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设计与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设计与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31 04:45: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设计与死经典读后感有感

  《设计与死》是一本由黑川雅之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与死》精选点评:

  ●算是老头子的长微博合辑,其间介绍了他一手创办的公司K。另外对于生死与设计这一话题讨论了一番,书中有几段还是挺激励人心的,启发性不大。絮絮叨叨的几个主题,有些非常重复。就不推荐大家看了。

  ●设计就是对于生的眷恋,是对于回忆的感觉。

  ●不断体悟设计是设计师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久而久之,设计师的工作即是生活,生活也即其工作。本书又是一本结合设计师个人生活经历,对设计进行再冥思的随笔。近八十年来现代日本设计不但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更是将设计思维注入了大众和企业家的脑袋中,提升了设计服务的商业价值。另外,本书也同时表达了黑川雅之先生作为一个建筑与工业设计师,对与传统手工艺匠人的高度崇敬。

  ●被书名所吸引,了解了下作者,有想看的冲动 看不下去啊!

  ●三星半

  ●抒发自己的看法与情感可以说是一件非常私人且无丢错优劣标准的一件事,然而作为出版物我认为却不是这样。作者大量抒发的观点,都是在“设计”以外,而是情感、哲理上的感悟(或许有人会说,这就是设计),而我认为他表达出来的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远远没有达到出版物标准的,也许他在自己的专业(即设计)上造诣很高,也不能改变他并非文学家、也非哲学家的事实。同时,他在论述自己观点是大量饮用的所谓论据,都是站不住脚的非常唯心主义的一些几乎“吃核桃,补脑子”的谬误,这也是我所不能认同的。也许作者的粉丝会认为这本书很不错,很可惜,作为路人的我实难欣赏。

  ●为了能够获得爱,就必须要好好度过自己的人生。

  ●事物的自然消逝以及痕迹让死有了生命力和美,少了些宿命性的苍凉

  ●不厚的一本小册子,有不少作者的设计、哲学思想。

  ●黑川说他希望自己的生命不像抛物线,而一直指向天空然后忽然消失。

  《设计与死》读后感(一):持续发展与死亡机制

  在这一章上,我认为作者片面地赞扬了日本“无常”美学的形式,却忽略了其基本的产生理由

  所谓抛除西方思想支配的原始日本美学“不会产生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构想”是一种美学和生态发展的悖论。

  正是因为生态的脆弱引发了生命的不安,才会变向使日本人接受“从寂灭中体味欢欣”的美学观念,但本质上这种观念却指向了他们对可持续的稳定环境的渴望。譬如,在日本的产品设计理念中,常常用可持续作为核心理想,这种理想恰恰来自对于“无常”的珍惜。

  《设计与死》读后感(二):明天一定会有什么令人感动的好事吧

  南京到北京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勉强看完了这本书。不是书的内容糟糕,而是窗外的景色太美了,时不时会将目光从书上移开。

  我似乎能够理解作者说的,“我活着是因为世上还有很多令我感动的事情”,比如车窗外的景色,比如渐行渐远的小镇。

  这本书是博客文章的合集,很简单,文字不多,内容上也有重复,但只要有一句话戳中了你,那它就是有价值的。何况让我产生共鸣的可不止一句。

  摘录如下:

  并不是说为别人做事就能算作是提供服务,邀请他人进入自己当前的生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这才能算作是提供服务吧。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用自己的想法造就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将其展现给大家,赞同这个想法的人就会聚集而来。并不是为了他人而去刻意做什么,而是展示自我,让人了解自我。

  我本人之所以喜欢一个城市,一定是因为那里有我喜欢的人。首先与人相识,然后开始喜欢这个人,接着开始喜欢这个人居住的城市。人是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说对于一个城市的感情是从宏观开始的,那么对人的爱则是从某个单独的人开始的。这种单一性相当重要。

  人们见到美的东西,就会为之倾倒。

  如果天和地互换一下位置,活着的树木看起来是在向空中扎下枝叶,而树根则是在向地下生长延伸。

  不管是从大地,还是从空中,树木都在各自吸收营养,各自进行呼吸才能活下去。

  我主张“群体”。所谓“群体”是指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彼此尊重,互相协调。于是,我对整体划一予以否定。

  对世界上随处可闻之物,以及各种语言认真聆听,你就会渐渐感到美声入耳,动人心弦。

  “人的语言”帮助我们进行思考。词汇不仅仅具有理性,而且还具有感觉上的、空间上的特性,“物的语言”也具有理性及感情色彩。

  也许因为过于进步,过于发达,人类可能会自我毁灭。死会在追求生的完美中降临,这真是发人深省的话题。

  明天一定会有什么令人感动的好事吧。

  《设计与死》读后感(三):请把专业的事留给专业的人去做

  首先,抒发自己的看法与情感可以说是一件非常私人且无对错优劣标准的一件事,然而作为出版物我认为却不是这样。

  作者大量抒发的观点,都是在“设计”以外的,是情感、哲理上的感悟。当然,如果他能够始终将这些感悟与论述联系回“设计”上自然没问题,但很可惜的是,他并没有这么做。(或许有人会说,这些感悟本身就是设计的一部分,那我无话可说)事实上,我认为他在这些“设计”以外的“生”与“死”的主题上表达出来的,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远远没有达到出版物的标准。也许他在自己的专业(即设计)上造诣很高,但并不能改变他并非文学家、也非哲学家的事实。

