这倒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还是经过长久陪伴后的成长
所以有了菜市场与女学生讲的那番话
这是个讲述艺术家生平的电影 我看到的更多却是人情世故 亲情 乃止爱情
其中要分开来讲的点很多(真希望我等下写论文也可以如此停不下来)
一开始 夏加尔像个斗士 他也在闹革命只是艺术的革命 与闹姆政体的革命不同
在闹姆的帮助下 夏加尔成立了艺术学院 开始打造第二个巴黎 听起来就像是白日做梦
不过夏加尔也够理想主义的 不顾人情世故 一味的鼓励和热血 学院办了起来 学生也招了不少 开始在艺术的革命里大干一场
夏加尔是欣赏马列维奇的 马列维奇却比夏加尔更不顾人情世故 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而马列维奇也拥有更多的坚定和热爱 他们都知道自己会有一番成就 会名垂青史
但那些学生是盲从的 从一开始接触夏加尔 以为来到了艺术的殿堂 再到习得夏加尔的套路之后遇到新鲜的马列维奇
那愚蠢的个人主义遭到鼓动 他们竟开始背叛带领他们习得艺术的夏加尔老师 而头带红巾的女学生呢 只是被伙伴拉回去 并蹲在地上抱膝哭泣
尽管在最后一刻女学生召集了昔日的学生去保护夏加尔
夏加尔需要这些不坚定 不独立 不自信的人的拥戴和保护吗? 不需要
女学生如妻子所言 并不能保护自己的爱人 而贝拉却可以
又回到了情情爱爱 但这情情爱爱之中 更多的是赏识与坚定 而且是相互的 夏加尔与贝拉相互赏识相互扶持 相互陪伴 虽不似年轻时那般热血 却更绵长
马列维奇倒像是个配角 出现一下子 再走掉 自己过着自己的生活 但他知道该怎么走该如何做
莫迪里阿尼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没有看到自己孩子出世 没有陪着妻子度过美好的生活 且英年早逝
夏加尔活了很久
对了 片头提到的未婚妻 夏加尔画过这幅画 好像在诺丁山中女主送给男主的就是那幅画
这很奇妙 明明只是一部电影 却连接着更多其他的讯息
今天就写到这里 虽然没有找到什么创作上的灵感 但是夏加尔的热心 善良 和正直 以及他的妻子 贝拉 吸引了我
从电影角度来讲
许多场景在处理时 同一画面中不重要的部分暗淡 重要的部分才有颜色
特别在马列维奇出现后又多了一种新的手法 用马列维奇的绘画方式添加背景 这非常的直接并诱人这是夏加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