  比如,他在论述自己观点是大量引用的所谓论据(诸如多次出现的“胎儿出生瞬间”的所谓的“恐惧”、“痛苦”),都是站不住脚、非常唯心主义的,在我眼里几乎是同“吃核桃,补脑子”一般的伪科学,这是我所不能认同的。

  好比现在的娱乐圈,有很多“演而优则唱”的艺人。作为演员,他们的专业在于表演,但他们酷爱音乐,当然欢迎他们向大家分享他们的歌声。但如果他们自身并没有在音乐上达到专业水准,我认为他们最好还是停留在社交媒体、客串表演上,浅尝辄止就好。如果没有这样的专业水准,就去发行唱片、开巡回演唱会,那被人诟病也是理所当然了。

  这本书的大量内容来源于作者的个人博客的摘录。作为个人博客,这些文章的质量没有丝毫问题,甚至可以认为是上乘的(毕竟绝大部分人的博客都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同时,博客只是一个平台媒介,我不反对将日常的随笔整理成出版物。但如果仅仅将博客摘录下来,并且主题本身还是作者专业领域以外的,那这本出版物的质量可想而知。

  正如作者自己在书中所说,“把专业领域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办就好”,“生死的哲理”、“人生的感悟”这样的主题,还是留给哲学家、文学家们来写吧。而本书作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写《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这样的书籍才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由于我的评价基本都是负面的,加上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很容易让人误会我主观上在“刻意贬低”这本书。所以在最后,我将会提供一些例子作为对照组来论证我的观点:(1)从“设计”的角度,大家可以参照《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和《自然的建筑》(隈研吾);(2)从“生死”的角度,大家可以参照《病隙碎笔》(史铁生)和《灵魂只能独行》(周国平)。大家可以将本书从两个角度分别与以上两组参照物进行对比(设计师写设计 and 哲学家写哲学 VS 设计师写哲学)。

  我不意外作者的粉丝会对本书喜爱有加,但作为路人读者恐怕难以品味其中滋味了。

  《设计与死》读后感(四):日本和设计

  日本和设计《设计与死》

  学艺术出身的我非常喜欢设计,也非常喜欢看关于设计类的书,于是就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日本的设计师和设计类图书特别多,按照比例远远高于西欧各国。

  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有两点,第一日本毕竟是世界第三经济体,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美国,体量大,设计自然做得好。但这肯定不是全部,因为设计类图书远远超过日本的国际地位。那么我觉得还有就是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还是很密切的,虽然说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抗日情结,可是随便到一家综合类书店,都可以找到好多好多关于日本的书,而关于美国,关于英国的可以说寥寥无几,日本因为地理和历史原因,还是和中国有很多不可分割的联系。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日本人因为地域狭小养成的那种精致,已经深入骨髓,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难以做到的。凡是到过日本的人都会深有体会。日本的设计我想肯定和这个文化基因密切相关。

  这本关于设计的书作者是黑川雅之,是日本的一位建筑设计师。而这本书并非在谈建筑,而是在谈他的生活,是的对于一位设计师来说,设计就是生活。

  从书名就可以看到《设计与死》,世界没有大事,唯生死而已,把设计上升到生死的高度,可见作者多么重视。

  其实这本书里写的都是生活,比如“内行要按自己的想法做设计”,发型师给作者洗头的时候,总是问“脖子感觉舒服吗”“水温合适吗”“有什么没洗到的地方吗”“有没冲干净的感觉吗”,其实真正好的服务,不用你说一句话,就都给你安排好了,作者经常去寿司店,寿司师傅什么都不问,因为今天那种食材最新鲜,他心里比你清楚,做时间长了,客人喜欢什么一眼就知道,这就是专业,专业的洗头师傅应该比你更清楚你怎么才会舒服,因为他天天都在做这个工作,而你只是偶尔去一次。

  设计师也是一样,好的设计不用解释不用说明书,你一看就知道怎么操作了。可是很多设计并不是这样的,比如我去深圳市图书馆,远远就可以看到漂亮的大楼,可是走进以后,却不知道门在哪里?于是凭着感觉去转,结果整整转了一整圈,才发现,门就在我一开始到的位置偏一点点,可是就差这么一点,你就看不出来那是这么大的建筑的门!你都站在距离这么大的门不到五米的距离,你居然还发现不了门在哪里!我觉得这就是设计的问题。还有深圳有一个地下道,很特别,别的地下道都是转直角,可是这个地下道整个都是弯曲的,走在里面你不知道是不是到了你要去的方向,结果每次走进去我都会迷路,估计在里面迷路的人很多,里面张贴了好几张地图,可是没有用,还是经常要走出去才发现自己走错了,下去重走。这个地下道用的价值就是证明了地下道不要设计成弯曲的,因为在地下人们无法判定方向,按照直线和直角还能找到方向,如果是弯曲的,就会完全失去方向的感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